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梅雨

梅雨,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锋面雨,在每年春夏交際時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部、江淮地区臺灣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於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華南華北地區雖同樣位於梅雨鋒面帶,卻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台灣過去並無「梅雨」一詞,而是自國民政府遷台後所帶來,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與長江梅雨、日本梅雨都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梅雨時序依地區而略有不同,中國長江地區約為6月初至6月下旬、台灣則約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梅雨季節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成因

每年6月,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于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中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稱為梅雨鋒)。7月上旬,准靜止鋒再北移至日本、韓國一帶。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形成滯留鋒面停留在上述地區。

定義

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泛稱5月到6月為梅雨季,但氣象學者出於研究需要,對於入梅(梅雨開始)與出梅(梅雨結束)的日期就有較嚴謹規範。

目前較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連續四天以上降雨。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9毫米的第一天(日雨量9毫米是台灣北部地區五、六月的氣候平均日雨量),即為「入梅」的日期;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即為「出梅」的日期。根據以上標準,梅雨期間可以有不下雨的日子,也可以是雨量較少的日子。例如5/15~20分別下了10、0、15、10、5、10毫米,則5/17就是入梅時間(因為5/16沒有下雨)。

根據氣象局針對1949~2016年梅雨季所做的統計,在台灣,平均在5/17入梅、標準差為7天(也有說法是5/15或16,因統計時間不同),因此5/10~5/24之間入梅都算正常。 大尺度環流特徵 梅雨監測是看水平、垂直風切值何時同時轉負為正,通常同時出現正值時就是梅雨季強降雨期開始的時候。水平風切 即氣旋式風切,通常在此季節就是指鋒面低壓系統。「巴士海峽的氣壓減去華南地區氣壓」,意味這之間的氣壓分布是否具有西風分量,代表在兩區域間(即台灣周遭),存在一條鋒面或低壓氣旋系統,是台灣在梅雨季降雨時期的最基本天氣配垂直風切 垂直風切的定義就是「高空風減去低空風的差異」,由於冬天台灣「高空」附近吹很強的西風,又加上大半個東亞地區「低空」受東北季風影響,因此菲律賓一帶的垂直風切很明顯地具有西風分量。但隨著時間漸漸進入暖季,「高空」西風帶退離台灣,回到北方,而「低空」東北季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季風北上,垂直風切會漸漸地轉成具有東風分量的風切,所以垂直風切方向調轉,可視為季節轉換的指標。

出现规律

正常

 
2006年的日本各地梅雨时间长度(颜色表示与历年平均长度的比较)

梅雨开始的日子稱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梅雨季節大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約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時間各地有所差异,高緯度的地區,如日本東北地方,出梅日和第一道鋒面報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幾天。

反常

空(短)梅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称为「空梅」或“短梅”。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倒黄梅

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灣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發生重梅現象,緊接著入秋第一道鋒面報到。2016年更在秋颱來臨前發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迟梅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特长梅

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雨带停滞在江南、台湾、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就容易发生特长梅,引发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水灾。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2000毫米。

二度入梅

5月、6月天氣型態多變,鋒面會在台灣上空擺盪,通常先由緯度較低的南部擺盪到北部,又再回到南部。先前預期模式顯示,副熱帶高壓較強,研判鋒面不會再往南走,將慢慢進入夏季天氣型態,不過有時候副熱帶高壓變弱,導致鋒面往南,形成「二度入梅」的現象。[1]

相關研究

為了解梅雨鋒面系統如何帶來豪雨,以改進天氣預報的技術、減少災害的損失,行政院國科會自1983~1993年間推動了為期十年的「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計畫,並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針對梅雨鋒面、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地形效應,於1987年五月一日~六月三十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進行13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隨後並進行5年的後續科學研究。

經過了將近15年,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即時天氣預報系統(WINS)」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民國八十二年以後,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即「華南及台海地區中尺度實驗HUAMEX(HUAnan and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針對梅雨期的豪雨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資料交換、基礎科學研究以及預報技術發展等合作工作。

參考資料

  1. ^ 今年將二度入梅? 氣象局:台灣出梅平均落在6月中. 聯合新聞網. 2020-06-14 [2021-04-30]. (原始内容于2021-05-15). 

