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指某一个国家地区环境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可变的值,其受科学技术水平、资源循环应用、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意义 编辑

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所以在自然资源数量恒定或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能无穷增长的,否则会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社会崩溃。因此,人类需要一个定量指标来确定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应当将人口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之间,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此产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根据以上定义,环境人口容量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本地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因素,还包括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素质科技水平、文化特征等社会因素。

分析 编辑

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尤其对于全球范围而言,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恒定或趋于减少的。并且诸如土壤水体大气等自然资源,一旦被严重污染净化的难度极高。故而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对于环境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因素。自然资源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庞大,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影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从而间接影响环境人口数量。尤其在当今全球人口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快有关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等科目的研究,对于使人口增长速度适应环境人口容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口素质则体现在节约能源的意识,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良好的人口素质对维持或扩大环境人口容量有积极意义。

地区的开放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交换或补充、科技的引进与交流、文化的传播等,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文化特征会影响文化区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环境观念,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编辑

由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并且人类的科技研发在不断进步,所以对于目前全球的能源储备总量与分布情况,不能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并且对于未来是否将利用新型能源,也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持续发展,人们的环境观念、消费水平和各个地区的政策,在未来很可能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综上所述,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可能给出十分精确的具体数值。但是缩小一些条件的波动范围,例如在假设对外开放政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在面积较小的区域内,以土地资源为主要指标估计未来某一段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则可以给出相对确定的数值。

依据前文的定义,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但是实际生活当中,考虑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能真正使人口膨胀到最大人口数量,否则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种群安危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人提出“合理容量”的概念。顾名思义,合理容量区别于最大容量,指能够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稳定增长的经济,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规模,合理容量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是最适宜的人口容量。但是,因为对于“合理”、“健康”的理解与对可持续发展的判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所以对合理人口数量的估计更加困难,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共识。

因为人们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条件理解不同,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的假定条件也不同,所以对于全球人口容量的判断,目前流行着多种说法,这里总结其中最为主流的三种。

  • 悲观者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太多,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且短期内不能恢复,科技发展的水平来不及填补人口增长的需求。故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全球人口总数仍在增长,灾难已经不可避免。
  • 乐观者认为:人类未探索的科技领域还有很多,况且各国政府已加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合作,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提高,人口增长率也得到了控制。因而未来人类将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总数的增长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 中立者认为:人类通过自身努力,有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维持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有必要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设置一个近似上限。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左右,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类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编辑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认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目前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这一估计数值,中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加大对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倡节能意识,促进相关科技的研发,对于中国而言,迫在眉睫。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分析,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可耕地面积因而有减少的趋势,加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许多国内的专家认为,应对以上的紧迫局势,争取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普及机械化生产,科学育种与养殖,提高农民素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下面的图表显示了1950年至2000年的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可耕地面积变化。

 

从人口与淡水资源关系分析,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许多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枯竭,华北的大片地区甚至形成地下水漏斗,威胁城市的安全。缺水也将影响农业工业的生产,如果形势得不到控制,未来还会明显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以及科教兴国的策略,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受到国民最为集中的关注和期待。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表人口数量数据来源)
  •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 (图表耕地面积数据来源)

环境人口容量, 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 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是一个可变的值, 其受科学技术水平, 资源循环应用, 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目录, 意义, 分析, 的估计, 中国的, 参见, 参考文献意义, 编辑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 所以在自然资源数量恒定或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能无穷增长的, 否则会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社会崩溃, 因此, 人类需要一个定量指标来确定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 应当将人口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之间,.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 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可变的值 其受科学技术水平 资源循环应用 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目录 1 意义 2 分析 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5 参见 6 参考文献意义 编辑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 所以在自然资源数量恒定或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能无穷增长的 否则会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社会崩溃 因此 人类需要一个定量指标来确定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 应当将人口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之间 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此产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 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根据以上定义 环境人口容量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本地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因素 还包括地区开放程度 人口素质 科技水平 文化特征等社会因素 分析 编辑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 尤其对于全球范围而言 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恒定或趋于减少的 并且诸如土壤 水体和大气等自然资源 一旦被严重污染 净化的难度极高 故而自然资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是对于环境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因素 自然资源种类越丰富 数量越庞大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影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 从而间接影响环境人口数量 尤其在当今全球人口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加快有关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等科目的研究 对于使人口增长速度适应环境人口容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素质则体现在节约能源的意识 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良好的人口素质对维持或扩大环境人口容量有积极意义 地区的开放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交换或补充 科技的引进与交流 文化的传播等 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文化特征会影响文化区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环境观念 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编辑由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 并且人类的科技研发在不断进步 所以对于目前全球的能源储备总量与分布情况 不能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 并且对于未来是否将利用新型能源 也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同时 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持续发展 人们的环境观念 消费水平和各个地区的政策 在未来很可能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 综上所述 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不可能给出十分精确的具体数值 但是缩小一些条件的波动范围 例如在假设对外开放政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在面积较小的区域内 以土地资源为主要指标估计未来某一段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 则可以给出相对确定的数值 依据前文的定义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但是实际生活当中 考虑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不能真正使人口膨胀到最大人口数量 否则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种群安危将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有人提出 合理容量 的概念 顾名思义 合理容量区别于最大容量 指能够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稳定增长的经济 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规模 合理容量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是最适宜的人口容量 但是 因为对于 合理 健康 的理解与对可持续发展的判定 具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所以对合理人口数量的估计更加困难 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共识 因为人们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条件理解不同 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中 使用的假定条件也不同 所以对于全球人口容量的判断 目前流行着多种说法 这里总结其中最为主流的三种 悲观者认为 当今世界人口太多 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且短期内不能恢复 科技发展的水平来不及填补人口增长的需求 故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全球人口总数仍在增长 灾难已经不可避免 乐观者认为 人类未探索的科技领域还有很多 况且各国政府已加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合作 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提高 人口增长率也得到了控制 因而未来人类将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数的增长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中立者认为 人类通过自身努力 有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维持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有必要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设置一个近似上限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公布的报告认为 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左右 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类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编辑1991年 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认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 目前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这一估计数值 中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冲突已经十分明显 加大对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提倡节能意识 促进相关科技的研发 对于中国而言 迫在眉睫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分析 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 可耕地面积因而有减少的趋势 加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 许多国内的专家认为 应对以上的紧迫局势 争取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普及机械化生产 科学育种与养殖 提高农民素质 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1950年至2000年的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可耕地面积变化 nbsp 从人口与淡水资源关系分析 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全国许多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 导致了地下水枯竭 华北的大片地区甚至形成地下水漏斗 威胁城市的安全 缺水也将影响农业与工业的生产 如果形势得不到控制 未来还会明显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以及科教兴国的策略 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 受到国民最为集中的关注和期待 参见 编辑环境承载力参考文献 编辑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表人口数量数据来源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 1949 200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封志明 刘宝勤 杨艳昭 图表耕地面积数据来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环境人口容量 amp oldid 7449473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