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德國姬蠊

德國姬蠊(學名:Blattella germanica),俗稱德國蟑螂,是蟑螂的一种,身長多為1.0到1.6厘米[1][2][3],比美洲家蠊小。顏色有浅棕色至深棕色,而且在其前胸有兩條由頭部至翅膀末端的直紋。飛行距離不长,只在受干擾時才會飛行[4]

德國姬蠊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蜚蠊目 Blattodea
总科: 匍蜚蠊總科 Blaberoidea
科: 姬蜚蠊科 Ectobiidae
亚科: 姬蜚蠊亞科 Ectobiinae
属: 姬蠊屬 Blattella
种:
德國姬蠊 B. germanica
二名法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 12th edition of Systema Naturae英语12th edition of Systema Naturae

這種蟑螂是最常見的家居蟑螂之一,屬於本土物種少數的有害生物,在全世界大部分人类居住区均可找到[5],但在寒冷的地區則較少。人工养殖只需要2个月即可繁殖一个世代,成虫寿命约为200天[1]。本物種與亞洲蟑螂英语Blattella asahinai密切相關,若不仔细觀察,则难以找出兩者间的区别,可能彼此誤認。然而,亞洲蟑螂會被光吸引,而且可以作长距离飛行,但德國蟑螂則相反。

生物學及害處 编辑

德國蟑螂很容易在建築物裡紮根,但在電器如微波爐、咖啡機、餐館、食品加工業設施、酒店及安老院等機構設施裡尤為常見。牠們會在裡面建造巢穴,具群居性,且繁殖速度快,每個卵囊可孵出多隻幼蟲,這些幼蟲由出生至交配期的所需時間短暫,因此人們難以將之徹底驅除。不過在寒冷氣候環境,牠們只會在人類聚居處出現,因為嚴寒的環境令牠們難以存活,在室外牠們很快就會死去。儘管如此,德國姬蠊目前已知會出現的最北處位於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阿勒特[6];而最南的地區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南部[7]

本物種最初被認為是歐洲的原生種,後來認為很可能是從非洲東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首度出現,再擴散至其他地區[8][9],不過最新的證據顯示德国蟑螂其實是起源於東南亞[5][10]。但不管這物種起源於甚麼地方,德国蟑螂對寒冷氣候的敏感,反映出這個物種應該起源於較溫暖的氣候環境,然後在古代時透過遷進人類的居所成為家居有害生物,繼而隨同人類遷移和運輸而擴散至其他地區。該物種現在分佈於全世界,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上以及在許多主要島嶼以家居有害生物的形式存活。因此,牠們在不同地區文化中被賦予各種名稱。例如,雖然牠們在英語國家被廣泛稱為「德國蟑螂」,但在德國卻被稱為「俄羅斯蟑螂」[11]

作為一種夜行性物種,德國姬蠊偶爾會在白天出現,特別是當其數量過多,或受到干擾。然而,這些時刻通常都在傍晚出現,特別是當有人突然在一間昏暗的房間時開燈,例如當牠們剛好在清理廚房的廚餘時最為常見到它的身影[12]。當被刺激或受到驚嚇時,會釋放出臭味

食性 编辑

德國蟑螂為一種雜食性食腐昆蟲,尤其喜歡吃肉類澱粉類食物及各種油脂。當食物短缺時,牠們會連肥皂、膠水、牙膏,甚或連潤滑油也會吃。當真正饑荒時,還會同類相食,咬吃其他同類的翅膀及蟑螂屍體[13]。 在行動方面,這種蟑螂多數會於夜間活動,但在日間如果受到干擾或聯群結隊的情況下也會出現。

繁殖 编辑

另外雌性的德國蟑螂在產卵期間不會即時把卵囊排出,而是留在體內孵化一段時間,使人們不會發現牠們的卵囊,而將之清除。此外牠們的身型也比其他品種的小,可躲在狹窄的縫隙中,從而避過人們的襲擊。除人們家中飼養的寵物外,這種蟑螂在人類居住地方,其自然天敵非常少。

