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1號交响曲作品68,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1]

C小調交響曲
第1號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1872年的勃拉姆斯
目錄號作品68
创作1855年 (1855)–1876年 (1876)
樂章4
配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法國號、小號、長號(僅第4樂章)、定音鼓、弦樂
首演
日期1876年11月4日 (1876-11-04)
位置卡尔斯鲁厄
指挥Felix Otto Dessoff
第1樂章

第2樂章

第3樂章

第4樂章
媒體檔案由Musopen提供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2]。本曲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1號交响曲掉以轻心。當本曲經過首演後,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方被當代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爱德华·汉斯力克所认可[2]

背景

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可以追溯自罗伯特·舒曼筆下名為《一條新路》(Neue Bahnen)的文章,當中盛讚前者在德意志音樂圈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對勃拉姆斯的創作寄予厚望。作曲家的友人馬克斯·卡爾貝克德语Max Kalbeck則認為,1855年在漢堡聆聽了舒曼《曼弗雷德英语Manfred (Schumann)》之後,刺激了勃拉姆斯寫作一首交響曲的想法[3]。自六〇年代起,在克拉拉·舒曼赫爾曼·列維等友人不間斷的鼓勵下,第1號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陸續完成。期間他雖考慮放棄,最終還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樂譜商弗里茨·西姆羅克德语Fritz Simrock[註 1]。不過,直到二年後的9月,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勃拉姆斯在鋼琴上為克拉拉·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號交響曲,後者對於成果不甚認同。「我不得不承認,我感覺相當失望,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調五重奏、弦樂六重奏和鋼琴四重奏(等等作品)。當然內容是工於技法的,可我卻感到當中缺少了旋律性。」[3] 不過,在聽過管弦樂的演奏後,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見。

首演

首演于1876年11月4日,在卡尔斯鲁厄举行,由菲利克斯·奥托·德索夫英语Felix Otto Dessoff指揮。

在第一次彩排開始前,勃拉姆斯對第2、第3樂章進行了最後的刪改[3]。這個修改得到了克拉拉·舒曼的肯定:「在第1樂章和最後的樂章之間,聽眾需要休息的空間。」完成首演的三天後,作曲家本人在曼海姆指揮了本曲,之後亦在慕尼黑、萊比錫等地親自指揮演出。

1877年3月7日,约瑟夫·约阿希姆在英國剑桥大学指揮了本曲,該校亦將榮譽學位授予约阿希姆、勃拉姆斯倆人,但作曲家並未親臨現場[3]

出版

在慕尼黑的演出之後,勃拉姆斯将作品總譜、鋼琴四手聯彈改編譜一併寄到出版商弗里茨·西姆洛克英语Fritz Simrock处,西姆洛克所支付的金額則是15,000馬克[3]。第一版乐谱于1877年10月出版。[4]

除第一乐章手稿已丢失,其余三个乐章的手稿现存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分析

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1. 稍微持績的–快板(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2.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3. 略快且優雅的稍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4. 慢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長度介於45至50分鐘間。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3—4 2 3 0—tmp—str"[5]

结构

第1乐章

 

C小调,由一个宽广的引子(例圖)开头,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关键元素:低沉的鼓声、弦乐上行、管乐下行。

这一引子是在全曲创作完毕后才加上去的。之后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鸣曲式,对主题进行了发展、重现。

第2乐章

 

E大调的第2乐章是一個慢乐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温柔如歌。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主题加以变化。接近结束处的小提琴独奏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如《庄严弥撒》)。

第3乐章

 

A大调的第3乐章相当于谐谑曲,情感较为单纯,但节奏和织体都相当复杂。

第4乐章

 

末乐章的篇幅最长。以“阴暗的戏剧性”的C小调开头,在行板部分中,定音鼓和号角带出一个阿尔卑斯旋律,原词是“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2]。快板部分则以贝多芬般高贵醇厚的C大调旋律作为主题,在胜利的气氛中结尾。

勃拉姆斯自称在写此乐章第一主题首次由弦乐宣讲出来的时候,心中想着《约翰福音》中的语句:

评价

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見下例)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9號交響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

 

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1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5號交響曲。由于这类相似之处,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1]。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6][3]。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偶尔被称为“贝多芬第十”[7]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8]

2016年,《BBC音樂雜誌》對151位指挥家做訪談統計,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獲得第八位的評價[9]

註釋

  1. ^ 在1870年致列維信當中,勃拉姆斯道出了自己的掙扎:「我永遠不可能寫好一首交響曲⋯⋯壟罩在巨人陰影之下的感受,是難以為人所解的。」作曲家以「巨人」指稱貝多芬,正說明了他明白整個德國音樂界對他的期望[3]

