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进化军备竞赛

進化生物學中,進化軍備競賽(英語:Evolutionary Arms Race)是指兩方或多方基因、表型、行為或物種間因为种间竞争而出现特征共同演化的長期現象[1],它們相互發展升級形成的適應和反適應類似於人類社會的軍備競賽。軍備競賽不一定需要涉及兩個特定方為回應另一方的具體適應做出相應變化。這些行為通常被描述為正回饋的例子[2]

最典型的演化軍備競賽是捕食者獵物之間的競爭對抗(Vermeij,1987)。所有的生物會因為基因突变而產生多樣性,從而展現出一些新的表型。其中一些表型(比如體型、速度、感官靈敏度、偽裝、護甲、毒素等)更有利於一些被捕食者成功避免被捕殺,因此自然选择會使得這些具有反捕食者适应的群體逐漸成為種群的主流,而其天敵也必須相應的演化出能提高捕殺成功率的表型(比如更大更強的體型、更快的速度、更隐蔽的伪装、更能破甲的咬合力、抗毒能力等)來適應,相應的獵物又會演化出新的反捕食表型,使得捕食者也跟進演化……這種攻防角力的競爭壓力是推動許多生物演化出現泛化或特化的主要動力,甚至出現過度特化的情況。

其他的演化軍備競賽例如寄生蟲與其宿主間的演化軍備競賽。演化軍備競賽也可能發生在同一物種間,例如溝通交流的操控-滯銷模型(manipulation/sales resistanc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Dawkins & Krebs, 1979)或失控性選擇或紅皇后效應。演化軍備競賽的一個例子是雌雄性之間的性選擇,即前文提及的失控性選擇或稱「費雪失控」。Thierry Lodé強調了這種對抗性互動在演化中的作用,導致性狀改變和對抗性共同演化[3]

共同演化不一定會促成演化軍備競賽。例如互利共生就可能會導致兩個物種之間合作適應,有些花的花瓣具有紫外線顏色的圖案,可以吸引蜜蜂到花的中心促進授粉。根據共同演化的定義,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發生的事情,而同一物種內的軍備競賽,例如性別間的衝突,並不屬於共同演化[1]

演化沒有方向,也沒有進步或前進的趨勢。但演化軍備競賽暫時給了演化一個明確的方向,一個進步或前進的趨勢。例如,昆蟲出色的模仿能力可以用捕食者的視覺識別能力和獵物的模仿能力之間的演化軍備競賽來解釋。

對稱與不對稱軍備競賽 编辑

軍備競賽可分成對稱型和非對稱型。[4]

對稱型軍備競賽 编辑

在對稱型軍備競賽中,生存壓力來自相同的方向,所有競爭者的條件一致,例如:在一片森林中,樹要長高以獲取更多日照機會,對所有森林中的大樹來說,長高有利生存,大家都在公平的起跑點上,以長高來競爭陽光的利益。

非對稱型軍備競賽 编辑

在非對稱型軍備競賽中,競爭者面臨不同的生存壓力,最明顯的例子可用獵豹和羚羊來說明:獵豹演化出更好的狩獵和殺傷技巧,以奪取獵物;而羚羊則發展出更好的逃脫技術,以避免被獵殺。[5]

宿主-寄生蟲動態 编辑

兩個物種之間的選擇壓力可以包括宿主-寄生蟲共同演化。這種拮抗關係導致寄生蟲必須具有最佳的寄生性等位基因才能感染生物體,而宿主必須擁有最好的抗性等位基因才能在寄生中生存。因此,等位基因演化頻率會隨時間而變化,取決於有寄生力和抗性族群的大小(遺傳選擇壓力的波動)和突變率,其中由於個體適應性會因選擇壓力而有所傾向,進而優先選擇某些基因型。根據Leigh Van Valen於 1973 年提出的紅皇后假說,兩個族群中基因變化的累積解釋了不斷適應以降低適應成本並避免滅絕的原因。[6]

舉例 编辑

致病疫霉/賓傑馬鈴薯相互作用 编辑

 
賓傑馬鈴薯

馬鈴薯晚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馬鈴薯晚疫病的罪魁禍首,牠引發了1840年代的歐洲大饑荒。游離孢子(疫病原特有的活動孢子)由菌絲體釋放,隨雨水或風傳播,然後感染馬鈴薯的塊莖葉片。由於病原黴菌的感染,植物的生理系統會出現黑色區域,這是病原黴菌族群繁殖所必備的特徵。

賓傑馬鈴薯源於Munstersen馬鈴薯和Fransen馬鈴薯品種的雜交。此品種於20世紀初在荷蘭被培育出來,目前主要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種植,其葉子和塊莖都能抵抗晚疫病。

黴菌在多個微隨體基因座上擁有致病性-無致病性等位基因組合;宿主也相似,擁有多個多位點抗性基因(或稱R基因)。他們彼此之間會隨著演化發展出對抗對方致病性或抗性的等位基因,這種相互作用被稱為基因對基因的相互關係,在植物疾病中普遍存在。在這兩個物種中,基因型的表現是抗性和致病性特徵的競爭,以實現各自最佳的生存率。[7]

蝙蝠和飛蛾 编辑

 
獵物接近期間伏翼發聲的時頻譜。 錄音總時長為1.1秒; 較低的主頻率約。45kHz(對於普通的伏翼屬來說是典型的)。在最終聯繫之前大約150毫秒之間的通話時間和通話持續時間變得越來越短(「餵食嗡嗡聲」)。 對應音頻文件:

