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数论颂

数论颂》(梵語सांख्यकारिका, Sāṁkhyakārikā)是印度哲学数论派的主要文献,是该派现存的最古老文献。[1]其所作具体年代不明,但从其汉译《金七十论》的译者真谛(公元499-569年)的生卒年来看,《数论颂》的成书年代绝不会晚于公元569年。[2]有人认为是在公约4世纪左右成书,其作者传统上认为是自在黑英语Isvara Krishna(活跃时间在约公元350年左右)。[3]

《数论颂》共有72颂(śloka),不过原本可能只有70颂。[4]据《数论颂》文中自述,作者的思想源自智者迦毗罗,其后传至阿修利(Āsuri),再传至般尸诃(Pañcaśikha),“般尸诃传与褐伽,褐伽传与优楼佉,优楼佉传与跋婆利,跋婆利传与自在黑,如是次第。”[5]

《数论颂》中包含了数论派的主要理论“二元二十五谛”,即认为认为世间事物及人生现象均是由两个实体相互作用、结合后,从而转变出来的,即“自性”(prakṛti)和“神我”(puruṣa),称之为“二元”,而神我作用于自性时,自性内部就开始变化,逐步演变出各种世间现象,即“二十五谛”(pañcaviṃśati-tattva)。这种说法属于印度哲学史上典型的转变说理论。[6]《数论颂》认为,当人认识辨别出了事物形成的本来面目时,各种事物回归自性,自性和神我各自独存,人就能跳出轮回,获得解脱。[3]

《数论颂》主要有五种注释本,其一是乔荼波陀英语Gaudapada所作的《乔荼波陀注》(Gauḍapāda-bhāṣya,约7~8世纪出现)[1];其次是《金七十论》,作者不详,公元6世纪由真谛法师译为汉文,其原文梵本已不存,仅存汉译[6];《道理之光》(Yuktidipikā),约公元6世纪出现,作者不详,其中世抄本于20世纪中叶被发现[7];另外还有《摩特罗评注》(Māthara-vṛtti,8世纪左右出现)、《明谛论》(Tattva-kaumudī,9世纪婆察斯巴蒂·弥尸罗英语Vāchaspati Misra所作)等注本。[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Gerald James Larson (1998), Classical Sā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asidass, ISBN 81-208-0503-8, pages 146-153
  2. ^ Gerald James Larson (1998), Classical Sā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asidass, ISBN 81-208-0503-8, page 4
  3. ^ 3.0 3.1 3.2 《数论颂》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的页面
  4. ^ Gerald James Larson (2011), Classical Sā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8120805033, pages 146-147
  5. ^ 《金七十论》
  6. ^ 6.0 6.1 《金七十论》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的页面
  7. ^ Albrecht Wezler and Shujun Motegi (1998), Yuktidipika -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mentary on the Såmkhyakårikå, Critically Edited, Vol. I.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ISBN 3-515-06132-0

数论颂, 梵語, यक, sāṁkhyakārikā, 是印度哲学中数论派的主要文献, 是该派现存的最古老文献, 其所作具体年代不明, 但从其汉译, 金七十论, 的译者真谛, 公元499, 569年, 的生卒年来看, 的成书年代绝不会晚于公元569年, 有人认为是在公约4世纪左右成书, 其作者传统上认为是自在黑, 英语, isvara, krishna, 活跃时间在约公元350年左右, 共有72颂, śloka, 不过原本可能只有70颂, 文中自述, 作者的思想源自智者迦毗罗, 其后传至阿修利, Āsuri, 再传. 数论颂 梵語 स ख यक र क Saṁkhyakarika 是印度哲学中数论派的主要文献 是该派现存的最古老文献 1 其所作具体年代不明 但从其汉译 金七十论 的译者真谛 公元499 569年 的生卒年来看 数论颂 的成书年代绝不会晚于公元569年 2 有人认为是在公约4世纪左右成书 其作者传统上认为是自在黑 英语 Isvara Krishna 活跃时间在约公元350年左右 3 数论颂 共有72颂 sloka 不过原本可能只有70颂 4 据 数论颂 文中自述 作者的思想源自智者迦毗罗 其后传至阿修利 Asuri 再传至般尸诃 Pancasikha 般尸诃传与褐伽 褐伽传与优楼佉 优楼佉传与跋婆利 跋婆利传与自在黑 如是次第 5 数论颂 中包含了数论派的主要理论 二元二十五谛 即认为认为世间事物及人生现象均是由两个实体相互作用 结合后 从而转变出来的 即 自性 prakṛti 和 神我 puruṣa 称之为 二元 而神我作用于自性时 自性内部就开始变化 逐步演变出各种世间现象 即 二十五谛 pancaviṃsati tattva 这种说法属于印度哲学史上典型的转变说理论 6 数论颂 认为 当人认识辨别出了事物形成的本来面目时 各种事物回归自性 自性和神我各自独存 人就能跳出轮回 获得解脱 3 数论颂 主要有五种注释本 其一是乔荼波陀 英语 Gaudapada 所作的 乔荼波陀注 Gauḍapada bhaṣya 约7 8世纪出现 1 其次是 金七十论 作者不详 公元6世纪由真谛法师译为汉文 其原文梵本已不存 仅存汉译 6 道理之光 Yuktidipika 约公元6世纪出现 作者不详 其中世抄本于20世纪中叶被发现 7 另外还有 摩特罗评注 Mathara vṛtti 8世纪左右出现 明谛论 Tattva kaumudi 9世纪婆察斯巴蒂 弥尸罗 英语 Vachaspati Misra 所作 等注本 3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Gerald James Larson 1998 Classical Sa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asidass ISBN 81 208 0503 8 pages 146 153 Gerald James Larson 1998 Classical Sa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asidass ISBN 81 208 0503 8 page 4 3 0 3 1 3 2 数论颂 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的页面 Gerald James Larson 2011 Classical Saṃkhya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 8120805033 pages 146 147 金七十论 6 0 6 1 金七十论 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的页面 Albrecht Wezler and Shujun Motegi 1998 Yuktidipika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mentary on the Samkhyakarika Critically Edited Vol I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ISBN 3 515 06132 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数论颂 amp oldid 797897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