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地穴寓言

洞穴寓言也称洞喻,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514a–520a)中提出的一个寓言故事,用来比较“教育(παιδεία)和缺乏教育对我们本性英语physis的影响”。洞喻来源于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英语Glaucon与其老师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并由后者记述。洞喻在日喻英语analogy of the sun(508b–509c)和線喻(509d–511e)后提出。

洞穴寓言
柏拉图洞穴寓言,扬·萨恩雷丹英语Jan Saenredam作,科内利斯·范·哈勒姆仿于1604年,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在洞喻中,柏拉图描述了一群人,他们一生都被锁链拴在洞穴的墙壁旁,面对着一堵空白的墙壁。这些人观察从他们身后火堆前经过的物体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并为这些影子命名。影子是囚犯们的现实,但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呈现。影子代表我们通常可以凭借感官感知的现实片段,而阳光下的物体则代表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感知的物体真实形态。存在三个更高的层次:自然科学数学几何学演绎推理,以及理型論

苏格拉底解释说,哲学家就像一个从洞穴中获释的囚犯,逐渐明白墙上的影子其实并不是所见图像的直接来源。哲学家的目标是理解和感知更高层次的现实。然而,其他囚犯甚至不想离开洞穴监狱,因为他们对更好的生活一无所知[1]

苏格拉底说,这一寓言可以与以前的著作(日喻和线喻)相结合。

概要 编辑

 
洞穴寓言,从上到下为:
  • 太阳(“至善形式”)
  • 自然事物(形式)
  • 自然事物的反映(数学对象
  • 火(可见的太阳)
  • 人造物体(有形的/可见的生物和物体)
  • 人造物体的影子,寓言(图像,幻觉,日喻英语analogy of the sun線喻

洞穴囚禁 编辑

柏拉图首先让苏格拉底请格劳孔想象一个洞穴,那里的人从小(非从出生起)就被囚禁,这些囚犯被铁链拴住,并且腿和脖子都被固定,以至于只能被迫盯着面前的墙壁,无法环顾洞穴、互望或看自己(514a-b)[2]。囚犯的身后是一堆火,火和囚犯之间是一条高高的带有矮墙的人行道,人们手里拿着“人和其他生物”的物品或木偶在道上行走(514b)[2]

人们走在墙后,这样他们的影子就不会被囚犯看到,而他们携带的物品则会留下投影(“就像木偶戏演员面前有幕布,他们在幕布上操作木偶一样”)(514a)[2]。囚犯们看不到身后发生的任何事情,只能看到投射在洞穴前方墙壁上的影子。人们说话的声音在墙壁间回荡,囚犯们认为这些声音来自于影子[2]

苏格拉底认为,影子对囚犯来说就是现实,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其他东西,他们意识不到看到的东西是火堆前物体的影子,更意识不到这些物体来自于洞穴外他们没有看到过的真实事物(514b-515a)[2]

离开洞穴 编辑

接下来,苏格拉底假设囚犯得到释放[3]:199。获释囚犯环顾四周时会看到火光,光线会伤害他的眼睛,让他难以看清投影的物体。如果他被告知现在看到的是真实的景象,而在墙上看到的是假的,那么他是不会相信的。苏格拉底继续说道,获释囚犯会痛苦地转身跑回他所习惯的地方(即墙壁投影处)。光线“……会伤害他的眼睛,他会跑向他曾看到过的东西,他相信这些东西比刚才向他展示的更为真实。”[2]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假设……有人强行把他从洞穴中拖出,穿过崎岖陡峭的路,直到拖到阳光下才停。”[2]囚犯会感到愤怒而痛苦,而当太阳光照得他什么都看不见时,这种感觉则会加剧[2]

“慢慢地,他的眼睛适应了太阳光线。起初他只能看到影子,后来逐渐可以看到水中人和物体的倒影,然后再看到人和物体本身。他能够在晚上看到星星和月亮,最终可以看到太阳本身。”(516a)[2]只有在他能够直视太阳之后,“他才能够对太阳进行思考”,思考太阳是什么(516b)[2]

返回洞穴 编辑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获释囚犯会认为洞穴外的世界比他在洞穴中经历的世界更美好,并试图与留在洞穴中的囚犯分享,希望他们加入自己经历过的旅程。“他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庆幸,同情(其他囚犯)”,并希望把他在洞穴中的同胞带出到阳光下(516c)[2]