德國姬蠊的繁殖速度比任何其他住宅蟑螂都要快,[14]大概50-60日內由卵發育成長為成蟲。[15] 人工养殖的德國蟑螂只需要2个月即可繁殖一个世代,成虫寿命约为200天[1]。 受精后,一只雌性德国蟑螂在腹部发育出一个卵鞘。卵鞘長約8毫米,當中約有37-44個卵。随着受精卵发育,雌性的腹部會膨胀,直到卵块的半透明尖端开始从腹部末端突出,这时候,受精卵发育完全,卵常在卵鞘還未完全脫離雌蟲身體時就孵化,身體為黑褐色,胸部背板中央顏色較淡。 有1/4英寸长、16节片. 最初半透明的卵块很快变白,然后在几个小时内变成粉红色,逐渐变暗,直到48小时后,它的壳变成深红棕色,接近于栗色。卵囊末部有一龍骨狀的脊,並在受精卵成熟之際輕微向邊際彎曲。少數受精卵可能會在卵囊尚附在母體時便孵出,但其餘大多數都會於卵囊脫離母體24小時後才孵出。成蟲體長10-15毫米,身體為褐色,最大的特徵是前胸背板上有兩條深色縱帶。雄蟲體型較瘦長,雌蟲腹部則明顯較為圓短。新生的幼體大概長3毫米,經過6-7個中間形態英语instar,就會發育至性成熟狀態。在那些中間形態中,基於不同的自然因素,幾乎一半幼體會在脫皮英语ecdysis過程中喪生。脫下的皮和幼體屍體會隨即被其他在場的幼體吃掉。[14]

蟲害控制 编辑

德國蟑螂能成功地在樓宇中建立生态位 ,並能彈性面對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原因包括:

  • 於人類環境中缺乏自然捕食者
  • 多產繁殖
  • 繁殖週期短
  • 能躲藏在細小縫隙
  • 於短短數星期便能由幼蟲達至性成熟狀態
  • 對化學殺蟲劑具有適應性與抵抗性

德國蟑螂乃趨觸性, 即是它們偏好於受限而非開放的環境。對比其他昆蟲,它們擁有較細小的體型,能夠躲在不顯眼的細小空隙,以避開人類的殺滅。因此,滅蟲人員會專注尋找家居內的空隙與裂縫,以尋找適合放置有毒蟲餌或需噴灑滅蟲劑的地方。

數顆生存的蟑螂蛋就可以在數代之內重新發展出整個族群。而附近的姬蠊族群亦經常很快就能侵入已滅蟲的室內空間,並建立族群。因此為了有效滅蟲,滅蟲措施必須全面、持續和具系統性[13]

另外,德國蟑螂的種群行為亦使其數目難以控制。它們並非社交性昆蟲,亦沒有親代撫育行為。大多數姬蠊物種只會遺下它們的蛋,但德國姬蠊雌性會攜帶載有18-50個(平均約32個)蛋的蛋囊,直到幼體即將破殼而出。 這使它們的蛋能夠避開部分掠食者。幼體出生後,它們會以成蟲的排泄物和蛻皮後的外殼為食,使幼體能建立自己的微生物群體,並避免接觸大部分已噴灑滅蟲劑的表面或進食有毒蟲餌。其中一種有效的控制措施是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如烯蟲乙酯烯蟲丙酯英语Methoprene),使幼體在生長過程中不能蛻皮,因而防止它們發育為成蟲。 為踢腳板和管道填縫或能阻止成蟲由一座大廈內的單位進入另一單位。

 
攜有蛋囊的雌性德國姬蠊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一德國蟑螂種群已對有毒含糖蟲餌產生適應,它們的細胞已將葡萄糖視之為苦的化學物質,使它們避開進食糖類,從而使它們能避開進食有毒的含糖蟲餌。由於使用蟲餌本是經濟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它們拒絕食用含糖蟲餌,使它們的數目較難被控制。這亦是適應性自然選擇的例證:在缺乏有毒含糖蟲餌的環境下,趨向糖類會大大促進個體生長、獲得能量和繁殖;沒趨向糖類的種群則需要較長時間生長和繁殖。然而,在有毒含糖蟲餌存在的環境下,避開糖類反而促進繁殖。[16]

