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古代漢語語法

古代漢語語法概指現代漢語語法成型之前歷史上的古漢語形式(尤其是上古中古漢語以及書面語文言文)的詞法和句法體系。以上古汉语为例,其大致范围囊括了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初)到秦朝建立之时(公元前221年)的汉语形式[1][2],这一时期的汉语也成为了日后文言文的前身。而在广义上,“上古汉语”一词则可指代从西周一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期间的汉语[3]。 其后,由前者脱离口语发展而来的“文言文”则成为了随后中国历史上直到新文化运动前中的绝大部分时期所使用的通用书面语形式(西方汉学家亦称其为“书面汉语”(Literary Chinese))。这期间,其语法虽大体不变也多随着口头语所产生的变化而衍生出多种不同的体裁,故本文重点讨论古典时期的文言(春秋末至秦汉)所使用的语法。

本文遵循大部分学者们的做法而以现代普通话的汉字读法为基准,但古汉语的书面本身则可以使用任何其他现代中文变体和方言的汉字文读音来被阅读(如港澳地区通常以粤语的标准读法来朗诵文言文)。事实上,一些非汉语族语言中的音读读法(如语)甚至是重建后的古代汉字读音也被普遍用于阅读书面汉语。

对比当代的书面白话文,文言文与之最为显着的区别之一便是文言文中较少使用由双字或多字构成的词组;而几乎所有的基本词汇都仅由一个汉字组成。这与白话文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白话文中,二字词乃至多字词都极为常见。这种现象存在的部分原因被认为与汉语音系的简化有关:随着历史上汉语音系的变化,汉字的读音被不断简化和合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而复合词汇则被视为消除歧义的解决办法之一。

概述 编辑

长期以来,漢語文言文就一直以缺乏屈折形态上的变化这一特性而闻名:汉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并不通过等方式进行屈折变化;其动词也不以人称时态语态等来变位。然而,文言文的语法中存在一些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派生变化方式,这包括合成疊詞等,或许还有接辭,但这些派生变化在形态上并不那么丰富[4][5]。除此之外,詞類轉換在文言文的语法体系中也被广泛使用。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也是主谓宾(Subject-Verb-Object, SVO[6],但也有例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VS、OV词序。在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的使用都不是必须的,故而当其含义可通过上下文而被理解时,代词本身则通常会被省略掉,且文言文的大部分句式中几乎都不使用系词

在名词短语中,指示词、量化限定词、形容词、所有词以及关系从句位于中心名词之前,而基数词则可以出现在它们所修饰名词的之前或之后。在动词短语中,副词通常出现在动词之前。文言文使用後置介詞,并在連動結構中使用动介词。在一些英语语境下倾向于使用從屬子句的场景中,古典汉语更倾向于大量使用意合[7]。但文言文的语法亦允许从属子句的使用。这些从属子句一些出现在主句之前,而另一些则出现在主句之后。此外,助詞在句子的结尾处中被大量使用。

文言文中的两个简单并列名词可以通过连词来连接,但并非总是如此。一些句式中存在习惯性省略连词的用法,加之所有词占有结构中的两个名词并不总是标明其功能,使之可能产生歧义:如“山林”一词就可能同时指代“山和森林”或“ 山的森林”[8]

由于缺乏屈折形态,古典汉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零标记语言,但所有词和关系从句则通常使用助词进行依存标记。

否定是通过在动词前放置否定助词来实现的。一般疑问句用句尾助词标记,而特殊疑问句则用原位疑问代词进行标记。被动结构在文言文中被普遍使用,但被动结构有时与主动结构之间没有标记上的区别,至少在书面上如此[9]

文言文的词汇在传统上可分为两大类:“实字”和“虚字”[10]。古典汉语语法学者对于如何进一步准确划分这两个类别存在明显分歧,但使用与拉丁语类似的分类体系(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等)进行分类已经很常见[11]。但因文言文中的不少单词可以用作多个词性(如下所示),这一做法仍然存在争议。

