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性傾向和生物學

生物学与性取向的关系是一个研究课题。虽然科学家不知道性取向形成的確切原因,但現行的理論認為,遺傳、激素與社會因素共同決定一個體的性取向。[1][2][3] 產後社會環境對性取向的影響較低,特別是對於男性[4]

解釋性取向原因的生物學理論受到科学家的青睐[1]。这些理论涉及到遗传因素、早期子宫环境和大脑结构复杂相互作用[5]。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者无性恋形成的有关因素包括基因产前激素英语Prenatal hormon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和大脑结构。

实证研究 编辑

双生子研究 编辑

许多双生子研究试图比较遗传学和环境在确定性取向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在1991年的一项研究中,贝利和皮拉尔对从“同性恋杂志”中招募的男性双胞胎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52%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共有59名)和22%的异卵双胞胎在同性恋方面是一致的[6]。 在一项61对双胞胎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大多数男性受试者中,单卵双胞胎的同性恋一致率为66%,异卵双胞胎的同性恋一致率为30%[7]。 2000年,贝利、邓恩和马丁研究了4901对澳大利亚双胞胎的大样本,但报告的一致性不到一半[8]。他们发现男性同卵双胞胎的一致性为20%,女性同卵双胞胎的一致性为24%。其他研究者支持性取向由生物学原因决定[9]。Bearman和Brückner (2002)批评早期研究集中于小的选择样本[10] 和不具代表性的课题选择[11]。 他们研究了289对同卵双胞胎和495对异卵双胞胎,发现男性同卵双胞胎的同性吸引力一致率仅为7.7%,女性为5.3%。他们称这一模式“不表明遗传影响独立于社会背景”。[10]

2010年,瑞典对所有成年双胞胎(超过7600对)的研究[12] ,将同性性行为的来源解释为遗传和个体独特的环境(如产前环境、疾病和创伤的经历、同龄人群体和性经验)。同时,共享环境变量,如家庭环境、社会态度等,有较弱但显著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女性受遗传的影响较弱,男性不受共享环境的影响。瑞典对所有成年双胞胎的研究,旨在解决同性恋双胞胎更愿意参加实验,这一潜在偏见的影响。

生物统计模型显示,在男性中,遗传效应解释34%-39%的性取向差异,共享环境为0%,个体独特的环境为61%-66%;在女性中,对应的估计值为18%-19%的遗传效应,16%-17%的共享环境,64%-66%的个体独特环境。尽管较大的置信区间表明需要谨慎的解释,但是,同性性行为受到遗传为主的、家族的中等程度影响和非共享环境(社会与生物)的中等到较高程度影响的结论不变。[12]

批评 编辑

双生子研究受到了很多批评,包括自我选择偏见,即同性恋者和同性恋兄弟姐妹更有可能自愿参加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许多同卵双胞胎在性方面的差异,性取向不能仅仅归因于遗传因素。[13]

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同性恋方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并且有一种机制可能可以解释这种不一致。Gringas和Chen(2001)描述了导致同卵双胞胎之间差异的多种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绒毛膜性和羊膜性。[14] 双绒毛膜双胞胎可能具有不同的激素环境,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胎盘接收母体血液,这可能导致不同水平的大脑男性化。单羊膜双生子共享激素环境,但可能患有“双生子输血综合征”,即“一个相对充满血液,另一个则血液不足”。[15]


性傾向与先天性 编辑

童年研究 编辑

研究者嘗試解答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的童年,來判斷他們將來的性傾向的嗎?童年就有線索可循的嗎?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摒除文化或社會因素,平均來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行為都有差異的,例如男孩較喜好競爭性的遊戲。類似的差異也能在成年時有不同性傾向的兒童身上找到嗎?[來源請求]

所謂的「童年」,即人類未踏入青春期、性意識未成熟、人未有性衝動的時候——他們無法絕對肯定自己的性傾向。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話,就說明性傾向可能是形成於童年或更早的時候。儘管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都可能影響小孩子的行為,但相比起成人而言,小孩子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始終是較微的。如果在不同文化都可以觀察到某些因素的關聯性,我們就可以推斷,當中的關聯性很可能可以以生物學解釋。[來源請求]

對於童年、成年的比照研究,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長期追蹤研究,由研究對象童年開始定期會面,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另一種是回溯研究,由已確定性傾向的成年人回憶他們兒時的行為。第二種研究比較易找研究對象、短期內亦能較快執行,不過誤差較大。[來源請求]

由下面的研究數據可以看到,童年的行為特徵和成年的性傾向,在統計學上是相關的,但從個別個案來看兩者的關係並非必然的,由下面格林的研究(1987年)可以看出,也有些人童年時有性別認同的問題,長大後成為異性戀者。[來源請求]

回溯研究:

  • (1982年,美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募集了792個研究對象,其中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男異性戀者、女異性戀者各有198人。該問卷,填寫者被問到他們兒時有否參與過58種遊戲或運動。結果發現女同性戀者和男同性戀者較傾向玩一些非性別典型(gender atypical)的活動。[16]
  • (2009年,巴西土耳其泰國)有研究者以問卷和訪問調查了巴西、土耳其和泰國三地的成年男子,共有878個對象,當中177人是同性戀者,157人是雙性戀者,544人是異性戀者。普遍來說,男同性戀者童年時對運動較不感興趣,較多跟女孩子玩,性格也沒那麼有侵略性。[17]

