fbpx
维基百科

自我毁灭行为

自我毁灭行为,指任何对执行者自身有伤害,或者有潜在伤害的行为。

譬如酗酒就是一种自我毁灭行为。

不少人都有过自我毁灭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循序渐进、连贯,而最终、最极端的结果则是自杀。 [1]自我毁灭行为可能是故意的,可能是由冲动引起的,或者也可能是由习惯导致的。不过,本术语更适用于那些致命,或是有成瘾性、成习惯性——进而导致致命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我毁灭行为通常与精神疾病有关,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边缘型人格障碍[3]精神分裂症[4] [5]

起源 编辑

弗洛伊德和费伦齐意识到创伤性经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时,于 1895 年首次研究了自我毁灭行为。他们注意到,在不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并参与到自我毁灭行为。

弗洛伊德的结论是:自我毁灭行为受一个人的自我/超我与“攻击性”的影响。受到的影响越大,破坏行为的强度也就越大。超我的主要因素是内疚感。例如,与酗酒的父母一起长大,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毁灭行为,原因可能是他们为自己无法给予父母所需的帮助而感到内疚,觉得父母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随后,他们便使用伤害自己作为内疚和失败的因应

弗洛伊德还指出,自我毁灭行为中的“攻击性”受个人动机的影响。文化和环境因素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因素也可以。假设一个孩子整个中学都被欺负,那么他摆脱痛苦的方法就是采取自我毁灭行为,例如自残、哭喊。

经过调查,弗洛伊德和费伦奇提出了一个假设:自我毁灭者那些“无法访问的幻想”才是令他们痛苦的原因,“而非记忆”。这意味着,由于难以采取实际行动,自我毁灭者往往会更想自我毁灭。

自我毁灭行为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超我和“攻击性”都是不同的。 [6]

形式 编辑

当一个人压力过大时,自我毁灭行为可以用作一种因应。例如,面对紧迫的学业考试时,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故意破坏他们的成果,而不是去应对压力。这样虽然会让自己的考试无法通过,但同时也消除了与之相关的焦虑。 [7]

试图故意赶走身边的人也是自我毁灭的一种表现。比方说,有的人可能担心自己会“搞砸”一段关系。可他们非但不会去想办法处理这种恐惧,而是转为故意令对方讨厌、疏远,让对方先拒绝自己。 [8]

其他更明显的自我毁灭行为有:进食障碍酗酒药物使用疾患性成瘾自残和企图自杀。 [9]

自我毁灭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法处理因缺乏自信而产生的压力。比如在一段感情关系中,对方是否真的忠诚(“我这种人 TA 怎么可能会爱?”) ;在工作或学习中,完成任务/按时完成的可能性(“我怎么可能按时完成这个?”)。 [10]自我毁灭的人通常缺乏更健康的因应,比如坚持个人界限等。因此,他们便更倾向于认为: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是让自己摆脱需求的唯一方法。 [11]

成功的人可能会自我毁灭地破坏掉自己的成就。这可能源于一种焦虑、德不配位的感觉,或者源于一种想再次“爬到顶峰”的冲动。 [12]

人们通常认为自我毁灭行为是自残的同义词,但这么说并不准确。自残只不过是自我毁灭行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正如个人经历会影响自我毁灭行为的极端程度一样,自残行为也反映了这一点。总体而言,自残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经历和心理健康问题。 [13]

原因 编辑

性虐待身体虐待造成的童年创伤,以及父母照顾的中断,都与自我毁灭行为有关。 [14]这种行为通常是缺乏健康的因应导致的。 [7]由于对特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我毁灭行为)的关注度不足,人们也难以获取可以帮助这类人的特定知识,甚至不会阻止他们的毁灭行为。

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创伤(例如虐待或忽视)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除此之外,对关注的需求、对感知美好的需求最终也会导致这种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吸毒或酗酒。在开始阶段,人们很容易就染上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养成一种无法停止的习惯,美好的感觉也会更加轻易地消散。当这些感觉停止时,自我毁灭行为就会增强,因为他们无法为自己提供使精神或身体痛苦消失的感觉。 [9]