詞類轉換 编辑

  • 形容词用作名词:聖󠄁益󠄁聖󠄁、意为:“圣人变得更加神圣”
  • 形容词用作动词:勝󠄁地不、意为:“好地方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 形容词用作副词:、意为:“白白地浪费”
  • 名词用作动词: 順流而、意为:“顺着河流而向东划行”
  • 名词用作狀語坐於前󠄁、意为:“(狼)像狗那般坐在前面”
  • 动词用作名词(较罕见):御風、意为:“乘着奔腾的马与风”
  • 动词用作副词(较罕见):割󠄀地、意为:“自发主动地割地”

动词 编辑

相较英语及现代汉语白话文中动词的主动和被动语态,文言文中的动词则根据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有着多种用法。这些用法分为“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被动用法”。这其中除了动词的被动用法之外,动词在不同的语态下不会改变形式。

在下列示例中,括号内的词句不会出现在原文句子中。

意动用法 编辑

在文言文中,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情况很常见,而这其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涉及动词的意动用法。该用法的一个特点是,原本是动词的单词不再具有与之前相同的用法。此外,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自在含义上也略有不同。

对于名词来说,它成为了动词并表示主语所做的动作,以“视(宾语)为+(变成动词后的名词)”(文言文中的语序为:变成动词后的名词+宾语)的形式表明主语对宾语的看法。

例:

父󠄁

父亲

(觉得有)

其 然 也

那件事情

 

(因为他被邀请)

父󠄁 其 然 也

父亲 (觉得有) {那件事情}

父亲觉得(他被邀请)那件事情有利。

对于形容词来说,它在句型结构上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致,但其多用于对宾语的观察而不是主语对前者的动作。

例:

非常

(觉得有)

这件事情

 

(因为这里有一片美丽的土地)

漁 人 非常 (觉得有) {这件事情}

渔人觉得(这里有一片美丽的土地)这件事情非常有异常。

使动用法 编辑

在使动用法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大致用法上一致,但含义上有些许不同。

名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使某人某事成为(名词)”。 例如:

例:

攻破

进入

咸陽

咸阳

者󠄁

的人

(使...成为)

咸陽 者󠄁

先 攻破 秦 进入 咸阳 的人 (使...成为)

先攻破秦并进入咸阳的人将成为王。

与之相对的,动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使某人某事做(动词)”。例如:

例:

(使...做)哭

孤舟

孤舟

嫠婦󠄁

寡妇

 

(因为音乐很悲伤)

孤舟 嫠婦󠄁

(使...做)哭 孤舟 的 寡妇

(因为音乐很悲伤)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形容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使某人某事成为某种状态(形容词)”。 例如:

例:

既然

这,

(让...)

既然 来 这, 就 (让...)

既然来到这里,就让(某人)在这里安定。

为动用法 编辑

以下例句中展示了“为动用法”中动词的使用方式。如:

  • 表达基于某个目的或目标的动作。例如:
例:

都是

死,

(为...而)

国家

可以

都是 死, (为...而) 国家 可以 吗

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为国家而死?

  • 表达因为某个特定原因的动作。例如:
例:

便󠄁

便

咳嗽

(因为)咳嗽

便󠄁 咳嗽

便 受 (因为)咳嗽

便因为咳嗽而受苦。

  • 表达为宾语而做的某件事情。例如:
例:

自己

(为)那

自己 写 (为)那 诗

(某人)自己为那首诗写了序。

  • 表达对宾语而采取的某个行动。例如:
例:

哭泣

哭泣 它 三 天

哀悼这件事情三天。

代詞 编辑

文言文中的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组:

  • 人称代词,如:(意为“我”)、(意为“你”)
  • 指示代词,如:此/斯/茲(意为“这里”/“这个”/“这些”)、彼/夫/其(意为“那里”/“那个”/“那些”)、是/之(多用于回指,意同“此/斯/茲”)
  • 相互代词,如:彼此(意为“相互之间”)
  • 反身代词,如:己/自/身/躬(意为“自己”)
  • 疑问代词,如:誰/何(意为“谁/什么”)
  • 不定代词,如:(意为“其他的人或事物”)、(意为“某人/某物/某事”)、(意为“某个人”)、人人(意为“每个人/大家”)、諸󠄀(意为“各位”)

