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英語:Neo-Kantianism;德語:Neukantianismus)是伊曼努尔·康德哲学思想在19世纪的复兴。新康德主义受到阿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以及其他后康德哲学家,如雅各布·弗里德里克·弗里斯英语Jakob Friedrich Fries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等人对康德哲学批评的影响。在这之后的德国哲学一定程度上都关涉到新康德主义。

起源

新康德主义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对50年代德国思想中的有关唯物主义争议的回应。该运动的口号是“回到康德”

除了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爱德华·策勒的著作之外,该运动早期的成果包括库诺·费舍关于康德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的《唯物主义史》(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唯物主义史》认为先验唯心主义取代了朴素的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之间的争论。费舍在早期卷入了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观念论者弗里德里希·阿道夫·特伦德伦堡的辩论,该争论有关于对先验美学的解释,这也促使赫尔曼·科恩在1871年出版《康德的经验理论》一书,此书经常被认为是20世纪新康德主义的基础。在费舍与特伦德伦堡争论、以及科恩著作的影响下,汉斯·费英格展开了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宏大评论。

形态

新康德主义主要分为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赫尔曼·科恩是马堡学派的主导者,其他代表人物有:保罗·纳拖普恩斯特·卡西尔。西南学派(也被称为巴登学派或海德堡学派)代表人物有威廉·文德尔班海因里希·李凯尔特恩斯特·特洛奇。马堡学派重视认识论和逻辑学,而西南学派强调文化和价值问题。以伦纳德·尼尔森英语Leonard Nelson为代表的第三个团体创立了新弗里斯学派。

新康德主义重视康德的科学著作,强调概念研究而淡化直觉的地位。但新康德主义的伦理思想往往与社会主义接轨,并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兰格和科恩特别关注康德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新康德主义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犹太教观念的修正,尤其是科恩的代表作——这是该运动中少数被翻译为英文的作品之一。

新康德学派具有远远超出德国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它率先使用诸如认识论等术语,并坚持本体论的突出地位。 纳托普对现象学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被看成是激发了埃德蒙德·胡塞尔采用先验观念论的术语。埃米尔·拉斯英语Emil Lask受到胡塞尔著作的影响[1],并对早期的马丁·海德格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关于如何解读康德的辩论使得海德格尔将康德视为现象学的先驱,而这个观点在某些重要方面受到欧根·芬克的质疑。新康德主义的长久影响在于成立了《康德研究》刊物,今天仍然存在。

在英美世界,由于吉蓮·罗斯英语Gillian Rose的最近出版的著作,对新康德主义的关注又一次兴起。吉利安·罗斯是对新康德运动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的评论家。而这也是因为该运动对马克斯·韦伯著作有所影响。康德对感知界限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末德国的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运动,特别表现在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著作中(齐美尔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是对康德这一问题的直接影射:“什么是自然?”)[2]。迈克尔·弗里德曼最近的著作是无疑也是倾向于新康德主义立场的。

1933年,纳粹上台,德国各地的新康德主义圈子被解散。

当代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一词也可以指任何以部分或有限地认同康德观点的人。自彼得·斯特劳森出版《感觉的界限》(1966)一书以来,人们对康德的作品的关注逐渐复兴。由于强调认识论而牺牲本体论,《感觉的界限》被归为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在借之后,让-吕克·南希近期的著作鉴了现象学对先验的理解,并继续强调对康德著作的反向阅读。

代表人物

相关人物

註解

  1. ^ Karl Schuhmann and Barry Smith, “Two Idealisms: Lask and Husser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nt-Studien, 83 (1993), 448–466.
  2. ^ Levine, Donald (ed.),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xix.