三種蟑螂的比較 编辑

蟑螂種類 德國姬蠊 东方蠊 美洲蟑螂
大小 13—16 mm(0.51—0.63英寸)[17] 18—29 mm(0.71—1.14英寸)[17] 29—53 mm(1.1—2.1英寸)[17]
喜歡的溫度 15—35 °C(59—95 °F)[18] 20—30 °C(68—86 °F)[17] 20—29 °C(68—84 °F)[18]
幼蟲成長期[a] 54–215天
(24—35 °C(75—95 °F))[17]
164–542天
(at 22—30 °C(72—86 °F))[17]
150–360天
(at 25—30 °C(77—86 °F))[17]
壽命 約200天[17] 35–190天[17] 90–706天[17]
飛行能力 極少[b][17] [17] [17]

基因組 编辑

德國蟑螂的基因組於2018年2月於自然生態學及演化期刊英语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刊登。[19] 相對較大的基因組(20億鹼基對)蘊藏了非常大量的蛋白質, 其中配體門控離子通道(一類化學物質受體)尤其豐富。這些化學物質受體可能讓德國蟑螂能夠探測到來自毒素、食物、病原體和信息素的一系列廣泛的化學信號.[19]

參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可能受許多其他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氣溫(較顯著)、性別、營養來源等
  2. ^ 雄性的德國蟑螂通常能夠滑翔,但持續的飛行動作較為少見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陈梦林. 蟑螂养殖技术. 《农村新技术》 (广西南宁地区科协). [2013-11-13]. (原始内容于2013-11-13). 
  2. ^ Alan Weaving; Mike Picker; Griffiths, Charles Llewellyn. Field Guide to Insects of South Africa. New Holland Publishers, Ltd. 2003. ISBN 1-86872-713-0. 
  3. ^ John A. Jackman; Bastiaan M. Drees. A Field Guide to Common Texas Insects.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1998-03-01: 28–. ISBN 978-1-4616-2291-8 (英语). 
  4. ^ William J. Bell; Louis M. Roth; Christine A. Nalepa. Cockroaches: Ecology, Behavior, and Natural History. JHU Press. 2007-06-26: 33–. ISBN 978-0-8018-8616-4. 
  5. ^ 5.0 5.1 Xavier Bonnefoy; Helge Kampen; Kevin Sweeney.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Urban Pes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35–. ISBN 978-92-890-7188-8. 
  6. ^ part 14, The Grasshoppers, Crickets, and related insects of Canada and adjacent region. The insects and arachnids of Canada. [2019-01-10]. (原始内容于2015-09-24) (英语). 
  7. ^ Faúndez, E. I. & M. A. Carvajal. 2011.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 1767) (Insecta: Blattaria) en la Región de Magallanes. Boletín de Biodiversidad de Chile, 5: 50-55.
  8. ^ Cory, EN; McConnell, HS. Bulletin No. 8: Insects and Rodents Injurious to Stored Products. College Park, Maryland: Maryland Stat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1917: 135 [2019-01-10]. (原始内容于2014-07-01). 
  9. ^ Hill, Dennis S. Pests of Stored Foodstuffs and their Control. Springer. 2002-09-30: 145–146. ISBN 978-1-4020-0735-4. 
  10. ^ Eaton, Eric R.; Kaufman, Kenn. Kaufman Field Guide to Insects of North Americ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 62. ISBN 0-618-15310-1. 
