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

玛丽王后号(英语:HMS Queen Mary)是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作为雄狮号战列巡洋舰的次级,玛丽王后号与雄狮级战列巡洋舰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包括它的八门13.5英寸(343毫米)主炮。它于1913年完成,并于1914年作为大舰队的一员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战役,同时也像大多数英国战列巡洋舰一样,这艘船在战争期间从未离开过北海。作为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的一员,玛丽王后号于试图与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拦截并摧毁1914年12月轰炸英格兰北海海岸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舰队,但没有成功。该船于1915年初进行了改装,却因此错过了1月的多格尔沙洲战役,但参加了战争中最大的舰队行动,即1916年中期的日德兰战役,但也是因为这场战斗,它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德费林格尔号击中主炮塔导致弹药库爆炸,永远的留在了北海的海底。

“玛丽王后”在海上,且可以在它的身上看到防雷网
概况
使用者 英国皇家海军
前级 雄狮级战列巡洋舰
次级 虎号战列巡洋舰
建造期 1911–1913
服役期 1913–1916
完成数 1
损失数 1
历史
英国
艦名 玛丽王后
艦名出處 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
下订日 1910–1911海军计划
建造者 Palmers造船和钢铁公司
動工日 1911年3月6日
下水日 1912年3月20日
完工日 1913年 8月
服役日 1913年 9月4日
结局 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沉没
技术数据
艦型 战列巡洋舰
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27200

满载排水量:32160吨
全長 700英尺1英寸(213.4米)
全寬 89英尺1英寸(27.2米)
吃水 32英尺4英寸(9.9米)(满载情况下)
動力輸出
  • 42台锅炉
  • 可以提供75000马力的动力
動力來源 蒸汽轮机
速度 28(51.9公里每小時;32.2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5,610海里(10,390公里;6,460英里) (10节经济航速)
乘員
  • 997 (和平时期)
  • 1,275 (战争时期)
武器裝備
  • 4 × 双联 13.5英寸(343 mm)
  • 16 × 单装 4英寸(102 mm)
  • 2 × 21英寸(533 mm) 鱼雷发射管
装甲

它的残骸碎片于1991年在北海海底发现,且根据1986年《保护军事遗骸法》,玛丽王后号的遗骸被指定为受保护的地方,因为它是1266名士兵与军官的长眠之地。

设计于建造 编辑

根据1910-11年海军计划,玛丽王后号与乔治五世级的四艘战列舰一起开工建造。与当时大部分的计划相同,且跟当时每年的海军计划一样只开工了一艘战列巡洋舰。在副炮的位置,装甲的厚度与长度以及军官宿舍的位置上,它与雄狮级的前级不同;自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设计无畏号战列舰以来,每艘主力舰都将军官的宿舍放在离他们行动站更近的舰中央;但在接到舰员的投诉后,玛丽王后号将宿舍恢复到船尾的传统位置,同时也是第一艘将宿舍恢复到船尾的传统位置的战列巡洋舰,此外,它也是第一艘拥有舰尾阳台的战列巡洋舰。

舰名来源 编辑

玛丽王后号是以乔治五世国王的妻子玛丽命名,同时也是唯一一艘使用这个名字的皇家海军军舰。1912年3月20日,女王在船上受洗的代表是艾伦代尔子爵的妻子。

基本信息 编辑

玛丽王后号比前级雄狮级略大,总长度为700英尺0.6英寸(213.4米),宽度为89英尺0.5英寸(27.1米),满载时吃水32英尺4英寸(9.9米)。该船正常排水量为27,200吨,满载排水量则为32,160吨,比以前的船只多1,016吨。在满载的情况下,它的偏心高度为5.92英尺(1.8米)。在人员方面上,该船在和平时期为997名军官和士兵,但在战时增加到1,275名。

动力 编辑

该船有两套蒸汽涡轮机,且都被安置在单独的机房中。每套由驱动舷外螺旋桨轴的高压涡轮和驱动内轴的低压涡轮机组成。每个高压涡轮机的外壳中都内置了一个烟囱,用于排放经济航线时的蒸汽。这些涡轮机的设计输出功率为75,000轴马力(56,000千瓦),比它的前级多出5,000马力(3,700千瓦)。在1913年5月和6月的海上试航中,玛丽王后号达到了83,000马力(62,000千瓦),使它勉强超过了28节(52公里/小时;32英里/小时)的设计速度。蒸汽则由42台锅炉所产生,且这42台锅炉分布在七个锅炉房中。该舰最大可搭载3,660吨煤炭,如果以十节(19公里/小时;12英里/小时)的经济航速航行,那么在理论上来讲它可以航行5,610海里(10,390公里;6,460英里)。