变化阶段 编辑

扭转一个人的自我毁灭行为可能很困难,并且康复过程中也许会有若干个重要阶段。 例如普罗查斯卡和迪克曼特 (1982) 建立的康复疗程包括如下阶段:预沉思、沉思、准备、行动、维持和终止。 [15]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Beck, Aaron T.; Kovacs, Maria; Weissman, Arlene. Assessment of suicidal intention: 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9, 47 (2): 343–352. PMID 469082. S2CID 38965005. doi:10.1037/0022-006X.47.2.343. 
  2. ^ Honos-Webb, Lara. . ADDitude. 2014-01-13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美国英语). 
  3. ^ Anthony W. Bateman, Roy Krawitz (2013).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 evidence-based guide for generalis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OUP Oxford, ISBN 978-0199644209
  4. ^ Nyman, A. K.; Jonsson, H. Patterns of self-destructive behaviour in schizophrenia.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86, 73 (3): 252–262. PMID 3716842. S2CID 39593219. doi:10.1111/j.1600-0447.1986.tb02682.x. 
  5. ^ Lovaas, O.Ivar; Freitag, Gilbert; Gold, Vivian J.; Kassorla, Irene C.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childhood schizophrenia: Analysis of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65, 2: 67–84. doi:10.1016/0022-0965(65)90016-0. 
  6. ^ van der Kolk, Besse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ember 1991, 12: 1665–1671. 
  7. ^ 7.0 7.1 . A Conscious Rethink. 2018-10-28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英语).  引证错误:带有name属性“:0”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8. ^ Gvion, Yari.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fant,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 2015, 14 (4): 406–422. S2CID 146193280. doi:10.1080/15289168.2015.1090863. 
  9. ^ 9.0 9.1 . Study.com.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英语).  引证错误:带有name属性“:1”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0. ^ Fisman, Raymond J.; Kariv, Shachar; Markovits, Daniel. Pareto Damaging Behaviors.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5. ISSN 1556-5068. S2CID 10761254. doi:10.2139/ssrn.748404. 
  11. ^ Scherzer, Andrea L., Understanding self-destructive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 Violent Adolescents, Routledge: 5–20, 2018-03-29, ISBN 9780429484711, doi:10.4324/9780429484711-2 
  12. ^ Pickrem, Faye, Disembodying Desire: Ontological Fantasy, Libidinal Anxiety and the Erotics of Renunciation in May Sinclair, May Sinclai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01-01, ISBN 9781474415750, doi:10.3366/edinburgh/9781474415750.003.0007 
  13. ^ van der Kolk, Besse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ember 1991, 12: 1665–1671. 
  14. ^ Van Der Kolk, B. A.; Perry, J. C.; Herman, J. 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1, 148 (12): 1665–1671. PMID 1957928. doi:10.1176/ajp.148.12.1665. 
  15. ^ Henshaw, Sophie. . World of Psychology. 8 July 2018 [11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自我毁灭行为, 指任何对执行者自身有伤害, 或者有潜在伤害的行为, 譬如酗酒就是一种, 不少人都有过自我毁灭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循序渐进, 连贯, 而最终, 最极端的结果则是自杀, 可能是故意的, 可能是由冲动引起的, 或者也可能是由习惯导致的, 不过, 本术语更适用于那些致命, 或是有成瘾性, 成习惯性, 进而导致致命的, 通常与精神疾病有关, 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或精神分裂症, 目录, 起源, 形式, 原因, 变化阶段, 参见, 参考来源起源, 编辑弗洛伊德和费伦齐意识到创伤性经历对儿. 自我毁灭行为 指任何对执行者自身有伤害 或者有潜在伤害的行为 譬如酗酒就是一种自我毁灭行为 不少人都有过自我毁灭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循序渐进 连贯 而最终 最极端的结果则是自杀 1 自我毁灭行为可能是故意的 可能是由冲动引起的 或者也可能是由习惯导致的 不过 本术语更适用于那些致命 或是有成瘾性 成习惯性 进而导致致命的自我毁灭行为 自我毁灭行为通常与精神疾病有关 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 边缘型人格障碍 3 或精神分裂症 4 5 目录 1 起源 2 形式 3 原因 4 变化阶段 5 参见 6 参考来源起源 编辑弗洛伊德和费伦齐意识到创伤性经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时 于 1895 年首次研究了自我毁灭行为 他们注意到 在不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 并参与到自我毁灭行为 弗洛伊德的结论是 自我毁灭行为受一个人的自我 超我与 攻击性 的影响 受到的影响越大 破坏行为的强度也就越大 超我的主要因素是内疚感 例如 与酗酒的父母一起长大 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毁灭行为 原因可能是他们为自己无法给予父母所需的帮助而感到内疚 觉得父母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 随后 他们便使用伤害自己作为内疚和失败的因应 弗洛伊德还指出 自我毁灭行为中的 攻击性 受个人动机的影响 文化和环境因素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因素也可以 假设一个孩子整个中学都被欺负 那么他摆脱痛苦的方法就是采取自我毁灭行为 例如自残 哭喊 经过调查 弗洛伊德和费伦奇提出了一个假设 自我毁灭者那些 无法访问的幻想 才是令他们痛苦的原因 而非记忆 这意味着 由于难以采取实际行动 自我毁灭者往往会更想自我毁灭 自我毁灭行为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 每个人的超我和 攻击性 都是不同的 6 形式 编辑当一个人压力过大时 自我毁灭行为可以用作一种因应 例如 面对紧迫的学业考试时 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故意破坏他们的成果 