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污名認同

污名認同指一個社群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沒有產生和「污名認同」一樣的固定術語。

概念

「污名認同」最早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指出由於原住民長期身處社會非主流的邊緣位置,不管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因此令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卑微、老土,結果形成對原住民文化的排斥,並刻意的迅速向漢文化靠攏。其後「污名認同」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如妓女)的研究分析之中。「污名認同」是貼標籤污名化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

污名認同往往是文化殖民的手段之一。殖民者透過教育、行政、法令等途徑,使殖民者的語言文化成為社會的高階文化,及知識份子的表徵,令本土文化相對成為落後、低下的符號,使殖民地人民對自身文化產生污名認同,從而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之情。然而,由於殖民地中殖民者的統治族群一般於整個社會中佔絕對少數,因此雖然能令被統治的主流族群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但較難使主流族群快迅轉向至殖民者的文化。於此情況下,被殖民者的文化依然保持強大的活力,與殖民者文化分佔不同的社會階層。例如在印度英國文化和語言雖然享有較高的聲望,但卻一直只限英國人及少數英國化的印度高尚階層所有,廣大的印度平民雖然亦經常受英國文化影響,也較崇敬英國文化,但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文化。

如果一個國家內沒有予非主流族群平等的語言和文化權益,也往往使非主流族群產生污名認同,產生類殖民效果。例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的若干支系,由於其民族語言沒有通用的文字,不能以自己母語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亦缺乏自己母語的傳媒,加上於當地社會中他們一般處於較低下的社會階層,因此在接觸漢文化較多的地方,如縣城,本土民族的家庭在家裏往往不願意教自己的子女說母語,而寧願用不純正的漢語和子女溝通。

社會語言學中,對母語的「污名認同」往往是導致社會語言轉換的主因,例如南京人認為南京話不好聽,令南京方言迅速向普通話靠攏。

中國於清末產生對自己文化的排斥,如五四運動提出「全盤西化」或文化大革命提出「破四舊」。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人實行國語政策,在校園中汙名化台語及其他方言,說台語者則課罰金、掛狗牌等,使得台灣人對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自卑,甚至認為台語就是低等人、沒水準的語言;另有部分台灣人懷念且推崇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走向極端親日,都可視為污名認同的反映,但「狗去豬來」應該是主要因素,一種汙名台灣文化、反對中國文化、認同日本文化的特殊變體。

污名認同往往會帶來嚴重的文化危機。首先在放棄自己母文化向優勢文化靠攏時,由於族群對優勢文化的認知多侷限於顯性文化方面(如語言、衣著、行為),因此在模仿優勢文化只能模仿得表面,而未能學會優勢文化更深入的文學藝術、道德價值、思想哲學,但同時又丟失了本身的文化優秀面,結果使族群文化割裂、精神空虛、道德價值淪喪。

另一個危機是自我認同的危機,劣勢族群因污名認同向優勢族群靠攏,但優勢族群依然不接納對方為自己的一份子,使劣勢族群產生自卑、自殘的傾向。於兩個族群膚色不同時,此現象尤其明顯。

相關條目

污名認同,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11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 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 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 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 認同的污名,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一書, 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 自我負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11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污名認同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 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 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 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 認同的污名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一書 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 如 自我負面標籤 等 但沒有產生和 污名認同 一樣的固定術語 概念 编辑 污名認同 最早用於闡析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現象 指出由於原住民長期身處社會的非主流的邊緣位置 不管於經濟 社會 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皆處於劣勢 於社會多屬於低下階層 因此令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厭惡 認同主流社會的對自身的歧視 認為自己的文化落後 卑微 老土 結果形成對原住民文化的排斥 並刻意的迅速向漢文化靠攏 其後 污名認同 一詞亦有應用於其他社群 如妓女 的研究分析之中 污名認同 是貼標籤和污名化等人身攻擊行為的產物 污名認同往往是文化殖民的手段之一 殖民者透過教育 行政 法令等途徑 使殖民者的語言文化成為社會的高階文化 及知識份子的表徵 令本土文化相對成為落後 低下的符號 使殖民地人民對自身文化產生污名認同 從而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之情 然而 由於殖民地中殖民者的統治族群一般於整個社會中佔絕對少數 因此雖然能令被統治的主流族群產生對殖民者文化的崇敬 但較難使主流族群快迅轉向至殖民者的文化 於此情況下 被殖民者的文化依然保持強大的活力 與殖民者文化分佔不同的社會階層 例如在印度 英國文化和語言雖然享有較高的聲望 但卻一直只限英國人及少數英國化的印度高尚階層所有 廣大的印度平民雖然亦經常受英國文化影響 也較崇敬英國文化 但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文化 如果一個國家內沒有予非主流族群平等的語言和文化權益 也往往使非主流族群產生污名認同 產生類殖民效果 例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 如苗族 瑤族的若干支系 由於其民族語言沒有通用的文字 不能以自己母語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 亦缺乏自己母語的傳媒 加上於當地社會中他們一般處於較低下的社會階層 因此在接觸漢文化較多的地方 如縣城 本土民族的家庭在家裏往往不願意教自己的子女說母語 而寧願用不純正的漢語和子女溝通 於社會語言學中 對母語的 污名認同 往往是導致社會語言轉換的主因 例如南京人認為南京話不好聽 令南京方言迅速向普通話靠攏 中國於清末產生對自己文化的排斥 如五四運動提出 全盤西化 或文化大革命提出 破四舊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人實行國語政策 在校園中汙名化台語及其他方言 說台語者則課罰金 掛狗牌等 使得台灣人對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自卑 甚至認為台語就是低等人 沒水準的語言 另有部分台灣人懷念且推崇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走向極端親日 都可視為污名認同的反映 但 狗去豬來 應該是主要因素 一種汙名台灣文化 反對中國文化 認同日本文化的特殊變體 污名認同往往會帶來嚴重的文化危機 首先在放棄自己母文化向優勢文化靠攏時 由於族群對優勢文化的認知多侷限於顯性文化方面 如語言 衣著 行為 因此在模仿優勢文化只能模仿得表面 而未能學會優勢文化更深入的文學藝術 道德價值 思想哲學 但同時又丟失了本身的文化優秀面 結果使族群文化割裂 精神空虛 道德價值淪喪 另一個危機是自我認同的危機 劣勢族群因污名認同向優勢族群靠攏 但優勢族群依然不接納對方為自己的一份子 使劣勢族群產生自卑 自殘的傾向 於兩個族群膚色不同時 此現象尤其明顯 相關條目 编辑種族主義 歧視 支那 妖魔化 抹黑策略 人格暗殺 尖角效應 人身攻擊 扣帽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污名認同 amp oldid 6596517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