主炮 编辑

玛丽王后号在四个双液压动力炮塔(双联装)中安装了八门BL 13.5英寸Mk V炮,从船头到船尾被指定为“A”、“B”、“Q”和“X”。火炮仰角可以降低到-3°,升到20°,尽管控制炮塔的军官限制在15°21',直到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前安装了棱镜,以允许完全发挥仰角。如果使用穿甲弹(AP),那么主炮最大射程在23,740码(21,708米)左右,射速为每分钟1.5-2发。玛丽女王在战时可携带880发炮弹,每门炮则有110发炮弹。

副炮 编辑

它的副炮包括16门4英寸Mk VII炮,其中大部分安装在甲板上,这与雄狮级的设计不同。仰角则可以降到-7°,最大高度为15°。最大射程为11400码(10400米);每门副炮携带150发炮弹。

防空武器 编辑

这艘船在建造时没有安装任何高射炮,但在1914年10月安装了两门。一个是高射6磅炮,另一个是3英寸高射炮,且都在较高地点安装。高射6磅炮的炮弹速度为1773英尺/秒(540米/秒),三英寸炮为2,604英尺/秒(794米/秒),最大有效射程为23,000英尺(7,010米)。

鱼雷 编辑

玛丽王后号安装了两个21英寸(530毫米)的水下鱼雷管,每侧各一个。携带14枚Mk II***鱼雷,每枚鱼雷的弹头的当量为400磅(181公斤)TNT。鱼雷的最大射程为4500码(4,115米),速度为45节(83公里/小时;52英里/小时)或10,000码(9,144米),29节(54公里/小时;33英里/小时)。

火控 编辑

1913年2月,海军部从 亚瑟·约瑟夫·亨格福德·波伦(Arthur Joseph Hungerford Pollen)处购买了五套计算机火控设备,并将其中一套安装在瑪麗皇后身上,同时它的四个炮塔都配备了9英尺的测距仪,“B”和“X”炮塔则进一步配备了辅助控制位置。火控的大致操作如下:先由一个位于司令塔顶部的9英尺(2.7米)测距仪测距,并将射程数据输入在位于司令塔下方发射站的机械火控计算机(Argo Clock Mk IV),计算机将信息转换为范围和偏转数据,供火炮使用,目标的数据也以图形方式记录在绘图表上,以协助炮兵军官预测目标的移动。船尾鱼雷指挥塔是备用炮兵控制位置。所有四个炮塔都配备了9英尺的测距仪,“B”和“X”炮塔则进一步配备了辅助控制位置。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里,火控技术迅速发展,导演射击系统的便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进步。这包括增加了一名位于船上高处的火控主管,该指挥员通过指针为炮塔提供高程和训练角度,炮塔船员只需照做。且这些炮都是同时发射的,这有助于瞄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炮弹分散的影响。

装甲 编辑

玛丽女王的装甲设计以雄狮级战列巡洋舰为基础;拥有9英寸(229毫米)的克虏伯水线装甲,但却没有船头或船尾。此外,该舰还被赋予了上装甲带,最大厚度为6英寸,长度与水线装甲最厚的部分相同。四英寸的水密舱关闭了装甲堡垒的两端。保护甲板的材料使用了高强度钢镀层,比镍钢便宜,但同样有效。下装甲甲板通常只有1英寸(25毫米)厚,但除了装甲堡垒外,通常有2.5英寸(64毫米)厚。上装甲甲板位于上装甲带的顶部,厚度也只有一英寸。

炮塔的正面和侧面有9英寸,而它们的顶部装甲厚度为2.5至3.25英寸(64至83毫米)。炮座在甲板上方受到9英寸装甲的保护,前方4英寸炮由三英寸侧面和两英寸高强度钢甲板在头顶保护。司令塔的侧面有10英寸(254毫米)厚,且拥有三英寸的屋顶和通信管。它的船尾鱼雷指挥塔受到了六英寸的墙壁和三英寸的铸钢屋顶的保护。2.5英寸(64毫米)厚的高强度钢在弹药库安装,它的烟囱则有侧面1.5英寸(38毫米)的高强度钢装甲的保护,甲板和船首之间的装甲厚度为1英寸。

建造和职务 编辑

1911年3月6日,玛丽王后号在贾罗的帕尔默造船和钢铁公司造船厂开工。它于1912年3月20日下水,并于1913年8月完工,总成本为2,078,491英镑(包括武器)。该船于7月1日由CaptainReginald Hall指挥,并于9月4日服役。被分配到贝蒂少将指挥的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BCS),玛丽王后号和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的其他成员于1914年2月一同对布雷斯特进行了港口访问,该中队于6月访问了俄罗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赫尔戈兰湾战役(1914年) 编辑