追蹤研究:

  • (1987年,美國)心理學家理查·格林英语Richard Green (sexologist)在1960年代後期募集了 66 個行為女性化的男孩,另有56個男孩作為控制組。當他們踏入青春期或成年後,實驗組的66人中,有 44 人能成功聯繫,控制組的 56 人中則有 35 人能聯繫上。控制組的 35 人全是異性戀者;實驗組的 44 人中,有 33 人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 11 人是異性戀者。[18]

基因 编辑

如果不同人類個體之間有一些相異特徵,生物學家很容易提出一個問題:這會不會是基因引起的?生理上的性別一般來說是取決於XX和XY染色體,A/B/O/AB血型取決於9q34上的ABO基因,鐮狀血球貧血症取決於11p15.5上的HBB基因 。

自然而然,有人會問:「有同性戀基因嗎?」或是:「性傾向遺傳學上的根據嗎?」但是科學家仍未能找出確實的同性戀基因。對於這個現象有兩個可能的解釋:

  1. 的確有一些關鍵性的基因影響性傾向,只是科學家尚未發現。
  2. 性傾向的形成受多個基因影響着。

現時科學家透過基因譜比對,猜測會影響男性性傾向的幾個染色體有:781014X。此外,基於荷爾蒙會影響性傾向是相同流行的說法,有科學家便針對男性荷爾蒙受體(其編碼基因位於X染色體)[19]和芳香環轉化酶(此酶能將睪丸素轉換成女性荷爾蒙,其編碼基因位於15q21.1)[20]研究。

雙生子研究和家族研究是科學家判斷某些特徵是否遺傳常用的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其缺陷:

  1. 當一個家族或雙生子都有相近的特徵,除了基因的作用,亦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而單憑統計數據不足以下定論:
    • 共享環境:大家共同遇到的事件。注意這裏的「環境」或是「事件」,不止指社會或家庭文化或發生的事件,亦指生物學或化學上產生作用的地方或條件。例如對於雙生兒來說,母體就是他們的共同環境,母親懷孕期間母體內各種荷爾蒙的濃度都可能影響這些雙生兒日後的特徵。
    • 非共享環境:個別遭遇到的事件。
  2. 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的,要找到大量既是同性戀者又是家族的個案以供研究,可不是易事。樣本數目越少,統計學上就較不可靠。
  3. 招募研究對象:一些兄弟姐妹或親戚都是同性戀者的人可能會較願意去參與研究,這使得的實際比例更不清晰。

另外,雙生子研究的時候,研究者要考慮研究對象是同卵雙生還是異卵雙生;但有時要判定研究對象是哪一種雙生兒時,並不會作仔細的DNA核對,多是單從外貌去判斷,這也造成一定的誤差。

各地都有研究者進行過相關的雙生子研究,以下是一些數據:(百份比表示同性戀的遺傳機率)

  • 澳洲:30% (男)、50-60%(女)(研究對象數目 N=4901 (對雙生兒),報告出版年份:2000年)[21]
  • 瑞典:34%-39%(男)、18-19%(女)(N=3826(對),2010年)[22]
  • 芬蘭:45%(男)、50%(女)(N=3261(對),2010年)[23]
  • 美國:0%(男)、48%(女)(1314人,1997年)[24]/ 28-65%(N=794(對),2000年) [25]

家族研究方面,暫時科學界的研究數據顯示,跟同性戀者有相同性別的兄弟姐妹,約有 7-16% 也是同性戀者。[26][27][28][29]

出生順序 编辑

荷爾蒙 编辑

關於荷爾蒙對性傾向的影響,科學家多是針對出生前荷爾蒙研究。不少科學家相信出生前荷爾蒙是關鍵性的因素。

科學家之所以針對研究出生前荷爾蒙,是基於幾個線索:

  1. 動物實驗上得知,實驗鼠的出生前荷爾蒙濃度會影響其性傾向。[30][31][32][33]
  2. 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CAH ,在胚胎發育期睪丸素過多[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女性,跟她們一些沒有患此症的女性親戚比較,前者同性戀的比率較一般女性高。[34]
  3. 研究顯示一些非性別典型的特質(包括喜好的遊戲、攻擊性、食指無名指長比、腦內SDN-POA的大小)會受到出生前荷爾蒙濃度影響。有些科學家猜想,性傾向和這些性質就好像「一個套裝」般加諸人身上。由此推論,這個「套裝」是會受到出生前荷爾蒙的濃度影響其「內涵」的。

解剖學上的比較 编辑

大腦結構 编辑

身體結構 编辑

成因理論 编辑


演化生物學 编辑

同性戀是個不利生育的因素。若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同性戀是有一定遺傳性的,這個因素經過多年自然競爭、淘汰之後,似乎應該會消失在人口之中。那為何古往今來同性戀者都在人口保持一定比例呢?就此有多個解釋:

