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张友鸾

张友鸾(1904年11月10日[1][2]—1990年7月23日),字悠然,笔名悠悠草厂牛布衣等。祖籍安徽安庆中國著名报人。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曾为邵飘萍所办《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毕业后,于1925年受聘于《世界日报》,为总编辑。1926~1933年先后担任《国民晚报》社长、南京《民生报》和《新民报》总编辑。1934年自办《南京早报》。次年任上海《立报》总编辑。1936年,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南京,重新开办《南京人报》,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南京異幟后,继任《南京人报》总经理。1953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整理及编著工作,参与了注释《水浒》、《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工作。80年代中后期回南京定居,直至逝世。著有小说《白门秋柳记》、《秦淮粉墨图》等,编注有《史记选》、《不怕鬼的故事》等,与人合译有朝鲜名著《春香传》。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张友鸾
出生(1904-11-10)1904年11月10日
 大清安徽省安庆府
逝世1990年7月23日(1990歲—07—23)(86歲)
 中国江蘇省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
职业报人
知名作品大公报
配偶崔伯苹
儿女张锦

生平 编辑

著名报人张友鸾和张友鹤兄弟是河北献县人,他们的祖父曾在安徽的太平县担任知县,死在任上,他家便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定居下来。他们兄弟俩都是在安庆出生的。

张友鸾生于1904年,其弟友鹤比他小三岁。他们的父亲张孝亮是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的国文教员,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了他们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友鸾喜欢博览群书,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

求学经历 编辑

五四运动爆发时,15岁的友鸾就成了积极分子。第二年作为省立一中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安庆学生联合会。1921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友鹤的性格与哥哥的开朗、热情相反,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喜好写作。读中学时就给上海的《申报》投稿,显现出驾驭文字的才华。后来,友鸾与友鹤分别考进北平的平民大学和中国大学就读。1924年张友鸾应老师邵飘萍聘用,在课余时间为邵飘萍的《京报》编辑《文学周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

涉足新闻业 编辑

1927年7月,兄弟俩回安庆探望父病时,因北伐战争,道路不通,无法回到北平,便留在南京。哥哥友鸾参与了《民生报》的创刊工作,弟弟友鹤也受聘在该报担任副刊编辑,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的驻南京记者。这两位兄弟很快就在南京报界打出名气,被称作“大先生”和“二先生”。

他们兄弟俩不久就独立门户,各自办报。1929年张友鸾协助弟弟张友鹤创办《南京晚报》。接着张友鸾接受陈铭德之邀参与南京创办《新民报》,担任总编辑。抗战时期,《新民报》和《南京晚报》都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5年后又都迁回南京复刊。这两家报纸在当年都很有社会影响,因此张氏兄弟也成为报界的闻人。

《世界日报》时期 编辑

1925年秋,张友鸾还是北京平民大学的学生,此时的他,已经和同学办过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学社,还办过一个文学同仁刊物,在编辑方面具备了相当的才能。当时,张恨水是《世界日报》的总编辑,但他因为一些矛盾决定离开《世界日报》,并向社长成舍我提请辞职。

报纸没有总编辑,那还怎么办?于是在一位安徽老乡的推荐下,张友鸾被介绍给了成舍我。然而见面后,成舍我才发现,张友鸾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成舍我虽然口中答应张友鸾接替张恨水,然而心中却不大放心,另一面仍旧大力挽留张恨水。张恨水终于答应不走了,于是仅到报社三天的张友鸾就被辞退了。年轻气盛的张友鸾,一气之下写了一封信给成舍我,说他“狐埋狐搰,反复无常”。这句话出自《国语·吴语》,意思是说,成舍我的这种做法,就跟多疑的狐狸一样,刚把东西埋下,又挖出来看看,疑虑太多,不能成事。

成舍我看到张友鸾的信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喜过望,说:“此人非用不可!”此时,主编《世界日报》社会版的陈大悲正好离开报社,于是张友鸾被聘为社会版编辑。一年后,张友鸾开始担任《世界日报》总编辑。