玛丽王后号的第一次行动是在1914年8月28日与戴维•贝蒂少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舰队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战役,贝蒂的船只最初旨在为靠近德国海岸的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提供远程支持,以防公海舰队的大型船只出击以应对英国的攻击。他们于11:35全速转向南下,当时英国轻型部队未能如期撤退,全新的轻巡洋舰林仙在战斗的早些时候还遭到了重创,并且涨潮意味着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乃至战列舰可以离开威廉港。当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在12:37从薄雾中隐约出来时,便开始向德国的轻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和科隆号的炮击。虽然斯特拉斯堡依靠28.6节的航速躲进了雾中,但科隆号仍然可见,并很快将其重创。然而,贝蒂却因为正前方突然出现的老式轻巡洋舰阿里阿德涅号分散了注意力,使他转舵追击,并且在第三次齐射中,点燃了它舰身上的油漆。13:10,贝蒂下令转向北方,并发出了撤退的信号。贝蒂的主力在转向北方后不久就遇到了重伤的科隆号,就这样科隆号被雄狮的两次齐射击沉了。

突袭斯卡伯勒 编辑

在早些时候的11月3日对大雅茅斯的突袭成功后,德意志帝国海军决定了一项轰炸北海海岸英国城镇的计划,试图引出皇家海军并将其重创。但之后海军上将弗朗茨·冯·希佩尔设计了更大规模的行动。快速战列巡洋舰将进行轰炸,而整个公海舰队将驻扎在多格尔沙洲以东,以此来埋伏英国舰队。但德国人不知道的是,英国人已经破译了他们的电报,并计划在回程途中摧毁突袭部队,尽管他们不知道公海舰队也在海上。贝蒂的第1 战列巡洋舰舰队(现在减少到四艘战列巡洋舰)与第2战列分舰队的六艘无畏舰一起,从大舰队中分离出来,试图在多格尔沙洲附近拦截德国人。此时,玛丽王后号由C上尉指挥。

希佩尔于1914年12月15日启航进行另一次此类袭击,并成功轰炸了几个英国城镇,但护送第一战列巡洋舰舰队的第一艘英国驱逐舰已经在05:15遇到了公海舰队的德国驱逐舰,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没有结果的行动。指挥第2战列分舰队的海军中将瓦伦德爵士(Sir George John Scott Warrender of Lochend)在05:40收到一个信号,即驱逐舰正在与敌方驱逐舰交战,尽管贝蒂没有收到。驱逐舰鲨鱼号在07:00左右发现了罗恩号装甲巡洋舰及其护卫舰,但它直到07:25才发送消息。瓦伦德收到了信号和战列巡洋舰新西兰号也收到了——但贝蒂依旧没有收到,尽管新西兰的任务是在驱逐舰和贝蒂之间传递信息。瓦伦德试图在07:36将鲨鱼号的信息传递给贝蒂,但他直到07:55才设法联系上。当贝蒂收到消息并派遣新西兰寻找罗恩号时,他改变了方向。当贝蒂收到消息斯卡伯勒在09:00遭到炮击时,新西兰号正在大修,贝蒂紧急命令其重新加入中队,并向西前往斯卡伯勒。 英国军队在多格尔沙洲的西南浅滩周围分散;贝蒂的船只向北经过,而沃伦德则向南穿过,向西行驶,封锁了穿过保卫英国海岸雷区的主要路线。这在他们之间留下了15海里(28公里;17英里)的空隙,德国轻型部队开始通过这个空地移动。12点25分,第二侦察团的轻巡洋舰开始经过寻找希佩尔的英国部队。轻巡洋舰南安普顿号发现了施特拉尔松德号轻巡洋舰,并向贝蒂发出了报告信号。12:30,贝蒂将他的战列巡洋舰的航向转向德国舰艇。贝蒂认为德国巡洋舰是由希佩尔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的前卫;然而实际上,这些巡洋舰落后了希佩尔约31英里(50公里),同时一直在跟随贝蒂的第2轻巡洋舰中队脱离以追击德国巡洋舰,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误导信号将他们召回了原本的位置。这种混乱使德国轻巡洋舰得以逃脱,并提醒了希佩尔导致他注意到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位置,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航向调整至英国舰队的东北,并成功逃脱。