蝙蝠已進化出使用回聲定位來探測並捕捉獵物。飛蛾則進化出檢測獵食蝙蝠的回聲定位聲波,並引發規避性的飛行軌跡[8][9],或者回以它們自己的超聲波來混淆蝙蝠的回聲定位[10]。夜蛾科的燈蛾亞科對蝙蝠回聲定位發展出了三種獨特的假設性回應:驚嚇、超聲波干擾和超聲波警示防禦[11]。使用哪種回應具體取決於當時的環境與回聲定位叫聲的類型,而同一種飛蛾可能會使用多種防禦機制[11]

通過生活環境分布研究,已經證明這些不同的防禦機制是直接對蝙蝠的回聲定位作出的適應。在蝙蝠和獵物(飛蛾)生活範圍於空間或時間存有差距的地方,飛蛾的聽覺能力往往會退化。Fullard等人(2004年)在一個無蝙蝠棲息的地方比較外地種與本地種飛蛾對超聲波的反應,發現外地種飛蛾對超聲波會有減慢飛行速度的反應,而只有一種本地種飛蛾對超聲波做出反應[8]。然而,喪失或退化的程度取決於演化的時間量以及飛蛾是否已經發展出了聽覺除了禦敵以外的次要用途。[12]

一些蝙蝠已知會使用高於或低於飛蛾聽力範圍的超聲波,這被稱為異頻假說(allotonic frequency hypothesis)[10]。研究者認為飛蛾的聽覺系統已經迫使牠們的捕食者蝙蝠需要發展出更高或更低頻率的回聲定位能力,以避免飛蛾的聽覺[13]。寬耳蝠屬的蝙蝠已經演化出更安靜的回聲定位模式:呼叫的聲音變小、在接近獵物時會進一步降低回聲的音量,結果是捕獲的飛蛾數量顯著高於其他回聲更大聲的蝙蝠物種[10][14]。飛蛾進一步演化出區分高和低回聲頻率的能力,這表明飛蛾可能是剛發現不同頻率的回音存在,或適應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10]。這使它們能夠決定是否值得進行防禦性的超聲波,以及是否值得花費時間和能量在這方面的適應上。[15]

粗皮漬螈和帶蛇 编辑

 
粗皮漬螈

粗皮漬螈的皮膚上擁有腺體,其中會分泌一種強力神經毒素——河魨毒素,作為一種反捕食者的適應策略。在漬螈的分布範圍中,帶蛇對這種毒素具有抵抗力。儘管原則上這種毒素會結合到蛇類的神經細胞中鈉通道蛋白上,但在幾個蛇類族群中發撐了一種突變使得該蛋白得以阻礙或防止毒素結合,從而產生抗性。反過來,這種抗性產生了一種選擇性壓力,有利於能生成更多毒素的漬螈;這也反過來施加了一種選擇性壓力,有利於具有賦予更大抗毒性的突變蛇。這種演化的軍備競賽導致漬螈產生了遠遠超過殺死任何其他捕食者所需的毒素劑量[16][17][18]

在帶蛇和漬螈共存的群體中,觀察到這兩個物種分別具有更高劑量的河魨毒素和對其的抗性。在這些物種分開生活的地方,毒素劑量和抗性較低[19][17]。儘管不與漬螈共同生活的帶蛇身上的毒素抗性較低,它們仍表現出對低濃度毒素的抵抗能力,這表示其祖先就對河豚毒素具有抵抗力[20][21]。在分開生活的漬螈或帶蛇群體中,抗性和毒素生產的降低顯示了兩者的皆是需要花費適應成本。具有高河魨毒素抗性的蛇爬行速度較慢,比分開生活而沒有較高抗性的帶蛇族群相比更容易受到捕食[19]。在分開生活的漬螈族群中也出現相同的現象,它們的皮膚中的毒素含量較低[22]。在分布較錯的熱點,漬螈的河豚毒素劑量和帶蛇的毒性抗性極高,顯示了漬螈和帶蛇之間緊密的相互作用即軍備競賽[19]

捕食者峨螺和硬殼雙殼類獵物 编辑

捕食性峨螺利用自己的殼打開獵物的殼,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打破捕食者和獵物的兩方的殼。這導致較大殼的獵物的適應度更高,然後自然選擇出更多大殼的後代,然而捕食者的族群則選擇那些可以有效打開較大殼的獵物的個體[23]。這個例子是非常好的非對稱軍備競賽的例子,因為當獵物正在演化一種生體特徵時,捕食者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適應演化。

洪氾區死亡蛇和不同種類的青蛙 编辑

洪氾地區的死亡蛇會吃三種青蛙:一種是無毒的;一種被捕食時會產生黏液;還有一種是劇毒青蛙。同時蛇也發現,當有毒的青蛙死掉一段時間後其毒性會降低。在這個案例中,這種競爭上的不對稱性,讓蛇類能在青蛙死後克服其毒性的化學防禦[24]。研究結果顯示,蛇類已經習慣對於不同青蛙採取不同的掠食模式:對無毒的青蛙會緊緊握住;對有毒的青蛙則是在致死後將其鬆開,而會產生黏液的青蛙則介於兩者之間。與等待吞食黏液青蛙的時間相比,等待有毒青蛙的時間也花費更久。因此,蛇類在應對不同青蛙的防禦機制上更有優勢,這可能使青蛙增加其毒性,蛇類也可能適應這一點,發展出不同的掠食模式,例如最初的攻擊就帶有毒液[24]。由於捕食者對獵物的優勢,這種共同進化是極不對稱的。[24]