  • 好些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可能因為社會風俗等因素而生育。
  • 相關的基因是隱性的/需要某些條件才能誘發其表型
  • 相關的基因有多方面的影響——除了影響性傾向之外,還會影響其他特質,而那些特質可能是有利競爭和繁衍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假設。這些假設的其中一個推論均是同性戀者較一般人有更多的親戚。

  • 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這個模型提出,同性戀者自己傾向不生育,他們能協助其親屬照顧兒女,繼而他們的親屬會有更多子女存活下來。[35]
  • 對於 相異性別的兄弟/姐妹:有學者認為性傾向應該用一個「對男性特別有性慾/對女性特別有性慾」的模型去理解,而非「對異性特別有性慾/對同性特別有性慾」。例如說,男同性戀者和他的姐妹,家族遺傳一些基因,會增加他們對男性的性慾。那些女性對男性的性慾特別強,提高了生育率,使得那個基因能延續下去。[36][37][38] [39] [40]
  • 對於 相同性別的兄弟/姐妹:一些非性別典型的特質,可能更會吸引異性。當這些特質到了某個程度,個體就會傾向同性戀。男同性戀者和他的異性戀兄弟,家族遺傳一些「女性化」的基因,他的異性戀兄弟性情可能更溫和、有同情心,因此更受女性歡迎,生育率更高。[41][42]


相關條目 编辑

主要參考書目 编辑

  • Simon LeVay. 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 ISBN 9780199737673, 2010