而不是去应对压力 这样虽然会让自己的考试无法通过 但同时也消除了与之相关的焦虑 7 试图故意赶走身边的人也是自我毁灭的一种表现 比方说 有的人可能担心自己会 搞砸 一段关系 可他们非但不会去想办法处理这种恐惧 而是转为故意令对方讨厌 疏远 让对方先拒绝自己 8 其他更明显的自我毁灭行为有 进食障碍 酗酒 药物使用疾患 性成瘾 自残和企图自杀 9 自我毁灭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法处理因缺乏自信而产生的压力 比如在一段感情关系中 对方是否真的忠诚 我这种人 TA 怎么可能会爱 在工作或学习中 完成任务 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我怎么可能按时完成这个 10 自我毁灭的人通常缺乏更健康的因应 比如坚持个人界限等 因此 他们便更倾向于认为 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是让自己摆脱需求的唯一方法 11 成功的人可能会自我毁灭地破坏掉自己的成就 这可能源于一种焦虑 德不配位的感觉 或者源于一种想再次 爬到顶峰 的冲动 12 人们通常认为自我毁灭行为是自残的同义词 但这么说并不准确 自残只不过是自我毁灭行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正如个人经历会影响自我毁灭行为的极端程度一样 自残行为也反映了这一点 总体而言 自残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经历和心理健康问题 13 原因 编辑性虐待和身体虐待造成的童年创伤 以及父母照顾的中断 都与自我毁灭行为有关 14 这种行为通常是缺乏健康的因应导致的 7 由于对特定心理健康问题 如自我毁灭行为 的关注度不足 人们也难以获取可以帮助这类人的特定知识 甚至不会阻止他们的毁灭行为 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创伤 例如虐待或忽视 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除此之外 对关注的需求 对感知美好的需求最终也会导致这种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吸毒或酗酒 在开始阶段 人们很容易就染上这些不健康的行为 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觉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就会养成一种无法停止的习惯 美好的感觉也会更加轻易地消散 当这些感觉停止时 自我毁灭行为就会增强 因为他们无法为自己提供使精神或身体痛苦消失的感觉 9 变化阶段 编辑扭转一个人的自我毁灭行为可能很困难 并且康复过程中也许会有若干个重要阶段 例如普罗查斯卡和迪克曼特 1982 建立的康复疗程包括如下阶段 预沉思 沉思 准备 行动 维持和终止 15 参见 编辑死亡驱动力 边缘性人格障碍 戏剧化人格违常 情绪自我调节 自我挫败人格障碍 27俱樂部参考来源 编辑 Beck Aaron T Kovacs Maria Weissman Arlene Assessment of suicidal intention 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9 47 2 343 352 PMID 469082 S2CID 38965005 doi 10 1037 0022 006X 47 2 343 Honos Webb Lara You Will Regret This Later So Why Are You Doing It ADDitude 2014 01 13 2022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2 美国英语 Anthony W Bateman Roy Krawitz 2013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 evidence based guide for generalis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OUP Oxford ISBN 978 0199644209 Nyman A K Jonsson H Patterns of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ur in schizophrenia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86 73 3 252 262 PMID 3716842 S2CID 39593219 doi 10 1111 j 1600 0447 1986 tb02682 x Lovaas O Ivar Freitag Gilbert Gold Vivian J Kassorla Irene C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childhood schizophrenia Analysis of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65 2 67 84 doi 10 1016 0022 0965 65 90016 0 van der Kolk Besse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ember 1991 12 1665 1671 7 0 7 1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Causes Traits And Types A Conscious Rethink 2018 10 28 2019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5 英语 引证错误 带有name属性 0 的 lt ref gt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Gvion Yari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fant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 2015 14 4 406 422 S2CID 146193280 doi 10 1080 15289168 2015 1090863 9 0 9 1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Signs Causes amp Effects Video amp Lesson Transcript Study com 2019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5 英语 引证错误 带有name属性 1 的 lt ref gt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Fisman Raymond J Kariv Shachar Markovits Daniel Pareto Damaging Behaviors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5 ISSN 1556 5068 S2CID 10761254 doi 10 2139 ssrn 748404 Scherzer Andrea L Understanding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 Violent Adolescents Routledge 5 20 2018 03 29 ISBN 9780429484711 doi 10 4324 9780429484711 2 Pickrem Faye Disembodying Desire Ontological Fantasy Libidinal Anxiety and the Erotics of Renunciation in May Sinclair May Sinclai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01 01 ISBN 9781474415750 doi 10 3366 edinburgh 9781474415750 003 0007 van der Kolk Besse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ember 1991 12 1665 1671 Van Der Kolk B A Perry J C Herman J L Childhood origins of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1 148 12 1665 1671 PMID 1957928 doi 10 1176 ajp 148 12 1665 Henshaw Sophie How to Change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Stages of Change World of Psychology 8 July 2018 11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自我毁灭行为 amp oldid 742084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