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平定臺灣戰圖

《平定臺灣戰圖》是一套清代御製的銅版圖,描繪清軍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戰役。

1786年(清乾隆51年)11月爆發的林爽文事件,是台灣清治期間最大規模民變,至1788年(乾隆53年)2月止才被平定,被乾隆帝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並命宮廷畫師繪製此戰圖,以表彰其功績。

圖面內容 编辑

這組戰圖目前有公開出版的是,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出版的「清代御製銅版圖」中《平定臺灣戰圖》的12幅:諸羅之戰、攻克斗六門、攻克大里杙、攻勦小半天山、枋寮之戰、生擒林爽文、生擒莊大田、廈門登岸、凱宴諸將、大武壠之戰、集集埔之戰、大埔林之戰。[1]另外,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有收藏其中的8幅:大剿諸賊開通諸羅並進攻斗六門、大埔林之戰、攻克斗六門、攻剿小半天之賊匪、大武壠之戰、枋寮之戰、抵廈門登岸並巴圖魯侍衛等皆平安渡海凱旋、賜凱旋將軍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等宴。這是前者12幅中的8幅。[2]

此12幅戰圖並未包含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所有戰事,其內容係事件的後半部,乾隆皇帝派大學士福康安赴台督辦軍務後,福康安自乾隆52年(1787)十一月初六於鹿港登陸臺灣至亂事平定凱旋回大陸止,戰圖呈現期間的10場重要戰役和2幅凱旋場景。

以下依照福康安征討路線的順序,來觀賞這組戰圖所對應的各場戰役之重點實況。[3]:152-161

『諸羅之戰』圖:1787(乾隆52年)十一月初二福康安海蘭察等於鹿仔港登陸,部署後於初六進軍,經二林、麥仔寮,初七抵元長莊,初八打通崙仔頂、崙仔尾,越過牛稠溪,抵達諸羅城(事件後記功改名嘉義,今嘉義市),解圍被困半年的諸羅城。此圖以諸羅城為場景,城內及城外近郊皆納入圖中;諸羅城已解圍,城門大開,城內平靜;城外僅剩有清軍與反抗軍的零星作戰;此圖所表現解圍後的景象。

『大埔林之戰』圖:諸羅之戰後,林爽文退到斗六門。清軍攻下諸羅城後,二十日發兵北上,民變群眾盤踞在中林、大埔林、大埔尾等三莊,清軍分三路進攻三莊。此圖表現清軍的騎兵和步兵沿路驅逐民變群眾。

『攻克斗六門』圖:十一月二十一日清軍抵達斗六門。斗六門是林爽文大本營大里杙的門戶,是反抗軍積存糧秣,民變群眾集結地。此圖以斗六門為中心,表現清軍重兵包圍斗六門的場景;呈現清軍攻入柵欄,大規模殺戮的景象。攻克斗六門後,二十二日福康安率軍至水沙連山口,已無民變群眾蹤跡。

『攻克大里杙』圖:林爽文返回其大本營─大里杙,清軍直逼大里杙。此圖以大里杙為中心,展現清軍以火砲轟擊的畫面;大里杙內也有三門大砲轟擊清軍,表現反抗軍大本營的實力;此圖表現大本營之戰激烈的程度。此役從二十四日晚一直戰到二十五日黎明,終於攻破大里杙,但仍無林爽文蹤跡。

『集集埔之戰』圖:十二月初一清軍抵平林仔隘口進入內山搜捕,初四到達集集埔,初五展開攻擊。此圖表現清軍以優勢武力掃蕩集集埔,軍隊在山林間行軍,清兵以箭槍射擊民變群眾;清軍架設火砲,轟擊集集埔,群眾紛紛逃命。這場戰役後,林爽文逃入內山,餘眾聚集小半天山頂,據險死守。

『攻勦小半天山』圖:十二月十八日清軍三路進軍小半天。此圖以小半天為中心,清軍從山下仰攻,以步兵為攻擊主力;反抗軍僅以木柵防護,清軍放火焚燒,展開屠殺,群眾逃命;另有一路屯番助戰,從山後包抄。此圖小半天表現山勢險峻,戰況激烈。