參考 编辑

  1. ^ 1.0 1.1 Frankowski B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Adolescenc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June 2004, 113 (6): 1827–32 [2019-08-03]. PMID 15173519. doi:10.1542/peds.113.6.1827. (原始内容于2019-06-24). 
  2. ^ Mary Ann Lamanna; Agnes Riedmann; Susan D Stewart. Marriages, Families, and Relationships: Making Choices in a Diverse Society. Cengage Learning. 2014: 82 [2016-02-11]. ISBN 978-1305176898. (原始内容于2016-11-30). The reason some individuals develop a gay sexual identity has not been definitively established  – nor do we yet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terosexualit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a variety of factors impact a person's sexuality. The most recent literature from the APA says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is not a choice that can be changed at will, and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is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factors...is shaped at an early age...[and evidence suggests] biological, including genetic or inborn hormonal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person's sex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3. ^ Gail Wiscarz Stuar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502 [2016-02-11]. ISBN 978-0323294126. (原始内容于2016-11-30). No conclusive evidence supports any one specific cause of homosexuality; however, most researchers agree that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4. ^ Bailey JM, Vasey PL, Diamond LM, Breedlove SM, Vilain E, Epprecht M.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1): 45–101. PMID 27113562. doi:10.1177/1529100616637616. 
  5. ^ Submission to the Church of England's Listening Exercise on Human Sexuality. 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2013-06-13]. (原始内容于2013-05-02). 
  6. ^ Bailey JM, Pillard, RC. 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1, 48 (12): 1089–96. PMID 1845227. doi:10.1001/archpsyc.1991.01810360053008. 
  7. ^ Whitam FL; et al. Homosexual orientation in twins: a report on 61 pairs and three triplet sets. Arch. Sex. Behav. 1993, 22 (3): 187–206. PMID 8494487. doi:10.1007/bf01541765. 
  8. ^ Bailey JM, Dunne MP, Martin NG.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 J Pers Soc Psychol. March 2000, 78 (3): 524–36. PMID 10743878. doi:10.1037/0022-3514.78.3.524. 
  9. ^ Hershberger, Scott L. 2001. B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Pp. 27–51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Identities and Youth: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nthony R. D’Augelli and Charlotte J. Patters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oted in Bearman and Bruckner, 2002.
  10. ^ 10.0 10.1 Bearman P. S.; Bruckner H.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2, 107 (5): 1179–1205. CiteSeerX 10.1.1.483.4722 . doi:10.1086/341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11. ^ While inconsistent with modern findings, the first relatively large-scale twin study on sexual orientation was reported by Kallman in 1952. (See: Kallmann FJ. Comparative twin study on the genetic aspects of male homosexuality. J. Nerv. Ment. Dis. April 1952, 115 (4): 283–97. PMID 14918012. ). Examining only male twin pairs, he found a 100% concordance rate for homosexuality among 37 monozygotic (MZ) twin pairs, compared to a 12%–42% concordance rate among 26 dizygotic (DZ) twin pairs, depending on definition. In other words, every identical twin of a homosexual subject was also homosexual, while this was not the case for non-identical twins. This study was criticized for its vaguely described method of recruiting twins and for a high rat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its subjects. (See Rosenthal, D., "Genetic Theory and Abnormal Behavior" 1970, New York: McGraw-Hill.)
  12. ^ 12.0 12.1 Långström N, Rahman Q, Carlström E, Lichtenstein P.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 Arch Sex Behav. February 2010, 39 (1): 75–80. PMID 18536986. doi:10.1007/s10508-008-9386-1. 
  13. ^ Schacter, Daniel L.; Gilbert, Daniel Todd; Wegner, Daniel M. Psychology 2n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2011: 435 [2018-08-19]. ISBN 978-1429237192. (原始内容于2021-02-27). 
  14. ^ Gringas, P.; Chen, W. Mechanisms for difference in monozygous twins.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01, 64 (2): 105–117. PMID 11440823. doi:10.1016/S0378-3782(01)00171-2. 
  15. ^ Grant, Seth G. N. Michael Rutter: Genes and behavior: nature-nurture interplay explained.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April 2006, 5 (3): 303. ISSN 1601-1848. doi:10.1111/j.1601-183x.2006.00219.x (英语). 
  16. ^ Grellert EA, Newcomb MD, Bentler PM. Childhood play activities of male and female homosexuals and heterosexuals. Arch Sex Behav. 1982, 11 (6): 451–478. PMID 7159216. doi:10.1007/BF01542472. 
  17. ^ Cardoso FL. Recalled sex-typed behavior in childhood and sports'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of heterosexual, bi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 from Brazil, Turkey and Thailand. Arch Sex Behav. 2009, 38 (5): 726–736. PMID 18340519. doi:10.1007/s10508-008-9312-6. 
  18. ^ Green R (1987). The "Sissy Boy Syndr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mosexuality. Yale Univ Pr (February, 1987) ISBN 0-300-03696-5.
  19. ^ Macke JP, Hu N, Hu S, Bailey M, King VL, Brown T, Hamer D, Nathans J.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 is not a common determinant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m J Hum Genet. 1993, 53 (4): 844–852. PMID 8213813. 
  20. ^ DuPree MG, Mustanski BS, Boclandt S, Nievergelt C, Hamer DH. A candidate gene study of CYP19 (aromatas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Behav Genet. 2004, 34 (3): 243–250. PMID 14990865. doi:10.1023/B:BEGE.0000017870.77610.52. 
  21. ^ Kirk KM, Bailey JM, Dunne MP, Martin NG. Measurement models for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community twin sample. Behav Genet. 2000, 30 (4): 345–356. PMID 11206089. doi:10.1023/A:1026557719181. 
  22. ^ Långström N, Rahman Q, Carlström E, Lichtenstein P.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 Arch Sex Behav. 2010, 39: 75–80. PMID 18536986. doi:10.1007/s10508-008-9386-1. 
  23. ^ Alanko K, Santtila P, Harlaar N, Witting K, Varjonen M, Jern P, Johansson A, von der Pahlen B, Sandnabba NK. Common genetic effects of gender atypical behavior in childhood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ulthood: A study of Finnish twins. Arch Sex Behav. 2010, 39 (1): 81–92. PMID 19172387. doi:10.1007/s10508-008-9457-3. 
  24. ^ Hershberger SL. A twin registry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J Sex Res. 1997, 34 (2): 212–222.  (全文:https://archive.today/20120714153208/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2372/is_n2_v34/ai_19551974/
  25. ^ Kendler KS, Thornton LM, Gilman SE, Kessler RC.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 1843–1846. PMID 11058483. 
  26. ^ Bailey JM, Bell AP. Familiality of female and male homosexuality. Behav Genet. 1993, 23. 
  27. ^ Bailey JM, Benishay DS.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m J Psychiatry. 1993, 150: 272–277. 
  28. ^ Hamer DH, Hu S, Magnuson VL, Hu N, Pattatucci AM.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1993, 261: 321–327. 
  29. ^ Bailey JM, Pillard RC, Dawood K, Miller MB, Farrer LA. A family history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using three independent samples. Bahav Genet. 1999, 29: 79–86. 
  30. ^ Kerchner M, Ward IL. SDN-MPOA volume in male rats is decreased by prenatal stress, but is not related to ejaculatory behavior. Brain Res. 1992, 581: 244–251. 
  31. ^ Meek LR, Schulz-Wilson KM, Keith CA. Effects of prenatal stress on sexual partner preference in mice. Physiol Behav. 1992, 89: 133–138. 
  32. ^ Anderson DK, Rhess RW, Fleming DE. Effects of prenatal stress on differentiation. Brain Res. 1985, 332: 113–118. 
  33. ^ Ward IL. Prenatal stress feminizes and demasculinizes the behavior of males. Science. 1972, 175: 82–84. 
  34. ^ Meyer-Bahlburg HF, Dolezal C, Baker SW, New MI. Sexual orientation in women with classical or non-classical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s as a function of degree of prenatal androgen excess. Arch Sex Behav. 2008, 37: 85–99. 
  35. ^ E. O. Wilson(艾德華·威爾森). (1975)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 ^ Trivers RL. Parent-offspring conflicit. Amer Zool. 1974, 14: 249–264. 
  37. ^ Hamer D, Copeland P. (1994) The science of desire: The search of the gay gene and the biology of behavior
  38. ^ Camperio-Ciani A, Corna F, Capiluppi C. Evidence for maternally inherited factors favouring male homosexuality and promoting female fecundity. Pro RSL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271: 2217–2221. 
  39. ^ Rahman Q, Collins A, Morrison M, Orrells JC, Cadinouche K, Greenfield S, Begum S. Maternal inheritance and familial fecundity factors in male homosexuality. Arch Sex Behav. 2008, 37: 962–969. 
  40. ^ Iemmola F, Camperio-Ciani A. New evide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ing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female fecundity increase in the maternal line. Arch Sex Behav. 2009, 38: 393–399. 
  41. ^ Miller EM. Homosexuality, birth order, and evolution: toward an equilibrium reproductive economics of homosexuality. Arch Sex Behav. 2000, 29: 1–34. 
  42. ^ Zietsch BP, Morley KI, Shekar SN, Verweij KH, Keller MC, Macgregor S, Wright MJ, Bailey JM, Martin NG. 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ing to homosexuality may increase mating success in heterosexuals. Evol Hum Behav. 2008, 29: 424–433. 

