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清史學派

新清史學派(英語:New Qing History),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歷史學學界的鬆散學派。

有代表性的新清史學者包括羅友枝(Evelyn Rawski)、歐立德(Mark C. Elliott)、柯嬌燕英语Pamela Kyle Crossley(Pamela Kyle Crossley)、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濮德培(Peter C. Perdue)、路康樂(Edward J. M. Rhoads)和傅雷(Philippe Forêt)等。

興起 编辑

從1980至1990年代,美國學者通過對滿語文獻檔案的研究,從非中原觀點評估清朝,翻轉對清的負面評價[1]

1990年代中葉的何炳棣-羅友枝論爭,成為新清史學派誕生的標誌性事件。[2] 論爭中,何認為滿人漢化,是滿人能成功統治中國的主要原因,而羅則加以反駁,認為滿人的成功來自能交替運用中華儒家文明及中亞游牧文明等不同統治模式精明地操縱他們的臣民。[2][3]

新清史學者提出兩個主要問題:

  1. 少數的滿洲人如何能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
  2. 由滿族所建立的王朝對於中國歷史論述的影響為何?

由於新清史嘗試以少數民族的觀點出發,特別強調運用滿文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檔案的重要性[4]

內容 编辑

新清史學派,試圖從「中華」和「中亞」兩種不同帝國的視角來研究清史,對傳統清史研究作出「新修正」,將其視角從傳統中國歷史書寫範式對「漢化」和「朝貢體系」的專注中轉移至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中,反對「漢族中心主義」對中國古代歷史書寫的影響。新清史比起一般中國史觀更重視滿文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史料的解讀與應用,強調對清朝治下漢族以外的中亞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歷史作研究,以及強調滿族統治者與這些民族、地區的互動的歷史[5]

清朝皇帝具備漢人天子蒙古人可汗藏人文殊菩薩轉輪王等多重面貌,呈現出清帝國的「內亞性」。[3][6]

影響與批评 编辑

一些中國學者如李治亭對新清史作出批評,李治亭甚至稱新清史為旨在分裂中國的「新帝國主義史學」[7] ,另一方面,相關新清史學者近年來多次前往中國進行交流演講,或在網絡或報刊雜誌上撰文,說明新清史內部主張的差異,並澄清新清史實為學術理論並無政治陰謀,不同與二戰前日本學者主張的滿蒙非中國論,從未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8]。歐立德也對李治亭的一篇點名針對他的文章作出回應,批評一些中國學者反應過度、將史學直接簡單地等同於政治以及斷章取義[9]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副教授劉文鵬說:「(新清史派)將清代歷史僅僅歸於滿族的歷史,忽視漢族的思想、文化在整個中國中的主體作用,甚至走到清朝不等於中國的極端上去,顯然也有違於歷史的真實。」歐立德對此作出回應:「據我所知,無論是我,柯嬌燕、羅友枝還是濮德培,沒有人這麼說,恐怕這是一種誤解。」他亦曾經表示,清朝乾隆帝的其中一個成就是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10]。他在演讲中说:“我应该强调的一点是,确实在很多地方现在流行的一个看法是,新清史是把清朝和中国分得很开,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新清史对于清朝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在问,清朝和"中国"—"中国"这个词要加括号,因为"中国"这个概念一直在变,这个黄兴涛自己也承认"中国"是一个很会变的符号,不是固定的东西...那我们怎么样去处理对中国这个概念的问题呢?那是再来的问题,怎么去想它,怎么去理解它,清代的时候的人、清代皇帝、清代官员他们怎么去理解他们那个时候的作为中国,这个我觉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不是说清朝不是中国。话也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说的”。[11]他亦指出正是清朝將「中國」的定義從「中原地區」轉變成「國家主權」的概念,並且認同歷史學博士黃興濤所說的「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12][13]

中國歷史學者袁劍認為,“新清史”在中國國內形成巨大影響的主要有三個原因[14]