日德兰战役 编辑

1916年5月31日,由于英国人能够解码德国的无线电信息,得知了德国人将要出海,并赶在他们前面出港拦截,玛丽王后号与战列巡洋舰舰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出海,拦截公海舰队的出击。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在15:20在西部发现了战列巡洋舰舰队,但贝蒂的船只直到15:30才在东部发现了德国人。两分钟后,他下令将航线改道到东南偏东,以横跨德国人的撤退线,并召集他的船员前往行动站。希佩尔命令他的船只以接近180度的角度右转,以远离英国的舰船,并将速度降低到18节(33公里/小时;21英里/小时),让第2侦察队的三艘轻巡洋舰迎头赶上。随着这个转弯,希佩尔正在向公海舰队后退,然后在他身后约60海里(110公里;69英里)。大约在这个时候,贝蒂改变了航线,因为很快就发现他方向太偏了了,无法切断希佩尔的撤退路线,而后开始了所谓的“向南跑”。贝蒂在15:45改变了路线,转向东南偏东,与希佩尔的路线平行,现在双方的距离接近18,000码(16,000米)。德国人首先在15:48开火,然后是英国人。英国船只的精度不敢恭维,因为只有两艘领头的船只雄狮号和玛丽王后号,且德国人在开火时稳定于航道上,导致德国的火力从一开始就是极为精准的,但因为德国船只被雾气环绕使英国人算错了了射程,与此同时,玛丽王后号在15:50左右使用前炮塔向塞德利茨开火,15:54,射程下降到12,900码(11,800米),贝蒂下令将航线改为右舷两点,在15:57拉开距离在此期间,玛丽王后号在15:55和15:57两次击中了赛德利茨,其中一次命中造成了起火,并摧毁了它的后部主炮塔。但因为距离过远,导致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无法准确射击,因此贝蒂将航线更改为四点,在16:12至16:15之间再次拉近距离。这一动作使雄狮号立马暴露在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火力下,这导致它被击中了几次;这些击中导致了雄狮的起火,起火的烟雾导致德费林格尔看不到雄狮,因此开始右转向——并将它的火力转移到玛丽王后号身上,由于现在德费林格尔的炮兵军官看到它是英国战线的第二艘船,因此在16:16被错认为是大公主号。在一分钟后的16:17,玛丽王后号再次击中了赛德利茨,并击毁了它的一门副炮,同时作为回报,玛丽王后号在16:21之前被塞德利茨击中了两次,效果不明,但当时德国战列巡洋舰击中了“Q”炮塔的炮塔面,并击毁了炮塔中的右炮。到16:25,距离在此时扩大至14,400码(13,200米),贝蒂向右转了两度,再次将敌人的距离缩短。然而,这一举动对玛丽王后号来说太晚了,因为德费林格尔的主炮已经开始发威,在16:26左右命中了玛丽王后两次。且有其中一枚炮弹击中并引爆了弹药库,这导致了玛丽王后号在前桅附近被炸成了两段。驻扎在“Q”炮塔内,海军陆战队员Jocelyn Storey幸存下来,并回忆道,前面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爆炸,震撼我所在的炮塔,左炮断成两半,炮的后半部分掉入炮塔里,右炮从炮座上脱落。炮塔中的线状无烟火药起火,并产生了有毒烟雾,并导致了炮塔内一些船员窒息。因为前方的爆炸能否做到这一点值得怀疑,所以“Q”炮塔很有可能被第二枚炮弹击中了,导致了进一步的爆炸,当船开始翻滚和下沉时,船的尾部发生了爆炸。在它沉没后,它身后的战列巡洋舰虎号,被迫转向以躲避它的遗骸。1266名船员丧生;18名幸存者被驱逐舰月桂、攻城雷和蒂珀雷里救援,2名被德国军舰救援。

参考资料 编辑

  • Brooks, John. Dreadnought Gunnery and the Battle of Jutland: The Question of Fire Control. Cass Series: Naval Policy and History 32.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ISBN 0-415-40788-5. 
  • Brown, David K.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9. ISBN 1-55750-315-X. 
  • Burr, Lawrence. British Battlecruisers 1914–1918. New Vanguard 126. Oxford, UK: Osprey. 2006. ISBN 1-84603-008-0.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863-8. 
  • Campbell, N. J. M. Battle Cruisers. Warship Special 1.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ISBN 0-85177-130-0. 
  • Campbell, N. J. M.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324-5. 
  • Template:Cite Colledge2006
  • Corbett, Julian. Naval Operations.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III Second. London and Nashville, Tennessee: Imperial War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attery Press. 1997 [1940]. ISBN 1-870423-50-X.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Barnsley, UK: Seaforth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Great Britain. Narrative of the Battle of Jutland. London: H.M. Stationery Office. 1924. OCLC 558451990. 
  • Massie, Robert K. Castles of Steel: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Winning of the Great War at Se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3. ISBN 0-679-45671-6.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Warrior 1860 to Vanguard 1950: A History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rmament New & rev.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1966]. ISBN 1-55750-075-4. 
  • Preston, Antony. Great Britain and Empire Forces.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104. ISBN 0-85177-245-5. 
  • Roberts, John. Battlecruiser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068-1.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Sturton, Ian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0-85177-448-2.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A New View of the Great Battle, 31 May 1916. London: Brockhampton Press. 1999 [1995]. ISBN 1-86019-917-8. 
  • Williams, M. W. The Loss of HMS Queen Mary at Jutland. Warship 1996.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6: 111–32. ISBN 0-85177-685-X. 