性傾向和生物學,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性別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3月12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性別專家關注的頁面, 此条目序言章节没有充分总结全文内容要点, 2019年3月12日, 请考虑扩充序言, 清晰概述条目所有重點, 请在条目的讨论页讨论此问题,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3月12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 完成修改後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性別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3月12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性別專家關注的頁面 此条目序言章节没有充分总结全文内容要点 2019年3月12日 请考虑扩充序言 清晰概述条目所有重點 请在条目的讨论页讨论此问题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3月12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 完成修改後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 或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不完整 2022年8月20日 請幫忙改善本條目 或到討論頁去討論该條目的問題 生物学与性取向的关系是一个研究课题 虽然科学家不知道性取向形成的確切原因 但現行的理論認為 遺傳 激素與社會因素共同決定一個體的性取向 1 2 3 產後社會環境對性取向的影響較低 特別是對於男性 4 解釋性取向原因的生物學理論受到科学家的青睐 1 这些理论涉及到遗传因素 早期子宫环境和大脑结构复杂相互作用 5 与异性恋 同性恋 双性恋或者无性恋形成的有关因素包括基因 产前激素 英语 Prenatal hormon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和大脑结构 目录 1 实证研究 1 1 双生子研究 1 1 1 批评 2 性傾向与先天性 2 1 童年研究 2 2 基因 2 3 出生順序 2 4 荷爾蒙 3 解剖學上的比較 3 1 大腦結構 3 2 身體結構 4 成因理論 5 演化生物學 6 相關條目 7 主要參考書目 8 參考实证研究 编辑双生子研究 编辑 许多双生子研究试图比较遗传学和环境在确定性取向方面的相对重要性 在1991年的一项研究中 贝利和皮拉尔对从 同性恋杂志 中招募的男性双胞胎进行了一项研究 发现52 的同卵双胞胎兄弟 共有59名 和22 的异卵双胞胎在同性恋方面是一致的 6 在一项61对双胞胎的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 在大多数男性受试者中 单卵双胞胎的同性恋一致率为66 异卵双胞胎的同性恋一致率为30 7 2000年 贝利 邓恩和马丁研究了4901对澳大利亚双胞胎的大样本 但报告的一致性不到一半 8 他们发现男性同卵双胞胎的一致性为20 女性同卵双胞胎的一致性为24 其他研究者支持性取向由生物学原因决定 9 Bearman和Bruckner 2002 批评早期研究集中于小的选择样本 10 和不具代表性的课题选择 11 他们研究了289对同卵双胞胎和495对异卵双胞胎 发现男性同卵双胞胎的同性吸引力一致率仅为7 7 女性为5 3 他们称这一模式 不表明遗传影响独立于社会背景 10 2010年 瑞典对所有成年双胞胎 超过7600对 的研究 12 将同性性行为的来源解释为遗传和个体独特的环境 如产前环境 疾病和创伤的经历 同龄人群体和性经验 同时 共享环境变量 如家庭环境 社会态度等 有较弱但显著的影响 在统计学上 女性受遗传的影响较弱 男性不受共享环境的影响 瑞典对所有成年双胞胎的研究 旨在解决同性恋双胞胎更愿意参加实验 这一潜在偏见的影响 生物统计模型显示 在男性中 遗传效应解释34 39 的性取向差异 共享环境为0 个体独特的环境为61 66 在女性中 对应的估计值为18 19 的遗传效应 16 17 的共享环境 64 66 的个体独特环境 尽管较大的置信区间表明需要谨慎的解释 但是 同性性行为受到遗传为主的 家族的中等程度影响和非共享环境 社会与生物 的中等到较高程度影响的结论不变 12 批评 编辑 双生子研究受到了很多批评 包括自我选择偏见 即同性恋者和同性恋兄弟姐妹更有可能自愿参加研究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鉴于许多同卵双胞胎在性方面的差异 性取向不能仅仅归因于遗传因素 13 另一个问题是 即使是同卵双胞胎 在同性恋方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并且有一种机制可能可以解释这种不一致 Gringas和Chen 2001 描述了导致同卵双胞胎之间差异的多种机制 其中最关键的是绒毛膜性和羊膜性 14 双绒毛膜双胞胎可能具有不同的激素环境 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胎盘接收母体血液 这可能导致不同水平的大脑男性化 单羊膜双生子共享激素环境 但可能患有 双生子输血综合征 即 一个相对充满血液 另一个则血液不足 15 性傾向与先天性 编辑童年研究 编辑 研究者嘗試解答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從人的童年 來判斷他們將來的性傾向的嗎 童年就有線索可循的嗎 我們現在知道 即使摒除文化或社會因素 平均來說 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行為都有差異的 例如男孩較喜好競爭性的遊戲 類似的差異也能在成年時有不同性傾向的兒童身上找到嗎 來源請求 所謂的 童年 即人類未踏入青春期 性意識未成熟 人未有性衝動的時候 他們無法絕對肯定自己的性傾向 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話 就說明性傾向可能是形成於童年或更早的時候 儘管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都可能影響小孩子的行為 但相比起成人而言 小孩子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始終是較微的 如果在不同文化都可以觀察到某些因素的關聯性 我們就可以推斷 當中的關聯性很可能可以以生物學解釋 來源請求 對於童年 成年的比照研究 有兩種研究方式 一種是長期追蹤研究 由研究對象童年開始定期會面 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另一種是回溯研究 由已確定性傾向的成年人回憶他們兒時的行為 第二種研究比較易找研究對象 短期內亦能較快執行 不過誤差較大 來源請求 由下面的研究數據可以看到 童年的行為特徵和成年的性傾向 在統計學上是相關的 但從個別個案來看兩者的關係並非必然的 由下面格林的研究 1987年 可以看出 也有些人童年時有性別認同的問題 長大後成為異性戀者 來源請求 回溯研究 1982年 美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募集了792個研究對象 其中男同性戀者 女同性戀者 男異性戀者 女異性戀者各有198人 該問卷 填寫者被問到他們兒時有否參與過58種遊戲或運動 結果發現女同性戀者和男同性戀者較傾向玩一些非性別典型 gender atypical 的活動 16 2009年 巴西 土耳其 泰國 有研究者以問卷和訪問調查了巴西 土耳其和泰國三地的成年男子 共有878個對象 當中177人是同性戀者 157人是雙性戀者 544人是異性戀者 普遍來說 男同性戀者童年時對運動較不感興趣 較多跟女孩子玩 性格也沒那麼有侵略性 17 追蹤研究 1987年 美國 心理學家理查 格林 英语 Richard Green sexologist 在1960年代後期募集了 66 個行為女性化的男孩 另有56個男孩作為控制組 當他們踏入青春期或成年後 實驗組的66人中 有 44 人能成功聯繫 控制組的 56 人中則有 35 人能聯繫上 控制組的 35 人全是異性戀者 實驗組的 44 人中 有 33 人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 11 人是異性戀者 18 基因 编辑 如果不同人類個體之間有一些相異特徵 生物學家很容易提出一個問題 