寒武紀大爆發 编辑

寒武紀大爆發是指距今約5.41億年前的寒武紀,在相對短的地質時間裡(約五百萬年),發生了極大幅的生物多樣性激增事件[25][26]。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的原因學界尚且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有一個可能的原因被稱作「光開關理論」(Light Switch Theory)。[27]

在寒武紀前的地球,被稱作埃迪卡拉紀,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動物們是諸如金伯拉蟲狄更斯水母、葉狀形態類生命(rangeomorphs)等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而當時的地球充滿營養與菌毯,這些最古老的動物們可以只棲息在海床上,利用擴散作用獲取水中養分。牠們彼此間互不侵犯,這種生態樣貌使得埃迪卡拉紀的海洋生態環境被稱作「埃迪卡拉花園」(Ediacara Garden)。[28]

埃迪卡拉生物群有個特徵:他們之中頂多僅有感光細胞,並不具有現在意義的「眼睛[27]。在埃迪卡拉紀的末期,地球上的食物菌毯快被生物們吃光了,環境食物資源的短缺迫使他們需要更加主動的去搜索食物。在寒武紀早期,地球上第一隻眼睛被泛節肢動物演化出來,這為生物帶來了「視覺」,讓牠們對周圍環境有了更具體的感官能力,因而賦予牠們能主動與其他生物交互的能力,以Andrew Parker的話來說就是「光開關被打開了」[27]。動物的取食方式也從被動的濾食轉向了主動掠食[27],並由於食物的匱乏牠們也不僅僅是對浮游生物或菌毯感興趣,第一批掠食性動物就此誕生,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奇蝦。由於狩獵等宏觀生物之間相互行為的出現,掠食者給獵物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壓力;同時視覺也讓性選擇有了意義,生物間的軍備競賽也就此拉開序幕,並造就了寒武紀大爆發。[27]

引進物種 编辑

 
由於缺乏競爭,海蟾蜍在澳大利亞經歷了大規模的人口爆炸。

當一個物種之前沒有參與過演化軍備競賽,那牠可能處於嚴重的劣勢,甚至可能在適應捕食者或競爭對手前就面臨滅絕。這並不奇怪,因為一個物種可能在演化軍備競賽中度過了數百萬年,而另一物種可能從未面臨過這樣的壓力。這在孤立的生態系中特別常見,例如澳大利亞或夏威夷群島。