参考資料

參照
  1. ^ 1.0 1.1 Schonberg, Harold C. The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Revised). New York-London: W. W. Norton & Co. 1981: 298. ISBN 0-393-01302-2. 
  2. ^ 2.0 2.1 2.2 Leonard Burkat; liner notes for the 1998 recording(William Steinberg, conductor;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MCA Classics)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Altmann, Wilhelm.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Foreword.
  4. ^ Christian Martin Schmidt: Brahms Sinfonien. Ein musikalischer Werkführer. Beck-Verlag, München 1999, ISBN 3-406-43304-9, S. 37–56.
  5.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9. ISBN 0-8108-3228-3. 
  6. ^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ennedy Center, 2006
  7. ^ Back cover blurb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9-03-18. for David Lee Brodbeck, Brahms: Symphony No.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ahms’ First Symphony has been hailed as Beethoven’s Tenth."
  8. ^ . [201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6). 
  9. ^ Mark Brown. .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语). 
文献
  • Brahms, Johan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git L. McCorkle.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 the autograph score. New York :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in association with Dover Publications, c1986. ISBN 0-486-24976-X.
  • Frisch, Walter. 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 - 66
  • Simrock,
  • Abell, Arthur M. "Talks With Great Composers - Candid Conversations with Brahms, Puccini, Strauss. and Others". New York. First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4.
樂譜
  •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Plate EE 4558. Foreword by Wilhelm Altmann.

