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羅生門效應

羅生門效應(英語:Rashomon effect)是一個講述目擊者們在提及一事件時的證詞並不可靠,且給出自相矛盾的解釋或描述的心理學術語,在犯罪學社會學社會科學中亦有使用。

概述 编辑

羅生門效應的命名來源來自黑澤明在1950年執導的電影《羅生門》,其中的四名目擊者以四種相互矛盾的方式描述了一起謀殺案[1]。該術語涉及到眾人的動機、處理事件能力、就案發狀況的描述與值得爭論的演繹、對事件的證據的說詞不一,以及人類感知、記憶和描述上的主觀性與客觀性[2][3]。在現代學術背景下,羅生門效應被定義為一「對理解複雜和含糊的情況所需的知識論框架或思維、認知和記憶方式」的術語[4]。2015年11月6日,帝博大學媒體與電影學助理教授布萊爾·戴維斯(Blair Davis)與西門菲莎大學的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和王建(Jan Walls)一同出版了《羅生門效應:黑澤明、羅生門及其遺產》(Rashomon Effects: Kurosawa, Rashomon and their legacies),以研究該術語的歷史及其在電影、文學、法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史學的應用[5]

利茲貝克特大學客座教授瓦萊麗·亞利亞(Valerie Alia)將羅生門效應稱為「羅生門原理」(The Rashomon Principle),她自1970年代末以來便一直使用這種變體,並在12年後首次發表在一篇關於新聞政治的文章中,之後又在1997年的文章《羅生門原理:寫民族誌的記者》(The Rashomon Principle: The Journalist as Ethnographer) ,以及2004年出版的著作《媒體倫理與社會變遷》中使用羅生門原理(Media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一詞[6][7]。美國視覺人類學卡爾·G·海德英语Karl G. Heider於1988年在一人類學期刊上發表文章,為羅生門效應提出了一個有用的說明,他以這術語來表達感知的主觀性對回憶的影響,目擊者憑此能夠對事件產生截然不同但同樣合理的描述[8]

在2020年澳洲昆士蘭最高法院英语Queensland Supreme Court的《澳大利亞進步研究所有限公司訴昆士蘭選舉委員會和奧爾斯案(第2號)》中,兼任昆士蘭大學法學教授的彼得·阿普爾加思法官(Peter Applegarth)寫道:

羅生門效應描述了證人們如何以不同且矛盾的方式描述一事件,體現出他們是用主觀和利己主義的方式解釋自己的主張,而不基於客觀事實。當雙方都聲稱贏得了此案時,我們不應感到驚訝,畢竟羅生門效應顯而易見地左右了訴訟的結果[9]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Davenport, Christian. Rashomon Effect, Observation, and Data Generation. Media Bias, Perspective, and State Repression: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2–73, esp. 55. ISBN 9780521759700. 
  2. ^ アメリカ黒人少年射殺事件に見られる「羅生門効果」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女性自身. 2014-12-16 [2016-05-17]. (原始内容于2021-07-21). 
  3. ^ MH370便乗客の携帯には何が残っているのか?. 2014-12-16 [2016-05-17]. (原始内容于2021-07-23). 
  4. ^ Anderson, Robert. The Rashomon Effect and Communi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 41 (2): 250–265. ISSN 0705-3657. doi:10.22230/cjc.2016v41n2a3068 . 
  5. ^ Davis, Blair; Anderson, Robert; Walls, Jan (编). Rashomon Effects: Kurosawa, Rashomon and Their Legacies. Routledge Advances in Film Studies.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5 [28 September 2016]. ISBN 1138827096.  See also the citation of individual chapters.
  6. ^ Alia, Valerie. The Rashomon Principle: The Journalist as Ethnographer. Alia, Valerie; Brennan, Brian; Hoffmaster, Barry (编). Deadlines and Diversity: Journalism Ethics in a Changing World. Halifax, CAN: Fernwood. 1997. ISBN 9781895686548. 
  7. ^ Alia, Valerie. Media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Edinburgh, UK and New York C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Routledge US; Routledge US. 2004. ISBN 9780415971997. 
  8. ^ Heider, Karl G. (PDF).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March 1988, 90 (1): 73–81. doi:10.1525/aa.1988.90.1.02a000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9. ^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Progress Ltd v The Electoral Commission of Queensland & Ors (No 2) [2020] QSC 174 (15 June 2020), Supreme Court (Qld, Australia).

