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1](德語:Lebensphilosophie,在英文當中譯爲「Life-philosophy」 ,有時與人生哲學同樣寫作「Philosophy of life」)是哲學當中將生命意義、價值和目的作爲哲學之中心而强調的一個流派[2]

綜述

生命哲學的概念最早由阿圖爾·叔本華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學者的作品啓發,作爲對實證主義的崛起和後康德主義當中的理論焦點之回應誕生於19世紀德國[2][3]。生命哲學運動與生命冲力主觀英语Subject (Philosophy)哲學體系存在間接關聯,後者由亨利·柏格森提出、著重於直接經驗英语Direct experience[4]

20世紀的生命哲學對社會規範風俗相當重視。以色列裔美國英语Israeli Americans歷史學家尼特贊·萊博維奇(Nitzan Lebovic)認爲生命哲學顯現了生命概念之合集與1920年代德國教育制度所迎來的「生命學説」或「生命科學」(Lebenskunde)概念間的緊密聯係——後者支撐了當時生物學家普遍懷有之廣泛意義上的哲學觀。在其書中,萊博維奇對後尼采式哲學斯特凡·喬治學派英语George-Kreis的激進美學到納粹及生命政治修辭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追溯[5]

「生命」本身作爲整體的存在是生命哲學的核心,且衹能通過由内而外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哲學運動可以說是對康德義務主義之抽象哲學或實證主義之科學還原論的反對。

代表人物

參看

與生命哲學存在間接聯係的哲學家

  • 亨利·柏格森,以其在直接經驗英语Direct experience方面的研究聞名
  • 漢娜·阿倫特,著有《人的境況》,其中對「積極生活」(vita activa)與「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兩者進行了區分
  • 皮埃爾·哈多英语Pierre Hadot,對古希臘哲學概念作出了「生活方式」的解讀
  • 喬治·阿甘本,聞名於其的「赤裸生命」(zoe)與「合格生命」(bios)理論

參考文獻

  1. ^ 郭官义. 〈什么是生命哲学〉. 《世界哲学》. 1985, 4: 79 [2017-10-23]. (原始内容于2017-10-24). 
  2. ^ 2.0 2.1 Gaiger, Jason. Lebensphilosophie. Craig, Edward (编).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英语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outledge. 1998. 
  3. ^ 3.0 3.1 Michael Friedman英语Michael Friedman (philosopher), A Parting of the Ways: Carnap, Cassirer, and Heidegger, Open Court, 2013.
  4. ^ Wolin, Richar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pril 24, 2011]. (原始内容于2015-05-03). In Germany the corresponding school [to vitalism], known as Lebensphilosophie (“philosophy of life”), began to take on aspects of a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years immediately preceding World War I. The work of Hans Driesch and Ludwig Klages, for example, openly condemned the superficial intellectualism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associating “reason” with the shortcoming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West,” Lebensphilosophie spurred many German thinkers to reject intellection in favour of the irrational forces of blood and life. In the words of Herbert Schnädelbach, at this point “philosophy of life tendentiously abolished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and thus facilitated the success of the general biologism in the theory of culture, which culminated in National Socialist racism.” 
  5. ^ Nitzan Lebovic,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Ludwig Klages and the Rise of a Nazi Bio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生命哲學,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人生哲學, 德語, lebensphilosophie, 在英文當中譯爲, life, philosophy, 有時與人生哲學同樣寫作, philosophy, life, 是哲學當中將生命意義, 價值和目的作爲哲學之中心而强調的一個流派, 目录, 綜述, 代表人物, 參看, 與存在間接聯係的哲學家, 參考文獻綜述, 编辑的概念最早由阿圖爾, 叔本華, 索倫, 奧貝, 克爾凱郭爾, 弗里德里希, 尼采等學者的作品啓發, 作爲對實證主義的崛起和後康德主義當中的理論焦點之回應誕生於1.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人生哲學 生命哲學 1 德語 Lebensphilosophie 在英文當中譯爲 Life philosophy 有時與人生哲學同樣寫作 Philosophy of life 是哲學當中將生命意義 價值和目的作爲哲學之中心而强調的一個流派 2 目录 1 綜述 2 代表人物 3 參看 3 1 與生命哲學存在間接聯係的哲學家 4 參考文獻綜述 编辑生命哲學的概念最早由阿圖爾 叔本華 索倫 奧貝 克爾凱郭爾 弗里德里希 尼采等學者的作品啓發 作爲對實證主義的崛起和後康德主義當中的理論焦點之回應誕生於19世紀德國 2 3 生命哲學運動與生命冲力的主觀 英语 Subject Philosophy 哲學體系存在間接關聯 後者由亨利 柏格森提出 著重於直接經驗 英语 Direct experience 4 20世紀的生命哲學對社會規範與風俗相當重視 以色列裔美國 英语 Israeli Americans 歷史學家尼特贊 萊博維奇 Nitzan Lebovic 認爲生命哲學顯現了生命概念之合集與1920年代德國教育制度所迎來的 生命學説 或 生命科學 Lebenskunde 概念間的緊密聯係 後者支撐了當時生物學家普遍懷有之廣泛意義上的哲學觀 在其書中 萊博維奇對後尼采式哲學從斯特凡 喬治學派 英语 George Kreis 的激進美學到納粹及生命政治修辭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追溯 5 生命 本身作爲整體的存在是生命哲學的核心 且衹能通過由内而外的方式去理解 生命哲學運動可以說是對康德義務主義之抽象哲學或實證主義之科學還原論的反對 代表人物 编辑威廉 狄爾泰 格奧爾格 齊美爾 雅各布 馮 魏克斯庫爾 英语 Jakob von Uexkull 漢斯 德里希 英语 Hans Driesch 路德維格 克拉格斯 英语 Ludwig Klages 何塞 奧特嘉 伊 加塞特 受狄爾泰影響的西班牙哲學家 漢斯 約納斯 費迪南 費爾曼 英语 Ferdinand Fellmann 參看 编辑德國唯心主義 生命哲學之前的先驅運動 3 人生觀 生命的意義與生命哲學存在間接聯係的哲學家 编辑 亨利 柏格森 以其在直接經驗 英语 Direct experience 方面的研究聞名 漢娜 阿倫特 著有 人的境況 其中對 積極生活 vita activa 與 沉思生活 vita contemplativa 兩者進行了區分 皮埃爾 哈多 英语 Pierre Hadot 對古希臘哲學概念作出了 生活方式 的解讀 喬治 阿甘本 聞名於其的 赤裸生命 zoe 與 合格生命 bios 理論參考文獻 编辑 郭官义 什么是生命哲学 世界哲学 1985 4 79 2017 10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4 2 0 2 1 Gaiger Jason Lebensphilosophie Craig Edward 编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英语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outledge 1998 3 0 3 1 Michael Friedman 英语 Michael Friedman philosopher A Parting of the Ways Carnap Cassirer and Heidegger Open Court 2013 Wolin Richar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pril 24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03 In Germany the corresponding school to vitalism known as Lebensphilosophie philosophy of life began to take on aspects of a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years immediately preceding World War I The work of Hans Driesch and Ludwig Klages for example openly condemned the superficial intellectualism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associating reason with the shortcoming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West Lebensphilosophie spurred many German thinkers to reject intellection in favour of the irrational forces of blood and life In the words of Herbert Schnadelbach at this point philosophy of life tendentiously abolished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and thus facilitated the success of the general biologism in the theory of culture which culminated in National Socialist racism Nitzan Lebovic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Ludwig Klages and the Rise of a Nazi Bio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生命哲學 amp oldid 741097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