在《世界日报》工作期间,张友鸾经人引荐,结识了李大钊,并在李大钊支持下,接手了《国民晚报》。不久后,军阀枪杀进步人士,报纸处境艰难,报人转而南下。晚年回忆这段往事,张友鸾曾经不无遗憾地说:“大钊先生被害,《国民晚报》被封,我觉得回北京没有意义,便决定留在南方。我为自己立下了戒条:‘不做官,不入官报’,做一个‘超政治’的新闻记者,但这终究是个幻想。”

《民生报》时期 编辑

1934年5月,张友鸾担任《民生报》总编辑期间,刊发了一条新闻《行政院盖大楼,建筑商贿买政务处长彭学沛》,揭发汪精卫下属彭学沛接受建筑商贿赂,私盖别墅。新闻一发表,彭学沛就向法院控告《民生报》“妨害名誉”。当时不少人从中调停,希望《民生报》登一个更正启事,彭撤回诉讼。可是,因为事实俱在、证据确凿,《民生报》拒绝更正,于是便闹上了法庭。社长成舍我亲自出庭答辩,并把万言答辩书登在《民生报》上。彭学沛羞恼之下,找到汪精卫哭诉,汪精卫便施加政治压力,把《民生报》上刊登的一条海通社消息硬说是“泄露军机”,下令宪兵司令部派人到报社封门、抓人。见来者不善,张友鸾说:“我是总编辑,新闻有问题责任应该我负,我和你们去。”然而,宪警指名道姓要抓成舍我。结果,成舍我坐了四十天牢。

成舍我出狱后,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只要汪精卫一天在南京,《民生报》就一天不复刊。”

张友鸾刊发的那则新闻中所指的行政院大楼,就是今天位于长江路292号总统府东花园内的行政院南大楼。

《南京人报》时期 编辑

1936年,张恨水出资办《南京人报》,张友鸾担任总编辑。《南京人报》是一张四开小型报,因为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百姓,和当时流行的官办报纸完全不同,因而一经推出就很受市民喜爱,一开始就销量很大。

《南京人报》的办报主张,坚持了张友鸾为民办报的“超政治”主张。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再次打破了张友鸾的新闻梦。就在七七事变后,《南京人报》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标题做得十分醒目:《南京只剩一口兵》。这种明显的讽刺,让何应钦恼羞成怒,亲自下令封门抓人,报社两名记者先后被捕。在日军占领南京的前几天,《南京人报》被迫关闭。此后,张友鸾迁往西南,在重庆、成都等地继续办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8日,《南京人报》在南京复刊。张友鸾主张民营报纸必须为老百姓讲话,要敢于讲真话,政治上要“公平”、“中立”,这种书生气的做法,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一直坚持。《南京人报》复刊后,张友鸾曾为此和《救国日报》社长龚德柏之间有一场险恶的笔战。

为了对付《南京人报》的“超政治”和“中立”,龚德柏多次发表文章,称张友鸾是“共产党的尾巴”。当时有常例的新闻招待会,龚德柏照例开骂《南京人报》,然后一左一右掏出两只手枪往桌上一拍。面对龚德柏的嚣张,《南京人报》针锋相对,奋起自卫,他们查到龚德柏在抗战胜利后,以“少将参议”的身份接收了两家价值颇高的日本印刷厂,于是报社将这则丑闻捅出,龚德柏才安静了下来。

中華人民共和國时期 编辑

1952年,张友鸾主办的《南京人报》停办,不久后,张友鸾调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担任古典部小说组组长,实现了从新闻人到文学编辑的转变。