  11. ^ Berenbaum, May. Ninety-nine Gnats, Nits, and Nibble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9: 3. ISBN 978-0-252-06027-4 (英语). 
  12. ^ Gary R. Mullen; Lance A. Durden.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Academic Press. 2002-09-27: 33–. ISBN 978-0-08-053607-1 (英语). 
  13. ^ 13.0 13.1 Rust, Michael K.; Owens, John M.; Reierson, Donald A.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German Cock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November 1994: 388– [2019-01-10]. ISBN 978-0-19-534508-7. (原始内容于2014-07-18). 
  14. ^ 14.0 14.1 Ebeling, Walter. Urban entomology. [17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3). 
  15. ^ {http://museumpests.net/wp-content/uploads/2014/03/German-Cockroach.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seumpests.net Accessed July 15, 2015}
  16. ^ Wada-Katsumata, A.; Silverman, J.; Schal, C. Changes in Taste Neurons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n Adaptive Behavior in Cockroaches. Science. 2013, 340 (6135): 972–5. PMID 23704571. doi:10.1126/science.1234854.  (summary at BBC New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Robinson, William H. Urban Insects and Arachnids: A Handbook of Urban Entom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April 2005: 45–46, 51–54 [2019-01-10]. ISBN 978-0-521-81253-5. (原始内容于2015-03-19). 
  18. ^ 18.0 18.1 Bassett, W.H. Clay's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outledge. 12 October 2012: 317 [2019-01-10]. ISBN 978-1-135-81033-7. (原始内容于2015-03-19). 
  19. ^ 19.0 19.1 Harrison, Mark C.; Jongepier, Evelien; Robertson, Hugh M.; Arning, Nicolas; Bitard-Feildel, Tristan; Chao, Hsu; Childers, Christopher P.; Dinh, Huyen; Doddapaneni, Harshavardhan; Dugan, Shannon; Gowin, Johannes; Greiner, Carolin; Han, Yi; Hu, Haofu; Hughes, Daniel S. T.; Huylmans, Ann-Kathrin; Kemena, Carsten; Kremer, Lukas P. M.; Lee, Sandra L.; Lopez-Ezquerra, Alberto; Mallet, Ludovic; Monroy-Kuhn, Jose M.; Moser, Annabell; Murali, Shwetha C.; Muzny, Donna M.; Otani, Saria; Piulachs, Maria-Dolors; Poelchau, Monica; Qu, Jiaxin; Schaub, Florentine; Wada-Katsumata, Ayako; Worley, Kim C.; Xie, Qiaolin; Ylla, Guillem; Poulsen, Michael; Gibbs, Richard A.; Schal, Coby; Richards, Stephen; Belles, Xavier; Korb, Judith; Bornberg-Bauer, Erich. Hemimetabolous genomes reveal molecular basis of termite eusociality.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 (3). doi:10.1038/s41559-017-0459-1. 