参考文献

  • Frederick C. Beiser (2014), The Genesis of Neo-Kantianism, 1796-188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ermann Cohen (1919), Religion of Reason Out of the Sources of Modern Judaism (1978, trans. New York) 
  • Harry van der Linden (1988), Kantian Ethics and Socialism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 Thomas Mormann;Mikhail Katz. Infinitesimals as an issue of neo-Kanti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HOPOS: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3 (2013), no. 2, 236-280. See https://www.jstor.org/stable/10.1086/671348[永久失效連結] and http://arxiv.org/abs/1304.1027. 
  • Gillian Rose (1981), Hegel Contra Sociology (Athlone: London)
  •  Arthur Schopenhauer (1818),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1969, trans. Dover: New York)

外部链接

  • Neo-Kantia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in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新康德主义, 英語, kantianism, 德語, neukantianismus, 是伊曼努尔, 康德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的复兴, 受到阿瑟,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8, 以及其他后康德哲学家, 如雅各布, 弗里德里克, 弗里斯, 英语, jakob, friedrich, fries, 和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等人对康德哲学批评的影响, 在这之后的德国哲学一定程度上都关涉到, 目录, 起源, 形态, 当代, 代表人物, 註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起源, 编辑始于19世纪60年代, . 新康德主义 英語 Neo Kantianism 德語 Neukantianismus 是伊曼努尔 康德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的复兴 新康德主义受到阿瑟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8 以及其他后康德哲学家 如雅各布 弗里德里克 弗里斯 英语 Jakob Friedrich Fries 和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等人对康德哲学批评的影响 在这之后的德国哲学一定程度上都关涉到新康德主义 目录 1 起源 2 形态 3 当代新康德主义 4 代表人物 5 註解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起源 编辑新康德主义始于19世纪60年代 是对50年代德国思想中的有关唯物主义争议的回应 该运动的口号是 回到康德 除了赫尔曼 冯 亥姆霍兹和爱德华 策勒的著作之外 该运动早期的成果包括库诺 费舍关于康德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 艾伯特 朗格的 唯物主义史 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 唯物主义史 认为先验唯心主义取代了朴素的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之间的争论 费舍在早期卷入了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观念论者弗里德里希 阿道夫 特伦德伦堡的辩论 该争论有关于对先验美学的解释 这也促使赫尔曼 科恩在1871年出版 康德的经验理论 一书 此书经常被认为是20世纪新康德主义的基础 在费舍与特伦德伦堡争论 以及科恩著作的影响下 汉斯 费英格展开了对 纯粹理性批判 的宏大评论 形态 编辑新康德主义主要分为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 赫尔曼 科恩是马堡学派的主导者 其他代表人物有 保罗 纳拖普和恩斯特 卡西尔 西南学派 也被称为巴登学派或海德堡学派 代表人物有威廉 文德尔班 海因里希 李凯尔特和恩斯特 特洛奇 马堡学派重视认识论和逻辑学 而西南学派强调文化和价值问题 以伦纳德 尼尔森 英语 Leonard Nelson 为代表的第三个团体创立了新弗里斯学派 新康德主义重视康德的科学著作 强调概念研究而淡化直觉的地位 但新康德主义的伦理思想往往与社会主义接轨 并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和爱德华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兰格和科恩特别关注康德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 新康德主义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犹太教观念的修正 尤其是科恩的代表作 这是该运动中少数被翻译为英文的作品之一 新康德学派具有远远超出德国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它率先使用诸如认识论等术语 并坚持本体论的突出地位 纳托普对现象学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且被看成是激发了埃德蒙德 