『生擒林爽文圖於老衢崎頂』圖:林爽文沿山逃亡,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間,於東勢角遭原住民襲擊,繼續往北逃去;乾隆53年(1788)正月初四逃到老衢崎,遭友人密報官兵被擒。此圖以樹林分割成密報和擒獲兩個畫面,一邊是一騎兵急奔報告擒獲林爽文,以及另一邊套著繩索的林爽文

『大武壠之戰』圖:乾隆53年(1788)正月十三日,福康安揮軍南下。此時大武壠頭目來降,圖左上方有原住民聚落。此圖中清軍分別由左右進軍,大軍分三路,征討莊大田:由大竹排進山向大武壠北面進軍;哆囉嘓、洗布埤以西沿山搜捕;由灣裡溪、鐵線橋進兵。大軍十六日抵達牛莊,十九日到南潭。林爽文弟林勇糾眾盤據大武壠隘,十九日被清軍攻克。此役民變首領莊大田等率眾由內山敗走水底寮。

『枋寮之戰』圖:正月二十日清軍從南潭發兵,二十五日抵達下埤頭一帶。二十六日海蘭察直抵枋寮,民變群眾無法抵擋,落海無數;莊大田得知消息,逃往琅嶠山外柴城。二月初四清軍抵達風港,福康安重賞琅嶠各社,令其堵內山隘口;初五從風港出發,遇伏迎戰追擊至柴城,會同水師,海陸兩方面攻柴城,反抗軍已退無可退,有人中槍倒地,有人被迫投海。此圖以台灣最南端為場景,清軍海陸合攻,李泰翰認為,[3]:159-160此圖是琅嶠山外的柴城戰役,場景畫得不夠恢弘,軍容未充分展現。

『生擒莊大田於琅嶠』圖:岸上房舍是主要場景,前有木柵防禦;此時木柵已被攻破,圖中被綁者是莊大田,房舍外清軍已團團包圍此地,此圖表現戰事大致平定。柴城被攻破後,莊大田率眾藏匿山谷中,初五莊大田及家眷、餘眾紛紛被擒。

戰圖最後兩幅分別是,福康安凱旋回大陸─『抵廈門登岸並巴圖魯侍衛等皆平安渡海凱旋』,以及乾隆皇帝設慶功宴於承德避暑山莊─『賜凱旋將軍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等宴』。

製作過程 编辑

乾隆於1788年(乾隆53年)二月命福康安將平定林爽文事件之重要征戰戰場詳細繪圖,以記錄戰功。福康安從台灣分兩次共交回16幅戰圖,由宮廷畫工重新繪製,並經乾隆挑選出12幅。[3]:142-146其中兩幅《廈門登岸》和《凱宴諸將》,不在福康安交回的16幅內。有研究者認為此二幅是宮廷畫工根據乾隆題詩所繪。

後乾隆命姚文瀚和繆炳泰等七人,依先前的西域戰圖及金川戰圖的融入西方繪畫技巧的風格與尺寸,費時一年多重新繪製彩圖,以統整風格與尺寸。[3]:146-148最後由如意館繪製清圖,交內務府造辦處刻銅版並壓印成圖,是首件由中國人獨立完成的戰爭銅版畫作品。[3]:148-149每幅圖皆有乾隆題詩,題詩的年份介於1787-1789年間(乾隆52-54年間),推估這套銅版畫的製版時間在1789年之後。[4]研究者普遍認為完成於1791-1792年(乾隆56-57年)間完成。[3]:142

歷史研究意義及文化價值 编辑

1793年(乾隆57年)印成的《平定臺灣戰圖》後,分賞置諸省衙及各行宮收貯陳設。在朝廷的大力推廣下,時任江蘇巡撫的旗人奇豐額獲得版畫後,交蘇州織造外僱漆工作為樣稿,製作雕漆掛屏。乾隆60年初以例貢禮物敬獻皇帝,爾後宮中也在參考此一掛屏木刻技法重新製作,形成清代宮廷與蘇州間的技術與物質交流。地方製作的掛屏流傳相當廣,不少海外博物館有收藏。[5]:194-195此反映出圖像的被重製及轉化運用,產生不同的媒材形式,更加產生傳播及宣傳的效益。