18. John Allen First Response Pest Control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 German cockroa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UF /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英语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Featured Creatures Web site
  • German cockroach fact she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Penn State Extension
  • . 新華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5) (中文(简体)). 

德國姬蠊,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3月8日,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href, template, html, class,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href, wikipedia, html, class,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提交刪除, 學名, blattella, germanica, 俗稱德國蟑螂, 是蟑螂的一种, 身.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3月8日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a href Template D html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D d a a href Wikipedia CSD html G13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CSD G13 a 提交刪除 德國姬蠊 學名 Blattella germanica 俗稱德國蟑螂 是蟑螂的一种 身長多為1 0到1 6厘米 1 2 3 比美洲家蠊小 顏色有浅棕色至深棕色 而且在其前胸有兩條由頭部至翅膀末端的直紋 飛行距離不长 只在受干擾時才會飛行 4 德國姬蠊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纲 昆虫纲 Insecta目 蜚蠊目 Blattodea总科 匍蜚蠊總科 Blaberoidea科 姬蜚蠊科 Ectobiidae亚科 姬蜚蠊亞科 Ectobiinae属 姬蠊屬 Blattella种 德國姬蠊 B germanica二名法Blattella germanicaLinnaeus 12th edition of Systema Naturae 英语 12th edition of Systema Naturae 這種蟑螂是最常見的家居蟑螂之一 屬於本土物種少數的有害生物 在全世界大部分人类居住区均可找到 5 但在寒冷的地區則較少 人工养殖只需要2个月即可繁殖一个世代 成虫寿命约为200天 1 本物種與亞洲蟑螂 英语 Blattella asahinai 密切相關 若不仔细觀察 则难以找出兩者间的区别 可能彼此誤認 然而 亞洲蟑螂會被光吸引 而且可以作长距离飛行 但德國蟑螂則相反 目录 1 生物學及害處 2 食性 3 繁殖 4 蟲害控制 5 三種蟑螂的比較 6 基因組 7 參看 8 註釋 9 參考文獻 10 外部連結生物學及害處 编辑德國蟑螂很容易在建築物裡紮根 但在電器如微波爐 咖啡機 餐館 食品加工業設施 酒店及安老院等機構設施裡尤為常見 牠們會在裡面建造巢穴 具群居性 且繁殖速度快 每個卵囊可孵出多隻幼蟲 這些幼蟲由出生至交配期的所需時間短暫 因此人們難以將之徹底驅除 不過在寒冷氣候環境 牠們只會在人類聚居處出現 因為嚴寒的環境令牠們難以存活 在室外牠們很快就會死去 儘管如此 德國姬蠊目前已知會出現的最北處位於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阿勒特 6 而最南的地區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南部 7 本物種最初被認為是歐洲的原生種 後來認為很可能是從非洲東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首度出現 再擴散至其他地區 8 9 不過最新的證據顯示德国蟑螂其實是起源於東南亞 5 10 但不管這物種起源於甚麼地方 德国蟑螂對寒冷氣候的敏感 反映出這個物種應該起源於較溫暖的氣候環境 然後在古代時透過遷進人類的居所成為家居有害生物 繼而隨同人類遷移和運輸而擴散至其他地區 該物種現在分佈於全世界 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上以及在許多主要島嶼以家居有害生物的形式存活 因此 牠們在不同地區文化中被賦予各種名稱 例如 雖然牠們在英語國家被廣泛稱為 德國蟑螂 但在德國卻被稱為 俄羅斯蟑螂 11 作為一種夜行性物種 德國姬蠊偶爾會在白天出現 特別是當其數量過多 或受到干擾 然而 這些時刻通常都在傍晚出現 特別是當有人突然在一間昏暗的房間時開燈 例如當牠們剛好在清理廚房的廚餘時最為常見到它的身影 12 當被刺激或受到驚嚇時 會釋放出臭味食性 编辑德國蟑螂為一種雜食性食腐昆蟲 尤其喜歡吃肉類 澱粉 糖類食物及各種油脂 當食物短缺時 牠們會連肥皂 膠水 牙膏 甚或連潤滑油也會吃 當真正饑荒時 還會同類相食 咬吃其他同類的翅膀及蟑螂屍體 13 在行動方面 這種蟑螂多數會於夜間活動 但在日間如果受到干擾或聯群結隊的情況下也會出現 繁殖 编辑另外雌性的德國蟑螂在產卵期間不會即時把卵囊排出 而是留在體內孵化一段時間 使人們不會發現牠們的卵囊 而將之清除 此外牠們的身型也比其他品種的小 可躲在狹窄的縫隙中 從而避過人們的襲擊 除人們家中飼養的寵物外 這種蟑螂在人類居住地方 其自然天敵非常少 德國姬蠊的繁殖速度比任何其他住宅蟑螂都要快 14 大概50 60日內由卵發育成長為成蟲 15 人工养殖的德國蟑螂只需要2个月即可繁殖一个世代 成虫寿命约为200天 1 受精后 一只雌性德国蟑螂在腹部发育出一个卵鞘 卵鞘長約8毫米 當中約有37 44個卵 随着受精卵发育 雌性的腹部會膨胀 直到卵块的半透明尖端开始从腹部末端突出 这时候 受精卵发育完全 卵常在卵鞘還未完全脫離雌蟲身體時就孵化 身體為黑褐色 胸部背板中央顏色較淡 有1 4英寸长 16节片 最初半透明的卵块很快变白 然后在几个小时内变成粉红色 逐渐变暗 直到48小时后 它的壳变成深红棕色 接近于栗色 卵囊末部有一龍骨狀的脊 並在受精卵成熟之際輕微向邊際彎曲 少數受精卵可能會在卵囊尚附在母體時便孵出 但其餘大多數都會於卵囊脫離母體24小時後才孵出 成蟲體長10 15毫米 