张先生进京后,详尽注释七十一回本《水浒》,对出版注释古典名著作了开创性的尝试。曾有过短暂的舒畅生活,和聂绀弩几位文友招邀共饮,举行“文酒之会”,谈古论今,吟诗唱和。风暴很快到来,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聂绀弩蒙冤受审,接着社长冯雪峰也受到批判。张先生信任依靠的左联作家、老党员都倒下了,他虽然逃过这次劫难,但难逃1957年“反右”的厄运,因一篇《是蜜蜂不是苍蝇》的文章被划为右派。此即聂在诗中深表歉疚和自责的两句:“大错邀君朝北阙,半生无冕忽南冠”。张看诗后付之一笑说:“在劫难逃,与卿何干”。

从此,张先生过着“保命任教加白眼”(陈寅恪诗)、“低头进、低头出”、“夹着尾巴做人”的日子。十年浩劫中挨批判、被管制、罚扫街,熬过漫长的苦难岁月,终于盼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83岁高龄的张先生以衰病之身回到日夜思念的南京,在女儿家里定居,三年后去世。

张友鸾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愿望,将其归葬牛首山,与其祖母、父母、妻子相伴。

参考注释 编辑

  1. ^ 张友鸾纪念文集编辑组. 张友鸾纪念文集. 文汇出版社. 2000年: 第239页. ISBN 9787805318189. 
  2. ^ 张晔; 程曼丽、乔云霞. 风雨苍茫老报人张友鸾(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第6辑). 长城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48302070. 
  • 报界的“大先生”和“二先生”——张友鸾与张友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报界的“黄金搭档”——成舍我与张友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张友鸾, 1904年11月10日, 1990年7月23日, 字悠然, 笔名悠悠, 草厂, 牛布衣等, 祖籍安徽安庆, 中國著名报人, 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 在校期间曾为邵飘萍所办, 京报, 主编, 文学周刊, 毕业后, 于1925年受聘于, 世界日报, 为总编辑, 1926, 1933年先后担任, 国民晚报, 社长, 南京, 民生报, 新民报, 总编辑, 1934年自办, 南京早报, 次年任上海, 立报, 总编辑, 1936年, 与张恨水合办, 南京人报, 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 担任重庆. 张友鸾 1904年11月10日 1 2 1990年7月23日 字悠然 笔名悠悠 草厂 牛布衣等 祖籍安徽安庆 中國著名报人 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 在校期间曾为邵飘萍所办 京报 主编 文学周刊 毕业后 于1925年受聘于 世界日报 为总编辑 1926 1933年先后担任 国民晚报 社长 南京 民生报 和 新民报 总编辑 1934年自办 南京早报 次年任上海 立报 总编辑 1936年 与张恨水合办 南京人报 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 担任重庆 新民报 主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南京 重新开办 南京人报 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 民主 反对内战 独裁 南京異幟后 继任 南京人报 总经理 1953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担任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整理及编著工作 参与了注释 水浒 红楼梦 和 三国演义 的工作 80年代中后期回南京定居 直至逝世 著有小说 白门秋柳记 秦淮粉墨图 等 编注有 史记选 不怕鬼的故事 等 与人合译有朝鲜名著 春香传 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张友鸾出生 1904 11 10 1904年11月10日 大清安徽省安庆府逝世1990年7月23日 1990歲 07 23 86歲 中国江蘇省南京市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程度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职业报人知名作品 