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9月11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23年9月14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玛丽王后号, 英语, queen, mary, 是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 作为雄狮号战列巡洋舰的次级, 玛丽王后号与雄狮级战列巡洋舰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9月11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23年9月14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玛丽王后号 英语 HMS Queen Mary 是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 作为雄狮号战列巡洋舰的次级 玛丽王后号与雄狮级战列巡洋舰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包括它的八门13 5英寸 343毫米 主炮 它于1913年完成 并于1914年作为大舰队的一员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战役 同时也像大多数英国战列巡洋舰一样 这艘船在战争期间从未离开过北海 作为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的一员 玛丽王后号于试图与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拦截并摧毁1914年12月轰炸英格兰北海海岸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舰队 但没有成功 该船于1915年初进行了改装 却因此错过了1月的多格尔沙洲战役 但参加了战争中最大的舰队行动 即1916年中期的日德兰战役 但也是因为这场战斗 它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德费林格尔号击中主炮塔导致弹药库爆炸 永远的留在了北海的海底 玛丽王后 在海上 且可以在它的身上看到防雷网概况使用者英国皇家海军前级雄狮级战列巡洋舰次级虎号战列巡洋舰建造期1911 1913服役期1913 1916完成数1损失数1历史英国艦名玛丽王后艦名出處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下订日1910 1911海军计划建造者Palmers造船和钢铁公司動工日1911年3月6日下水日1912年3月20日完工日1913年 8月服役日1913年 9月4日结局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沉没技术数据艦型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正常排水量 27200吨 满载排水量 32160吨全長700英尺1英寸 213 4米 全寬89英尺1英寸 27 2米 吃水32英尺4英寸 9 9米 满载情况下 動力輸出42台锅炉 可以提供75000马力的动力動力來源蒸汽轮机速度28節 51 9公里每小時 32 2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5 610海里 10 390公里 6 460英里 10节经济航速 乘員997 和平时期 1 275 战争时期 武器裝備4 双联 13 5英寸 343 mm 16 单装 4英寸 102 mm 2 21英寸 533 mm 鱼雷发射管装甲水线装甲带 9 4英寸 229 102毫米 水密舱壁 4英寸 102毫米 炮座s 9 8英寸 229 203毫米 炮塔 9英寸 229毫米 甲板 2 5英寸 64毫米 司令塔 10英寸 254毫米 它的残骸碎片于1991年在北海海底发现 且根据1986年 保护军事遗骸法 玛丽王后号的遗骸被指定为受保护的地方 因为它是1266名士兵与军官的长眠之地 目录 1 设计于建造 2 舰名来源 3 基本信息 4 动力 5 主炮 6 副炮 7 防空武器 8 鱼雷 9 火控 10 装甲 11 建造和职务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 1 赫尔戈兰湾战役 1914年 12 2 突袭斯卡伯勒 12 3 日德兰战役 13 参考资料设计于建造 编辑根据1910 11年海军计划 玛丽王后号与乔治五世级的四艘战列舰一起开工建造 与当时大部分的计划相同 且跟当时每年的海军计划一样只开工了一艘战列巡洋舰 在副炮的位置 装甲的厚度与长度以及军官宿舍的位置上 它与雄狮级的前级不同 自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设计无畏号战列舰以来 每艘主力舰都将军官的宿舍放在离他们行动站更近的舰中央 但在接到舰员的投诉后 玛丽王后号将宿舍恢复到船尾的传统位置 同时也是第一艘将宿舍恢复到船尾的传统位置的战列巡洋舰 此外 它也是第一艘拥有舰尾阳台的战列巡洋舰 舰名来源 编辑玛丽王后号是以乔治五世国王的妻子玛丽命名 同时也是唯一一艘使用这个名字的皇家海军军舰 1912年3月20日 女王在船上受洗的代表是艾伦代尔子爵的妻子 基本信息 编辑玛丽王后号比前级雄狮级略大 总长度为700英尺0 6英寸 213 4米 宽度为89英尺0 5英寸 27 1米 满载时吃水32英尺4英寸 9 9米 该船正常排水量为27 200吨 满载排水量则为32 160吨 比以前的船只多1 016吨 在满载的情况下 它的偏心高度为5 92英尺 1 8米 在人员方面上 该船在和平时期为997名军官和士兵 但在战时增加到1 275名 动力 编辑该船有两套蒸汽涡轮机 且都被安置在单独的机房中 每套由驱动舷外螺旋桨轴的高压涡轮和驱动内轴的低压涡轮机组成 每个高压涡轮机的外壳中都内置了一个烟囱 用于排放经济航线时的蒸汽 这些涡轮机的设计输出功率为75 000轴马力 56 000千瓦 比它的前级多出5 000马力 