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耶斯迦

耶斯迦(梵語:यास्कः)是先於波你尼梵語语法学家(公元前六-五世紀,依據喬治敦大學的 Shukla 考證)。他的著名著作是《尼禄多》,處理詞的詞源詞法范疇語義。他被認為繼承了 Śākaṭāyana,在他的文本中提到過這位更老的文法家和吠陀評注者。他有時被稱為 Yāska ācārya (ācārya = 導師)。

《尼禄多》嘗試解釋詞如何得到它們的意義,特別是在解釋吠陀經文的語境中。它包括了從詞根和詞綴形成詞的規則系統,和不規則詞的詞匯表,并形成了后來的字典詞典的基礎。它構成自三本部分:(i) Naighantuka 一組同義詞;(ii) Naigama 一組特定於吠陀的詞,和 (iii) Daivata 關於祭祀的詞。

《尼禄多》是吠陀的六支之一,也是古印度梵語學科課程的必修主題。

詞法范疇和詞類

耶斯迦定義了四個主要的詞范疇[1]:

  1. nāma - 名詞或實詞
  2. ākhyāta - 動詞
  3. upasarga - 前動詞或前綴
  4. nipāta - 質詞(particle),不變詞(可能前置詞)

Yāska 挑出了兩個主要本體論范疇: 過程或行動(bhāva),和實體或存在或事物(sattva)。接著他定義動詞為其中 bhāva 為主,而名詞為其中 sattva 為主。依據某一種解釋,“過程”(process)是有前期階段和后期階段的,在這種過程是主導意義的時候,使用限定動詞如 vrajati“walks”或 pachati“cooks”。[1]

但是名詞/動詞的這種刻畫是不充分的,對於某些過程可以有名詞性形式(比如“He went for a walk”)。為此,Yaska 提出了當提及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延伸如同‘固化’的或‘定型’的塊(mūrta),則使用動名詞,比如 vrajyā“a walk”或 pakti“cooking”。后者可以看作“概要掃描”的一種情況[2],因為過程中順序的元素是缺乏的。

這些概念與現代的文法體概念有關,mūrta 構成完整體bhāva 構成非完整體

Yaska 還給出對名詞的既具體又抽象的測驗: 名詞是可以用代名詞“that”指示的詞。

作為意義載體的詞: 原子論和整體論爭議

如現代語義學一樣,Yaska 把詞看作意義的主要載體。這種詞在確定意義中有主要或首選本體論地位的觀點,在印度傳統中被激烈爭論了很多個世紀。爭論雙方分別叫做 Nairuktas(基於 Yaska 的 Nirukta,所謂的原子論),和 Vaiyākarans(跟從 Panini 的文法家,所謂的整體論),而這個爭論以各種形式被來自正理、弥曼差佛教學派的哲學家們繼續了十二個世紀。

在先於 Yaska 并可能同樣先於 Sakatayana 的 prātishākhya 文本中,爭論的要點以經的形式神秘的陳述為“saṃhitā pada-prakṛtiḥ”。依據原子論的觀點,詞是句子從而構造的主要元素(prakṛti),而整體論認為句子是主要實體,最初給出談話(utterance)的語境,而詞只是通過分析和抽象而得出的。

這個爭論有關於語言片段的原子論和整體論解釋 - 現在傳統語義學認知語言學之間爆發著非常類似的爭論,焦點是詞是否自身有可以組合以形成更大詞串的語義釋義。認知語義學的觀點是詞約束意義,但實際意義只能通過考慮大量的個別前后文暗示來構造。

在詞源上名詞起源於動詞

Yaska 還維護了在 Sakatayana 遺失了的文本中首次提出的觀點,在詞源上,多數名詞起源於動詞。英語中一個例子名詞 origin 起源於拉丁語的 originalis,而它最終基於了動詞 oriri“to rise”。

腳注

  1. ^ 1.0 1.1 Bimal Krishna Matilal.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Yaska is dealt with in Chapter 3. 1990. 
  2. ^ Ronald W. Langacke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11-0166604-6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參考文獻

  • Kahrs, Eivind. On the Study of Yāska's Nirukta.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2005.
  • Matilal, Bimal Krishna.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1990.
  • Langacker, 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11-0166604-6
  • Rajavade, V.K. Yāska's Nirukta. Governement Oriental Series Class A, no.7.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1993.
  • Sharma, T.R.S. Cheif editor. Ancient Ind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olume 1, Sahitya Akademi, New Delhi, 2000. ISBN 81-260-0794-X