返回囚犯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阳光,再次进入洞穴时眼睛会看不清,就像第一次暴露在阳光下时一样(516e)[2]。根据对话,留在洞穴中的囚犯会从返回者的失明推断出,走出洞穴会伤害他们,他们不该进行类似的旅程。苏格拉底得出结论:如果囚犯们有能力,他们会出手杀死任何试图把他们拖出洞穴的人(517a)[2]

释义 编辑

苏格拉底向葛劳康解释了这个比喻的含义。洞穴是人体感官所能及的世界的化身,它代表了人类的处境。走出洞穴并看见太阳的过程,则代表灵魂从可視的世界,提升到“理念的境界”,即只有精神才可领会的世界。柏拉图以此表达了他的理念论,即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物质现象的原始理念。在这些纯粹的精神造物中,善的理念占据着最高的地位,它对应于洞穴比喻中的太阳。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确信,为了达成善良的理念,我们必须要接受外力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私人和公众生活里理智地行事。  

但与此同时,苏格拉底也强调,他在此作出的仅仅是一种猜测或者希望,而不是确切无疑的认识。尽管他按照葛劳康的引导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只有神能知晓。而这也表明了苏格拉底自己并未上升到善的理念,他不是在叙述自己的经验,而只是在谈论猜想。

最终,苏格拉底指出,在神的视角看来,那些返回洞穴的人就如同被遣返回人世苦海。他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点,所以他会在这个无法被理解的环境里显得笨拙和可笑。如果穴居的囚犯能有更多共情,他们也许就会认识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力障碍:其一出现在从黑暗走向光明,另一是从光明退回黑暗。这也适用于人的灵魂,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体验,从而迷失自我,无法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当事人不应当受到嘲笑,因为这可能是由于他来自那理念的光明世界,无法立刻习惯洞穴里黑暗氛围;或者也有可能是他从一个无知的环境闯入一个相对明了的世界,从而感到头晕目眩。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

随后,苏格拉底叙述了哲学教育的意义。哲学教育被视为是一种“转向”的技艺,它的目的是把灵魂从黑暗引向光明,亦即从可視的世界转向至完整的存在,最终使其看到善的理念。这种精神层面的上升只有通过孜孜不倦的哲学实践才可实现。苏格拉底强调说,就如穴居者的眼睛只能随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那样,他们用来理解事物的灵魂器官也只能随整个灵魂一起转向。苏格拉底详细描述了职业教育的方法。首先,他归纳了不太重要的课程,比如体育和音乐,然后,他依次列举了入门哲学所需的算术、几何、天文以及和声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按经验办事,我们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寻求普遍规律,否则无济于事。在完成了这些学科的入门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辩证法的学习,从而走上哲学真理的探索之路。

当一个哲学家实现目标来到了理念世界,他当然想长久地停留在这个高级的领域。但是,他却不得不重新回到那个“洞穴”,因为他对同胞的命运负有责任,他的同胞还停留在洞穴里,他们需要他的帮助。因为他尚有公平正义的美德,所以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 编辑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文学上的形象,他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洞穴寓言中,所谓“囚犯宁愿杀害一个解救他们的人”正是对苏格拉底命运的隐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为“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而被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判处死刑。

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在我们的日常世界之外还存在有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因此我们所见、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它们相对于物的理念都是有瑕疵的。这个观点似乎也暗含了对艺术作品的轻视,因为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描绘,那么就此而言它必然是不如现实“完美”的。

文化影响 编辑

  • 弗朗西斯·培根用“洞穴中的偶像”一词来指代因个人偏见和关注而产生的错误理解。
  • 托马斯·布朗在其1658年的论述《瓮葬》中指出:“两个婴儿在子宫里就今世的状况进行的对话,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对来世的无知。我认为我们还在用柏拉图式的说法,我们只是胚胎哲学家。”
  • 进化生物学家杰里米·格里菲斯的《被否认的物种》中有一章被命名为“破译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 电影《同流者》、《黑客帝国》、《异次元杀阵》、《移魂都市》、《楚门的世界》、《我们》和《微光城市》都是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为蓝本的。
  • 2013年的电影《末日哲学家》中有一个片段,齐米特把詹姆斯的生活比作洞穴的寓言。
  • 何塞·萨拉马戈的小说《洞穴》描述了柏拉图洞穴的发现:“这是一个融合了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和公寓功能的巨大综合体”。
  • 艾玛·多诺霍承认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对其小说《房间》的影响。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Ferguson, A. S. Plato's Simile of Light. Part II.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Continued).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922, 16 (1): 15–28. JSTOR 636164. S2CID 170982104. doi:10.1017/S000983880000195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Plato. Rouse, W.H.D. , 编. The Republic Book VII. Penguin Group Inc. : 365–401. 
  3. ^ Plato, The Republic, Book 6,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英语Benjamin Jowett,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8 April 2009.

