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格里菲斯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Griffith's experiment),又稱格里菲斯轉型實驗,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鏈球菌老鼠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物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細菌的遺傳訊息,會因為轉型(或稱轉化)作用而發生改變。

實驗圖解。

實驗與原理

此實驗是利用兩個不同的肺炎鏈球菌(可感染老鼠)品系,一種是III-S型(平滑型,有毒性),另一種是II-R型(粗糙型,無毒性)。其中III-S型具有以多糖構成的莢膜 ,可保護自身,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統,進而使宿主死亡。II-R則無此構造,因此無法倖免於免疫系統的攻擊。

實驗主要分成四種不同的步驟與處理方式,如下表所示:

注入宿主的細菌類型 細菌特徵 宿主感染後反應
II-R(粗糙型) 無莢膜 存活
III-S(平滑型) 有莢膜 死亡
死的III-S 存活
死的III-S + 活的II-R 死亡

在其中一種處理方式中(表格的最下方),格里菲斯將來自III-S品系的細菌以高溫殺死,再將其殘骸與活的II-R品系混合。實驗結果顯示此組合可將宿主老鼠殺死,而且從這些死亡的老鼠體內,可分離出活的III-S品系與II-R品系。因此格里菲斯提出一項結論,認為II-R品系被死亡的III-S品系所含的一種轉型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所「轉型」成為具有致命性的III-S。後來其他人的研究顯示,這種轉型因子是III-S的DNA(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發現)。雖然III-S已經死亡,但是DNA在加熱過程中仍然能夠保存,因此當III-S殘骸與活體II-R混合在一起時,II-R便接收了源自III-S的DNA,進而獲得能夠生成多糖莢膜的基因,使宿主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造成宿主的死亡。

參見

參考文獻

  • Avery, MacLeod, and McCarty.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44, 79 (1): 137–58. 
(References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by Griffith. Original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35th anniversary reprint available.)
  • Daniel Hartl and Elizabeth Jones. Genetics: Analysis of Genes and Genomes, 6th edition. Jones & Bartlett. 2005.  854 pages. ISBN 978-0-7637-1511-3.

外部連結


格里菲斯實驗, griffith, experiment, 又稱格里菲斯轉型實驗, 是由弗雷德里克, 格里菲斯, frederick, griffith, 在1928年利用肺炎鏈球菌與老鼠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物學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 細菌的遺傳訊息, 會因為轉型, 或稱轉化, 作用而發生改變, 實驗圖解, 目录, 實驗與原理,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實驗與原理, 编辑此實驗是利用兩個不同的肺炎鏈球菌, 可感染老鼠, 品系, 一種是iii, s型, 平滑型, 有毒性, 另一種是ii, r型, 粗糙型, 無毒性, . 格里菲斯實驗 Griffith s experiment 又稱格里菲斯轉型實驗 是由弗雷德里克 格里菲斯 Frederick Griffith 在1928年利用肺炎鏈球菌與老鼠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物學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 細菌的遺傳訊息 會因為轉型 或稱轉化 作用而發生改變 實驗圖解 目录 1 實驗與原理 2 參見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實驗與原理 编辑此實驗是利用兩個不同的肺炎鏈球菌 可感染老鼠 品系 一種是III S型 平滑型 有毒性 另一種是II R型 粗糙型 無毒性 其中III S型具有以多糖構成的莢膜 可保護自身 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統 進而使宿主死亡 II R則無此構造 因此無法倖免於免疫系統的攻擊 實驗主要分成四種不同的步驟與處理方式 如下表所示 注入宿主的細菌類型 細菌特徵 宿主感染後反應II R 粗糙型 無莢膜 存活III S 平滑型 有莢膜 死亡死的III S 存活死的III S 活的II R 死亡在其中一種處理方式中 表格的最下方 格里菲斯將來自III S品系的細菌以高溫殺死 再將其殘骸與活的II R品系混合 實驗結果顯示此組合可將宿主老鼠殺死 而且從這些死亡的老鼠體內 可分離出活的III S品系與II R品系 因此格里菲斯提出一項結論 認為II R品系被死亡的III S品系所含的一種轉型因子 transforming principle 所 轉型 成為具有致命性的III S 後來其他人的研究顯示 這種轉型因子是III S的DNA 由奧斯瓦爾德 埃弗里發現 雖然III S已經死亡 但是DNA在加熱過程中仍然能夠保存 因此當III S殘骸與活體II R混合在一起時 II R便接收了源自III S的DNA 進而獲得能夠生成多糖莢膜的基因 使宿主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 造成宿主的死亡 參見 编辑赫希 蔡斯實驗參考文獻 编辑Avery MacLeod and McCarty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44 79 1 137 58 References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by Griffith Original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35th anniversary reprint available dd Daniel Hartl and Elizabeth Jones Genetics Analysis of Genes and Genomes 6th edition Jones amp Bartlett 2005 854 pages ISBN 978 0 7637 1511 3 外部連結 编辑格里非斯 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格里菲斯實驗 amp oldid 7201921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