身體為褐色 最大的特徵是前胸背板上有兩條深色縱帶 雄蟲體型較瘦長 雌蟲腹部則明顯較為圓短 新生的幼體大概長3毫米 經過6 7個中間形態 英语 instar 就會發育至性成熟狀態 在那些中間形態中 基於不同的自然因素 幾乎一半幼體會在脫皮 英语 ecdysis 過程中喪生 脫下的皮和幼體屍體會隨即被其他在場的幼體吃掉 14 蟲害控制 编辑德國蟑螂能成功地在樓宇中建立生态位 並能彈性面對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原因包括 於人類環境中缺乏自然捕食者 多產繁殖 繁殖週期短 能躲藏在細小縫隙 於短短數星期便能由幼蟲達至性成熟狀態 對化學殺蟲劑具有適應性與抵抗性德國蟑螂乃趨觸性 即是它們偏好於受限而非開放的環境 對比其他昆蟲 它們擁有較細小的體型 能夠躲在不顯眼的細小空隙 以避開人類的殺滅 因此 滅蟲人員會專注尋找家居內的空隙與裂縫 以尋找適合放置有毒蟲餌或需噴灑滅蟲劑的地方 數顆生存的蟑螂蛋就可以在數代之內重新發展出整個族群 而附近的姬蠊族群亦經常很快就能侵入已滅蟲的室內空間 並建立族群 因此為了有效滅蟲 滅蟲措施必須全面 持續和具系統性 13 另外 德國蟑螂的種群行為亦使其數目難以控制 它們並非社交性昆蟲 亦沒有親代撫育行為 大多數姬蠊物種只會遺下它們的蛋 但德國姬蠊雌性會攜帶載有18 50個 平均約32個 蛋的蛋囊 直到幼體即將破殼而出 這使它們的蛋能夠避開部分掠食者 幼體出生後 它們會以成蟲的排泄物和蛻皮後的外殼為食 使幼體能建立自己的微生物群體 並避免接觸大部分已噴灑滅蟲劑的表面或進食有毒蟲餌 其中一種有效的控制措施是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 如烯蟲乙酯 烯蟲丙酯 英语 Methoprene 使幼體在生長過程中不能蛻皮 因而防止它們發育為成蟲 為踢腳板和管道填縫或能阻止成蟲由一座大廈內的單位進入另一單位 nbsp 攜有蛋囊的雌性德國姬蠊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一德國蟑螂種群已對有毒含糖蟲餌產生適應 它們的細胞已將葡萄糖視之為苦的化學物質 使它們避開進食糖類 從而使它們能避開進食有毒的含糖蟲餌 由於使用蟲餌本是經濟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它們拒絕食用含糖蟲餌 使它們的數目較難被控制 這亦是適應性自然選擇的例證 在缺乏有毒含糖蟲餌的環境下 趨向糖類會大大促進個體生長 獲得能量和繁殖 沒趨向糖類的種群則需要較長時間生長和繁殖 然而 在有毒含糖蟲餌存在的環境下 避開糖類反而促進繁殖 16 三種蟑螂的比較 编辑蟑螂種類 德國姬蠊 东方蠊 美洲蟑螂大小 13 16 mm 0 51 0 63英寸 17 18 29 mm 0 71 1 14英寸 17 29 53 mm 1 1 2 1英寸 17 喜歡的溫度 15 35 C 59 95 F 18 20 30 C 68 86 F 17 20 29 C 68 84 F 18 幼蟲成長期 a 54 215天 24 35 C 75 95 F 17 164 542天 at 22 30 C 72 86 F 17 150 360天 at 25 30 C 77 86 F 17 壽命 約200天 17 35 190天 17 90 706天 17 飛行能力 極少 b 17 無 17 無 17 基因組 编辑德國蟑螂的基因組於2018年2月於自然生態學及演化期刊 英语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刊登 19 相對較大的基因組 20億鹼基對 蘊藏了非常大量的蛋白質 其中配體門控離子通道 一類化學物質受體 尤其豐富 這些化學物質受體可能讓德國蟑螂能夠探測到來自毒素 食物 病原體和信息素的一系列廣泛的化學信號 19 參看 编辑蟑螂 东方蠊蜚蠊对醌 一種在德國姬蠊出現的性費洛蒙 註釋 编辑 可能受許多其他環境因素影響 例如氣溫 較顯著 性別 營養來源等 雄性的德國蟑螂通常能夠滑翔 但持續的飛行動作較為少見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陈梦林 蟑螂养殖技术 农村新技术 广西南宁地区科协 2013 1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13 Alan Weaving Mike Picker Griffiths Charles Llewellyn Field Guide to Insects of South Africa New Holland Publishers Ltd 2003 ISBN 1 86872 713 0 John A Jackman Bastiaan M Drees A Field Guide to Common Texas Insects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1998 03 01 28 ISBN 978 1 4616 2291 8 英语 William J Bell Louis M Roth Christine A Nalepa Cockroaches Ecology Behavior and Natural History JHU Press 2007 06 26 33 ISBN 978 0 8018 8616 4 5 0 5 1 Xavier Bonnefoy Helge Kampen Kevin Sweeney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Urban Pes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35 ISBN 978 92 890 7188 8 part 14 The Grasshoppers Crickets and related insects of Canada and adjacent region The insects and arachnids of Canada 2019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4 英语 Faundez E I amp M A Carvajal 2011 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 1767 Insecta Blattaria en la Region de Magallanes Boletin de Biodiversidad de Chile 5 50 55 Cory EN McConnell HS Bulletin No 8 Insects and Rodents Injurious to Stored Products College Park Maryland Maryland Stat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1917 135 2019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01 Hill Dennis S Pests of Stored Foodstuffs and their