在澳大利亞,有許多入侵物種,例如海蟾蜍和兔子。由於澳大利亞上的掠食者缺乏對海蟾蜍的蟾毒色胺毒素的適應,使得海蟾蜍在澳大利亞上沒有天敵,快速適應。引入的物種是一些原生物種變得瀕臨危險甚至滅絕的主要原因。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Stevens, Martin. Sensory Ecology, Behaviour, and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dx.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9601776.001.0001. 2013-02-07. ISBN 978-0-19-960177-6.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 ^ Book Reviews and Notes : The Blind Watchmaker. Richard Dawkins. 1986. Norton, New York, NY. 332 pages. Index. ISBN 0-393-02216-1. Hard cover $18.95.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1988-02, 8 (1). ISSN 0270-4676. doi:10.1177/027046768800800144. 
  3. ^ La guerre des sexes chez les animaux : une histoire naturelle de la sexualité | WorldCat.org. search.worldcat.org. [2023-12-02] (中文(臺灣)). 
  4. ^ da Cruz, João Filipe; Gaspar, Helena; Calado, Gonçalo. Turning the game around: toxicity in a nudibranch-sponge predator–prey association. Chemoecology. 2012-03-01, 22 (1). ISSN 1423-0445. doi:10.1007/s00049-011-0097-z (英语). 
  5. ^ da Cruz, João Filipe; Gaspar, Helena; Calado, Gonçalo. Turning the game around: toxicity in a nudibranch-sponge predator–prey association. Chemoecology. 29 November 2011, 22 (1): 47–53. S2CID 17819241. doi:10.1007/s00049-011-0097-z. 
  6. ^ Solé, Ricard. Revisiting Leigh Van Valen’s “A New Evolutionary Law” (1973). Biological Theory. 2022-01-24, 17 (2). ISSN 1555-5542. doi:10.1007/s13752-021-00391-w. 
  7. ^ Flier, W. G.; Turkensteen, L. J.; Van Den Bosch, G. B. M.; Vereijken, P. F. G.; Mulder, A.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tubers of potato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light resistance. Plant Pathology. 2001-06, 50 (3). ISSN 0032-0862. doi:10.1046/j.1365-3059.2001.00574.x (英语). 
  8. ^ 8.0 8.1 Fullard, J. H.; Ratcliffe, J. M.; Soutar, A. R. Extinction of the acoustic startle response in moths endemic to a bat‐free habitat.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4-07, 17 (4). ISSN 1010-061X. doi:10.1111/j.1420-9101.2004.00722.x (英语). 
  9. ^ Miller, Lee A.; Surlykke, Annemarie. How Some Insects Detect and Avoid Being Eaten by Bats: Tactics and Countertactics of Prey and Predator. BioScience. 2001, 51 (7). ISSN 0006-3568. doi:10.1641/0006-3568(2001)051[0570:HSIDAA]2.0.CO;2 (英语). 
  10. ^ 10.0 10.1 10.2 10.3 Hristov, Nickolay I.; Conner, William E. Sound strategy: acoustic aposematism in the bat–tiger moth arms race. Naturwissenschaften. 2005-03-17, 92 (4). ISSN 0028-1042. doi:10.1007/s00114-005-0611-7. 
  11. ^ 11.0 11.1 Yager, David D. Predator detection and evasion by flying insect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2-04, 22 (2). doi:10.1016/j.conb.2011.12.011 (英语). 
  12. ^ Muma, Katherine E.; Fullard, James H. Persistence and regression of hearing in the exclusively diurnal moths, Trichodezia albovittata (Geometridae) and Lycomorpha pholus (Arctiidae). Ecological Entomology. 2004-12, 29 (6). ISSN 0307-6946. doi:10.1111/j.0307-6946.2004.00655.x (英语). 
  13. ^ Waters, Dean A. Bats and moths: what is there left to learn?. Physiological Entomology. 2003-12, 28 (4). ISSN 0307-6962. doi:10.1111/j.1365-3032.2003.00355.x (英语). 
  14. ^ Goerlitz, Holger R.; ter Hofstede, Hannah M.; Zeale, Matt R.K.; Jones, Gareth; Holderied, Marc W. An Aerial-Hawking Bat Uses Stealth Echolocation to Counter Moth Hearing. Current Biology. 2010-09, 20 (17). doi:10.1016/j.cub.2010.07.046 (英语). 
  15. ^ Ratcliffe, John M.; Fullard, James H.; Arthur, Benjamin J.; Hoy, Ronald R. Adaptive auditory risk assessment in the dogbane tiger moth when pursued by ba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02-07, 278 (1704). ISSN 0962-8452. doi:10.1098/rspb.2010.1488 (英语). 
  16. ^ Feldman, Chris R.;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Pfrender, Michael 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beneficial alleles during the repeated adaptation of garter snakes to deadly pre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08-11, 106 (32). ISSN 0027-8424. doi:10.1073/pnas.0901224106 (英语). 
  17. ^ Hanifin, Charles T. The Chemical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Tetrodotoxin (TTX) Toxicity in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Marine Drugs. 2010-03-10, 8 (3). ISSN 1660-3397. doi:10.3390/md8030577 (英语). 
  18. ^ Feldman, Chris R.;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Pfrender, Michael 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 feeding adaptation: garter snake ( Thamnophis ) resistance to tetrodotoxin bearing pre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11-07, 277 (1698). ISSN 0962-8452. doi:10.1098/rspb.2010.0748 (英语). 
  19. ^ 19.0 19.1 19.2 Brodie, Edmund D.; Ridenhour, B. J.; Brodie, E. D. THE EVOLUTIONARY RESPONSE OF PREDATORS TO DANGEROUS PREY: HOTSPOTS AND COLDSPOTS IN THE GEOGRAPHIC MOSAIC OF COEVOLUTION BETWEEN GARTER SNAKES AND NEWTS. Evolution. 2002, 56 (10). ISSN 0014-3820. doi:10.1554/0014-3820(2002)056[2067:TEROPT]2.0.CO;2 (英语). 
  20. ^ Iii, Edmund D. Brodie; Jr., Edmund D. Brodie; Motychak, Jeffrey E. Recovery of Garter Snakes (Thamnophis sirtalis) from the Effects of Tetrodotoxi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02-03, 36 (1). doi:10.2307/1565808. 
  21. ^ Brodie, Edmund D.; Feldman, Chris R.; Hanifin, Charles T.; Motychak, Jeffrey E.; Mulcahy, Daniel G.; Williams, Becky L.; Brodie, Edmund D. Parallel Arms Races between Garter Snakes and Newts Involving Tetrodotoxin as the Phenotypic Interface of Coevolu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5-02, 31 (2). ISSN 0098-0331. doi:10.1007/s10886-005-1345-x (英语). 
  22. ^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Evolutionary Response of Predators to Dangerous Prey: Reduction of Toxicity of Newts and Resistance of Garter Snakes in Island Populations. Evolution. 1991-02, 45 (1). doi:10.2307/2409496. 
  23. ^ Dietl, Gregory P. Coevolution of a marine gastropod predator and its dangerous bivalve prey: PREDATOR-PREY COEVOLUTI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3-11-03, 80 (3). doi:10.1046/j.1095-8312.2003.00255.x (英语). 
  24. ^ 24.0 24.1 24.2 Phillips, Ben; Shine, Richard. When Dinner Is Dangerous: Toxic Frogs Elicit Species‐Specific Responses from a Generalist Snake Predator.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7-12, 170 (6). ISSN 0003-0147. doi:10.1086/522845 (英语). 
  25. ^ Maloof, A. C.; Porter, S. M.; Moore, J. L.; Dudas, F. O.; Bowring, S. A.; Higgins, J. A.; Fike, D. A.; Eddy, M. P. The earliest Cambrian record of animals and ocean geochemical chang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10-11-01, 122 (11-12). ISSN 0016-7606. doi:10.1130/B30346.1 (英语). 
  26. ^ Timeline of events. Commonwealth Election Reports. Commonwealth. 2014-02-24. ISBN 978-1-84859-916-1.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Parker, Andrew.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Sparked The Big Bang Of Evolution. Reprint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https://www.amazon.com/Blink-Eye-Vision-Sparked-Evolution/dp/0465054382. 2004-04-14. ISBN 978-0-465-05438-1 (English).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8. ^ 1953年12月11—12日蘇聯醫學科學院大會第八次會議秘密投票選出的蘇聯醫學科學院正式院士.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54-01-01, 5 (1). ISSN 0023-074X. doi:10.1360/csb1954-0-1-67. 