胡塞尔采用先验观念论的术语 埃米尔 拉斯 英语 Emil Lask 受到胡塞尔著作的影响 1 并对早期的马丁 海德格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关于如何解读康德的辩论使得海德格尔将康德视为现象学的先驱 而这个观点在某些重要方面受到欧根 芬克的质疑 新康德主义的长久影响在于成立了 康德研究 刊物 今天仍然存在 在英美世界 由于吉蓮 罗斯 英语 Gillian Rose 的最近出版的著作 对新康德主义的关注又一次兴起 吉利安 罗斯是对新康德运动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的评论家 而这也是因为该运动对马克斯 韦伯著作有所影响 康德对感知界限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末德国的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运动 特别表现在格奥尔格 齐美尔的著作中 齐美尔的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 是对康德这一问题的直接影射 什么是自然 2 迈克尔 弗里德曼最近的著作是无疑也是倾向于新康德主义立场的 1933年 纳粹上台 德国各地的新康德主义圈子被解散 当代新康德主义 编辑 新康德主义 一词也可以指任何以部分或有限地认同康德观点的人 自彼得 斯特劳森出版 感觉的界限 1966 一书以来 人们对康德的作品的关注逐渐复兴 由于强调认识论而牺牲本体论 感觉的界限 被归为新康德主义的立场 在借之后 让 吕克 南希近期的著作鉴了现象学对先验的理解 并继续强调对康德著作的反向阅读 代表人物 编辑爱德华 策勒 1814 1908 夏尔 雷诺维耶 英语 Charles Renouvier 1815 1903 鲁道夫 赫尔曼 陆宰 1817 1881 赫尔曼 冯 亥姆霍兹 1821 1894 库诺 费舍 1824 1907 阿尔伯特 朗格 1828 1875 威廉 狄尔泰 1833 1911 阿夫里坎 斯皮尔 1837 1890 奥托 李卜曼 1840 1912 赫尔曼 科恩 1842 1918 阿洛伊斯 里尔 英语 Alois Riehl 1844 1924 威廉 文德尔班 1848 1915 约翰内斯 沃克 英语 Johannes Volkelt 1848 1930 本诺 埃德曼 英语 Benno Erdmann 1851 1921 漢斯 費英格 1852 1933 保罗 纳托普 1854 1924 埃米尔 迈耶森 英语 Emile Meyerson 1859 1933 卡尔 福尔伦德 英语 Karl Vorlander 1860 1928 海因里希 李凯尔特 1863 1936 恩斯特 特洛奇 1865 1923 乔纳斯 科恩 德语 Jonas Cohn 1869 1947 罗伯特 莱尼厄尔 英语 Robert Reininger 1869 1955 恩斯特 卡西尔 1874 1945 埃米尔 拉斯 英语 Emil Lask 1875 1915 理查德 赫尼希斯瓦尔德 英语 Richard Honigswald 1875 1947 布鲁诺 鲍赫 英语 Bruno Bauch 1877 1942 伦纳德 尼尔森 英语 Leonard Nelson 1882 1927 尼古拉 哈特曼 1882 1950 汉斯 凯尔森 1881 1973 相关人物罗伯特 亚当森 英语 Robert Adamson philosopher 1852 1902 昂利 庞加莱 1854 1912 格奥尔格 齐美尔 1858 1918 马克斯 韦伯 1864 1920 何塞 奥特嘉 伊 加塞特 1883 1955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 1971 赫尔曼 魏尔 1885 1955 註解 编辑 Karl Schuhmann and Barry Smith Two Idealisms Lask and Husser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nt Studien 83 1993 448 466 Levine Donald ed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xix 参考文献 编辑Frederick C Beiser 2014 The Genesis of Neo Kantianism 1796 188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mann Cohen 1919 Religion of Reason Out of the Sources of Modern Judaism 1978 trans New York Harry van der Linden 1988 Kantian Ethics and Socialism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Thomas Mormann Mikhail Katz Infinitesimals as an issue of neo Kanti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HOPOS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3 2013 no 2 236 280 See https www jstor org stable 10 1086 671348 永久失效連結 and http arxiv org abs 1304 1027 Gillian Rose 1981 Hegel Contra Sociology Athlone London Arthur Schopenhauer 1818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1969 trans Dover New York 外部链接 编辑Neo Kantian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in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维基语录上的新康德主义语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康德主义 amp oldid 7344146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