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淇武蘭遺址

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及玉龍村交界[1],是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舊社遺址。具有上、下兩文化層,上文化層應為17世紀荷蘭文獻所記載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遺留,年代距今約600~100年前;至於下文化層,年代距今約1300~800年前,不排除與上文化層具有整體深層結構上的一致性。[2]

地理環境 编辑

淇武蘭遺址坐落於臺灣蘭陽平原的北側邊緣,得子口溪流經遺址中心[1],南方有茅埔圳(武暖河)匯入,海拔高度約2公尺。淇武蘭地區自距今2000多年來,由靠海的河口或海岸環境,逐漸隨著海岸線東移及河川帶來的沖積而平原面擴大,經歷沼澤濕地-變乾-成陸的演變過程。[2]

研究史 编辑

淇武蘭遺址於2001年5月因宜蘭縣政府進行「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而發現[3][4],6至7月間曾進行試掘調查工作。其後,又因以下兩項工程案「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第C510標礁溪四城段橋梁工程」及「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台電管路工程得子口溪路段(C510標)推管工程」之施工範圍與遺址重疊而進行搶救發掘[4]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受宜蘭縣政府委託,於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間進行搶救發掘。[2]

遺址面積約200000m2[5][1],共計發掘262個探坑,大小包括4*4m2計217坑、3*4m2計7坑、2*4m2計27坑、2*2m2計10坑、1*2m2計1坑,總計發掘面積為3814m2[2]

研究成果 编辑

下文化層(距今1300~800年前) 编辑

此時期的住民生活中已有鐵器,發現有小型鐵刀、鐵器殘件或鐵塊。仍倚重石材的使用,包括將板岩修整為方形或圓形石板、切取砂岩石塊、採集大型卵石,作為房屋建材或墓葬葬具。小型石器則多用於磨製或錘打,例如取用頁岩磨製為長方形,鑽孔作為攜帶型磨石。主流陶器為當地自製的幾何印紋陶罐。裝飾品豐富多樣,包括玻璃珠、瑪瑙珠、玻璃環、小蓋狀玻璃製品、銅鈴、金屬線環、鐵線編物等,推測應多為外來的貿易品。主要生業型態為採集與漁獵,食用對象應包含鹿。使用石板、石塊、木柱、木板、茅草建造家屋,建築形態類同干欄式建築[6]

上文化層(距今600~100年前) 编辑

此時期居住密度高,聚落興盛,遺址中密布各式坑穴、木柱群、墓葬和大量各類生活用品。聚落緊臨河道,家屋呈長形南北向成排平行排列。墓葬葬姿為不自然屈肢狀,死者可能經過綑綁。陪葬品包括自製陶罐、安平壺瓶、瓷碗等外來貿易品,以及瑪瑙珠、玻璃珠、金屬環、銅鈴等。發現大量鐵刀和矛鏃等鐵器;木器工業發達,製成食器、獵具、休閒用具等。自製陶容器與下文化層主流陶罐的拍印紋飾及外形相似。貿易用品多樣,包括各類硬陶、瓷器、安平壺、錢幣、銅鈴、金屬環、玻璃等。還有各式陶製及石菸斗。稻米的出土顯示生業型態為農耕稻作,漁業與狩獵也存在。[2][6]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陳有貝. 淇武蘭遺址.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2023-05-10]. (原始内容于2022-08-19)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1~6.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7. 
  3. ^ 何傳坤; 邱水金; 林德牧. 宜蘭縣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現象與考古遺物翻製修復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13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5 [2023-05-10]. 
  4. ^ 4.0 4.1 蘭陽博物館. 發現淇武蘭. 蘭博電子報第39期. 蘭陽博物館. 2008-04 [2023-05-10]. (原始内容于2021-10-28) (中文(繁體)). 
  5. ^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瑞.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 內政部委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2004. 
  6. ^ 6.0 6.1 蘭陽博物館. 淇武蘭遺址 (PDF). 