进化军备竞赛,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3月2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在進化生物學中, 進化軍備競賽, 英語, evolutiona.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3月2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在進化生物學中 進化軍備競賽 英語 Evolutionary Arms Race 是指兩方或多方基因 表型 行為或物種間因为种间竞争而出现特征共同演化的長期現象 1 它們相互發展升級形成的適應和反適應類似於人類社會的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不一定需要涉及兩個特定方為回應另一方的具體適應做出相應變化 這些行為通常被描述為正回饋的例子 2 最典型的演化軍備競賽是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競爭對抗 Vermeij 1987 所有的生物會因為基因突变而產生多樣性 從而展現出一些新的表型 其中一些表型 比如體型 速度 感官靈敏度 偽裝 護甲 毒素等 更有利於一些被捕食者成功避免被捕殺 因此自然选择會使得這些具有反捕食者适应的群體逐漸成為種群的主流 而其天敵也必須相應的演化出能提高捕殺成功率的表型 比如更大更強的體型 更快的速度 更隐蔽的伪装 更能破甲的咬合力 抗毒能力等 來適應 相應的獵物又會演化出新的反捕食表型 使得捕食者也跟進演化 這種攻防角力的競爭壓力是推動許多生物演化出現泛化或特化的主要動力 甚至出現過度特化的情況 其他的演化軍備競賽例如寄生蟲與其宿主間的演化軍備競賽 演化軍備競賽也可能發生在同一物種間 例如溝通交流的操控 滯銷模型 manipulation sales resistanc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Dawkins amp Krebs 1979 或失控性選擇或紅皇后效應 演化軍備競賽的一個例子是雌雄性之間的性選擇 即前文提及的失控性選擇或稱 費雪失控 Thierry Lode強調了這種對抗性互動在演化中的作用 導致性狀改變和對抗性共同演化 3 共同演化不一定會促成演化軍備競賽 例如互利共生就可能會導致兩個物種之間合作適應 有些花的花瓣具有紫外線顏色的圖案 可以吸引蜜蜂到花的中心促進授粉 根據共同演化的定義 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發生的事情 而同一物種內的軍備競賽 例如性別間的衝突 並不屬於共同演化 1 演化沒有方向 也沒有進步或前進的趨勢 但演化軍備競賽暫時給了演化一個明確的方向 一個進步或前進的趨勢 例如 昆蟲出色的模仿能力可以用捕食者的視覺識別能力和獵物的模仿能力之間的演化軍備競賽來解釋 目录 1 對稱與不對稱軍備競賽 1 1 對稱型軍備競賽 1 2 非對稱型軍備競賽 2 宿主 寄生蟲動態 3 舉例 3 1 致病疫霉 賓傑馬鈴薯相互作用 3 2 蝙蝠和飛蛾 3 3 粗皮漬螈和帶蛇 3 4 捕食者峨螺和硬殼雙殼類獵物 3 5 洪氾區死亡蛇和不同種類的青蛙 4 寒武紀大爆發 5 引進物種 6 參見 7 参考文献對稱與不對稱軍備競賽 编辑軍備競賽可分成對稱型和非對稱型 4 對稱型軍備競賽 编辑 在對稱型軍備競賽中 生存壓力來自相同的方向 所有競爭者的條件一致 例如 在一片森林中 樹要長高以獲取更多日照機會 對所有森林中的大樹來說 長高有利生存 大家都在公平的起跑點上 以長高來競爭陽光的利益 非對稱型軍備競賽 编辑 在非對稱型軍備競賽中 競爭者面臨不同的生存壓力 最明顯的例子可用獵豹和羚羊來說明 獵豹演化出更好的狩獵和殺傷技巧 以奪取獵物 而羚羊則發展出更好的逃脫技術 以避免被獵殺 5 宿主 寄生蟲動態 编辑兩個物種之間的選擇壓力可以包括宿主 寄生蟲共同演化 這種拮抗關係導致寄生蟲必須具有最佳的寄生性等位基因才能感染生物體 而宿主必須擁有最好的抗性等位基因才能在寄生中生存 因此 等位基因演化頻率會隨時間而變化 取決於有寄生力和抗性族群的大小 遺傳選擇壓力的波動 和突變率 其中由於個體適應性會因選擇壓力而有所傾向 進而優先選擇某些基因型 根據Leigh Van Valen於 1973 年提出的紅皇后假說 兩個族群中基因變化的累積解釋了不斷適應以降低適應成本並避免滅絕的原因 6 舉例 编辑致病疫霉 賓傑馬鈴薯相互作用 编辑 nbsp 賓傑馬鈴薯馬鈴薯晚疫黴 Phytophthora infestans 是馬鈴薯晚疫病的罪魁禍首 牠引發了1840年代的歐洲大饑荒 游離孢子 疫病原特有的活動孢子 由菌絲體釋放 隨雨水或風傳播 然後感染馬鈴薯的塊莖和葉片 由於病原黴菌的感染 植物的生理系統會出現黑色區域 這是病原黴菌族群繁殖所必備的特徵 賓傑馬鈴薯源於Munstersen馬鈴薯和Fransen馬鈴薯品種的雜交 此品種於20世紀初在荷蘭被培育出來 目前主要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種植 其葉子和塊莖都能抵抗晚疫病 黴菌在多個微隨體基因座上擁有致病性 無致病性等位基因組合 宿主也相似 擁有多個多位點抗性基因 或稱R基因 他們彼此之間會隨著演化發展出對抗對方致病性或抗性的等位基因 這種相互作用被稱為基因對基因的相互關係 在植物疾病中普遍存在 在這兩個物種中 基因型的表現是抗性和致病性特徵的競爭 以實現各自最佳的生存率 7 蝙蝠和飛蛾 编辑 nbsp 獵物接近期間伏翼發聲的時頻譜 錄音總時長為1 1秒 較低的主頻率約 45kHz 對於普通的伏翼屬來說是典型的 在最終聯繫之前大約150毫秒之間的通話時間和通話持續時間變得越來越短 餵食嗡嗡聲 對應音頻文件 source source 蝙蝠已進化出使用回聲定位來探測並捕捉獵物 飛蛾則進化出檢測獵食蝙蝠的回聲定位聲波 並引發規避性的飛行軌跡 8 9 或者回以它們自己的超聲波來混淆蝙蝠的回聲定位 10 夜蛾科的燈蛾亞科對蝙蝠回聲定位發展出了三種獨特的假設性回應 驚嚇 超聲波干擾和超聲波警示防禦 11 使用哪種回應具體取決於當時的環境與回聲定位叫聲的類型 而同一種飛蛾可能會使用多種防禦機制 11 通過生活環境分布研究 已經證明這些不同的防禦機制是直接對蝙蝠的回聲定位作出的適應 在蝙蝠和獵物 飛蛾 生活範圍於空間或時間存有差距的地方 飛蛾的聽覺能力往往會退化 Fullard等人 2004年 在一個無蝙蝠棲息的地方比較外地種與本地種飛蛾對超聲波的反應 發現外地種飛蛾對超聲波會有減慢飛行速度的反應 而只有一種本地種飛蛾對超聲波做出反應 8 然而 喪失或退化的程度取決於演化的時間量以及飛蛾是否已經發展出了聽覺除了禦敵以外的次要用途 12 一些蝙蝠已知會使用高於或低於飛蛾聽力範圍的超聲波 這被稱為異頻假說 allotonic frequency hypothesis 10 研究者認為飛蛾的聽覺系統已經迫使牠們的捕食者蝙蝠需要發展出更高或更低頻率的回聲定位能力 以避免飛蛾的聽覺 13 寬耳蝠屬的蝙蝠已經演化出更安靜的回聲定位模式 