人称代词 编辑

文言文常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稱 朕󠄂
第二人稱 汝/女
第三人稱 (宾格)、(所有格)

文言文中的一些人称代词通常不区分单复数,如“”既可以表示“我”也可用于表示“我们”。此外,文言文中不存在专门的第三人称主格代词,但一些用于指代远端事物的指示代词()和回指指示代词(旧字体)经常被用于扮演该角色[12]

演变 编辑

/ 商代及早時期[13][14] 春秋戰國文言文前身)[15][14] 南北朝時期至[16]
單數 第一人稱 *la, *laʔ, 朕󠄂 *lrəmʔ *ŋˤajʔ, *ŋˤa(仅主格和所有格), *la, *laʔ ngaX, ngu
第二人稱 汝/女 *naʔ, *nˤəʔ *neʔ, 汝/女 *naʔ, *nə, *nak nejX, 汝/女 nyoX, nejX
第三人稱 *kot (所有格), *tə (賓格), *gə (所有格),

第三人称主格代词不存在

*tə (賓格), *gə (所有格),第三人称主格代词不存在 gi, gjo; ’jij, tsyi, tha
複數 第一人稱 *ŋˤajʔ 與單數代詞相同 單數形式 +

tongX, dzaw, pwojH

第二人稱 *neʔ
第三人稱 不適用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eyraube 2008,第988頁.
  2. ^ Pulleyblank 1995,第3頁.
  3. ^ Norman 1988,第xi, 83頁.
  4. ^ Peyraube 2008,第995頁.
  5. ^ Schuessler 2007,第16頁: Most of the affixes in [Old Chinese] also have counterparts i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they are therefore of [Sino-Tibetan] heritage. Most are unproductive in [Old Chinese].
  6. ^ Peyraube 2008,第997–998頁.
  7. ^ Pulleyblank 1995,第148頁.
  8. ^ Barnes, Starr & Ormerod 2009,第9頁.
  9. ^ Aldridge 2013.
  10. ^ Peyraube 2008,第999頁.
  11. ^ Zádrapa 2011,第2頁.
  12. ^ Dawson 1984,第36頁,n. 5hr.
  13. ^ 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Studies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 Science, Series IV, Volume 184)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Philadelphia 1999. ISBN 90-272-3690-9, S. 142–147; W. A. C. H. Dobson: Early Archaic Chinese. A Descriptive Grammar.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962, S. 112–114.
  14. ^ 14.0 14.1 Ancient Chinese reco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Baxter and Sagar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September 27, 2013,..
  15. ^ Note: The specified form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selection.
  16. ^ Note: Middle Chinese pronunciations given in Baxter's notation.

书目 编辑

  • Aldridge, Edith. Battistella, Edwin; Schilling, Natalie , 编.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013, 7 (1): 58–77 [2016-01-30]. doi:10.1111/lnc3.1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29). 
  • Barnes, Archie; Starr, Don; Ormerod, Graham. Du's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Great Britain: Alcuin Academics. 2009. ISBN 978-1904623748. 
  • Dawson, Raymond. A New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ISBN 978-0-19-815460-0 (英语).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521-29653-6. 
  • Peyraube, Alain. Ancient Chinese. Woodard, Roger (编).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Ancient Languages. Cambridge, New York, Melbourne, Madrid, Cape Town, Singapore, São Paul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521-56256-0. 
  • Pulleyblank, Edwin. 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Vancouver: UBC Press. 1995. ISBN 0774805056. 
  • Schuessler, Axel.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ISBN 978-0-8248-2975-9. 
  • Zádrapa, Lukáš. Word Class Flexi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ISBN 9789004206311. 