  1. 中國學界主流往往將基於中華中心主義的傳統歷史王朝譜系論述視為理所當然,在面對“新清史”的區域化和解構式研究時十分不適應。國內對於清史及近代史的元命題與新清史學派的元命題彼此不合拍。中國的清史尤其是晚清史的敘述隱含著現代性敘述和“民族復興”的號召在裡面,語境往往位於革命包裝之下,而“新清史”不會有這個問題。二者的元命題出現一種對抗;
  2. 中國對“新清史”著作的引介並不完整全面,導致“新清史”往往會被設想為僅僅跟歷史和當下的中國邊疆問題相關,進而引起強烈的回應。在這種語境下,“新清史”往往被等同於“分裂史”,袁劍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引介不完整所導致。中國學術界介紹的新清史都是關於民族的和邊疆的問題,而忽略掉其中研究環境問題、外交等問題的著作,給一些人造成了錯誤的印象,導致將“新清史”等同於“民族分裂史”或“邊疆解構史”;
  3. 中國學界在對“新清史”進行更具學理性的回應之前,未對美國“新清史”產生的語境與學科互滲特徵有深入的認知,因此往往未能在同一個層面上形成有力回應。不了解前因後果,僅就“新清史”本身做一個批判。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编写的《清史》稿件因“受國外新清史影響過大”未通过政审而夭折。尽管该项目中有众多学者长期反对新清史。[15]

主要著作 编辑

  • 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歐立德,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Philippe Forêt,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 Jonathan S. Hay, Shitao: Pain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米華健、Ruth W. Dunnell、歐立德、and Philippe Forêt (ed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Routledge, 2004.
  • 米華健,《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Evelyn S. Rawski,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 Angela Zito, Of Body and Brush: Grand Sacrifice as Text/Performance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aley-Cohen, Joh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2004, 88 (1): 193–206. Taken together, th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e new Qing history is that in many different spheres, we should think not so much in terms of binary opposites as in terms of a progressive erasure of clear demarcations in favor of a process of continuum and of simultaneity—both in those areas in which the Qing played a direct or deliberate part and in those beyond their immediate control. 
  2. ^ 2.0 2.1 徐泓. (PDF).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6, (228) [2022-05-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5-27). 
  3. ^ 3.0 3.1 Waley-Cohen, Joh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2004, 88 (1): 193–206. The Qianlong emperor in particular was famously skilled at presenting a different face to different subjects. While to his Chinese subjects he presented himself as a thoroughly Confucian ruler, to others he offered a different image. 
  4. ^ 「新清史研究讀書會」 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2016-02-12]. (原始内容于2021-01-09). 
  5. ^ 沈衞榮. . 2017-09-04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6. ^ 陳永明. 滿清皇帝的多重身分:滿洲人的汗;漢人的「聖天子」;蒙古及西藏人的護法神. 清初君主集權與民族政策 ──從「新清史學派」的觀點考察.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7. ^ 李治亭. "新清史":新帝国主义史学标本.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4-20, (728). 
  8. ^ 蔡偉傑:爭議之外,“新清史”有何新進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澎湃新聞, 2017-01-05
  9. ^ Things in Context: a contribution to the NQH debate by Professor Mark C. Elliott. [2017-02-15]. (原始内容于2017-01-16). 
  10. ^ 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Longman. 2009: 86. ISBN 978-0-321-08444-6. 
  11. ^ 歐立德. 歐立德: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 (Press release). 北京. 2013年8月28日. 
  12. ^ Elliott, Mark C.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0, 59 (3): 638 [2017-02-15]. JSTOR 2658945. doi:10.2307/26589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13. ^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Promotion of Ming-Qing Studies, Academia Sinica),歐立德教授演講「A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New Qing History(歷史學與政治話語: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紀要
  14. ^ “新清史”为何被误读为“分裂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5-05-01
  15. ^ 紀曉華. 中國觀察:未通過政審 《清史》觸礁. 星岛日报. 2023-11-07 [2023-11-08]. 

