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柘湖

柘湖,古海盐县内湖,现已消失。柘湖形成于秦朝末至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北宋中期柘湖出现明显淤塞与沙洲,南宋绍熙年间海水倒灌淤塞加速,成为一沼泽地带,原湖区绝大部分都变成遍生芦苇的湿地形态,几乎没有明显的宽阔水体。代则完全淤积并最终演变为今金山南部土地。原柘湖湖中岛,柘山,即为今甸山。古海盐县治原在今金山区的境域内,后于西汉后期陷入柘湖。

形成 编辑

柘湖形成原因为洪水,来源应当是北部太湖淡水,太湖碟形洼地的沿海边缘地形略高于内陆,以致向海泄洪不畅,洪水大量蓄积,从而形成淡水湖泊。

位置 编辑

由于年代久远,柘湖的具体范围现已不可考,但大致确定存在于今金山南部[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今查山西南,张堰东南,黄茅白苇土场,即故柘湖矣。”,但其言论矛盾,查山西南与张堰东南不可能为同一地带。


有观点指出:古柘湖东岸应严格控制在冈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内,西岸应在金山卫城的东北六里,北面大致到张堰亭林两镇附近。湖的东北边可能到达南阳港附近。至于湖的南部到达何地,史书及有关资料目前犹感缺佚。[1]

另有一说称[2]:柘湖主体的位置大致是北岸过今金山卫城,南至大金山岛,西不过卫城区域,东不过冈身。

面积 编辑

据古今有关长江下游南部一带湖泊面积的资料记载:古代柘湖的面积远较今日上海市内最大的湖泊淀山湖为大。柘湖古代湖周5119顷,相当现在面积239平方公里,今淀山湖为53平方公里,因此,它比后者大3.5倍。上海全市面积5908平方公里,金山区境面积586.05平方公里,则古柘湖分别占前者的4%,后者的40%左右。

进出水道 编辑

柘湖有入湖水道18条,出湖水道2条[3],上游有亭林湖(位于今亭林镇北,已消失)。


出湖水道为金山浦与小官浦,前者大致位于金山卫城东十里,约是今龙泉港一线,并向南延伸正对金山三岛。后者今已不存,明代被金山卫城墙截断,城内称港,城外仍称浦。其大致为南北向,在今学府路东侧,至施二路转东,又在施三路转南,一直向南入海。


入湖18条水道在文献中没有留下具体名称,但新泾塘(今亭林东南)通过政和年间(1111-1118),放亭林湖水造田而引发咸潮倒灌的事件,可以确认是柘湖入湖水道之一。


乾道七年(1171年),秀州知州丘崈由于海潮倒灌过于严重放弃新泾塘的围堰功能,在距其二十里的亭林镇北另筑运港,并同时建造了留下记载的堰外港十六条[1]。根据地理与时间关系并不相差过大,可以断定其中大部分应当是有继承关系。十六座堤堰对应的水道分别是鹱墩泾、黄姑泾、张恋泾、老儿泾、何家泾、善泾、张泾、徐家泾、邵家泾、新开泾、招贤泾、管家泾、戚家泾、丫叉泾、吴塔泾和蒋家泾。其中黄姑泾、张泾和招贤泾今还见存。

环境作用 编辑

太湖周边地形为碟形洼地,其本身海拔不高,遇到海潮并不能阻止海水倒灌。因此淡水容量巨大又临近海岸的柘湖便发挥着稀释倒灌咸潮的作用,帮助阻挡咸潮对上游黄浦江南岸地区的侵袭,减轻土地盐碱化危害。

水利 编辑

柘湖最主要的水利作用是稀释南来咸水,宣泄北来洪水,水利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调节南北水量的要素是库容量巨大,为保证库容,五代吴越国天祐元年(904年)就对柘湖进行过疏浚[4]。此后还屡有疏浚工程,如绍圣年问,毛渐疏浚柘湖等水。


宋代,东南沿海人口增长,垦田渐多,由于泄洪需要疏通水道,而疏通的水道会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故护田和泄洪矛盾逐渐激化,柘湖周边居民多在水道上私筑坝堰。政府不得不设置了可以开关的水坝缓解矛盾,《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便称:“旁海农家作坝以却咸潮,虽利及一方,而水患实害领郡;设疏导之,则又害及旁海之田。若于诸港浦置厢启闭,不惟可以波水,而旱亦获利。”


丘崈所建16堰外,张叔献也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上《请筑新泾塘招贤港堰腼状》,要求在新泾塘、招贤港和徐浦塘三处河口置腼筑塘。


柘湖未淤之前是重要的水利枢纽,淤积之后原湖面收缩为诸多水道,其中以新泾塘为最重要,兼有盐运功能。但至隆兴二年(1164年)置张泾闸之后,原湖区的主要水道由东侧新泾塘开始向西侧张泾转移。到乾道七年(1171年),丘崈弃新泾塘,移筑运港堰,张泾一带逐渐成为了金山南部最重要的水道。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金山县境三个古县城(朱炎初)--上海地方志--节. shtong.gov.cn. [2022-07-06]. (原始内容于2022-07-12). 
  2. ^ 孙昌麒麟. 上海金山柘湖考略. 上海地方志. 2021-05-15, (2021-02): 58-64. [失效連結]
  3. ^ 脱脱. 宋史 卷97.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03239. 
  4. ^ author., 张国维, 1595-1646,. 吴中水利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 ISBN 978-7-5540-0363-3. OCLC 969124928. 