外部連結 编辑

  • "Final Scenes: Is The Increasing Subjectivity Of Truth Becoming The New Abnormal?(2021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羅生門效應, 英語, rashomon, effect, 是一個講述目擊者們在提及一事件時的證詞並不可靠, 且給出自相矛盾的解釋或描述的心理學術語, 在犯罪學, 社會學和社會科學中亦有使用, 目录, 概述,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概述, 编辑的命名來源來自黑澤明在1950年執導的電影, 羅生門, 其中的四名目擊者以四種相互矛盾的方式描述了一起謀殺案, 該術語涉及到眾人的動機, 處理事件能力, 就案發狀況的描述與值得爭論的演繹, 對事件的證據的說詞不一, 以及人類感知, 記憶和描述上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在現代學. 羅生門效應 英語 Rashomon effect 是一個講述目擊者們在提及一事件時的證詞並不可靠 且給出自相矛盾的解釋或描述的心理學術語 在犯罪學 社會學和社會科學中亦有使用 目录 1 概述 2 參見 3 參考資料 4 外部連結概述 编辑羅生門效應的命名來源來自黑澤明在1950年執導的電影 羅生門 其中的四名目擊者以四種相互矛盾的方式描述了一起謀殺案 1 該術語涉及到眾人的動機 處理事件能力 就案發狀況的描述與值得爭論的演繹 對事件的證據的說詞不一 以及人類感知 記憶和描述上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2 3 在現代學術背景下 羅生門效應被定義為一 對理解複雜和含糊的情況所需的知識論框架或思維 認知和記憶方式 的術語 4 2015年11月6日 帝博大學媒體與電影學助理教授布萊爾 戴維斯 Blair Davis 與西門菲莎大學的羅伯特 安德森 Robert Anderson 和王建 Jan Walls 一同出版了 羅生門效應 黑澤明 羅生門及其遺產 Rashomon Effects Kurosawa Rashomon and their legacies 以研究該術語的歷史及其在電影 文學 法學 心理學 社會學和史學的應用 5 利茲貝克特大學客座教授瓦萊麗 亞利亞 Valerie Alia 將羅生門效應稱為 羅生門原理 The Rashomon Principle 她自1970年代末以來便一直使用這種變體 並在12年後首次發表在一篇關於新聞政治的文章中 之後又在1997年的文章 羅生門原理 寫民族誌的記者 The Rashomon Principle The Journalist as Ethnographer 以及2004年出版的著作 媒體倫理與社會變遷 中使用羅生門原理 Media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一詞 6 7 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 G 海德 英语 Karl G Heider 於1988年在一人類學期刊上發表文章 為羅生門效應提出了一個有用的說明 他以這術語來表達感知的主觀性對回憶的影響 目擊者憑此能夠對事件產生截然不同但同樣合理的描述 8 在2020年澳洲昆士蘭最高法院 英语 Queensland Supreme Court 的 澳大利亞進步研究所有限公司訴昆士蘭選舉委員會和奧爾斯案 第2號 中 兼任昆士蘭大學法學教授的彼得 阿普爾加思法官 Peter Applegarth 寫道 羅生門效應描述了證人們如何以不同且矛盾的方式描述一事件 體現出他們是用主觀和利己主義的方式解釋自己的主張 而不基於客觀事實 當雙方都聲稱贏得了此案時 我們不應感到驚訝 畢竟羅生門效應顯而易見地左右了訴訟的結果 9 參見 编辑 竹林中 羅生門 盲人摸象 不可靠的敘事者參考資料 编辑 Davenport Christian Rashomon Effect Observation and Data Generation Media Bias Perspective and State Repression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2 73 esp 55 ISBN 9780521759700 アメリカ黒人少年射殺事件に見られる 羅生門効果 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女性自身 2014 12 16 2016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1 MH370便乗客の携帯には何が残っているのか 2014 12 16 2016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3 Anderson Robert The Rashomon Effect and Communi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 41 2 250 265 ISSN 0705 3657 doi 10 22230 cjc 2016v41n2a3068 nbsp Davis Blair Anderson Robert Walls Jan 编 Rashomon Effects Kurosawa Rashomon and Their Legacies Routledge Advances in Film Studies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5 28 September 2016 ISBN 1138827096 See also the citation of individual chapters Alia Valerie The Rashomon Principle The Journalist as Ethnographer Alia Valerie Brennan Brian Hoffmaster Barry 编 Deadlines and Diversity Journalism Ethics in a Changing World Halifax CAN Fernwood 1997 ISBN 9781895686548 Alia Valerie Media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Edinburgh UK and New York C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Routledge US Routledge US 2004 ISBN 9780415971997 Heider Karl G The Rashomon Effect When Ethnographers Disagree PDF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March 1988 90 1 73 81 doi 10 1525 aa 1988 90 1 02a0005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7 17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Progress Ltd v The Electoral Commission of Queensland amp Ors No 2 2020 QSC 174 15 June 2020 Supreme Court Qld Australia 外部連結 编辑 Final Scenes Is The Increasing Subjectivity Of Truth Becoming The New Abnormal 2021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羅生門效應 amp oldid 7821308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