Control Springer 2002 09 30 145 146 ISBN 978 1 4020 0735 4 Eaton Eric R Kaufman Kenn Kaufman Field Guide to Insects of North Americ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 62 ISBN 0 618 15310 1 Berenbaum May Ninety nine Gnats Nits and Nibble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9 3 ISBN 978 0 252 06027 4 英语 Gary R Mullen Lance A Durden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Academic Press 2002 09 27 33 ISBN 978 0 08 053607 1 英语 13 0 13 1 Rust Michael K Owens John M Reierson Donald A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German Cock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November 1994 388 2019 01 10 ISBN 978 0 19 534508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8 14 0 14 1 Ebeling Walter Urban entomology 17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3 http museumpests net wp content uploads 2014 03 German Cockroach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seumpests net Accessed July 15 2015 Wada Katsumata A Silverman J Schal C Changes in Taste Neurons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n Adaptive Behavior in Cockroaches Science 2013 340 6135 972 5 PMID 23704571 doi 10 1126 science 1234854 summary at BBC New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00 17 01 17 02 17 03 17 04 17 05 17 06 17 07 17 08 17 09 17 10 17 11 17 12 Robinson William H Urban Insects and Arachnids A Handbook of Urban Entom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April 2005 45 46 51 54 2019 01 10 ISBN 978 0 521 81253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19 18 0 18 1 Bassett W H Clay s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outledge 12 October 2012 317 2019 01 10 ISBN 978 1 135 81033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19 19 0 19 1 Harrison Mark C Jongepier Evelien Robertson Hugh M Arning Nicolas Bitard Feildel Tristan Chao Hsu Childers Christopher P Dinh Huyen Doddapaneni Harshavardhan Dugan Shannon Gowin Johannes Greiner Carolin Han Yi Hu Haofu Hughes Daniel S T Huylmans Ann Kathrin Kemena Carsten Kremer Lukas P M Lee Sandra L Lopez Ezquerra Alberto Mallet Ludovic Monroy Kuhn Jose M Moser Annabell Murali Shwetha C Muzny Donna M Otani Saria Piulachs Maria Dolors Poelchau Monica Qu Jiaxin Schaub Florentine Wada Katsumata Ayako Worley Kim C Xie Qiaolin Ylla Guillem Poulsen Michael Gibbs Richard A Schal Coby Richards Stephen Belles Xavier Korb Judith Bornberg Bauer Erich Hemimetabolous genomes reveal molecular basis of termite eusociality Nature Ecology amp Evolution 2018 2 3 doi 10 1038 s41559 017 0459 1 18 John Allen First Response Pest Control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德國姬蠊German cockroac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UF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英语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Featured Creatures Web site German cockroach fact she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Penn State Extension 殺不死的偷油婆 罕見德國蟑螂入侵成都 新華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6 15 中文 简体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德國姬蠊 amp oldid 7898941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