柘湖,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2年7月2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2年7月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古海盐县内湖, 现已消失, 形成于秦朝末至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 北宋中期出现明显淤塞与沙洲, 南宋绍熙.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2年7月2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2年7月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柘湖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柘湖 古海盐县内湖 现已消失 柘湖形成于秦朝末至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 北宋中期柘湖出现明显淤塞与沙洲 南宋绍熙年间海水倒灌淤塞加速 成为一沼泽地带 原湖区绝大部分都变成遍生芦苇的湿地形态 几乎没有明显的宽阔水体 元代则完全淤积并最终演变为今金山南部土地 原柘湖湖中岛 柘山 即为今甸山 古海盐县治原在今金山区的境域内 后于西汉后期陷入柘湖 目录 1 形成 2 位置 3 面积 4 进出水道 5 环境作用 6 水利 7 参考资料形成 编辑柘湖形成原因为洪水 来源应当是北部太湖淡水 太湖碟形洼地的沿海边缘地形略高于内陆 以致向海泄洪不畅 洪水大量蓄积 从而形成淡水湖泊 位置 编辑由于年代久远 柘湖的具体范围现已不可考 但大致确定存在于今金山南部 1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称 今查山西南 张堰东南 黄茅白苇土场 即故柘湖矣 但其言论矛盾 查山西南与张堰东南不可能为同一地带 有观点指出 古柘湖东岸应严格控制在冈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内 西岸应在金山卫城的东北六里 北面大致到张堰和亭林两镇附近 湖的东北边可能到达南阳港附近 至于湖的南部到达何地 史书及有关资料目前犹感缺佚 1 另有一说称 2 柘湖主体的位置大致是北岸过今金山卫城 南至大金山岛 西不过卫城区域 东不过冈身 面积 编辑据古今有关长江下游南部一带湖泊面积的资料记载 古代柘湖的面积远较今日上海市内最大的湖泊淀山湖为大 柘湖古代湖周5119顷 相当现在面积239平方公里 今淀山湖为53平方公里 因此 它比后者大3 5倍 上海全市面积5908平方公里 金山区境面积586 05平方公里 则古柘湖分别占前者的4 后者的40 左右 进出水道 编辑柘湖有入湖水道18条 出湖水道2条 3 上游有亭林湖 位于今亭林镇北 已消失 出湖水道为金山浦与小官浦 前者大致位于金山卫城东十里 约是今龙泉港一线 并向南延伸正对金山三岛 后者今已不存 明代被金山卫城墙截断 城内称港 城外仍称浦 其大致为南北向 在今学府路东侧 至施二路转东 又在施三路转南 一直向南入海 入湖18条水道在文献中没有留下具体名称 但新泾塘 今亭林东南 通过政和年间 1111 1118 放亭林湖水造田而引发咸潮倒灌的事件 可以确认是柘湖入湖水道之一 乾道七年 1171年 秀州知州丘崈由于海潮倒灌过于严重放弃新泾塘的围堰功能 在距其二十里的亭林镇北另筑运港 并同时建造了留下记载的堰外港十六条 1 根据地理与时间关系并不相差过大 可以断定其中大部分应当是有继承关系 十六座堤堰对应的水道分别是鹱墩泾 黄姑泾 张恋泾 老儿泾 何家泾 善泾 张泾 徐家泾 邵家泾 新开泾 招贤泾 管家泾 戚家泾 丫叉泾 吴塔泾和蒋家泾 其中黄姑泾 张泾和招贤泾今还见存 环境作用 编辑太湖周边地形为碟形洼地 其本身海拔不高 遇到海潮并不能阻止海水倒灌 因此淡水容量巨大又临近海岸的柘湖便发挥着稀释倒灌咸潮的作用 帮助阻挡咸潮对上游黄浦江南岸地区的侵袭 减轻土地盐碱化危害 水利 编辑柘湖最主要的水利作用是稀释南来咸水 宣泄北来洪水 水利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调节南北水量的要素是库容量巨大 为保证库容 五代吴越国于天祐元年 904年 就对柘湖进行过疏浚 4 此后还屡有疏浚工程 如绍圣年问 毛渐疏浚柘湖等水 宋代 东南沿海人口增长 垦田渐多 由于泄洪需要疏通水道 而疏通的水道会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 故护田和泄洪矛盾逐渐激化 柘湖周边居民多在水道上私筑坝堰 政府不得不设置了可以开关的水坝缓解矛盾 宋史 卷一七三 食货志 便称 旁海农家作坝以却咸潮 虽利及一方 而水患实害领郡 设疏导之 则又害及旁海之田 若于诸港浦置厢启闭 不惟可以波水 而旱亦获利 除丘崈所建16堰外 张叔献也于淳熙十三年 1186年 上 请筑新泾塘招贤港堰腼状 要求在新泾塘 招贤港和徐浦塘三处河口置腼筑塘 柘湖未淤之前是重要的水利枢纽 淤积之后原湖面收缩为诸多水道 其中以新泾塘为最重要 兼有盐运功能 但至隆兴二年 1164年 置张泾闸之后 原湖区的主要水道由东侧新泾塘开始向西侧张泾转移 到乾道七年 1171年 丘崈弃新泾塘 移筑运港堰 张泾一带逐渐成为了金山南部最重要的水道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1 2 金山县境三个古县城 朱炎初 上海地方志 节 shtong gov cn 2022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2 孙昌麒麟 上海金山柘湖考略 上海地方志 2021 05 15 2021 02 58 64 失效連結 脱脱 宋史 卷97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03239 author 张国维 1595 1646 吴中水利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 ISBN 978 7 5540 0363 3 OCLC 96912492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柘湖 amp oldid 7866591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