這會不會是基因引起的 生理上的性別一般來說是取決於XX和XY染色體 A B O AB血型取決於9q34上的ABO基因 鐮狀血球貧血症取決於11p15 5上的HBB基因 1 自然而然 有人會問 有同性戀基因嗎 或是 性傾向有遺傳學上的根據嗎 但是科學家仍未能找出確實的同性戀基因 對於這個現象有兩個可能的解釋 的確有一些關鍵性的基因影響性傾向 只是科學家尚未發現 性傾向的形成受多個基因影響着 現時科學家透過基因譜比對 猜測會影響男性性傾向的幾個染色體有 7 8 10 14和X 此外 基於荷爾蒙會影響性傾向是相同流行的說法 有科學家便針對男性荷爾蒙受體 其編碼基因位於X染色體 19 和芳香環轉化酶 此酶能將睪丸素轉換成女性荷爾蒙 其編碼基因位於15q21 1 20 研究 雙生子研究和家族研究是科學家判斷某些特徵是否遺傳常用的方法 當然這些方法有其缺陷 當一個家族或雙生子都有相近的特徵 除了基因的作用 亦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而單憑統計數據不足以下定論 共享環境 大家共同遇到的事件 注意這裏的 環境 或是 事件 不止指社會或家庭文化或發生的事件 亦指生物學或化學上產生作用的地方或條件 例如對於雙生兒來說 母體就是他們的共同環境 母親懷孕期間母體內各種荷爾蒙的濃度都可能影響這些雙生兒日後的特徵 非共享環境 個別遭遇到的事件 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的 要找到大量既是同性戀者又是家族的個案以供研究 可不是易事 樣本數目越少 統計學上就較不可靠 招募研究對象 一些兄弟姐妹或親戚都是同性戀者的人可能會較願意去參與研究 這使得的實際比例更不清晰 另外 雙生子研究的時候 研究者要考慮研究對象是同卵雙生還是異卵雙生 但有時要判定研究對象是哪一種雙生兒時 並不會作仔細的DNA核對 多是單從外貌去判斷 這也造成一定的誤差 各地都有研究者進行過相關的雙生子研究 以下是一些數據 百份比表示同性戀的遺傳機率 澳洲 30 男 50 60 女 研究對象數目 N 4901 對雙生兒 報告出版年份 2000年 21 瑞典 34 39 男 18 19 女 N 3826 對 2010年 22 芬蘭 45 男 50 女 N 3261 對 2010年 23 美國 0 男 48 女 1314人 1997年 24 28 65 N 794 對 2000年 25 家族研究方面 暫時科學界的研究數據顯示 跟同性戀者有相同性別的兄弟姐妹 約有 7 16 也是同性戀者 26 27 28 29 出生順序 编辑 荷爾蒙 编辑 關於荷爾蒙對性傾向的影響 科學家多是針對出生前荷爾蒙研究 不少科學家相信出生前荷爾蒙是關鍵性的因素 科學家之所以針對研究出生前荷爾蒙 是基於幾個線索 從動物實驗上得知 實驗鼠的出生前荷爾蒙濃度會影響其性傾向 30 31 32 33 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CAH 在胚胎發育期睪丸素過多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女性 跟她們一些沒有患此症的女性親戚比較 前者同性戀的比率較一般女性高 34 研究顯示一些非性別典型的特質 包括喜好的遊戲 攻擊性 食指無名指長比 腦內SDN POA的大小 會受到出生前荷爾蒙濃度影響 有些科學家猜想 性傾向和這些性質就好像 一個套裝 般加諸人身上 由此推論 這個 套裝 是會受到出生前荷爾蒙的濃度影響其 內涵 的 解剖學上的比較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 需要扩充 大腦結構 编辑 身體結構 编辑成因理論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 需要扩充 演化生物學 编辑同性戀是個不利生育的因素 若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如果同性戀是有一定遺傳性的 這個因素經過多年自然競爭 淘汰之後 似乎應該會消失在人口之中 那為何古往今來同性戀者都在人口保持一定比例呢 就此有多個解釋 好些同性戀者 雙性戀者可能因為社會風俗等因素而生育 相關的基因是隱性的 需要某些條件才能誘發其表型 相關的基因有多方面的影響 除了影響性傾向之外 還會影響其他特質 而那些特質可能是有利競爭和繁衍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假設 這些假設的其中一個推論均是同性戀者較一般人有更多的親戚 親屬選擇 kin selection 這個模型提出 同性戀者自己傾向不生育 他們能協助其親屬照顧兒女 繼而他們的親屬會有更多子女存活下來 35 對於 相異性別的兄弟 姐妹 有學者認為性傾向應該用一個 對男性特別有性慾 對女性特別有性慾 的模型去理解 而非 對異性特別有性慾 對同性特別有性慾 例如說 男同性戀者和他的姐妹 家族遺傳一些基因 會增加他們對男性的性慾 那些女性對男性的性慾特別強 提高了生育率 使得那個基因能延續下去 36 37 38 39 40 對於 相同性別的兄弟 姐妹 一些非性別典型的特質 可能更會吸引異性 當這些特質到了某個程度 個體就會傾向同性戀 男同性戀者和他的異性戀兄弟 家族遺傳一些 女性化 的基因 他的異性戀兄弟性情可能更溫和 有同情心 因此更受女性歡迎 生育率更高 41 42 相關條目 编辑出生順序和男性性傾向關係 神經科學和性取向主要參考書目 编辑Simon LeVay 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 ISBN 9780199737673 2010參考 编辑 1 0 1 1 Frankowski B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Adolescenc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June 2004 113 6 1827 32 2019 08 03 PMID 15173519 doi 10 1542 peds 113 6 1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24 Mary Ann Lamanna Agnes Riedmann Susan D Stewart Marriages Families and Relationships Making Choices in a Diverse Society Cengage Learning 2014 82 2016 02 11 ISBN 978 1305176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1 30 The reason some individuals develop a gay sexual identity has not been definitively established nor do we yet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terosexualit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a variety of factors impact a person s sexuality The most recent literature from the APA says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is not a choice that can be changed at will and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is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s shaped at an early age and evidence suggests biological including genetic or inborn hormonal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person s sex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Gail Wiscarz Stuar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502 2016 02 11 ISBN 978 0323294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1 30 No conclusive evidence supports any one specific cause of homosexuality however most researchers agree