延伸阅读 编辑

  • Kim, A. Shades of Truth: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Idealistic Studies. 2004, 34 (1): 1–24. doi:10.5840/idstudies200434118. INIST法语Institut de l'information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16811501. 
  • Zamosc, Gabriel.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Ideas y Valores. 2017, 66 (165). doi:10.15446/ideasyvalores.v66n165.55201 . ProQuest 1994433580. 
  • Mitta, Dimitra. Reading Platonic Myths from a Ritualistic Point of View: Gyges' Ring and the Cave Allegory. Kernos. 1 January 2003, (16): 133–141. doi:10.4000/kernos.815 . 
  • McNeill, William.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and The Essence of Truth: On Plato's Cave Allegory and Theaetetus.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5 January 2003. 
  • Eckert, Maureen. Cinematic Spelunking Inside Plato's Cave. Glipmse Journal. 2012, 9: 42–49. 
  • Tsabar, Boaz. 'Poverty and Resourcefulness': On the Formative Significance of Ero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1 January 2014, 33 (1): 75–87. S2CID 144408538. doi:10.1007/s11217-013-9364-5. 
  • Malcolm, J. The Cave Revisited.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May 1981, 31 (1): 60–68. S2CID 170697508. doi:10.1017/S0009838800021078. 
  • Murphy, N. R. The 'Simile Of Light' In Plato's Republic.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April 1932, 26 (2): 93–102. S2CID 170223655. doi:10.1017/S0009838800002366. 

外部链接 编辑

  • PhilPapers上的地穴寓言
  • Animated interpretation of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 Ted-ed: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 Plato: The Republic, Book VII at Project Gutenberg
  • Plato: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from The Republic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Faculty
  • at Shippensburg University英语Shippensburg University