拓展阅读 编辑

  • Gabelentz, Georg von der. Chinesische Grammatik: Mit Ausschluss des niederen Stiles und der heutigen Umgangssprache. Leipzig: T. O. Weigel. 1881 (德语).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Digitized 2008-10-13)
  • Hé Lèshì 何乐士; Yáng Bójùn 杨伯峻. Gǔ Hànyǔ yǔfǎ jí qí fāzhǎn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Grammar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Beijing: Yǔwén Chūbǎnshè 语文出版社. 1992. ISBN 7800063062 (中文). 
  • Julien, Stanislas. 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é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 suivie de deux traités sur les particules et les principaux termes de grammaire, d'une table des idiotismes, de fables, de légendes et d'apologues traduits mot à mot, premier volume. Paris: Librairie de Maisonneuve. 1869 (法语).  (Original from Oxford University) (Digitized 2007-07-03)
  • Julien, Stanislas. 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é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 suivie de deux traités sur les particules et les principaux termes de grammaire, d'une table des idiotismes, de fables, de légendes et d'apologues traduits mot à mot, second volume. Paris: Librairie de Maisonneuve. 1870 (法语).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igitized 2007-05-02)
  • Rémusat, Abel. Élément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ou, principes généraux du kou-wen ou style antique: et du kouan-hoa, c'est-à-dire, de la langue commune généralement usitée dans l'Empire chinois. Paris: Imprimerie Royale. 1822 (法语).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 Unger, Ulrich. Grammatik des Klassischen Chinesisch, herausgegeben von Reinhard Emmerich, Heidelberg. Berlin: CrossAsia-eBooks. 2019 [2023-07-09]. ISBN 978-3-946742-60-9. doi:10.11588/xabooks.506. (原始内容于2023-07-09) (德语). 
  • Yáng Qǐguó 杨启国. Gǔdài Hànyǔ yǔfǎ 古代汉语语法 ("Grammar of Ancient Chinese"). Beijing: Jīngjì kēxué chūbǎnshè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4165913 (中文). 
  • Yì Mèngchún 易孟醇. Xiān Qín yǔfǎ 先秦语法 ("Pre-Qin Grammar"). Changsha: Húnán jiàoyù chūbǎnshè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ISBN 753550941X (中文). 

