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科隆選侯國

科隆選侯國(德語: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科隆總主教統治。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科隆選侯國
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
Kurerzstift Köln
953年—1803年
国旗
国徽
1560年的下萊茵地圖,標識紅者為科隆選侯國領土。
地位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選侯國
首都科隆 (953–1288)
波恩 (1597–1794)
政府采邑主教
历史时期中世紀
• 成立主教區
古羅馬時代
• 升為采邑總主教區
首任采邑總主教為布魯諾一世
953年
• 采邑總主教成為選帝侯,並得到義大利大書記官頭銜
1031年
• 科隆成為自由城市,遷都波恩
1288年
• 加入選侯萊茵區
1512年
• 世俗化
1803年
前身

歷史

科隆在羅馬帝國時期稱作「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名稱源自於小阿格里皮娜。自羅馬時代就成立了教區,953年成為總教區,首任科隆總主教布魯諾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奧圖一世的弟弟;同時科隆總主教也獲得了世俗領土的治理權,成為一方采邑總主教,此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之伊始。其涵蓋了總主教區的世俗領土,包含位於萊茵河西岸的一整個狹長地區,其西濱臨於利希公國;在萊茵河的另一側則有威斯特法倫公國、伯格和馬克等領地。

13世紀,選帝侯制度誕生,並因1356年的金印敕書而確立,共有四個世俗國家王公,和三個天主教教區的王公主教擔任此職,其中包含了科隆總主教,此外科隆總主教也獲得「義大利大書記官」(Archchancellor)的頭銜。爾後科隆總主教區就被稱為科隆選侯國(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 [1]

1288年瓦林根之戰英语Battle of Worringen科隆後獨立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總主教被迫遷出科隆,改以波恩為選侯國的首府。 [2]自此科隆總主教只有科隆總教區的教會地位,而不再是科隆的政治領袖。不過選侯國依然保有科隆以外的領地。

在16世紀時,有兩任的科隆總主教改信了新教,一個是赫爾曼·馮·威德,他選擇辭退總主教職位;另一個則是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然而格布哈特於1582改信克爾文派新教後,並不打算放棄科隆的領土,反而試圖將科隆選侯國改為世俗國家,如果依照教隨君定原則,科隆將會成為新教領土。為了奪回科隆,教廷雇用了西班牙義大利傭兵,還有巴伐利亞也派出軍隊,以對抗支持新教的荷蘭,導致了科隆戰爭

1583年12月11月,天主教方面獲勝,科隆戰爭結束,格布哈特退位並隱移居到斯特拉斯堡。這是一次成功的反宗教改革。最後由出自巴伐利亞家族的恩斯特·馮·拜恩繼任了科隆總主教之位。從此之後到18世紀中葉,科隆總主教一席經常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系成員擔任。由於這段期間的科隆總主教也通常身兼明斯特列日的王公主教,因此科隆總主教成為了德意志西北的重要領袖之一。

1795年,科隆選侯國在萊茵河左岸的領土被拿破崙占領,並於1801年被正式割予法國。隨著1803年的《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德语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而世俗化,采邑總主教區解散,西發里亞公國被分給黑森-達姆施塔特伯國。1824年,科隆再度成立總教區,只是總主教不再是王公主教,沒有政治權力,而是單純的宗教領袖。現今主教座堂為知名的科隆大教堂

参考文献

  1. ^ 馮作民. 第六篇第三章第二節. 中古歐洲(下). 西洋全史 (六). : 505. 
  2. ^ 黃澤全. 波恩. 历史名城.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1150455. 

科隆選侯國, 德語, erzstift, kurfürstentum, köln,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 由科隆總主教統治, 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 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 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 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 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 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 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 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erzstift, kurfü. 科隆選侯國 德語 Erzstift und Kurfurstentum Koln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 由科隆總主教統治 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 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 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 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 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 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 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 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科隆選侯國 Erzstift und Kurfurstentum Koln或 Kurerzstift Koln953年 1803年国旗 国徽1560年的下萊茵地圖 標識紅者為科隆選侯國領土 地位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選侯國首都科隆 953 1288 波恩 1597 1794 政府采邑主教历史时期中世紀 成立主教區古羅馬時代 升為采邑總主教區首任采邑總主教為布魯諾一世953年 采邑總主教成為選帝侯 並得到義大利大書記官頭銜1031年 科隆成為自由城市 遷都波恩1288年 加入選侯萊茵區1512年 世俗化1803年前身洛林公國歷史 编辑科隆在羅馬帝國時期稱作 克勞蒂亞 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 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 名稱源自於小阿格里皮娜 自羅馬時代就成立了教區 953年成為總教區 首任科隆總主教布魯諾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首任皇帝 奧圖一世的弟弟 同時科隆總主教也獲得了世俗領土的治理權 成為一方采邑總主教 此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之伊始 其涵蓋了總主教區的世俗領土 包含位於萊茵河西岸的一整個狹長地區 其西濱臨於利希公國 在萊茵河的另一側則有威斯特法倫公國 伯格和馬克等領地 13世紀 選帝侯制度誕生 並因1356年的金印敕書而確立 共有四個世俗國家王公 和三個天主教教區的王公主教擔任此職 其中包含了科隆總主教 此外科隆總主教也獲得 義大利大書記官 Archchancellor 的頭銜 爾後科隆總主教區就被稱為科隆選侯國 Erzstift und Kurfurstentum Koln 1 1288年瓦林根之戰 英语 Battle of Worringen 科隆後獨立為自由城市 因此科隆總主教被迫遷出科隆 改以波恩為選侯國的首府 2 自此科隆總主教只有科隆總教區的教會地位 而不再是科隆的政治領袖 不過選侯國依然保有科隆以外的領地 在16世紀時 有兩任的科隆總主教改信了新教 一個是赫爾曼 馮 威德 他選擇辭退總主教職位 另一個則是格布哈特 特鲁赫泽斯 冯 瓦尔德堡 然而格布哈特於1582改信克爾文派新教後 並不打算放棄科隆的領土 反而試圖將科隆選侯國改為世俗國家 如果依照教隨君定原則 科隆將會成為新教領土 為了奪回科隆 教廷雇用了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傭兵 還有巴伐利亞也派出軍隊 以對抗支持新教的荷蘭 導致了科隆戰爭 1583年12月11月 天主教方面獲勝 科隆戰爭結束 格布哈特退位並隱移居到斯特拉斯堡 這是一次成功的反宗教改革 最後由出自巴伐利亞家族的恩斯特 馮 拜恩繼任了科隆總主教之位 從此之後到18世紀中葉 科隆總主教一席經常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系成員擔任 由於這段期間的科隆總主教也通常身兼明斯特和列日的王公主教 因此科隆總主教成為了德意志西北的重要領袖之一 1795年 科隆選侯國在萊茵河左岸的領土被拿破崙占領 並於1801年被正式割予法國 隨著1803年的 帝國代表重要決議 德语 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 而世俗化 采邑總主教區解散 西發里亞公國被分給黑森 達姆施塔特伯國 1824年 科隆再度成立總教區 只是總主教不再是王公主教 沒有政治權力 而是單純的宗教領袖 現今主教座堂為知名的科隆大教堂 参考文献 编辑 馮作民 第六篇第三章第二節 中古歐洲 下 西洋全史 六 505 黃澤全 波恩 历史名城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1150455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科隆選侯國 amp oldid 7508804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