地穴寓言, 洞穴寓言也称洞喻, 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 理想国, 514a, 520a, 中提出的一个寓言故事, 用来比较, 教育, παιδεία, 和缺乏教育对我们本性, 英语, physis, 的影响, 洞喻来源于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 英语, glaucon, 与其老师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 并由后者记述, 洞喻在日喻, 英语, analogy, 508b, 509c, 和線喻, 509d, 511e, 后提出, 洞穴寓言柏拉图洞穴寓言, 萨恩雷丹, 英语, saenredam, 科内利斯, 哈勒姆仿于. 洞穴寓言也称洞喻 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 理想国 514a 520a 中提出的一个寓言故事 用来比较 教育 paideia 和缺乏教育对我们本性 英语 physis 的影响 洞喻来源于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 英语 Glaucon 与其老师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 并由后者记述 洞喻在日喻 英语 analogy of the sun 508b 509c 和線喻 509d 511e 后提出 洞穴寓言柏拉图洞穴寓言 扬 萨恩雷丹 英语 Jan Saenredam 作 科内利斯 范 哈勒姆仿于1604年 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在洞喻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群人 他们一生都被锁链拴在洞穴的墙壁旁 面对着一堵空白的墙壁 这些人观察从他们身后火堆前经过的物体投射在墙上的影子 并为这些影子命名 影子是囚犯们的现实 但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呈现 影子代表我们通常可以凭借感官感知的现实片段 而阳光下的物体则代表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感知的物体真实形态 存在三个更高的层次 自然科学 数学 几何学与演绎推理 以及理型論 苏格拉底解释说 哲学家就像一个从洞穴中获释的囚犯 逐渐明白墙上的影子其实并不是所见图像的直接来源 哲学家的目标是理解和感知更高层次的现实 然而 其他囚犯甚至不想离开洞穴监狱 因为他们对更好的生活一无所知 1 苏格拉底说 这一寓言可以与以前的著作 日喻和线喻 相结合 目录 1 概要 1 1 洞穴囚禁 1 2 离开洞穴 1 3 返回洞穴 2 释义 3 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 4 文化影响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7 延伸阅读 8 外部链接概要 编辑 nbsp 洞穴寓言 从上到下为 太阳 至善形式 自然事物 形式 自然事物的反映 数学对象 火 可见的太阳 人造物体 有形的 可见的生物和物体 人造物体的影子 寓言 图像 幻觉 日喻 英语 analogy of the sun 与線喻 洞穴囚禁 编辑 柏拉图首先让苏格拉底请格劳孔想象一个洞穴 那里的人从小 非从出生起 就被囚禁 这些囚犯被铁链拴住 并且腿和脖子都被固定 以至于只能被迫盯着面前的墙壁 无法环顾洞穴 互望或看自己 514a b 2 囚犯的身后是一堆火 火和囚犯之间是一条高高的带有矮墙的人行道 人们手里拿着 人和其他生物 的物品或木偶在道上行走 514b 2 人们走在墙后 这样他们的影子就不会被囚犯看到 而他们携带的物品则会留下投影 就像木偶戏演员面前有幕布 他们在幕布上操作木偶一样 514a 2 囚犯们看不到身后发生的任何事情 只能看到投射在洞穴前方墙壁上的影子 人们说话的声音在墙壁间回荡 囚犯们认为这些声音来自于影子 2 苏格拉底认为 影子对囚犯来说就是现实 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其他东西 他们意识不到看到的东西是火堆前物体的影子 更意识不到这些物体来自于洞穴外他们没有看到过的真实事物 514b 515a 2 离开洞穴 编辑 接下来 苏格拉底假设囚犯得到释放 3 199 获释囚犯环顾四周时会看到火光 光线会伤害他的眼睛 让他难以看清投影的物体 如果他被告知现在看到的是真实的景象 而在墙上看到的是假的 那么他是不会相信的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获释囚犯会痛苦地转身跑回他所习惯的地方 即墙壁投影处 光线 会伤害他的眼睛 他会跑向他曾看到过的东西 他相信这些东西比刚才向他展示的更为真实 2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假设 有人强行把他从洞穴中拖出 穿过崎岖陡峭的路 直到拖到阳光下才停 2 囚犯会感到愤怒而痛苦 而当太阳光照得他什么都看不见时 这种感觉则会加剧 2 慢慢地 他的眼睛适应了太阳光线 起初他只能看到影子 后来逐渐可以看到水中人和物体的倒影 然后再看到人和物体本身 他能够在晚上看到星星和月亮 最终可以看到太阳本身 516a 2 只有在他能够直视太阳之后 他才能够对太阳进行思考 思考太阳是什么 516b 2 返回洞穴 编辑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获释囚犯会认为洞穴外的世界比他在洞穴中经历的世界更美好 并试图与留在洞穴中的囚犯分享 希望他们加入自己经历过的旅程 他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庆幸 同情 其他囚犯 并希望把他在洞穴中的同胞带出到阳光下 516c 2 返回囚犯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阳光 再次进入洞穴时眼睛会看不清 就像第一次暴露在阳光下时一样 516e 2 根据对话 留在洞穴中的囚犯会从返回者的失明推断出 走出洞穴会伤害他们 他们不该进行类似的旅程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 如果囚犯们有能力 他们会出手杀死任何试图把他们拖出洞穴的人 517a 2 释义 编辑苏格拉底向葛劳康解释了这个比喻的含义 洞穴是人体感官所能及的世界的化身 它代表了人类的处境 走出洞穴并看见太阳的过程 则代表灵魂从可視的世界 提升到 理念的境界 即只有精神才可领会的世界 柏拉图以此表达了他的理念论 即在他的理念世界里 存在着各种物质现象的原始理念 在这些纯粹的精神造物中 善的理念占据着最高的地位 它对应于洞穴比喻中的太阳 在对话中 苏格拉底确信 为了达成善良的理念 我们必须要接受外力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在私人和公众生活里理智地行事 但与此同时 苏格拉底也强调 他在此作出的仅仅是一种猜测或者希望 而不是确切无疑的认识 尽管他按照葛劳康的引导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只有神能知晓 而这也表明了苏格拉底自己并未上升到善的理念 他不是在叙述自己的经验 而只是在谈论猜想 最终 苏格拉底指出 在神的视角看来 那些返回洞穴的人就如同被遣返回人世苦海 他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点 所以他会在这个无法被理解的环境里显得笨拙和可笑 如果穴居的囚犯能有更多共情 他们也许就会认识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力障碍 其一出现在从黑暗走向光明 另一是从光明退回黑暗 这也适用于人的灵魂 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体验 从而迷失自我 无法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 当事人不应当受到嘲笑 因为这可能是由于他来自那理念的光明世界 无法立刻习惯洞穴里黑暗氛围 或者也有可能是他从一个无知的环境闯入一个相对明了的世界 从而感到头晕目眩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因 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 随后 苏格拉底叙述了哲学教育的意义 哲学教育被视为是一种 转向 的技艺 它的目的是把灵魂从黑暗引向光明 亦即从可視的世界转向至完整的存在 最终使其看到善的理念 这种精神层面的上升只有通过孜孜不倦的哲学实践才可实现 苏格拉底强调说 就如穴居者的眼睛只能随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那样 他们用来理解事物的灵魂器官也只能随整个灵魂一起转向 苏格拉底详细描述了职业教育的方法 首先 他归纳了不太重要的课程 比如体育和音乐 然后 他依次列举了入门哲学所需的算术 几何 天文以及和声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 