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次棕矮星

次棕矮星(英語:sub-brown dwarf)是一種與恆星棕矮星形成方式相同(即透過星雲塌縮而成),但擁有行星等級質量的天體。它們的質量甚至比棕矮星的質量下限(木星質量的13倍)還要低,因此它們並非棕矮星,故名「次棕矮星」。不同於棕矮星的性質,它們的質量不足以進行融合[1]

我們的太陽、年輕的次棕矮星木星大小的比較。等到次棕矮星的晚期,它會逐漸冷卻並收縮。
不同等级的恒星比较,到了最右边即为行星

失敗的棕矮星

 
一顆次棕矮星

次棕矮星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經由氣體雲的坍縮形成,而不是經由拱星盤的核心坍縮或吸積,因此並非行星。但是,次棕矮星和行星之間的差異至今仍不清楚。因此,天文學家們便分為兩個陣營,分別支持和反對以一顆行星的形成方式和過程,作為劃分天體的分類方法。 [2]

自由浮動的次棕矮星在外觀上與一個被拋出行星系統的氣體星際行星並無差異,因此很難被區分出來。同樣,次棕矮星很容易被另一個恆星捕獲,使之環繞該恆星公轉。這便會令到被捕獲的次棕矮星看似一個氣體巨行星,同樣很難被區分出來。為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系外行星工作組(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Extra-Solar Planets Working Group)為次棕矮星作出定義,即「一個在年輕星團中自由浮動,但質量少於棕矮星質量下限的天體。」[3]

質量下限

一個能夠透過氣體雲坍縮形成的次棕矮星的質量必須大於一木星質量。[4]這是因為氣體雲透過重力收縮是需要以散熱的方式釋放能量,而這亦會被氣體的不透明度所限制,故質量必須大於一木星質量才能有足夠的重力進行坍縮。[5]一個質量為三木星質量的天體現在被懷疑是一個次棕矮星。[6]

矮次棕矮星

矮次棕矮星,是指比次棕矮星還小的行星質量等級的天體。這些矮次棕矮星的質量甚至低於木星質量,因此無法進行核融合反應,故未能成為主序星,並在原恆星階段結束後即開始冷卻。[7]

星際天體

一個備用的定義包含相同的質量範圍(低於棕矮星,但是在行星的質量範圍),但是不受任何恆星的引力影響。這些通常屬於自由漂浮行星,這種用法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外行星的一種臨時定義。[1]

被懷疑是次棕矮星的天體

環繞恆星公轉

關於這些天體是次棕矮星還是行星,科學界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

環繞棕矮星公轉

關於這些天體是次棕矮星還是行星,科學界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

自由漂浮行星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Working Group on Extrasolar Planets – Definition of a "Plan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AU)
  2. ^ What is a Planet? Debate Forces New Defin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bert Roy Britt, 02 November 2000
  3. ^ IAU WGESP,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Plan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February 2003
  4. ^ Boss, Alan P.; Basri, Gibor; Kumar, Shiv S.; Liebert, James; Martín, Eduardo L.; Reipurth, Bo; Zinnecker, Hans, Nomenclature: Brown Dwarfs, Gas Giant Planets, and ?, Brown Dwarfs, 2003, 211: 529, Bibcode:2003IAUS..211..529B 
  5. ^ Scholz, Alexander; Geers, Vincent; Jayawardhana, Ray; Fissel, Laura; Lee, Eve; Lafreniere, David; Tamura, Motohide, Substellar Objects in Nearby Young Clusters (Sonyc): The Bottom of the Initial Mass Function in Ngc 133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702: 805, Bibcode:2009ApJ...702..805S, arXiv:0907.2243v1 , doi:10.1088/0004-637X/702/1/805 
  6. ^ Scholz, Aleks; Jayawardhana, Ray, Dusty disks at the bottom of the IM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7, 672: L49, Bibcode:2008ApJ...672L..49S, arXiv:0711.2510v1 , doi:10.1086/526340 
  7. ^ arXiv: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Substellar Objects in Orion[永久失效連結] P. W. Lucas, P. F. Roche, France Allard, Peter H. Hauschildt Mon, 14 May 2001 09:08:51 GMT
  8. ^ WD 0806-661B -- Brown Dwarf (M<0.08solMas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06-19]. (原始内容于2019-06-09). 
  9. ^ Schneider, J. . 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10. ^ Hubble spots giant planet orbiting tiny star. Content.usatoday.com. 2010-04-07 [2013-02-24]. (原始内容于2017-08-03). 
  11. ^ The Planetary Mass Companion 2MASS 1207-3932B: Temperature, Mass, and Evidence for an Edge-on Disk, Subhanjoy Mohanty, Ray Jayawardhana, Nuria Huelamo, and Eric Mamajek, Astrophysical Journal 657, #2 (March 2007), pp. 1064–1091. Bibcode:2007ApJ...657.1064M doi:10.1086/510877.