that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Bailey JM Vasey PL Diamond LM Breedlove SM Vilain E Epprecht M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1 45 101 PMID 27113562 doi 10 1177 1529100616637616 Submission to the Church of England s Listening Exercise on Human Sexuality 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2013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02 Bailey JM Pillard RC 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1 48 12 1089 96 PMID 1845227 doi 10 1001 archpsyc 1991 01810360053008 Whitam FL et al Homosexual orientation in twins a report on 61 pairs and three triplet sets Arch Sex Behav 1993 22 3 187 206 PMID 8494487 doi 10 1007 bf01541765 Bailey JM Dunne MP Martin NG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 J Pers Soc Psychol March 2000 78 3 524 36 PMID 10743878 doi 10 1037 0022 3514 78 3 524 Hershberger Scott L 2001 B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Pp 27 51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Identities and Youth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nthony R D Augelli and Charlotte J Patters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oted in Bearman and Bruckner 2002 10 0 10 1 Bearman P S Bruckner H Opposite sex twins and adolescent same sex att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2 107 5 1179 1205 CiteSeerX 10 1 1 483 4722 nbsp doi 10 1086 341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While inconsistent with modern findings the first relatively large scale twin study on sexual orientation was reported by Kallman in 1952 See Kallmann FJ Comparative twin study on the genetic aspects of male homosexuality J Nerv Ment Dis April 1952 115 4 283 97 PMID 14918012 Examining only male twin pairs he found a 100 concordance rate for homosexuality among 37 monozygotic MZ twin pairs compared to a 12 42 concordance rate among 26 dizygotic DZ twin pairs depending on definition In other words every identical twin of a homosexual subject was also homosexual while this was not the case for non identical twins This study was criticized for its vaguely described method of recruiting twins and for a high rat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its subjects See Rosenthal D Genetic Theory and Abnormal Behavior 1970 New York McGraw Hill 12 0 12 1 Langstrom N Rahman Q Carlstrom E Lichtenstein P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 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 Arch Sex Behav February 2010 39 1 75 80 PMID 18536986 doi 10 1007 s10508 008 9386 1 Schacter Daniel L Gilbert Daniel Todd Wegner Daniel M Psychology 2n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2011 435 2018 08 19 ISBN 978 14292371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7 Gringas P Chen W Mechanisms for difference in monozygous twins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01 64 2 105 117 PMID 11440823 doi 10 1016 S0378 3782 01 00171 2 Grant Seth G N Michael Rutter Genes and behavior nature nurture interplay explained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April 2006 5 3 303 ISSN 1601 1848 doi 10 1111 j 1601 183x 2006 00219 x 英语 Grellert EA Newcomb MD Bentler PM Childhood play activities of male and female homosexuals and heterosexuals Arch Sex Behav 1982 11 6 451 478 PMID 7159216 doi 10 1007 BF01542472 Cardoso FL Recalled sex typed behavior in childhood and sports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of heterosexual bi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 from Brazil Turkey and Thailand Arch Sex Behav 2009 38 5 726 736 PMID 18340519 doi 10 1007 s10508 008 9312 6 Green R 1987 The Sissy Boy Syndr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mosexuality Yale Univ Pr February 1987 ISBN 0 300 03696 5 Macke JP Hu N Hu S Bailey M King VL Brown T Hamer D Nathans J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 is not a common determinant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m