外部連結

梅雨,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5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锋面雨, 在每年春夏交際時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东部, 江淮地区, 臺灣, 日本中南部, 韩国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於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 并且由於長期下雨, 導.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5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梅雨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梅雨 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锋面雨 在每年春夏交際時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东部 江淮地区 臺灣 日本中南部 韩国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於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 并且由於長期下雨 導致衣物 食品等容易發霉 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 霉雨 不过 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 華南 華北地區雖同樣位於梅雨鋒面帶 卻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台灣過去並無 梅雨 一詞 而是自國民政府遷台後所帶來 雖然時間上較早 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 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與長江梅雨 日本梅雨都相似 所以也採用 梅雨 這個名稱 梅雨時序依地區而略有不同 中國長江地區約為6月初至6月下旬 台灣則約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梅雨季節過後 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 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目录 1 成因 2 定義 3 出现规律 3 1 正常 3 2 反常 3 2 1 空 短 梅 3 2 2 倒黄梅 3 2 3 早 迟梅 3 2 4 特长梅 3 2 5 二度入梅 4 相關研究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成因 编辑每年6月 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于華南地區 形成華南准靜止鋒 大約到了6月中旬 暖空氣勢力增強 准靜止鋒北移至江南 江淮地區 成江淮准静止锋 又稱為梅雨鋒 7月上旬 准靜止鋒再北移至日本 韓國一帶 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 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 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 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 以致形成滯留鋒面停留在上述地區 定義 编辑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泛稱5月到6月為梅雨季 但氣象學者出於研究需要 對於入梅 梅雨開始 與出梅 梅雨結束 的日期就有較嚴謹規範 目前較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 連續四天以上降雨 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9毫米的第一天 日雨量9毫米是台灣北部地區五 六月的氣候平均日雨量 即為 入梅 的日期 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 即為 出梅 的日期 根據以上標準 梅雨期間可以有不下雨的日子 也可以是雨量較少的日子 例如5 15 20分別下了10 0 15 10 5 10毫米 則5 17就是入梅時間 因為5 16沒有下雨 根據氣象局針對1949 2016年梅雨季所做的統計 在台灣 平均在5 17入梅 標準差為7天 也有說法是5 15或16 因統計時間不同 因此5 10 5 24之間入梅都算正常 大尺度環流特徵 梅雨監測是看水平 垂直風切值何時同時轉負為正 通常同時出現正值時就是梅雨季強降雨期開始的時候 水平風切 即氣旋式風切 通常在此季節就是指鋒面低壓系統 巴士海峽的氣壓減去華南地區氣壓 意味這之間的氣壓分布是否具有西風分量 代表在兩區域間 即台灣周遭 存在一條鋒面或低壓氣旋系統 是台灣在梅雨季降雨時期的最基本天氣配垂直風切 垂直風切的定義就是 高空風減去低空風的差異 由於冬天台灣 高空 附近吹很強的西風 又加上大半個東亞地區 低空 受東北季風影響 因此菲律賓一帶的垂直風切很明顯地具有西風分量 但隨著時間漸漸進入暖季 高空 西風帶退離台灣 回到北方 而 低空 東北季風減弱 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季風北上 垂直風切會漸漸地轉成具有東風分量的風切 所以垂直風切方向調轉 可視為季節轉換的指標 出现规律 编辑正常 编辑 2006年的日本各地梅雨时间长度 颜色表示与历年平均长度的比较 梅雨开始的日子稱为 入梅 或 立梅 结束那天为 出梅 或 断梅 梅雨開始的時間 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 臺灣梅雨季節大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 6月中旬出梅 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 7月中旬出梅 日本本土大約在6月上旬入梅 7月中下旬出梅 但具体時間各地有所差异 高緯度的地區 如日本東北地方 出梅日和第一道鋒面報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幾天 反常 编辑 空 短 梅 编辑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 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 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 现象称为 空梅 或 短梅 出现空 短 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倒黄梅 编辑 又称重梅 黄梅雨季过后 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 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 仿佛又回到梅季 就称为 倒黄梅 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 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 民间俗谚有云 小暑一声雷 倒转做重梅 台灣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 亦發生重梅現象 緊接著入秋第一道鋒面報到 2016年更在秋颱來臨前發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 迟梅 编辑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 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特长梅 编辑 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 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 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 雨带停滞在江南 台湾 日本南部 朝鲜半岛南部一带 就容易发生特长梅 引发洪涝灾害 如1998年中国水灾 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 2000毫米 二度入梅 编辑 5月 6月天氣型態多變 鋒面會在台灣上空擺盪 通常先由緯度較低的南部擺盪到北部 又再回到南部 先前預期模式顯示 副熱帶高壓較強 研判鋒面不會再往南走 將慢慢進入夏季天氣型態 不過有時候副熱帶高壓變弱 導致鋒面往南 形成 二度入梅 的現象 1 相關研究 编辑為了解梅雨鋒面系統如何帶來豪雨 以改進天氣預報的技術 減少災害的損失 行政院國科會自1983 1993年間推動了為期十年的 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 TAMEX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 計畫 並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 針對梅雨鋒面 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地形效應 於1987年五月一日 六月三十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進行13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 隨後並進行5年的後續科學研究 經過了將近15年 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 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 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 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 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 即時天氣預報系統 WINS 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民國八十二年以後 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 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 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 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 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 即 華南及台海地區中尺度實驗HUAMEX HUAnan and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 針對梅雨期的豪雨問題 進行資料蒐集 資料交換 基礎科學研究以及預報技術發展等合作工作 參考資料 编辑 今年將二度入梅 氣象局 台灣出梅平均落在6月中 聯合新聞網 2020 06 14 2021 04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5 外部連結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梅雨 amp oldid 7548371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