呼叫的聲音變小 在接近獵物時會進一步降低回聲的音量 結果是捕獲的飛蛾數量顯著高於其他回聲更大聲的蝙蝠物種 10 14 飛蛾進一步演化出區分高和低回聲頻率的能力 這表明飛蛾可能是剛發現不同頻率的回音存在 或適應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 10 這使它們能夠決定是否值得進行防禦性的超聲波 以及是否值得花費時間和能量在這方面的適應上 15 粗皮漬螈和帶蛇 编辑 nbsp 粗皮漬螈粗皮漬螈的皮膚上擁有腺體 其中會分泌一種強力神經毒素 河魨毒素 作為一種反捕食者的適應策略 在漬螈的分布範圍中 帶蛇對這種毒素具有抵抗力 儘管原則上這種毒素會結合到蛇類的神經細胞中鈉通道蛋白上 但在幾個蛇類族群中發撐了一種突變使得該蛋白得以阻礙或防止毒素結合 從而產生抗性 反過來 這種抗性產生了一種選擇性壓力 有利於能生成更多毒素的漬螈 這也反過來施加了一種選擇性壓力 有利於具有賦予更大抗毒性的突變蛇 這種演化的軍備競賽導致漬螈產生了遠遠超過殺死任何其他捕食者所需的毒素劑量 16 17 18 在帶蛇和漬螈共存的群體中 觀察到這兩個物種分別具有更高劑量的河魨毒素和對其的抗性 在這些物種分開生活的地方 毒素劑量和抗性較低 19 17 儘管不與漬螈共同生活的帶蛇身上的毒素抗性較低 它們仍表現出對低濃度毒素的抵抗能力 這表示其祖先就對河豚毒素具有抵抗力 20 21 在分開生活的漬螈或帶蛇群體中 抗性和毒素生產的降低顯示了兩者的皆是需要花費適應成本 具有高河魨毒素抗性的蛇爬行速度較慢 比分開生活而沒有較高抗性的帶蛇族群相比更容易受到捕食 19 在分開生活的漬螈族群中也出現相同的現象 它們的皮膚中的毒素含量較低 22 在分布較錯的熱點 漬螈的河豚毒素劑量和帶蛇的毒性抗性極高 顯示了漬螈和帶蛇之間緊密的相互作用即軍備競賽 19 捕食者峨螺和硬殼雙殼類獵物 编辑 捕食性峨螺利用自己的殼打開獵物的殼 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打破捕食者和獵物的兩方的殼 這導致較大殼的獵物的適應度更高 然後自然選擇出更多大殼的後代 然而捕食者的族群則選擇那些可以有效打開較大殼的獵物的個體 23 這個例子是非常好的非對稱軍備競賽的例子 因為當獵物正在演化一種生體特徵時 捕食者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適應演化 洪氾區死亡蛇和不同種類的青蛙 编辑 洪氾地區的死亡蛇會吃三種青蛙 一種是無毒的 一種被捕食時會產生黏液 還有一種是劇毒青蛙 同時蛇也發現 當有毒的青蛙死掉一段時間後其毒性會降低 在這個案例中 這種競爭上的不對稱性 讓蛇類能在青蛙死後克服其毒性的化學防禦 24 研究結果顯示 蛇類已經習慣對於不同青蛙採取不同的掠食模式 對無毒的青蛙會緊緊握住 對有毒的青蛙則是在致死後將其鬆開 而會產生黏液的青蛙則介於兩者之間 與等待吞食黏液青蛙的時間相比 等待有毒青蛙的時間也花費更久 因此 蛇類在應對不同青蛙的防禦機制上更有優勢 這可能使青蛙增加其毒性 蛇類也可能適應這一點 發展出不同的掠食模式 例如最初的攻擊就帶有毒液 24 由於捕食者對獵物的優勢 這種共同進化是極不對稱的 24 寒武紀大爆發 编辑寒武紀大爆發是指距今約5 41億年前的寒武紀 在相對短的地質時間裡 約五百萬年 發生了極大幅的生物多樣性激增事件 25 26 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的原因學界尚且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 但有一個可能的原因被稱作 光開關理論 Light Switch Theory 27 在寒武紀前的地球 被稱作埃迪卡拉紀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動物們是諸如金伯拉蟲 狄更斯水母 葉狀形態類生命 rangeomorphs 等的埃迪卡拉生物群 而當時的地球充滿營養與菌毯 這些最古老的動物們可以只棲息在海床上 利用擴散作用獲取水中養分 牠們彼此間互不侵犯 這種生態樣貌使得埃迪卡拉紀的海洋生態環境被稱作 埃迪卡拉花園 Ediacara Garden 28 埃迪卡拉生物群有個特徵 他們之中頂多僅有感光細胞 並不具有現在意義的 眼睛 27 在埃迪卡拉紀的末期 地球上的食物菌毯快被生物們吃光了 環境食物資源的短缺迫使他們需要更加主動的去搜索食物 在寒武紀早期 地球上第一隻眼睛被泛節肢動物演化出來 這為生物帶來了 視覺 讓牠們對周圍環境有了更具體的感官能力 因而賦予牠們能主動與其他生物交互的能力 以Andrew Parker的話來說就是 光開關被打開了 27 動物的取食方式也從被動的濾食轉向了主動掠食 27 並由於食物的匱乏牠們也不僅僅是對浮游生物或菌毯感興趣 第一批掠食性動物就此誕生 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奇蝦 由於狩獵等宏觀生物之間相互行為的出現 掠食者給獵物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壓力 同時視覺也讓性選擇有了意義 生物間的軍備競賽也就此拉開序幕 並造就了寒武紀大爆發 27 引進物種 编辑 nbsp 由於缺乏競爭 海蟾蜍在澳大利亞經歷了大規模的人口爆炸 當一個物種之前沒有參與過演化軍備競賽 那牠可能處於嚴重的劣勢 甚至可能在適應捕食者或競爭對手前就面臨滅絕 這並不奇怪 因為一個物種可能在演化軍備競賽中度過了數百萬年 而另一物種可能從未面臨過這樣的壓力 這在孤立的生態系中特別常見 例如澳大利亞或夏威夷群島 在澳大利亞 有許多入侵物種 例如海蟾蜍和兔子 由於澳大利亞上的掠食者缺乏對海蟾蜍的蟾毒色胺毒素的適應 使得海蟾蜍在澳大利亞上沒有天敵 快速適應 引入的物種是一些原生物種變得瀕臨危險甚至滅絕的主要原因 參見 编辑反捕食者適應 寄生 宿主 親子衝突 演化生物學 英语 Parent offspring conflict 抗生素抗藥性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Stevens Martin Sensory Ecology Behaviour and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 dx doi org 10 1093 acprof oso 9780199601776 001 0001 2013 02 07 ISBN 978 0 19 960177 6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Book Reviews and Notes The Blind Watchmaker Richard Dawkins 1986 Norton New York NY 332 pages Index ISBN 0 393 02216 1 Hard cover 18 95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mp Society 1988 02 8 1 