3 700千瓦 在1913年5月和6月的海上试航中 玛丽王后号达到了83 000马力 62 000千瓦 使它勉强超过了28节 52公里 小时 32英里 小时 的设计速度 蒸汽则由42台锅炉所产生 且这42台锅炉分布在七个锅炉房中 该舰最大可搭载3 660吨煤炭 如果以十节 19公里 小时 12英里 小时 的经济航速航行 那么在理论上来讲它可以航行5 610海里 10 390公里 6 460英里 主炮 编辑玛丽王后号在四个双液压动力炮塔 双联装 中安装了八门BL 13 5英寸Mk V炮 从船头到船尾被指定为 A B Q 和 X 火炮仰角可以降低到 3 升到20 尽管控制炮塔的军官限制在15 21 直到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前安装了棱镜 以允许完全发挥仰角 如果使用穿甲弹 AP 那么主炮最大射程在23 740码 21 708米 左右 射速为每分钟1 5 2发 玛丽女王在战时可携带880发炮弹 每门炮则有110发炮弹 副炮 编辑它的副炮包括16门4英寸Mk VII炮 其中大部分安装在甲板上 这与雄狮级的设计不同 仰角则可以降到 7 最大高度为15 最大射程为11400码 10400米 每门副炮携带150发炮弹 防空武器 编辑这艘船在建造时没有安装任何高射炮 但在1914年10月安装了两门 一个是高射6磅炮 另一个是3英寸高射炮 且都在较高地点安装 高射6磅炮的炮弹速度为1773英尺 秒 540米 秒 三英寸炮为2 604英尺 秒 794米 秒 最大有效射程为23 000英尺 7 010米 鱼雷 编辑玛丽王后号安装了两个21英寸 530毫米 的水下鱼雷管 每侧各一个 携带14枚Mk II 鱼雷 每枚鱼雷的弹头的当量为400磅 181公斤 TNT 鱼雷的最大射程为4500码 4 115米 速度为45节 83公里 小时 52英里 小时 或10 000码 9 144米 29节 54公里 小时 33英里 小时 火控 编辑1913年2月 海军部从 亚瑟 约瑟夫 亨格福德 波伦 Arthur Joseph Hungerford Pollen 处购买了五套计算机火控设备 并将其中一套安装在瑪麗皇后身上 同时它的四个炮塔都配备了9英尺的测距仪 B 和 X 炮塔则进一步配备了辅助控制位置 火控的大致操作如下 先由一个位于司令塔顶部的9英尺 2 7米 测距仪测距 并将射程数据输入在位于司令塔下方发射站的机械火控计算机 Argo Clock Mk IV 计算机将信息转换为范围和偏转数据 供火炮使用 目标的数据也以图形方式记录在绘图表上 以协助炮兵军官预测目标的移动 船尾鱼雷指挥塔是备用炮兵控制位置 所有四个炮塔都配备了9英尺的测距仪 B 和 X 炮塔则进一步配备了辅助控制位置 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里 火控技术迅速发展 导演射击系统的便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进步 这包括增加了一名位于船上高处的火控主管 该指挥员通过指针为炮塔提供高程和训练角度 炮塔船员只需照做 且这些炮都是同时发射的 这有助于瞄准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炮弹分散的影响 装甲 编辑玛丽女王的装甲设计以雄狮级战列巡洋舰为基础 拥有9英寸 229毫米 的克虏伯水线装甲 但却没有船头或船尾 此外 该舰还被赋予了上装甲带 最大厚度为6英寸 长度与水线装甲最厚的部分相同 四英寸的水密舱关闭了装甲堡垒的两端 保护甲板的材料使用了高强度钢镀层 比镍钢便宜 但同样有效 下装甲甲板通常只有1英寸 25毫米 厚 但除了装甲堡垒外 通常有2 5英寸 64毫米 厚 上装甲甲板位于上装甲带的顶部 厚度也只有一英寸 炮塔的正面和侧面有9英寸 而它们的顶部装甲厚度为2 5至3 25英寸 64至83毫米 炮座在甲板上方受到9英寸装甲的保护 前方4英寸炮由三英寸侧面和两英寸高强度钢甲板在头顶保护 司令塔的侧面有10英寸 254毫米 厚 且拥有三英寸的屋顶和通信管 它的船尾鱼雷指挥塔受到了六英寸的墙壁和三英寸的铸钢屋顶的保护 2 5英寸 64毫米 厚的高强度钢在弹药库安装 它的烟囱则有侧面1 5英寸 38毫米 的高强度钢装甲的保护 甲板和船首之间的装甲厚度为1英寸 建造和职务 编辑1911年3月6日 玛丽王后号在贾罗的帕尔默造船和钢铁公司造船厂开工 它于1912年3月20日下水 并于1913年8月完工 总成本为2 078 491英镑 包括武器 该船于7月1日由CaptainReginald Hall指挥 并于9月4日服役 被分配到贝蒂少将指挥的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 BCS 玛丽王后号和第1战列巡洋舰中队的其他成员于1914年2月一同对布雷斯特进行了港口访问 该中队于6月访问了俄罗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赫尔戈兰湾战役 1914年 编辑 玛丽王后号的第一次行动是在1914年8月28日与戴维 贝蒂少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舰队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战役 贝蒂的船只最初旨在为靠近德国海岸的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提供远程支持 以防公海舰队的大型船只出击以应对英国的攻击 他们于11 35全速转向南下 当时英国轻型部队未能如期撤退 全新的轻巡洋舰林仙在战斗的早些时候还遭到了重创 并且涨潮意味着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乃至战列舰可以离开威廉港 当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在12 37从薄雾中隐约出来时 便开始向德国的轻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和科隆号的炮击 虽然斯特拉斯堡依靠28 6节的航速躲进了雾中 但科隆号仍然可见 并很快将其重创 然而 贝蒂却因为正前方突然出现的老式轻巡洋舰阿里阿德涅号分散了注意力 使他转舵追击 并且在第三次齐射中 