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按经验办事 我们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寻求普遍规律 否则无济于事 在完成了这些学科的入门之后 我们才能开始辩证法的学习 从而走上哲学真理的探索之路 当一个哲学家实现目标来到了理念世界 他当然想长久地停留在这个高级的领域 但是 他却不得不重新回到那个 洞穴 因为他对同胞的命运负有责任 他的同胞还停留在洞穴里 他们需要他的帮助 因为他尚有公平正义的美德 所以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 编辑 理想国 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文学上的形象 他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在洞穴寓言中 所谓 囚犯宁愿杀害一个解救他们的人 正是对苏格拉底命运的隐射 公元前399年 苏格拉底因为 不敬神 和 腐蚀青年 的罪名而被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判处死刑 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 在我们的日常世界之外还存在有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 因此我们所见 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 它们相对于物的理念都是有瑕疵的 这个观点似乎也暗含了对艺术作品的轻视 因为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描绘 那么就此而言它必然是不如现实 完美 的 文化影响 编辑弗朗西斯 培根用 洞穴中的偶像 一词来指代因个人偏见和关注而产生的错误理解 托马斯 布朗在其1658年的论述 瓮葬 中指出 两个婴儿在子宫里就今世的状况进行的对话 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对来世的无知 我认为我们还在用柏拉图式的说法 我们只是胚胎哲学家 进化生物学家杰里米 格里菲斯的 被否认的物种 中有一章被命名为 破译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电影 同流者 黑客帝国 异次元杀阵 移魂都市 楚门的世界 我们 和 微光城市 都是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为蓝本的 2013年的电影 末日哲学家 中有一个片段 齐米特把詹姆斯的生活比作洞穴的寓言 何塞 萨拉马戈的小说 洞穴 描述了柏拉图洞穴的发现 这是一个融合了办公大楼 购物中心和公寓功能的巨大综合体 艾玛 多诺霍承认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对其小说 房间 的影响 參見 编辑理型論 柏拉圖 理想國參考文獻 编辑 Ferguson A S Plato s Simile of Light Part II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Continued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922 16 1 15 28 JSTOR 636164 S2CID 170982104 doi 10 1017 S0009838800001956 2 00 2 01 2 02 2 03 2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09 2 10 2 11 2 12 Plato Rouse W H D 编 The Republic Book VII Penguin Group Inc 365 401 Plato The Republic Book 6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英语 Benjamin Jowett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8 April 2009 延伸阅读 编辑Kim A Shades of Truth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Idealistic Studies 2004 34 1 1 24 doi 10 5840 idstudies200434118 INIST 法语 Institut de l information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16811501 Zamosc Gabriel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o s Allegory of the Cave Ideas y Valores 2017 66 165 doi 10 15446 ideasyvalores v66n165 55201 nbsp ProQuest 1994433580 Mitta Dimitra Reading Platonic Myths from a Ritualistic Point of View Gyges Ring and the Cave Allegory Kernos 1 January 2003 16 133 141 doi 10 4000 kernos 815 nbsp McNeill William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and The Essence of Truth On Plato s Cave Allegory and Theaetetus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5 January 2003 Eckert Maureen Cinematic Spelunking Inside Plato s Cave Glipmse Journal 2012 9 42 49 Tsabar Boaz Poverty and Resourcefulness On the Formative Significance of Ero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1 January 2014 33 1 75 87 S2CID 144408538 doi 10 1007 s11217 013 9364 5 Malcolm J The Cave Revisited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May 1981 31 1 60 68 S2CID 170697508 doi 10 1017 S0009838800021078 Murphy N R The Simile Of Light In Plato s Republic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April 1932 26 2 93 102 S2CID 170223655 doi 10 1017 S0009838800002366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地穴寓言语录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The Republic Gutenberg edition Book VII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Politeia Z Text in Greek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地穴寓言PhilPapers上的地穴寓言 Animated interpretation of Plato s Allegory of the Cave Ted ed Plato s Allegory of the Cave Plato The Republic Book VII at Project Gutenberg Plato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from The Republic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aculty Plato Book VII of The Republic Allegory of the Cave at Shippensburg University 英语 Shippensburg University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地穴寓言 amp oldid 7986825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