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明初官话音系

明初官话音系,即明朝前期北方汉语官话的语音系统,屬於近代漢語

太祖實錄洪武八年三月:“是月《洪武正韵》成。初,上(明太祖)以旧韵起于江东,多失正音,乃命……以中原雅音校正之。”这里的中原雅音,也就是明初官话语音系统。

研究材料 编辑

《洪武正韵》 编辑

虽然《洪武正韵》的编纂要求是以“中原雅音”为标准,但其性质不是一个单纯的、完整的语音系统,实际上兼有旧韵书、明初官话、江淮方言、吴音的特点,不能代表當時的實際語音系統[1]:161

《洪武正韵》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简称《增韵》)的基础上重编的。《洪武正韵》刊行四年之后,明太祖又因书中“尚有未谐叶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韵》有了两个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编七十六韵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韵本[1]:2[注 1]。《正韵》和《增韵》、八十韵本和七十六韵本之间的差异,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记录[1]:21,因此通过比较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话音系的特点。

《韵略易通》 编辑

云南人兰茂所作的《韵略易通》,成书于正统壬戌年(1442年),记录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音系,和《中原音韵》大体相承,但也有守旧的痕迹[2]:149、147

《洪武正韵译训》 编辑

朝鲜李朝学者申叔舟等,受世宗文宗之命,用训民正音对译《洪武正韵》,写成了《洪武正韵译训》,书稿定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1]:69。申叔舟等曾多次来到北京,并在《译训》中记录了当时的时音、俗音[1]:78

关于“两套音系”的争论 编辑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成书于泰定甲子(1324年)。而较晚出的《洪武正韵》(1375年)与之相比,在音系上却更加古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中原音韵》中全浊声母已经消失,而《洪武正韵》中却还保留。因此,有的音韵学家认为,元明时的官话语音有两套系统,一为读书音,一位说话音;而有的音韵学家则认为,明初官话语音系统只有一套,只是《洪武正韵》等书写作上遵从旧韵书、未能记录时音。

两套音系说 编辑

苏联语言学家龙果夫认为,时的北方官话有两套音系:“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说‘古官话’的语音组织是统一的。在另一方面,我们的这些材料使我们可以说有两个大方言(或者是方言类)。从声母系统来看,他们是极端彼此分歧的:一个我们叫做甲类,包括八思巴碑文、《洪武正韵》、《切韵指南》;另一个我们叫做乙类——就是在各种外国名字的译音和波斯语译音里的。并且,甲类方言(就是八思巴碑文所代表的)大概因为政治上的缘故,在有些地方也当做标准官话,可是在这些地方的口语是属于乙类的。”[3]:483

罗常培同意龙果夫的观点:“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3]:407

李新魁也认为:“《洪武正韵》基本上代表了明初中原共同语的读书音系统。”[4]:73亦即认为明初官话有读书音和说话音两个系统。

反对者 编辑

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许多方言有读书音和说话音两个系统,即文白异读。但宁继福认为现代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有两个共同点:韵母的文白异读比声母的复杂,文读和白读所用声母相同,而《中原音韵》和《蒙古字韵》或《洪武正韵》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多出一套全浊声母,因此龙果夫的假说与汉语不符[1]:157

宁继福考察了此前湮没无闻六百余年、1997年才被重新发现的八十韵本《洪武正韵》[1]:161,指出其中反映的浊上归去、支微分离、闭口韵逐渐消失等现象,都不见于七十六韵本《正韵》。两个版本的《正韵》相距仅四年,不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因此七十六韵本《洪武正韵》中的较古老语音系统,不是明初官话读书音系统的反映,而只是旧韵书的残存[1]:159。“壹以中原雅音为定”的八十韵本《洪武正韵》,和《洪武正韵译训》中收录的北京口语语音有大量吻合之处,也说明“雅音”就是“俗音”,明初官话语音系统中不存在读书音和说话音的区别[1]:147-148

耿振生也认为:“官话自身却没有必要形成两个并行的读音系统,而且近代汉语文献中没有发现过有文白两套标准音系统的蛛丝马迹。”[5]

声韵调系统 编辑

声母系统 编辑

《中原音韵》中记录的元代语音系统中,声母有21个[注 2],包括疑母[ŋ]在内。在《洪武正韵》中,有影、喻、疑母合并混淆的趋势。在《韵略易通》中,疑母完全消失,形成下列格局[6]:240

音类 不送气
塞音塞擦音
送气
清塞音、塞擦音
鼻音 擦音 浊擦音、边音
唇音 p m f v
舌音 t n l
齿头音 ts tsʰ s
正齿音 tʂʰ ʂ ʐ
牙喉音 k 一∅ x

这个音系的所有声母恰好可以组成一首诗,曰《早梅诗》: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韵母系统 编辑

明初官话音系的韵母系统,相较之前的《中原音韵》,可以反映出下列重大现象:

鱼、模分韵。《中原音韵》中鱼、虞、模合为一韵,包括[u]和[iu]两个韵母。《洪武正韵》中鱼、模分韵,说明[iu]已经变成了[y]。[1]:158

闭口韵消失。《中原音韵》中有三个闭口韵韵部,如“蓝”和“兰”不同音,前者韵母为[am],后者为[an]。《洪武正韵译训》所载俗音中,闭口韵即-m韵尾全部消失。[1]:78

支、微分韵。《中原音韵》中“知”和“支”不同音,前者韵母为[i],后者为[ʅ]。八十韵本《洪武正韵》中“知、痴、世”等与“支”同属一韵部。[1]:127

声调系统 编辑

明初官话音系的声调系统和之前的元代音系、之后延续至今的现代汉语音系的声调系统都保持一致,分为阴、阳、上、去。

七十六韵本《洪武正韵》和《韵略易通》中都有和阳声韵相配的入声韵。八十韵本《洪武正韵》中,入声韵则不和阳声韵相配,并显示出-p、-t、-k韵尾合并为-ʔ韵尾的趋势;《译训》也记录了这类现象。多数学者则认为,《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就已经消失,明初官话语音也自然没有入声韵。

參見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八十韵本未曾重刊,湮没数百年。下文中的《洪武正韵》,如未注明,俱指七十六韵本。
  2. ^ 说法不一。见“中原音韵”。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宁忌浮. 洪武正韵研究.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ISBN 7532612554. 
  2. ^ 林焘 主编. 中国语音学史.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11272. 
  3. ^ 3.0 3.1 龙果夫. 罗常培文集(第四卷).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828838. 
  4. ^ 李新魁. 汉语音韵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6. 
  5. ^ 耿振生. 论近代书面语音系研究方法. 古汉语研究. 1993, (4). 
  6. ^ 向熹. 简明汉语史(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56427. 