參見

外部链接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1號交响曲, 作品68, 是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 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 因而被汉斯, 彪罗称为, 贝多芬第十, c小調交響曲第1號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作品1872年的勃拉姆斯目錄號作品68创作1855年, 1855, 1876年, 1876, 樂章4配器長笛, 雙簧管, 單簧管, 低音管, 倍低音管, 法國號, 小號, 長號, 僅第4樂章, 定音鼓, 弦樂首演日期1876年11月4日, 1876, 位置卡尔斯鲁厄指挥felix, otto, d. C小调第1號交响曲 作品68 是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 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 因而被汉斯 冯 彪罗称为 贝多芬第十 1 C小調交響曲第1號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作品1872年的勃拉姆斯目錄號作品68创作1855年 1855 1876年 1876 樂章4配器長笛 雙簧管 單簧管 低音管 倍低音管 法國號 小號 長號 僅第4樂章 定音鼓 弦樂首演日期1876年11月4日 1876 11 04 位置卡尔斯鲁厄指挥Felix Otto Dessoff第1樂章 source source 第2樂章 source source 第3樂章 source source 第4樂章 source source 媒體檔案由Musopen提供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 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 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 2 本曲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 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 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 贝多芬的遗产 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1號交响曲掉以轻心 當本曲經過首演後 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 方被當代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 保守的爱德华 汉斯力克所认可 2 目录 1 背景 1 1 首演 1 2 出版 2 分析 2 1 配器 2 2 结构 2 2 1 第1乐章 2 2 2 第2乐章 2 2 3 第3乐章 2 2 4 第4乐章 3 评价 4 註釋 5 参考資料 6 參見 7 外部链接背景 编辑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可以追溯自罗伯特 舒曼筆下名為 一條新路 Neue Bahnen 的文章 當中盛讚前者在德意志音樂圈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 對勃拉姆斯的創作寄予厚望 作曲家的友人馬克斯 卡爾貝克 德语 Max Kalbeck 則認為 1855年在漢堡聆聽了舒曼 曼弗雷德 英语 Manfred Schumann 之後 刺激了勃拉姆斯寫作一首交響曲的想法 3 自六 年代起 在克拉拉 舒曼 赫爾曼 列維等友人不間斷的鼓勵下 第1號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陸續完成 期間他雖考慮放棄 最終還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樂譜商弗里茨 西姆羅克 德语 Fritz Simrock 註 1 不過 直到二年後的9月 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 勃拉姆斯在鋼琴上為克拉拉 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號交響曲 後者對於成果不甚認同 我不得不承認 我感覺相當失望 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調五重奏 弦樂六重奏和鋼琴四重奏 等等作品 當然內容是工於技法的 可我卻感到當中缺少了旋律性 3 不過 在聽過管弦樂的演奏後 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見 首演 编辑 首演于1876年11月4日 在卡尔斯鲁厄举行 由菲利克斯 奥托 德索夫 英语 Felix Otto Dessoff 指揮 在第一次彩排開始前 勃拉姆斯對第2 第3樂章進行了最後的刪改 3 這個修改得到了克拉拉 舒曼的肯定 在第1樂章和最後的樂章之間 聽眾需要休息的空間 完成首演的三天後 作曲家本人在曼海姆指揮了本曲 之後亦在慕尼黑 萊比錫等地親自指揮演出 1877年3月7日 约瑟夫 约阿希姆在英國剑桥大学指揮了本曲 該校亦將榮譽學位授予约阿希姆 勃拉姆斯倆人 但作曲家並未親臨現場 3 出版 编辑 在慕尼黑的演出之後 勃拉姆斯将作品總譜 鋼琴四手聯彈改編譜一併寄到出版商弗里茨 西姆洛克 英语 Fritz Simrock 处 西姆洛克所支付的金額則是15 000馬克 3 第一版乐谱于1877年10月出版 4 除第一乐章手稿已丢失 其余三个乐章的手稿现存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分析 编辑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稍微持績的 快板 Un poco sostenuto Allegro 持續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略快且優雅的稍快板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慢板 不太快的快板 有精神的 Adagio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長度介於45至50分鐘間 配器 编辑 木管乐器 长笛 2 双簧管 2 单簧管 2 巴松管 2 低音巴松管 铜管乐器 圆号 4 小号 2 长号 3 定音鼓 弦乐器 依照工具書 管弦樂作品手冊 指示 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 2 2 2 3 4 2 3 0 tmp str 5 结构 编辑 第1乐章 编辑 C小调 由一个宽广的引子 例圖 开头 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关键元素 低沉的鼓声 弦乐上行 管乐下行 这一引子是在全曲创作完毕后才加上去的 之后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鸣曲式 对主题进行了发展 重现 第2乐章 编辑 E大调的第2乐章是一個慢乐章 由三个部分组成 温柔如歌 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主题加以变化 接近结束处的小提琴独奏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 如 庄严弥撒 第3乐章 编辑 A 大调的第3乐章相当于谐谑曲 情感较为单纯 但节奏和织体都相当复杂 第4乐章 编辑 末乐章的篇幅最长 以 阴暗的戏剧性 的C小调开头 在行板部分中 定音鼓和号角带出一个阿尔卑斯旋律 原词是 在高高的山上 深深地谷底 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 2 快板部分则以贝多芬般高贵醇厚的C大调旋律作为主题 在胜利的气氛中结尾 勃拉姆斯自称在写此乐章第一主题首次由弦乐宣讲出来的时候 心中想着 约翰福音 中的语句 我在父里面 父在我里面 约14 10 评价 编辑该作品终曲的主题 見下例 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9號交響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 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 尤其是第1乐章 中使用了贝多芬第5號交響曲 由于这类相似之处 指挥家汉斯 冯 彪罗称这部交响曲为 贝多芬第十 1 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 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 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 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 他曾说过 笨蛋都看得出来 6 3 然而 这部作品还是偶尔被称为 贝多芬第十 7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 还有 命运 的节奏 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 舒曼的一封信中称 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 8 2016年 BBC音樂雜誌 對151位指挥家做訪談統計 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獲得第八位的評價 9 註釋 编辑 在1870年致列維信當中 勃拉姆斯道出了自己的掙扎 我永遠不可能寫好一首交響曲 壟罩在巨人陰影之下的感受 是難以為人所解的 作曲家以 巨人 指稱貝多芬 正說明了他明白整個德國音樂界對他的期望 3 参考資料 编辑參照 1 0 1 1 Schonberg Harold C The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Revised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amp Co 1981 298 ISBN 0 393 01302 2 2 0 2 1 2 2 Leonard Burkat liner notes for the 1998 recording William Steinberg conductor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MCA Classics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Altmann Wilhelm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Foreword Christian Martin Schmidt Brahms Sinfonien Ein musikalischer Werkfuhrer Beck Verlag Munchen 1999 ISBN 3 406 43304 9 S 37 56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9 ISBN 0 8108 3228 3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ennedy Center 2006 Back cover blurb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 03 18 for David Lee Brodbeck Brahms Symphony No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ahms First Symphony has been hailed as Beethoven s Tenth 存档副本 2010 07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5 26 Mark Brown Beethoven s Eroica voted greatest symphony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6 08 04 2022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3 英语 文献Brahms Johan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git L McCorkle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the autograph score New York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in association with Dover Publications c1986 ISBN 0 486 24976 X Frisch Walter 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 66 Notes to a concert at the Kennedy Center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Simrock Brahms and Brahms working habits Abell Arthur M Talks With Great Composers Candid Conversations with Brahms Puccini Strauss and Others New York First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4 樂譜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Plate EE 4558 Foreword by Wilhelm Altmann 參見 编辑 古典音乐主题 路德维希 范 贝多芬 第3號交響曲外部链接 编辑免费录音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哥伦比亚大学交响乐团演奏 勃拉姆斯 第1号交响曲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凱利 漢森的勃拉姆斯聆听指导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于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次录音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amp oldid 744534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