点燃了它舰身上的油漆 13 10 贝蒂下令转向北方 并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贝蒂的主力在转向北方后不久就遇到了重伤的科隆号 就这样科隆号被雄狮的两次齐射击沉了 突袭斯卡伯勒 编辑 在早些时候的11月3日对大雅茅斯的突袭成功后 德意志帝国海军决定了一项轰炸北海海岸英国城镇的计划 试图引出皇家海军并将其重创 但之后海军上将弗朗茨 冯 希佩尔设计了更大规模的行动 快速战列巡洋舰将进行轰炸 而整个公海舰队将驻扎在多格尔沙洲以东 以此来埋伏英国舰队 但德国人不知道的是 英国人已经破译了他们的电报 并计划在回程途中摧毁突袭部队 尽管他们不知道公海舰队也在海上 贝蒂的第1 战列巡洋舰舰队 现在减少到四艘战列巡洋舰 与第2战列分舰队的六艘无畏舰一起 从大舰队中分离出来 试图在多格尔沙洲附近拦截德国人 此时 玛丽王后号由C上尉指挥 希佩尔于1914年12月15日启航进行另一次此类袭击 并成功轰炸了几个英国城镇 但护送第一战列巡洋舰舰队的第一艘英国驱逐舰已经在05 15遇到了公海舰队的德国驱逐舰 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没有结果的行动 指挥第2战列分舰队的海军中将瓦伦德爵士 Sir George John Scott Warrender of Lochend 在05 40收到一个信号 即驱逐舰正在与敌方驱逐舰交战 尽管贝蒂没有收到 驱逐舰鲨鱼号在07 00左右发现了罗恩号装甲巡洋舰及其护卫舰 但它直到07 25才发送消息 瓦伦德收到了信号和战列巡洋舰新西兰号也收到了 但贝蒂依旧没有收到 尽管新西兰的任务是在驱逐舰和贝蒂之间传递信息 瓦伦德试图在07 36将鲨鱼号的信息传递给贝蒂 但他直到07 55才设法联系上 当贝蒂收到消息并派遣新西兰寻找罗恩号时 他改变了方向 当贝蒂收到消息斯卡伯勒在09 00遭到炮击时 新西兰号正在大修 贝蒂紧急命令其重新加入中队 并向西前往斯卡伯勒 英国军队在多格尔沙洲的西南浅滩周围分散 贝蒂的船只向北经过 而沃伦德则向南穿过 向西行驶 封锁了穿过保卫英国海岸雷区的主要路线 这在他们之间留下了15海里 28公里 17英里 的空隙 德国轻型部队开始通过这个空地移动 12点25分 第二侦察团的轻巡洋舰开始经过寻找希佩尔的英国部队 轻巡洋舰南安普顿号发现了施特拉尔松德号轻巡洋舰 并向贝蒂发出了报告信号 12 30 贝蒂将他的战列巡洋舰的航向转向德国舰艇 贝蒂认为德国巡洋舰是由希佩尔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的前卫 然而实际上 这些巡洋舰落后了希佩尔约31英里 50公里 同时一直在跟随贝蒂的第2轻巡洋舰中队脱离以追击德国巡洋舰 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误导信号将他们召回了原本的位置 这种混乱使德国轻巡洋舰得以逃脱 并提醒了希佩尔导致他注意到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位置 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航向调整至英国舰队的东北 并成功逃脱 日德兰战役 编辑 主条目 日德兰战役 1916年5月31日 由于英国人能够解码德国的无线电信息 得知了德国人将要出海 并赶在他们前面出港拦截 玛丽王后号与战列巡洋舰舰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出海 拦截公海舰队的出击 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在15 20在西部发现了战列巡洋舰舰队 但贝蒂的船只直到15 30才在东部发现了德国人 两分钟后 他下令将航线改道到东南偏东 以横跨德国人的撤退线 并召集他的船员前往行动站 希佩尔命令他的船只以接近180度的角度右转 以远离英国的舰船 并将速度降低到18节 33公里 小时 21英里 小时 让第2侦察队的三艘轻巡洋舰迎头赶上 随着这个转弯 希佩尔正在向公海舰队后退 然后在他身后约60海里 110公里 69英里 大约在这个时候 贝蒂改变了航线 因为很快就发现他方向太偏了了 无法切断希佩尔的撤退路线 而后开始了所谓的 向南跑 贝蒂在15 45改变了路线 转向东南偏东 与希佩尔的路线平行 现在双方的距离接近18 000码 16 000米 德国人首先在15 48开火 然后是英国人 英国船只的精度不敢恭维 因为只有两艘领头的船只雄狮号和玛丽王后号 且德国人在开火时稳定于航道上 导致德国的火力从一开始就是极为精准的 但因为德国船只被雾气环绕使英国人算错了了射程 与此同时 玛丽王后号在15 50左右使用前炮塔向塞德利茨开火 15 54 射程下降到12 900码 11 800米 贝蒂下令将航线改为右舷两点 在15 57拉开距离在此期间 玛丽王后号在15 55和15 57两次击中了赛德利茨 其中一次命中造成了起火 并摧毁了它的后部主炮塔 但因为距离过远 导致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无法准确射击 因此贝蒂将航线更改为四点 在16 12至16 15之间再次拉近距离 这一动作使雄狮号立马暴露在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火力下 这导致它被击中了几次 这些击中导致了雄狮的起火 起火的烟雾导致德费林格尔看不到雄狮 因此开始右转向 并将它的火力转移到玛丽王后号身上 由于现在德费林格尔的炮兵军官看到它是英国战线的第二艘船 因此在16 16被错认为是大公主号 在一分钟后的16 17 玛丽王后号再次击中了赛德利茨 并击毁了它的一门副炮 同时作为回报 玛丽王后号在16 21之前被塞德利茨击中了两次 效果不明 但当时德国战列巡洋舰击中了 Q 炮塔的炮塔面 并击毁了炮塔中的右炮 到16 25 距离在此时扩大至14 400码 13 200米 贝蒂向右转了两度 再次将敌人的距离缩短 然而 这一举动对玛丽王后号来说太晚了 因为德费林格尔的主炮已经开始发威 在16 26左右命中了玛丽王后两次 且有其中一枚炮弹击中并引爆了弹药库 这导致了玛丽王后号在前桅附近被炸成了两段 驻扎在 Q 炮塔内 海军陆战队员Jocelyn Storey幸存下来 并回忆道 前面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爆炸 