大公报 配偶崔伯苹儿女张锦 目录 1 生平 1 1 求学经历 1 2 涉足新闻业 1 3 世界日报 时期 1 4 民生报 时期 1 5 南京人报 时期 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时期 2 参考注释 3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著名报人张友鸾和张友鹤兄弟是河北献县人 他们的祖父曾在安徽的太平县担任知县 死在任上 他家便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定居下来 他们兄弟俩都是在安庆出生的 张友鸾生于1904年 其弟友鹤比他小三岁 他们的父亲张孝亮是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的国文教员 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从小就培养了他们读书的习惯 特别是友鸾喜欢博览群书 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 求学经历 编辑 五四运动爆发时 15岁的友鸾就成了积极分子 第二年作为省立一中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安庆学生联合会 1921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友鹤的性格与哥哥的开朗 热情相反 他性格内向 寡言少语 喜好写作 读中学时就给上海的 申报 投稿 显现出驾驭文字的才华 后来 友鸾与友鹤分别考进北平的平民大学和中国大学就读 1924年张友鸾应老师邵飘萍聘用 在课余时间为邵飘萍的 京报 编辑 文学周刊 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 涉足新闻业 编辑 1927年7月 兄弟俩回安庆探望父病时 因北伐战争 道路不通 无法回到北平 便留在南京 哥哥友鸾参与了 民生报 的创刊工作 弟弟友鹤也受聘在该报担任副刊编辑 同时兼任上海 时事新报 的驻南京记者 这两位兄弟很快就在南京报界打出名气 被称作 大先生 和 二先生 他们兄弟俩不久就独立门户 各自办报 1929年张友鸾协助弟弟张友鹤创办 南京晚报 接着张友鸾接受陈铭德之邀参与南京创办 新民报 担任总编辑 抗战时期 新民报 和 南京晚报 都迁往重庆继续出版 1945年后又都迁回南京复刊 这两家报纸在当年都很有社会影响 因此张氏兄弟也成为报界的闻人 世界日报 时期 编辑 1925年秋 张友鸾还是北京平民大学的学生 此时的他 已经和同学办过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学社 还办过一个文学同仁刊物 在编辑方面具备了相当的才能 当时 张恨水是 世界日报 的总编辑 但他因为一些矛盾决定离开 世界日报 并向社长成舍我提请辞职 报纸没有总编辑 那还怎么办 于是在一位安徽老乡的推荐下 张友鸾被介绍给了成舍我 然而见面后 成舍我才发现 张友鸾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 成舍我虽然口中答应张友鸾接替张恨水 然而心中却不大放心 另一面仍旧大力挽留张恨水 张恨水终于答应不走了 于是仅到报社三天的张友鸾就被辞退了 年轻气盛的张友鸾 一气之下写了一封信给成舍我 说他 狐埋狐搰 反复无常 这句话出自 国语 吴语 意思是说 成舍我的这种做法 就跟多疑的狐狸一样 刚把东西埋下 又挖出来看看 疑虑太多 不能成事 成舍我看到张友鸾的信后 不仅没有生气 反而大喜过望 说 此人非用不可 此时 主编 世界日报 社会版的陈大悲正好离开报社 于是张友鸾被聘为社会版编辑 一年后 张友鸾开始担任 世界日报 总编辑 在 世界日报 工作期间 张友鸾经人引荐 结识了李大钊 并在李大钊支持下 接手了 国民晚报 不久后 军阀枪杀进步人士 报纸处境艰难 报人转而南下 晚年回忆这段往事 张友鸾曾经不无遗憾地说 大钊先生被害 国民晚报 被封 我觉得回北京没有意义 便决定留在南方 我为自己立下了戒条 不做官 不入官报 做一个 超政治 的新闻记者 但这终究是个幻想 民生报 时期 编辑 1934年5月 张友鸾担任 民生报 总编辑期间 刊发了一条新闻 行政院盖大楼 建筑商贿买政务处长彭学沛 揭发汪精卫下属彭学沛接受建筑商贿赂 私盖别墅 新闻一发表 彭学沛就向法院控告 民生报 妨害名誉 当时不少人从中调停 希望 民生报 登一个更正启事 彭撤回诉讼 可是 因为事实俱在 证据确凿 民生报 拒绝更正 于是便闹上了法庭 社长成舍我亲自出庭答辩 