明初官话音系, 即明朝前期北方汉语官话的语音系统, 屬於近代漢語, 太祖實錄, 洪武八年三月, 是月, 洪武正韵, 明太祖, 以旧韵起于江东, 多失正音, 乃命, 以中原雅音校正之, 这里的中原雅音, 也就是明初官话语音系统, 目录, 研究材料, 洪武正韵, 韵略易通, 洪武正韵译训, 关于, 两套音系, 的争论, 两套音系说, 反对者, 声韵调系统, 声母系统, 韵母系统, 声调系统, 參見, 注解, 参考资料研究材料, 编辑, 洪武正韵, 编辑, 虽然, 洪武正韵, 的编纂要求是以, 中原雅音, 为标准, 但其. 明初官话音系 即明朝前期北方汉语官话的语音系统 屬於近代漢語 太祖實錄 洪武八年三月 是月 洪武正韵 成 初 上 明太祖 以旧韵起于江东 多失正音 乃命 以中原雅音校正之 这里的中原雅音 也就是明初官话语音系统 目录 1 研究材料 1 1 洪武正韵 1 2 韵略易通 1 3 洪武正韵译训 2 关于 两套音系 的争论 2 1 两套音系说 2 2 反对者 3 声韵调系统 3 1 声母系统 3 2 韵母系统 3 3 声调系统 4 參見 5 注解 6 参考资料研究材料 编辑 洪武正韵 编辑 虽然 洪武正韵 的编纂要求是以 中原雅音 为标准 但其性质不是一个单纯的 完整的语音系统 实际上兼有旧韵书 明初官话 江淮方言 吴音的特点 不能代表當時的實際語音系統 1 161 洪武正韵 是在南宋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简称 增韵 的基础上重编的 洪武正韵 刊行四年之后 明太祖又因书中 尚有未谐叶者 而要求重修 因此 洪武正韵 有了两个版本 洪武八年 1375年 的初编七十六韵本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的重修八十韵本 1 2 注 1 正韵 和 增韵 八十韵本和七十六韵本之间的差异 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记录 1 21 因此通过比较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话音系的特点 韵略易通 编辑 云南人兰茂所作的 韵略易通 成书于正统壬戌年 1442年 记录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音系 和 中原音韵 大体相承 但也有守旧的痕迹 2 149 147 洪武正韵译训 编辑 朝鲜李朝学者申叔舟等 受世宗 文宗之命 用训民正音对译 洪武正韵 写成了 洪武正韵译训 书稿定于明景泰六年 1455年 1 69 申叔舟等曾多次来到北京 并在 译训 中记录了当时的时音 俗音 1 78 关于 两套音系 的争论 编辑元人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成书于泰定甲子 1324年 而较晚出的 洪武正韵 1375年 与之相比 在音系上却更加古老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中原音韵 中全浊声母已经消失 而 洪武正韵 中却还保留 因此 有的音韵学家认为 元明时的官话语音有两套系统 一为读书音 一位说话音 而有的音韵学家则认为 明初官话语音系统只有一套 只是 洪武正韵 等书写作上遵从旧韵书 未能记录时音 两套音系说 编辑 苏联语言学家龙果夫认为 元时的北方官话有两套音系 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说 古官话 的语音组织是统一的 在另一方面 我们的这些材料使我们可以说有两个大方言 或者是方言类 从声母系统来看 他们是极端彼此分歧的 一个我们叫做甲类 包括八思巴碑文 洪武正韵 切韵指南 另一个我们叫做乙类 就是在各种外国名字的译音和波斯语译音里的 并且 甲类方言 就是八思巴碑文所代表的 大概因为政治上的缘故 在有些地方也当做标准官话 可是在这些地方的口语是属于乙类的 3 483罗常培同意龙果夫的观点 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代表官话的 一个是代表方言的 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 一个是说话音 3 407李新魁也认为 洪武正韵 基本上代表了明初中原共同语的读书音系统 4 73亦即认为明初官话有读书音和说话音两个系统 反对者 编辑 现代汉语方言中 也有许多方言有读书音和说话音两个系统 即文白异读 但宁继福认为现代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有两个共同点 韵母的文白异读比声母的复杂 文读和白读所用声母相同 而 中原音韵 和 蒙古字韵 或 洪武正韵 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多出一套全浊声母 因此龙果夫的假说与汉语不符 1 157 宁继福考察了此前湮没无闻六百余年 1997年才被重新发现的八十韵本 洪武正韵 1 161 指出其中反映的浊上归去 支微分离 闭口韵逐渐消失等现象 都不见于七十六韵本 正韵 两个版本的 正韵 相距仅四年 不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因此七十六韵本 洪武正韵 中的较古老语音系统 不是明初官话读书音系统的反映 而只是旧韵书的残存 1 159 壹以中原雅音为定 的八十韵本 洪武正韵 和 洪武正韵译训 中收录的北京口语语音有大量吻合之处 也说明 雅音 就是 俗音 明初官话语音系统中不存在读书音和说话音的区别 1 147 148 耿振生也认为 官话自身却没有必要形成两个并行的读音系统 而且近代汉语文献中没有发现过有文白两套标准音系统的蛛丝马迹 5 声韵调系统 编辑声母系统 编辑 中原音韵 中记录的元代语音系统中 声母有21个 注 2 包括疑母 ŋ 在内 在 洪武正韵 中 有影 喻 疑母合并混淆的趋势 在 韵略易通 中 疑母完全消失 形成下列格局 6 240 音类 不送气清塞音 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 塞擦音 鼻音 清擦音 浊擦音 边音唇音 冰p 破pʰ 梅m 风f 无v舌音 东t 天tʰ 暖n 来l齿头音 早ts 从tsʰ 雪s正齿音 枝tʂ 春tʂʰ 上ʂ 人ʐ牙喉音 见k 开kʰ 一 向x这个音系的所有声母恰好可以组成一首诗 曰 早梅诗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 韵母系统 编辑 明初官话音系的韵母系统 相较之前的 中原音韵 可以反映出下列重大现象 鱼 模分韵 中原音韵 中鱼 虞 模合为一韵 包括 u 和 iu 两个韵母 洪武正韵 中鱼 模分韵 说明 iu 已经变成了 y 1 158闭口韵消失 中原音韵 中有三个闭口韵韵部 如 蓝 和 兰 不同音 前者韵母为 am 后者为 an 洪武正韵译训 所载俗音中 闭口韵即 m韵尾全部消失 1 78支 微分韵 中原音韵 中 知 和 支 不同音 前者韵母为 i 后者为 ʅ 八十韵本 洪武正韵 中 知 痴 世 等与 支 同属一韵部 1 127 声调系统 编辑 明初官话音系的声调系统和之前的元代音系 之后延续至今的现代汉语音系的声调系统都保持一致 分为阴 阳 上 去 七十六韵本 洪武正韵 和 韵略易通 中都有和阳声韵相配的入声韵 八十韵本 洪武正韵 中 入声韵则不和阳声韵相配 并显示出 p t k韵尾合并为 ʔ韵尾的趋势 译训 也记录了这类现象 多数学者则认为 中原音韵 中入声韵就已经消失 明初官话语音也自然没有入声韵 參見 编辑漢語史 漢語音韻史 近代漢語注解 编辑 八十韵本未曾重刊 湮没数百年 下文中的 洪武正韵 如未注明 俱指七十六韵本 说法不一 见 中原音韵 参考资料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宁忌浮 洪武正韵研究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ISBN 7532612554 林焘 主编 中国语音学史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11272 3 0 3 1 龙果夫 罗常培文集 第四卷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828838 李新魁 汉语音韵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6 耿振生 论近代书面语音系研究方法 古汉语研究 1993 4 向熹 简明汉语史 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5642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明初官话音系 amp oldid 7519883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