新清史學派,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5年10月1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英語, qing, history, 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5年10月1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新清史學派 英語 New Qing History 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學界的鬆散學派 有代表性的新清史學者包括羅友枝 Evelyn Rawski 歐立德 Mark C Elliott 柯嬌燕 英语 Pamela Kyle Crossley Pamela Kyle Crossley 米華健 James A Millward 濮德培 Peter C Perdue 路康樂 Edward J M Rhoads 和傅雷 Philippe Foret 等 目录 1 興起 2 內容 3 影響與批评 4 主要著作 5 參見 6 参考文献興起 编辑從1980至1990年代 美國學者通過對滿語文獻檔案的研究 從非中原觀點評估清朝 翻轉對清的負面評價 1 1990年代中葉的何炳棣 羅友枝論爭 成為新清史學派誕生的標誌性事件 2 論爭中 何認為滿人漢化 是滿人能成功統治中國的主要原因 而羅則加以反駁 認為滿人的成功來自能交替運用中華儒家文明及中亞游牧文明等不同統治模式精明地操縱他們的臣民 2 3 新清史學者提出兩個主要問題 少數的滿洲人如何能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 由滿族所建立的王朝對於中國歷史論述的影響為何 由於新清史嘗試以少數民族的觀點出發 特別強調運用滿文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檔案的重要性 4 內容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2年5月27日 新清史學派 試圖從 中華 和 中亞 兩種不同帝國的視角來研究清史 對傳統清史研究作出 新修正 將其視角從傳統中國歷史書寫範式對 漢化 和 朝貢體系 的專注中轉移至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中 反對 漢族中心主義 對中國古代歷史書寫的影響 新清史比起一般中國史觀更重視滿文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史料的解讀與應用 強調對清朝治下漢族以外的中亞游牧民族 如蒙古族 藏族 維吾爾族及回族等 歷史作研究 以及強調滿族統治者與這些民族 地區的互動的歷史 5 清朝皇帝具備漢人天子 蒙古人的可汗及藏人的文殊菩薩 轉輪王等多重面貌 呈現出清帝國的 內亞性 3 6 影響與批评 编辑一些中國學者如李治亭對新清史作出批評 李治亭甚至稱新清史為旨在分裂中國的 新帝國主義史學 7 另一方面 相關新清史學者近年來多次前往中國進行交流演講 或在網絡或報刊雜誌上撰文 說明新清史內部主張的差異 並澄清新清史實為學術理論並無政治陰謀 不同與二戰前日本學者主張的滿蒙非中國論 從未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 8 歐立德也對李治亭的一篇點名針對他的文章作出回應 批評一些中國學者反應過度 將史學直接簡單地等同於政治以及斷章取義 9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副教授劉文鵬說 新清史派 將清代歷史僅僅歸於滿族的歷史 忽視漢族的思想 文化在整個中國中的主體作用 甚至走到清朝不等於中國的極端上去 顯然也有違於歷史的真實 歐立德對此作出回應 據我所知 無論是我 柯嬌燕 羅友枝還是濮德培 沒有人這麼說 恐怕這是一種誤解 他亦曾經表示 清朝乾隆帝的其中一個成就是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10 他在演讲中说 我应该强调的一点是 确实在很多地方现在流行的一个看法是 新清史是把清朝和中国分得很开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新清史对于清朝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也就是在问 清朝和 中国 中国 这个词要加括号 因为 中国 这个概念一直在变 这个黄兴涛自己也承认 中国 是一个很会变的符号 不是固定的东西 那我们怎么样去处理对中国这个概念的问题呢 那是再来的问题 怎么去想它 怎么去理解它 清代的时候的人 清代皇帝 清代官员他们怎么去理解他们那个时候的作为中国 这个我觉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也不是说清朝不是中国 话也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说的 11 他亦指出正是清朝將 中國 的定義從 中原地區 轉變成 國家主權 的概念 並且認同歷史學博士黃興濤所說的 康雍乾之後的中國 是被清帝 滿人 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 12 13 中國歷史學者袁劍認為 新清史 在中國國內形成巨大影響的主要有三個原因 14 中國學界主流往往將基於中華中心主義的傳統歷史王朝譜系論述視為理所當然 在面對 新清史 的區域化和解構式研究時十分不適應 國內對於清史及近代史的元命題與新清史學派的元命題彼此不合拍 中國的清史尤其是晚清史的敘述隱含著現代性敘述和 民族復興 的號召在裡面 語境往往位於革命包裝之下 而 新清史 不會有這個問題 二者的元命題出現一種對抗 中國對 新清史 著作的引介並不完整全面 導致 新清史 往往會被設想為僅僅跟歷史和當下的中國邊疆問題相關 進而引起強烈的回應 在這種語境下 新清史 往往被等同於 分裂史 袁劍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引介不完整所導致 中國學術界介紹的新清史都是關於民族的和邊疆的問題 而忽略掉其中研究環境問題 外交等問題的著作 給一些人造成了錯誤的印象 導致將 新清史 等同於 民族分裂史 或 邊疆解構史 中國學界在對 新清史 進行更具學理性的回應之前 未對美國 新清史 產生的語境與學科互滲特徵有深入的認知 因此往往未能在同一個層面上形成有力回應 不了解前因後果 僅就 新清史 本身做一個批判 202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编写的 清史 稿件因 受國外新清史影響過大 未通过政审而夭折 尽管该项目中有众多学者长期反对新清史 15 主要著作 编辑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歐立德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hilippe