并把万言答辩书登在 民生报 上 彭学沛羞恼之下 找到汪精卫哭诉 汪精卫便施加政治压力 把 民生报 上刊登的一条海通社消息硬说是 泄露军机 下令宪兵司令部派人到报社封门 抓人 见来者不善 张友鸾说 我是总编辑 新闻有问题责任应该我负 我和你们去 然而 宪警指名道姓要抓成舍我 结果 成舍我坐了四十天牢 成舍我出狱后 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 只要汪精卫一天在南京 民生报 就一天不复刊 张友鸾刊发的那则新闻中所指的行政院大楼 就是今天位于长江路292号总统府东花园内的行政院南大楼 南京人报 时期 编辑 1936年 张恨水出资办 南京人报 张友鸾担任总编辑 南京人报 是一张四开小型报 因为内容生动有趣 贴近百姓 和当时流行的官办报纸完全不同 因而一经推出就很受市民喜爱 一开始就销量很大 南京人报 的办报主张 坚持了张友鸾为民办报的 超政治 主张 然而 1937年的七七事变 再次打破了张友鸾的新闻梦 就在七七事变后 南京人报 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 标题做得十分醒目 南京只剩一口兵 这种明显的讽刺 让何应钦恼羞成怒 亲自下令封门抓人 报社两名记者先后被捕 在日军占领南京的前几天 南京人报 被迫关闭 此后 张友鸾迁往西南 在重庆 成都等地继续办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8日 南京人报 在南京复刊 张友鸾主张民营报纸必须为老百姓讲话 要敢于讲真话 政治上要 公平 中立 这种书生气的做法 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但是他一直坚持 南京人报 复刊后 张友鸾曾为此和 救国日报 社长龚德柏之间有一场险恶的笔战 为了对付 南京人报 的 超政治 和 中立 龚德柏多次发表文章 称张友鸾是 共产党的尾巴 当时有常例的新闻招待会 龚德柏照例开骂 南京人报 然后一左一右掏出两只手枪往桌上一拍 面对龚德柏的嚣张 南京人报 针锋相对 奋起自卫 他们查到龚德柏在抗战胜利后 以 少将参议 的身份接收了两家价值颇高的日本印刷厂 于是报社将这则丑闻捅出 龚德柏才安静了下来 中華人民共和國时期 编辑 1952年 张友鸾主办的 南京人报 停办 不久后 张友鸾调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担任古典部小说组组长 实现了从新闻人到文学编辑的转变 张先生进京后 详尽注释七十一回本 水浒 对出版注释古典名著作了开创性的尝试 曾有过短暂的舒畅生活 和聂绀弩几位文友招邀共饮 举行 文酒之会 谈古论今 吟诗唱和 风暴很快到来 1955年 反胡风 运动中聂绀弩蒙冤受审 接着社长冯雪峰也受到批判 张先生信任依靠的左联作家 老党员都倒下了 他虽然逃过这次劫难 但难逃1957年 反右 的厄运 因一篇 是蜜蜂不是苍蝇 的文章被划为右派 此即聂在诗中深表歉疚和自责的两句 大错邀君朝北阙 半生无冕忽南冠 张看诗后付之一笑说 在劫难逃 与卿何干 从此 张先生过着 保命任教加白眼 陈寅恪诗 低头进 低头出 夹着尾巴做人 的日子 十年浩劫中挨批判 被管制 罚扫街 熬过漫长的苦难岁月 终于盼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已83岁高龄的张先生以衰病之身回到日夜思念的南京 在女儿家里定居 三年后去世 张友鸾去世后 家人遵照他生前愿望 将其归葬牛首山 与其祖母 父母 妻子相伴 参考注释 编辑 张友鸾纪念文集编辑组 张友鸾纪念文集 文汇出版社 2000年 第239页 ISBN 9787805318189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张晔 程曼丽 乔云霞 风雨苍茫老报人张友鸾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第6辑 长城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4830207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南京地方志 人物述林 当代人物 报界的 大先生 和 二先生 张友鸾与张友鹤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华日报 张友鸾先生进京 网易新闻 寻找张友鸾 报界的 黄金搭档 成舍我与张友鸾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张友鸾 amp oldid 715935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