ISSN 0270 4676 doi 10 1177 027046768800800144 La guerre des sexes chez les animaux une histoire naturelle de la sexualite WorldCat org search worldcat org 2023 12 02 中文 臺灣 da Cruz Joao Filipe Gaspar Helena Calado Goncalo Turning the game around toxicity in a nudibranch sponge predator prey association Chemoecology 2012 03 01 22 1 ISSN 1423 0445 doi 10 1007 s00049 011 0097 z 英语 da Cruz Joao Filipe Gaspar Helena Calado Goncalo Turning the game around toxicity in a nudibranch sponge predator prey association Chemoecology 29 November 2011 22 1 47 53 S2CID 17819241 doi 10 1007 s00049 011 0097 z Sole Ricard Revisiting Leigh Van Valen s A New Evolutionary Law 1973 Biological Theory 2022 01 24 17 2 ISSN 1555 5542 doi 10 1007 s13752 021 00391 w Flier W G Turkensteen L J Van Den Bosch G B M Vereijken P F G Mulder A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tubers of potato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light resistance Plant Pathology 2001 06 50 3 ISSN 0032 0862 doi 10 1046 j 1365 3059 2001 00574 x 英语 8 0 8 1 Fullard J H Ratcliffe J M Soutar A R Extinction of the acoustic startle response in moths endemic to a bat free habitat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4 07 17 4 ISSN 1010 061X doi 10 1111 j 1420 9101 2004 00722 x 英语 Miller Lee A Surlykke Annemarie How Some Insects Detect and Avoid Being Eaten by Bats Tactics and Countertactics of Prey and Predator BioScience 2001 51 7 ISSN 0006 3568 doi 10 1641 0006 3568 2001 051 0570 HSIDAA 2 0 CO 2 英语 10 0 10 1 10 2 10 3 Hristov Nickolay I Conner William E Sound strategy acoustic aposematism in the bat tiger moth arms race Naturwissenschaften 2005 03 17 92 4 ISSN 0028 1042 doi 10 1007 s00114 005 0611 7 11 0 11 1 Yager David D Predator detection and evasion by flying insect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2 04 22 2 doi 10 1016 j conb 2011 12 011 英语 Muma Katherine E Fullard James H Persistence and regression of hearing in the exclusively diurnal moths Trichodezia albovittata Geometridae and Lycomorpha pholus Arctiidae Ecological Entomology 2004 12 29 6 ISSN 0307 6946 doi 10 1111 j 0307 6946 2004 00655 x 英语 Waters Dean A Bats and moths what is there left to learn Physiological Entomology 2003 12 28 4 ISSN 0307 6962 doi 10 1111 j 1365 3032 2003 00355 x 英语 Goerlitz Holger R ter Hofstede Hannah M Zeale Matt R K Jones Gareth Holderied Marc W An Aerial Hawking Bat Uses Stealth Echolocation to Counter Moth Hearing Current Biology 2010 09 20 17 doi 10 1016 j cub 2010 07 046 英语 Ratcliffe John M Fullard James H Arthur Benjamin J Hoy Ronald R Adaptive auditory risk assessment in the dogbane tiger moth when pursued by ba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 02 07 278 1704 ISSN 0962 8452 doi 10 1098 rspb 2010 1488 英语 Feldman Chris R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Pfrender Michael 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beneficial alleles during the repeated adaptation of garter snakes to deadly pre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08 11 106 32 ISSN 0027 8424 doi 10 1073 pnas 0901224106 英语 Hanifin Charles T The