古代漢語語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資料,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7月11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加以改善, 概指現代漢語語法成型之前歷史上的古漢語形式, 尤其是上古, 中古漢語以及書面語文言文, 的詞法和句法體系, 以上古汉语为例, 其大致范围囊括了春秋末期, 公元前5世纪初, 到秦朝建立之时, 公元前221年, 的汉语形式, 这一时期的汉语也成为了日后文言文的前身, 而在广义上, 上古汉语, 一词则可指代从西周一直到东汉末年, 公元220年, 期间的汉语, 其后, 由前者脱离口语发.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資料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7月11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加以改善 古代漢語語法概指現代漢語語法成型之前歷史上的古漢語形式 尤其是上古 中古漢語以及書面語文言文 的詞法和句法體系 以上古汉语为例 其大致范围囊括了春秋末期 公元前5世纪初 到秦朝建立之时 公元前221年 的汉语形式 1 2 这一时期的汉语也成为了日后文言文的前身 而在广义上 上古汉语 一词则可指代从西周一直到东汉末年 公元220年 期间的汉语 3 其后 由前者脱离口语发展而来的 文言文 则成为了随后中国历史上直到新文化运动前中的绝大部分时期所使用的通用书面语形式 西方汉学家亦称其为 书面汉语 Literary Chinese 这期间 其语法虽大体不变也多随着口头语所产生的变化而衍生出多种不同的体裁 故本文重点讨论古典时期的文言 春秋末至秦汉 所使用的语法 本文遵循大部分学者们的做法而以现代普通话的汉字读法为基准 但古汉语的书面本身则可以使用任何其他现代中文变体和方言的汉字文读音来被阅读 如港澳地区通常以粤语的标准读法来朗诵文言文 事实上 一些非汉语族语言中的音读读法 如日朝越语 甚至是重建后的古代汉字读音也被普遍用于阅读书面汉语 对比当代的书面白话文 文言文与之最为显着的区别之一便是文言文中较少使用由双字或多字构成的词组 而几乎所有的基本词汇都仅由一个汉字组成 这与白话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白话文中 二字词乃至多字词都极为常见 这种现象存在的部分原因被认为与汉语音系的简化有关 随着历史上汉语音系的变化 汉字的读音被不断简化和合并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 而复合词汇则被视为消除歧义的解决办法之一 目录 1 概述 2 詞類轉換 3 动词 3 1 意动用法 3 2 使动用法 3 3 为动用法 4 代詞 4 1 人称代词 4 1 1 演变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7 书目 8 拓展阅读概述 编辑长期以来 漢語文言文就一直以缺乏屈折形态上的变化这一特性而闻名 汉语中的名词和形容词并不通过性 数 格等方式进行屈折变化 其动词也不以人称 时态 语态等来变位 然而 文言文的语法中存在一些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派生变化方式 这包括合成 疊詞等 或许还有接辭 但这些派生变化在形态上并不那么丰富 4 5 除此之外 詞類轉換在文言文的语法体系中也被广泛使用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也是主谓宾 Subject Verb Object SVO 6 但也有例外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VS OV词序 在文言文中 主语和宾语的使用都不是必须的 故而当其含义可通过上下文而被理解时 代词本身则通常会被省略掉 且文言文的大部分句式中几乎都不使用系词 在名词短语中 指示词 量化限定词 形容词 所有词以及关系从句位于中心名词之前 而基数词则可以出现在它们所修饰名词的之前或之后 在动词短语中 副词通常出现在动词之前 文言文使用後置介詞 并在連動結構中使用动介词 在一些英语语境下倾向于使用從屬子句的场景中 古典汉语更倾向于大量使用意合 7 但文言文的语法亦允许从属子句的使用 这些从属子句一些出现在主句之前 而另一些则出现在主句之后 此外 助詞在句子的结尾处中被大量使用 文言文中的两个简单并列名词可以通过连词来连接 但并非总是如此 一些句式中存在习惯性省略连词的用法 加之所有词占有结构中的两个名词并不总是标明其功能 使之可能产生歧义 如 山林 一词就可能同时指代 山和森林 或 山的森林 8 由于缺乏屈折形态 古典汉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零标记语言 但所有词和关系从句则通常使用助词进行依存标记 否定是通过在动词前放置否定助词来实现的 一般疑问句用句尾助词标记 而特殊疑问句则用原位疑问代词进行标记 被动结构在文言文中被普遍使用 但被动结构有时与主动结构之间没有标记上的区别 至少在书面上如此 9 文言文的词汇在传统上可分为两大类 实字 和 虚字 10 古典汉语语法学者对于如何进一步准确划分这两个类别存在明显分歧 但使用与拉丁语类似的分类体系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代词等 进行分类已经很常见 11 但因文言文中的不少单词可以用作多个词性 如下所示 这一做法仍然存在争议 詞類轉換 编辑形容词用作名词 聖 益 聖 意为 圣人变得更加神圣 形容词用作动词 勝 地不常 意为 好地方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形容词用作副词 白費 意为 白白地浪费 名词用作动词 順流而東也 意为 顺着河流而向东划行 名词用作狀語 犬坐於前 意为 狼 像狗那般坐在前面 动词用作名词 较罕见 乘奔御風 意为 乘着奔腾的马与风 动词用作副词 较罕见 爭割 地 意为 自发主动地割地 动词 编辑相较英语及现代汉语白话文中动词的主动和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动词则根据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有着多种用法 这些用法分为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以及 被动用法 这其中除了动词的被动用法之外 动词在不同的语态下不会改变形式 在下列示例中 括号内的词句不会出现在原文句子中 意动用法 编辑 在文言文中 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情况很常见 而这其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涉及动词的意动用法 该用法的一个特点是 原本是动词的单词不再具有与之前相同的用法 此外 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自在含义上也略有不同 对于名词来说 它成为了动词并表示主语所做的动作 