J Hum Genet 1993 53 4 844 852 PMID 8213813 DuPree MG Mustanski BS Boclandt S Nievergelt C Hamer DH A candidate gene study of CYP19 aromatas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Behav Genet 2004 34 3 243 250 PMID 14990865 doi 10 1023 B BEGE 0000017870 77610 52 Kirk KM Bailey JM Dunne MP Martin NG Measurement models for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community twin sample Behav Genet 2000 30 4 345 356 PMID 11206089 doi 10 1023 A 1026557719181 Langstrom N Rahman Q Carlstrom E Lichtenstein P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 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 Arch Sex Behav 2010 39 75 80 PMID 18536986 doi 10 1007 s10508 008 9386 1 Alanko K Santtila P Harlaar N Witting K Varjonen M Jern P Johansson A von der Pahlen B Sandnabba NK Common genetic effects of gender atypical behavior in childhood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ulthood A study of Finnish twins Arch Sex Behav 2010 39 1 81 92 PMID 19172387 doi 10 1007 s10508 008 9457 3 Hershberger SL A twin registry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J Sex Res 1997 34 2 212 222 全文 https archive today 20120714153208 findarticles com p articles mi m2372 is n2 v34 ai 19551974 Kendler KS Thornton LM Gilman SE Kessler RC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 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 1843 1846 PMID 11058483 Bailey JM Bell AP Familiality of female and male homosexuality Behav Genet 1993 23 Bailey JM Benishay DS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Am J Psychiatry 1993 150 272 277 Hamer DH Hu S Magnuson VL Hu N Pattatucci AM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1993 261 321 327 Bailey JM Pillard RC Dawood K Miller MB Farrer LA A family history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using three independent samples Bahav Genet 1999 29 79 86 Kerchner M Ward IL SDN MPOA volume in male rats is decreased by prenatal stress but is not related to ejaculatory behavior Brain Res 1992 581 244 251 Meek LR Schulz Wilson KM Keith CA Effects of prenatal stress on sexual partner preference in mice Physiol Behav 1992 89 133 138 Anderson DK Rhess RW Fleming DE Effects of prenatal stress on differentiation Brain Res 1985 332 113 118 Ward IL Prenatal stress feminizes and demasculinizes the behavior of males Science 1972 175 82 84 Meyer Bahlburg HF Dolezal C Baker SW New MI Sexual orientation in women with classical or non classical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s as a function of degree of prenatal androgen excess Arch Sex Behav 2008 37 85 99 E O Wilson 艾德華 威爾森 1975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rivers RL Parent offspring conflicit Amer Zool 1974 14 249 264 Hamer D Copeland P 1994 The science of desire The search of the gay gene and the biology of behavior Camperio Ciani A Corna F Capiluppi C Evidence for maternally inherited factors favouring male homosexuality and promoting female fecundity Pro RSL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271 2217 2221 Rahman Q Collins A Morrison M Orrells JC Cadinouche K Greenfield S Begum S Maternal inheritance and familial fecundity factors in male homosexuality Arch Sex Behav 2008 37 962 969 Iemmola F Camperio Ciani A New evide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ing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female fecundity increase in the maternal line Arch Sex Behav 2009 38 393 399 Miller EM Homosexuality birth order and evolution toward an equilibrium reproductive economics of homosexuality Arch Sex Behav 2000 29 1 34 Zietsch BP Morley KI Shekar SN Verweij KH Keller MC Macgregor S Wright MJ Bailey JM Martin NG 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ing to homosexuality may increase mating success in heterosexuals Evol Hum Behav 2008 29 424 43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性傾向和生物學 amp oldid 8123386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