Chemical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Tetrodotoxin TTX Toxicity in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Marine Drugs 2010 03 10 8 3 ISSN 1660 3397 doi 10 3390 md8030577 英语 Feldman Chris R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Pfrender Michael 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 feeding adaptation garter snake Thamnophis resistance to tetrodotoxin bearing pre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 11 07 277 1698 ISSN 0962 8452 doi 10 1098 rspb 2010 0748 英语 19 0 19 1 19 2 Brodie Edmund D Ridenhour B J Brodie E D THE EVOLUTIONARY RESPONSE OF PREDATORS TO DANGEROUS PREY HOTSPOTS AND COLDSPOTS IN THE GEOGRAPHIC MOSAIC OF COEVOLUTION BETWEEN GARTER SNAKES AND NEWTS Evolution 2002 56 10 ISSN 0014 3820 doi 10 1554 0014 3820 2002 056 2067 TEROPT 2 0 CO 2 英语 Iii Edmund D Brodie Jr Edmund D Brodie Motychak Jeffrey E Recovery of Garter Snakes Thamnophis sirtalis from the Effects of Tetrodotoxi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02 03 36 1 doi 10 2307 1565808 Brodie Edmund D Feldman Chris R Hanifin Charles T Motychak Jeffrey E Mulcahy Daniel G Williams Becky L Brodie Edmund D Parallel Arms Races between Garter Snakes and Newts Involving Tetrodotoxin as the Phenotypic Interface of Coevolu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5 02 31 2 ISSN 0098 0331 doi 10 1007 s10886 005 1345 x 英语 Brodie Edmund D Brodie Edmund D Evolutionary Response of Predators to Dangerous Prey Reduction of Toxicity of Newts and Resistance of Garter Snakes in Island Populations Evolution 1991 02 45 1 doi 10 2307 2409496 Dietl Gregory P Coevolution of a marine gastropod predator and its dangerous bivalve prey PREDATOR PREY COEVOLUTI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3 11 03 80 3 doi 10 1046 j 1095 8312 2003 00255 x 英语 24 0 24 1 24 2 Phillips Ben Shine Richard When Dinner Is Dangerous Toxic Frogs Elicit Species Specific Responses from a Generalist Snake Predator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7 12 170 6 ISSN 0003 0147 doi 10 1086 522845 英语 Maloof A C Porter S M Moore J L Dudas F O Bowring S A Higgins J A Fike D A Eddy M P The earliest Cambrian record of animals and ocean geochemical chang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10 11 01 122 11 12 ISSN 0016 7606 doi 10 1130 B30346 1 英语 Timeline of events Commonwealth Election Reports Commonwealth 2014 02 24 ISBN 978 1 84859 916 1 27 0 27 1 27 2 27 3 27 4 Parker Andrew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Sparked The Big Bang Of Evolution Reprint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https www amazon com Blink Eye Vision Sparked Evolution dp 0465054382 2004 04 14 ISBN 978 0 465 05438 1 English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引文格式1维护 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1953年12月11 amp mdash 12日蘇聯醫學科學院大會第八次會議秘密投票選出的蘇聯醫學科學院正式院士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54 01 01 5 1 ISSN 0023 074X doi 10 1360 csb1954 0 1 6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进化军备竞赛 amp oldid 8023418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