以 视 宾语 为 变成动词后的名词 文言文中的语序为 变成动词后的名词 宾语 的形式表明主语对宾语的看法 例 父 父亲利 觉得有 利其 然 也那件事情 因为他被邀请 父 利 其 然 也父亲 觉得有 利 那件事情 父亲觉得 他被邀请 那件事情有利 对于形容词来说 它在句型结构上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致 但其多用于对宾语的观察而不是主语对前者的动作 例 漁漁人人甚非常異 觉得有 异之这件事情 因为这里有一片美丽的土地 漁 人 甚 異 之漁 人 非常 觉得有 异 这件事情 渔人觉得 这里有一片美丽的土地 这件事情非常有异常 使动用法 编辑 在使动用法中 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在大致用法上一致 但含义上有些许不同 名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 使某人某事成为 名词 例如 例 先先破攻破秦秦入进入咸陽咸阳者 的人王 使 成为 王之他先 破 秦 入 咸陽 者 王 之先 攻破 秦 进入 咸阳 的人 使 成为 王 他先攻破秦并进入咸阳的人将成为王 与之相对的 动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 使某人某事做 动词 例如 例 泣 使 做 哭泣孤舟孤舟之的嫠婦 寡妇 因为音乐很悲伤 泣 孤舟 之 嫠婦 使 做 哭泣 孤舟 的 寡妇 因为音乐很悲伤 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形容词在使动用法中意为 使某人某事成为某种状态 形容词 例如 例 旣既然來来之 这 則就安 让 安之这旣 來 之 則 安 之既然 来 这 就 让 安 这既然来到这里 就让 某人 在这里安定 为动用法 编辑 以下例句中展示了 为动用法 中动词的使用方式 如 表达基于某个目的或目标的动作 例如 例 等都是死 死 死 为 而 死國国家可可以乎 吗等 死 死 國 可 乎 都是 死 为 而 死 国家 可以 吗既然都是死 为什么不为国家而死 表达因为某个特定原因的动作 例如 例 便 便苦受苦咳嗽 因为 咳嗽便 苦 咳嗽便 受苦 因为 咳嗽便因为咳嗽而受苦 表达为宾语而做的某件事情 例如 例 自自己序写序其 为 那詩诗自 序 其 詩自己 写序 为 那 诗 某人 自己为那首诗写了序 表达对宾语而采取的某个行动 例如 例 泣哭泣之它三三日天泣 之 三 日哭泣 它 三 天哀悼这件事情三天 代詞 编辑文言文中的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组 人称代词 如 吾 意为 我 汝 意为 你 指示代词 如 此 斯 茲 意为 这里 这个 这些 彼 夫 其 意为 那里 那个 那些 是 之 多用于回指 意同 此 斯 茲 相互代词 如 彼此 意为 相互之间 反身代词 如 己 自 身 躬 意为 自己 疑问代词 如 誰 何 意为 谁 什么 不定代词 如 他 意为 其他的人或事物 某 意为 某人 某物 某事 人 意为 某个人 人人 意为 每个人 大家 諸 意为 各位 人称代词 编辑 文言文常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稱 吾 我 余 予 朕 第二人稱 爾 汝 女 而 若 第三人稱 之 宾格 其 所有格 文言文中的一些人称代词通常不区分单复数 如 我 既可以表示 我 也可用于表示 我们 此外 文言文中不存在专门的第三人称主格代词 但一些用于指代远端事物的指示代词 彼 和回指指示代词 旧字体 是 经常被用于扮演该角色 12 演变 编辑 數 格 商代及早周時期 13 14 春秋戰國 文言文前身 15 14 南北朝時期至隋唐 16 單數 第一人稱 余 la 予 laʔ 朕 lremʔ 我 ŋˤajʔ 吾 ŋˤa 仅主格和所有格 余 la 予 laʔ 我 ngaX 吾 ngu 第二人稱 汝 女 naʔ 乃 nˤeʔ 爾 neʔ 汝 女 naʔ 而 ne 若 nak 爾 nejX 汝 女 nyoX 伱 nejX 第三人稱 厥 kot 所有格 之 te 賓格 其 ge 所有格 第三人称主格代词不存在 之 te 賓格 其 ge 所有格 第三人称主格代词不存在 其 gi 渠 gjo 伊 jij 之 tsyi 他 tha 複數 第一人稱 我 ŋˤajʔ 與單數代詞相同 單數形式 等 tongX 曹 dzaw 輩 pwojH 第二人稱 爾 neʔ 第三人稱 不適用参见 编辑汉语形容词 汉语语法 漢語敬語 漢語助詞 汉语代词 汉语动词 文言文词汇 文言文 白话文参考文献 编辑 Peyraube 2008 第988頁 Pulleyblank 1995 第3頁 Norman 1988 第xi 83頁 Peyraube 2008 第995頁 Schuessler 2007 第16頁 Most of the affixes in Old Chinese also have counterparts in Tibeto Burman languages they are therefore of Sino Tibetan heritage Most are unproductive in Old Chinese Peyraube 2008 第997 998頁 Pulleyblank 1995 第148頁 Barnes Starr amp Ormerod 2009 第9頁 Aldridge 2013 Peyraube 2008 第999頁 Zadrapa 2011 第2頁 Dawson 1984 第36頁 n 5hr 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Studies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 Science Series IV Volume 184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1999 ISBN 90 272 3690 9 S 142 147 W A C H Dobson Early Archaic Chinese A Descriptive Grammar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962 S 112 114 14 0 14 1 Ancient Chinese reco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Baxter and Sagar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September 27 2013 Note The specified form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selection Note Middle Chinese pronunciations given in Baxter s notation 书目 编辑Aldridge Edith Battistella Edwin Schilling Natalie 编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Pre Archaic and Archaic