Foret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Jonathan S Hay Shitao Pain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 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米華健 Ruth W Dunnell 歐立德 and Philippe Foret ed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Routledge 2004 米華健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 1864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Evelyn S Rawski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Angela Zito Of Body and Brush Grand Sacrifice as Text Performance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參見 编辑清朝 漢化 滿語 征服王朝 矢野仁一 元清非中國論 大義覺迷錄参考文献 编辑 Waley Cohen Joh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2004 88 1 193 206 Taken together th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e new Qing history is that in many different spheres we should think not so much in terms of binary opposites as in terms of a progressive erasure of clear demarcations in favor of a process of continuum and of simultaneity both in those areas in which the Qing played a direct or deliberate part and in those beyond their immediate control 2 0 2 1 徐泓 新清史 论争 从何炳棣 罗友枝论战说起 PDF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6 228 2022 05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5 27 3 0 3 1 Waley Cohen Joh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2004 88 1 193 206 The Qianlong emperor in particular was famously skilled at presenting a different face to different subjects While to his Chinese subjects he presented himself as a thoroughly Confucian ruler to others he offered a different image 新清史研究讀書會 第一次讀書會紀要 2016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9 沈衞榮 沈衞榮看 新清史 的熱鬧和門道 清世界主義 的意義 2017 09 04 2019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16 陳永明 滿清皇帝的多重身分 滿洲人的汗 漢人的 聖天子 蒙古及西藏人的護法神 清初君主集權與民族政策 從 新清史學派 的觀點考察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李治亭 新清史 新帝国主义史学标本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 04 20 728 蔡偉傑 爭議之外 新清史 有何新進展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澎湃新聞 2017 01 05 Things in Context a contribution to the NQH debate by Professor Mark C Elliott 2017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1 16 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Longman 2009 86 ISBN 978 0 321 08444 6 歐立德 歐立德 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 Press release 北京 2013年8月28日 Elliott Mark C The Limits of Tartary Manchuria in Imperial and National Geographi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0 59 3 638 2017 02 15 JSTOR 2658945 doi 10 2307 26589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9 18 中央研究院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The Committee for Promotion of Ming Qing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歐立德教授演講 A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New Qing History 歷史學與政治話語 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 紀要 新清史 为何被误读为 分裂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5 05 01 紀曉華 中國觀察 未通過政審 清史 觸礁 星岛日报 2023 11 07 2023 11 0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清史學派 amp oldid 7967420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