淇武蘭遺址, 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及玉龍村交界, 是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舊社遺址, 具有上, 下兩文化層, 上文化層應為17世紀荷蘭文獻所記載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遺留, 年代距今約600, 100年前, 至於下文化層, 年代距今約1300, 800年前, 不排除與上文化層具有整體深層結構上的一致性, 目录, 地理環境, 研究史, 研究成果, 下文化層, 距今1300, 800年前, 上文化層, 距今600, 100年前, 參考來源地理環境, 编辑坐落於臺灣蘭陽平原的北側邊緣, 得子口溪流經遺址中心, 南方有茅埔圳, . 淇武蘭遺址 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及玉龍村交界 1 是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舊社遺址 具有上 下兩文化層 上文化層應為17世紀荷蘭文獻所記載噶瑪蘭族淇武蘭社的遺留 年代距今約600 100年前 至於下文化層 年代距今約1300 800年前 不排除與上文化層具有整體深層結構上的一致性 2 目录 1 地理環境 2 研究史 3 研究成果 3 1 下文化層 距今1300 800年前 3 2 上文化層 距今600 100年前 4 參考來源地理環境 编辑淇武蘭遺址坐落於臺灣蘭陽平原的北側邊緣 得子口溪流經遺址中心 1 南方有茅埔圳 武暖河 匯入 海拔高度約2公尺 淇武蘭地區自距今2000多年來 由靠海的河口或海岸環境 逐漸隨著海岸線東移及河川帶來的沖積而平原面擴大 經歷沼澤濕地 變乾 成陸的演變過程 2 研究史 编辑淇武蘭遺址於2001年5月因宜蘭縣政府進行 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 而發現 3 4 6至7月間曾進行試掘調查工作 其後 又因以下兩項工程案 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第C510標礁溪四城段橋梁工程 及 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台電管路工程得子口溪路段 C510標 推管工程 之施工範圍與遺址重疊而進行搶救發掘 4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受宜蘭縣政府委託 於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間進行搶救發掘 2 遺址面積約200000m2 5 1 共計發掘262個探坑 大小包括4 4m2計217坑 3 4m2計7坑 2 4m2計27坑 2 2m2計10坑 1 2m2計1坑 總計發掘面積為3814m2 2 研究成果 编辑下文化層 距今1300 800年前 编辑 此時期的住民生活中已有鐵器 發現有小型鐵刀 鐵器殘件或鐵塊 仍倚重石材的使用 包括將板岩修整為方形或圓形石板 切取砂岩石塊 採集大型卵石 作為房屋建材或墓葬葬具 小型石器則多用於磨製或錘打 例如取用頁岩磨製為長方形 鑽孔作為攜帶型磨石 主流陶器為當地自製的幾何印紋陶罐 裝飾品豐富多樣 包括玻璃珠 瑪瑙珠 玻璃環 小蓋狀玻璃製品 銅鈴 金屬線環 鐵線編物等 推測應多為外來的貿易品 主要生業型態為採集與漁獵 食用對象應包含鹿 豬 使用石板 石塊 木柱 木板 茅草建造家屋 建築形態類同干欄式建築 6 上文化層 距今600 100年前 编辑 此時期居住密度高 聚落興盛 遺址中密布各式坑穴 木柱群 墓葬和大量各類生活用品 聚落緊臨河道 家屋呈長形南北向成排平行排列 墓葬葬姿為不自然屈肢狀 死者可能經過綑綁 陪葬品包括自製陶罐 安平壺 瓷瓶 瓷碗等外來貿易品 以及瑪瑙珠 玻璃珠 金屬環 銅鈴等 發現大量鐵刀和矛鏃等鐵器 木器工業發達 製成食器 獵具 休閒用具等 自製陶容器與下文化層主流陶罐的拍印紋飾及外形相似 貿易用品多樣 包括各類硬陶 瓷器 安平壺 錢幣 銅鈴 金屬環 玻璃等 還有各式陶製及石菸斗 稻米的出土顯示生業型態為農耕稻作 漁業與狩獵也存在 2 6 參考來源 编辑 1 0 1 1 1 2 陳有貝 淇武蘭遺址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 09 24 2023 05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19 中文 臺灣 2 0 2 1 2 2 2 3 2 4 陳有貝 邱水金 李貞瑩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1 6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7 何傳坤 邱水金 林德牧 宜蘭縣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現象與考古遺物翻製修復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13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5 2023 05 10 4 0 4 1 蘭陽博物館 發現淇武蘭 蘭博電子報第39期 蘭陽博物館 2008 04 2023 05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28 中文 繁體 劉益昌 陳俊男 鍾國風 宋文增 鄭德瑞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 宜蘭縣 花蓮縣 內政部委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2004 6 0 6 1 蘭陽博物館 淇武蘭遺址 PDF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淇武蘭遺址 amp oldid 7881272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