外部連結

耶斯迦, 梵語, 是先於波你尼的梵語语法学家, 公元前六, 五世紀, 依據喬治敦大學的, shukla, 考證, 他的著名著作是, 尼禄多, 處理詞的詞源, 詞法范疇和語義, 他被認為繼承了, Śākaṭāyana, 在他的文本中提到過這位更老的文法家和吠陀評注者, 他有時被稱為, yāska, ācārya, ācārya, 導師, 尼禄多, 嘗試解釋詞如何得到它們的意義, 特別是在解釋吠陀經文的語境中, 它包括了從詞根和詞綴形成詞的規則系統, 和不規則詞的詞匯表, 并形成了后來的字典和詞典的基礎, 它構成自三本. 耶斯迦 梵語 य स क 是先於波你尼的梵語语法学家 公元前六 五世紀 依據喬治敦大學的 Shukla 考證 他的著名著作是 尼禄多 處理詞的詞源 詞法范疇和語義 他被認為繼承了 Sakaṭayana 在他的文本中提到過這位更老的文法家和吠陀評注者 他有時被稱為 Yaska acarya acarya 導師 尼禄多 嘗試解釋詞如何得到它們的意義 特別是在解釋吠陀經文的語境中 它包括了從詞根和詞綴形成詞的規則系統 和不規則詞的詞匯表 并形成了后來的字典和詞典的基礎 它構成自三本部分 i Naighantuka 一組同義詞 ii Naigama 一組特定於吠陀的詞 和 iii Daivata 關於神和祭祀的詞 尼禄多 是吠陀的六支之一 也是古印度梵語學科課程的必修主題 目录 1 詞法范疇和詞類 1 1 作為意義載體的詞 原子論和整體論爭議 1 2 在詞源上名詞起源於動詞 2 腳注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詞法范疇和詞類 编辑耶斯迦定義了四個主要的詞范疇 1 nama 名詞或實詞 akhyata 動詞 upasarga 前動詞或前綴 nipata 質詞 particle 不變詞 可能前置詞 Yaska 挑出了兩個主要本體論范疇 過程或行動 bhava 和實體或存在或事物 sattva 接著他定義動詞為其中 bhava 為主 而名詞為其中 sattva 為主 依據某一種解釋 過程 process 是有前期階段和后期階段的 在這種過程是主導意義的時候 使用限定動詞如 vrajati walks 或 pachati cooks 1 但是名詞 動詞的這種刻畫是不充分的 對於某些過程可以有名詞性形式 比如 He went for a walk 為此 Yaska 提出了當提及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延伸如同 固化 的或 定型 的塊 murta 則使用動名詞 比如 vrajya a walk 或 pakti cooking 后者可以看作 概要掃描 的一種情況 2 因為過程中順序的元素是缺乏的 這些概念與現代的文法體概念有關 murta 構成完整體而 bhava 構成非完整體 Yaska 還給出對名詞的既具體又抽象的測驗 名詞是可以用代名詞 that 指示的詞 作為意義載體的詞 原子論和整體論爭議 编辑 如現代語義學一樣 Yaska 把詞看作意義的主要載體 這種詞在確定意義中有主要或首選本體論地位的觀點 在印度傳統中被激烈爭論了很多個世紀 爭論雙方分別叫做 Nairuktas 基於 Yaska 的 Nirukta 所謂的原子論 和 Vaiyakarans 跟從 Panini 的文法家 所謂的整體論 而這個爭論以各種形式被來自正理 弥曼差和佛教學派的哲學家們繼續了十二個世紀 在先於 Yaska 并可能同樣先於 Sakatayana 的 pratishakhya 文本中 爭論的要點以經的形式神秘的陳述為 saṃhita pada prakṛtiḥ 依據原子論的觀點 詞是句子從而構造的主要元素 prakṛti 而整體論認為句子是主要實體 最初給出談話 utterance 的語境 而詞只是通過分析和抽象而得出的 這個爭論有關於語言片段的原子論和整體論解釋 現在傳統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之間爆發著非常類似的爭論 焦點是詞是否自身有可以組合以形成更大詞串的語義釋義 認知語義學的觀點是詞約束意義 但實際意義只能通過考慮大量的個別前后文暗示來構造 在詞源上名詞起源於動詞 编辑 Yaska 還維護了在 Sakatayana 遺失了的文本中首次提出的觀點 在詞源上 多數名詞起源於動詞 英語中一個例子名詞 origin 起源於拉丁語的 originalis 而它最終基於了動詞 oriri to rise 腳注 编辑 1 0 1 1 Bimal Krishna Matilal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 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Yaska is dealt with in Chapter 3 1990 Ronald W Langacke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 11 0166604 6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參考文獻 编辑Kahrs Eivind On the Study of Yaska s Nirukta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2005 Matilal Bimal Krishna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 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1990 Langacker 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 11 0166604 6 Rajavade V K Yaska s Nirukta Governement Oriental Series Class A no 7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1993 Sharma T R S Cheif editor Ancient Ind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olume 1 Sahitya Akademi New Delhi 2000 ISBN 81 260 0794 X外部連結 编辑Niruktam sememes http www hinduwebsite com hinduism concepts vedangas asp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耶斯迦 amp oldid 7007321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