Chinese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013 7 1 58 77 2016 01 30 doi 10 1111 lnc3 1200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8 29 Barnes Archie Starr Don Ormerod Graham Du s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Great Britain Alcuin Academics 2009 ISBN 978 1904623748 Dawson Raymond A New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ISBN 978 0 19 815460 0 英语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 521 29653 6 Peyraube Alain Ancient Chinese Woodard Roger 编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 s Ancient Languages Cambridge New York Melbourne Madrid Cape Town Singapore Sao Paul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521 56256 0 Pulleyblank Edwin 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Vancouver UBC Press 1995 ISBN 0774805056 Schuessler Axel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 2007 ISBN 978 0 8248 2975 9 Zadrapa Lukas Word Class Flexi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ISBN 9789004206311 拓展阅读 编辑Gabelentz Georg von der Chinesische Grammatik Mit Ausschluss des niederen Stiles und der heutigen Umgangssprache Leipzig T O Weigel 1881 德语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Digitized 2008 10 13 He Leshi 何乐士 Yang Bojun 杨伯峻 Gǔ Hanyǔ yǔfǎ ji qi fazhǎn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Grammar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Beijing Yǔwen Chubǎnshe 语文出版社 1992 ISBN 7800063062 中文 Julien Stanislas 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e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 suivie de deux traites sur les particules et les principaux termes de grammaire d une table des idiotismes de fables de legendes et d apologues traduits mot a mot premier volume Paris Librairie de Maisonneuve 1869 法语 Original from Oxford University Digitized 2007 07 03 Julien Stanislas 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e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 suivie de deux traites sur les particules et les principaux termes de grammaire d une table des idiotismes de fables de legendes et d apologues traduits mot a mot second volume Paris Librairie de Maisonneuve 1870 法语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igitized 2007 05 02 Remusat Abel Element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ou principes generaux du kou wen ou style antique et du kouan hoa c est a dire de la langue commune generalement usitee dans l Empire chinois Paris Imprimerie Royale 1822 法语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Unger Ulrich Grammatik des Klassischen Chinesisch herausgegeben von Reinhard Emmerich Heidelberg Berlin CrossAsia eBooks 2019 2023 07 09 ISBN 978 3 946742 60 9 doi 10 11588 xabooks 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09 德语 Yang Qǐguo 杨启国 Gǔdai Hanyǔ yǔfǎ 古代汉语语法 Grammar of Ancient Chinese Beijing Jingji kexue chubǎnshe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4165913 中文 Yi Mengchun 易孟醇 Xian Qin yǔfǎ 先秦语法 Pre Qin Grammar Changsha Hunan jiaoyu chubǎnshe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ISBN 753550941X 中文 nbsp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 文言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古代漢語語法 amp oldid 8219790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