震撼我所在的炮塔 左炮断成两半 炮的后半部分掉入炮塔里 右炮从炮座上脱落 炮塔中的线状无烟火药起火 并产生了有毒烟雾 并导致了炮塔内一些船员窒息 因为前方的爆炸能否做到这一点值得怀疑 所以 Q 炮塔很有可能被第二枚炮弹击中了 导致了进一步的爆炸 当船开始翻滚和下沉时 船的尾部发生了爆炸 在它沉没后 它身后的战列巡洋舰虎号 被迫转向以躲避它的遗骸 1266名船员丧生 18名幸存者被驱逐舰月桂 攻城雷和蒂珀雷里救援 2名被德国军舰救援 参考资料 编辑Brooks John Dreadnought Gunnery and the Battle of Jutland The Question of Fire Control Cass Series Naval Policy and History 32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ISBN 0 415 40788 5 Brown David K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 1922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9 ISBN 1 55750 315 X Burr Lawrence British Battlecruisers 1914 1918 New Vanguard 126 Oxford UK Osprey 2006 ISBN 1 84603 008 0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 87021 863 8 Campbell N J M Battle Cruisers Warship Special 1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ISBN 0 85177 130 0 Campbell N J M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 87021 324 5 Template Cite Colledge2006 Corbett Julian Naval Operations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III Second London and Nashville Tennessee Imperial War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attery Press 1997 1940 ISBN 1 870423 50 X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Barnsley UK Seaforth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 1 84832 100 7 Great Britain Narrative of the Battle of Jutland London H M Stationery Office 1924 OCLC 558451990 Massie Robert K Castles of Steel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Winning of the Great War at Se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3 ISBN 0 679 45671 6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Warrior 1860 to Vanguard 1950 A History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rmament New amp rev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1966 ISBN 1 55750 075 4 Preston Antony Great Britain and Empire Forces Gray Randal 编 Conway s All the World s Fighting Ships 1906 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 104 ISBN 0 85177 245 5 Roberts John Battlecruiser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 55750 068 1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 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 88254 979 0 Sturton Ian 编 Conway s All the World 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0 85177 448 2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A New View of the Great Battle 31 May 1916 London Brockhampton Press 1999 1995 ISBN 1 86019 917 8 Williams M W The Loss of HMS Queen Mary at Jutland Warship 1996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6 111 32 ISBN 0 85177 685 X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 amp oldid 7891338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