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牛津學堂

坐标25°10′33″N 121°26′04″E / 25.1759356499419°N 121.434367346069°E / 25.1759356499419; 121.434367346069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由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過去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1985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二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現貌
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
建成时间 大清光绪八年(1882年)
网站牛津學堂 - Facebook
官方名称理學堂大書院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書院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清領時期

 
牛津學堂現貌。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到淡水傳教,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因此得有創設新式學校之念頭,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後,得到各方熱烈迴響,最後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1]

光緒7年(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並在光緒8年(1882年)7月26日竣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落成典禮由英國領事胡拉特(A. Frater)主持,共有洋商及貴賓共一千五百餘人參加,清廷官吏施放煙火以助興,馬偕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Oxford College,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同時是台灣第1個私人博物館[2]

當時,牛津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不但學費全免,還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所授課程,而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博物、礦物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體操音樂等。

1884年10月2日因處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戰區,砲彈曾傷及牛津學堂建築,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但學校因而停課,隔年6月9日因清法簽訂中法新約使戰爭結束,牛津學堂復校,後來1893年,馬偕率領家眷二次返回加拿大,牛津學堂因此第二次停課。

日治時期

1895年9月27日,馬偕全家離開胡士托返回臺灣,此刻台灣已經進入日治時期,隔年牛津學堂復校,然而馬偕博士後因喉癌而逝世後,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繼任,並改為神學院,並創立中會、健全教會行政體系。在1907年時確立學年制度,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

大正三年(1914年),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首府台北雙連,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的預定地,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淡水原址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即為馬偕獨子偕叡廉,後牛津學堂原址則作為純德女中之宿舍使用。[3]。而到了昭和十五年(1940年)因戰事轉趨緊張,牛津學堂及原宣教士宿舍則暫時作為過渡性學校「台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使用。

戰後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子學校交還長老教會,由林茂生接管,牛津學堂校舍則租予淡水中學作學生宿舍,改名「美樓」,1965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於牛津學堂成立,後續則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最後1999年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改制為真理大學,而牛津學堂舊校舍則在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當前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使用,在2007年,牛津學堂曾為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取景點。[4][5]

建築特色

牛津學堂為中西合璧風格,當時是由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

在外觀設計中,牛津學堂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在建築格局則配置為四合院大厝三開間,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圖片

參考資料

  1.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2. ^ 牛津學堂. 淡水區公所. (原始内容于2021-02-06) (中文(臺灣)). 
  3. ^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4. ^ 理學堂大書院 - 台灣首座西式學堂. Travel.ULifestyle.com.hk. [2015-06-09]. (原始内容于2018-08-11) (中文(香港)). 
  5.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外部連結

  • 理學堂大書院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國定古蹟環景導覽 - 理學堂大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理學堂大書院-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的Facebook專頁
  • 理學堂大書院 -淡水維基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牛津學堂, 坐标, 1759356499419, 434367346069, 1759356499419, 434367346069, oxford, college, 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是位於新北市淡水區, 由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過去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 1985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二級古蹟, 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現貌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建成时间, 大清光绪八年, 1882年, 网站, facebook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理學堂大書院類型登錄等級, 國定古蹟登. 坐标 25 10 33 N 121 26 04 E 25 1759356499419 N 121 434367346069 E 25 1759356499419 121 434367346069 牛津學堂 Oxford College 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是位於新北市淡水區 由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過去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 1985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二級古蹟 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牛津學堂牛津學堂牛津學堂現貌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建成时间 大清光绪八年 1882年 网站牛津學堂 Facebook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理學堂大書院類型登錄等級 國定古蹟登錄種類 書院詳細登錄資料 目录 1 歷史 1 1 清領時期 1 2 日治時期 1 3 戰後至今 2 建築特色 3 圖片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清領時期 编辑 牛津學堂現貌 1872年 清同治11年 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到淡水傳教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 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 因此得有創設新式學校之念頭 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 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 前哨評論 Sentinel Review 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後 得到各方熱烈迴響 最後共募得加幣6 215元 作為其建校基金 1 光緒7年 1881年 馬偕博士重返淡水 擇定牛津學堂現址 親手規劃 監工 興建校舍 並在光緒8年 1882年 7月26日竣工 取名 理學堂大書院 落成典禮由英國領事胡拉特 A Frater 主持 共有洋商及貴賓共一千五百餘人參加 清廷官吏施放煙火以助興 馬偕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 英文乃命名為Oxford College 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 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 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同時是台灣第1個私人博物館 2 當時 牛津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 不但學費全免 還補助交通費 提供吃住與衣所授課程 而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 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 倫理 中國字部 中國歷史 自然科學的天文 地理 地質 植物 博物 礦物及醫學理念 解剖學 及臨床實習 體操 音樂等 1884年10月2日因處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戰區 砲彈曾傷及牛津學堂建築 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 但學校因而停課 隔年6月9日因清法簽訂 中法新約 使戰爭結束 牛津學堂復校 後來1893年 馬偕率領家眷二次返回加拿大 牛津學堂因此第二次停課 日治時期 编辑 1895年9月27日 馬偕全家離開胡士托返回臺灣 此刻台灣已經進入日治時期 隔年牛津學堂復校 然而馬偕博士後因喉癌而逝世後 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繼任 並改為神學院 並創立中會 健全教會行政體系 在1907年時確立學年制度 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 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 大正三年 1914年 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首府台北雙連 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 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的預定地 同年4月4日 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淡水原址舉行開學典禮 首任校長即為馬偕獨子偕叡廉 後牛津學堂原址則作為純德女中之宿舍使用 3 而到了昭和十五年 1940年 因戰事轉趨緊張 牛津學堂及原宣教士宿舍則暫時作為過渡性學校 台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 使用 戰後至今 编辑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子學校交還長老教會 由林茂生接管 牛津學堂校舍則租予淡水中學作學生宿舍 改名 美樓 1965年 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 於牛津學堂成立 後續則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最後1999年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改制為真理大學 而牛津學堂舊校舍則在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當前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使用 在2007年 牛津學堂曾為電影 不能說的 秘密 取景點 4 5 建築特色 编辑牛津學堂為中西合璧風格 當時是由馬偕博士親自選地 設計 督工 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 書院方位坐北朝南 磚瓦都由廈門運來 接著並以糯米烏糖 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 在外觀設計中 牛津學堂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 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 門楣為觀音山石 題有 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 在建築格局則配置為四合院大厝三開間 兩進兩護龍 西式圓拱形 雨披 的門窗和百葉窗 圖片 编辑 牛津學堂門楣 牛津學堂全景 牛津學堂護龍特寫 牛津學堂的開窗參考資料 编辑 周宗賢 淡水輝煌的歲月 臺北 臺灣商務 2007 牛津學堂 淡水區公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6 中文 臺灣 柯設偕 淡水教會史 未刊本 1933 理學堂大書院 台灣首座西式學堂 Travel ULifestyle com hk 2015 06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11 中文 香港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地區文化資產 有形文化財 普查計劃報告書 臺北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2008年9月 外部連結 编辑理學堂大書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 國定古蹟環景導覽 理學堂大書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理學堂大書院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的Facebook專頁 理學堂大書院 淡水維基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牛津學堂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牛津學堂 amp oldid 7551680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