次棕矮星, 英語, brown, dwarf, 是一種與恆星及棕矮星形成方式相同, 即透過星雲塌縮而成, 但擁有行星等級質量的天體, 它們的質量甚至比棕矮星的質量下限, 木星質量的13倍, 還要低, 因此它們並非棕矮星, 故名, 不同於棕矮星的性質, 它們的質量不足以進行氘的融合, 我們的太陽, 年輕的和木星大小的比較, 等到的晚期, 它會逐漸冷卻並收縮, 不同等级的恒星比较, 到了最右边即为行星, 目录, 失敗的棕矮星, 質量下限, 星際天體, 被懷疑是的天體, 環繞恆星公轉, 環繞棕矮星公轉, 自由漂浮行星, . 次棕矮星 英語 sub brown dwarf 是一種與恆星及棕矮星形成方式相同 即透過星雲塌縮而成 但擁有行星等級質量的天體 它們的質量甚至比棕矮星的質量下限 木星質量的13倍 還要低 因此它們並非棕矮星 故名 次棕矮星 不同於棕矮星的性質 它們的質量不足以進行氘的融合 1 我們的太陽 年輕的次棕矮星和木星大小的比較 等到次棕矮星的晚期 它會逐漸冷卻並收縮 不同等级的恒星比较 到了最右边即为行星 目录 1 失敗的棕矮星 1 1 質量下限 2 矮次棕矮星 3 星際天體 4 被懷疑是次棕矮星的天體 4 1 環繞恆星公轉 4 2 環繞棕矮星公轉 4 3 自由漂浮行星 5 相關條目 6 參考資料失敗的棕矮星 编辑 一顆次棕矮星次棕矮星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 經由氣體雲的坍縮形成 而不是經由拱星盤的核心坍縮或吸積 因此並非行星 但是 次棕矮星和行星之間的差異至今仍不清楚 因此 天文學家們便分為兩個陣營 分別支持和反對以一顆行星的形成方式和過程 作為劃分天體的分類方法 2 自由浮動的次棕矮星在外觀上與一個被拋出行星系統的氣體星際行星並無差異 因此很難被區分出來 同樣 次棕矮星很容易被另一個恆星捕獲 使之環繞該恆星公轉 這便會令到被捕獲的次棕矮星看似一個氣體巨行星 同樣很難被區分出來 為此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系外行星工作組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Extra Solar Planets Working Group 為次棕矮星作出定義 即 一個在年輕星團中自由浮動 但質量少於棕矮星質量下限的天體 3 質量下限 编辑 一個能夠透過氣體雲坍縮形成的次棕矮星的質量必須大於一木星質量 4 這是因為氣體雲透過重力收縮是需要以散熱的方式釋放能量 而這亦會被氣體的不透明度所限制 故質量必須大於一木星質量才能有足夠的重力進行坍縮 5 一個質量為三木星質量的天體現在被懷疑是一個次棕矮星 6 矮次棕矮星 编辑主条目 恆行星 矮次棕矮星 是指比次棕矮星還小的行星質量等級的天體 這些矮次棕矮星的質量甚至低於木星質量 因此無法進行核融合反應 故未能成為主序星 並在原恆星階段結束後即開始冷卻 7 星際天體 编辑一個備用的定義包含相同的質量範圍 低於棕矮星 但是在行星的質量範圍 但是不受任何恆星的引力影響 這些通常屬於自由漂浮行星 這種用法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外行星的一種臨時定義 1 被懷疑是次棕矮星的天體 编辑環繞恆星公轉 编辑 關於這些天體是次棕矮星還是行星 科學界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 WD 0806 661 B 8 室女座DT c 9 環繞棕矮星公轉 编辑 關於這些天體是次棕矮星還是行星 科學界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 2MASS J04414489 2301513的伴星 其質量為5 10木星質量 10 2M1207b 11 自由漂浮行星 编辑 S Ori 52 UGPS J072227 51 054031 2 蝘蜓座110913 773444 CFBDSIR2149 0403 2MASS J044144 2M1207b SCR 1845 6357 B OTS 44 UGPS J0722 05相關條目 编辑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次棕矮星 棕矮星 恆行星 星際行星 氣體巨行星 紅矮星 熱木星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Working Group on Extrasolar Planets Definition of a Plan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AU What is a Planet Debate Forces New Defini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bert Roy Britt 02 November 2000 IAU WGESP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Plan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February 2003 Boss Alan P Basri Gibor Kumar Shiv S Liebert James Martin Eduardo L Reipurth Bo Zinnecker Hans Nomenclature Brown Dwarfs Gas Giant Planets and Brown Dwarfs 2003 211 529 Bibcode 2003IAUS 211 529B Scholz Alexander Geers Vincent Jayawardhana Ray Fissel Laura Lee Eve Lafreniere David Tamura Motohide Substellar Objects in Nearby Young Clusters Sonyc The Bottom of the Initial Mass Function in Ngc 133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702 805 Bibcode 2009ApJ 702 805S arXiv 0907 2243v1 doi 10 1088 0004 637X 702 1 805 Scholz Aleks Jayawardhana Ray Dusty disks at the bottom of the IM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7 672 L49 Bibcode 2008ApJ 672L 49S arXiv 0711 2510v1 doi 10 1086 526340 arXiv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Substellar Objects in Orion 永久失效連結 P W Lucas P F Roche France Allard Peter H Hauschildt Mon 14 May 2001 09 08 51 GMT WD 0806 661B Brown Dwarf M lt 0 08solMass SIMBAD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 06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9 Schneider J Notes for Ross 458 AB 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6 09 Hubble spots giant planet orbiting tiny star Content usatoday com 2010 04 07 2013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03 The Planetary Mass Companion 2MASS 1207 3932B Temperature Mass and Evidence for an Edge on Disk Subhanjoy Mohanty Ray Jayawardhana Nuria Huelamo and Eric Mamajek Astrophysical Journal 657 2 March 2007 pp 1064 1091 Bibcode 2007ApJ 657 1064M doi 10 1086 51087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次棕矮星 amp oldid 7460634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