目前已知世界各地典藏《平定臺灣戰圖》的博物館機構有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及中國歷史博物館、日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等館舍。[3]:140由於此《平定臺灣戰圖》為罕見針對林爽文事件之圖像描繪史料,具有頗重要的參考及研究價值,對於相關議題的展示亦為重要的圖像展品。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清代御製銅版圖. 北京: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 1999. 
  2. ^ 平定臺灣戰圖. 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 [2020-10-2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李, 泰翰. 清乾隆年間臺灣戰圖製作經緯. 故宮學術季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 25 (2): 139-178. 
  4. ^ 聶, 崇正. 清代宮廷銅版畫述略. 清代御製銅版畫. 1999. 
  5. ^ 詹, 振鵬. 帝國紀勳與地方貢品:乾隆朝《平定臺灣得勝圖》雕漆掛屏考. 美術史研究集刊. 2018-09: 189-227. 

平定臺灣戰圖, 是一套清代御製的銅版圖, 描繪清軍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戰役, 1786年, 清乾隆51年, 11月爆發的林爽文事件, 是台灣清治期間最大規模民變, 至1788年, 乾隆53年, 2月止才被平定, 被乾隆帝列為, 十全武功, 之一, 並命宮廷畫師繪製此戰圖, 以表彰其功績, 目录, 圖面內容, 製作過程, 歷史研究意義及文化價值, 参考资料圖面內容, 编辑, nbsp, 諸羅之戰, nbsp, 大埔林之戰, nbsp, 攻克斗六門, nbsp, 攻克大里杙, nbsp, 集集埔之戰, nbsp, 攻剿小半. 平定臺灣戰圖 是一套清代御製的銅版圖 描繪清軍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戰役 1786年 清乾隆51年 11月爆發的林爽文事件 是台灣清治期間最大規模民變 至1788年 乾隆53年 2月止才被平定 被乾隆帝列為 十全武功 之一 並命宮廷畫師繪製此戰圖 以表彰其功績 目录 1 圖面內容 2 製作過程 3 歷史研究意義及文化價值 4 参考资料圖面內容 编辑 nbsp 諸羅之戰 nbsp 大埔林之戰 nbsp 攻克斗六門 nbsp 攻克大里杙 nbsp 集集埔之戰 nbsp 攻剿小半天山 nbsp 生擒林爽文 nbsp 大武壠之戰 nbsp 枋寮之戰 nbsp 生擒莊大田 nbsp 渡海凱旋 nbsp 凱旋賜宴這組戰圖目前有公開出版的是 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出版的 清代御製銅版圖 中 平定臺灣戰圖 的12幅 諸羅之戰 攻克斗六門 攻克大里杙 攻勦小半天山 枋寮之戰 生擒林爽文 生擒莊大田 廈門登岸 凱宴諸將 大武壠之戰 集集埔之戰 大埔林之戰 1 另外 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有收藏其中的8幅 大剿諸賊開通諸羅並進攻斗六門 大埔林之戰 攻克斗六門 攻剿小半天之賊匪 大武壠之戰 枋寮之戰 抵廈門登岸並巴圖魯侍衛等皆平安渡海凱旋 賜凱旋將軍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等宴 這是前者12幅中的8幅 2 此12幅戰圖並未包含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所有戰事 其內容係事件的後半部 乾隆皇帝派大學士福康安赴台督辦軍務後 福康安自乾隆52年 1787 十一月初六於鹿港登陸臺灣至亂事平定凱旋回大陸止 戰圖呈現期間的10場重要戰役和2幅凱旋場景 以下依照福康安征討路線的順序 來觀賞這組戰圖所對應的各場戰役之重點實況 3 152 161 諸羅之戰 圖 1787 乾隆52年 十一月初二福康安 海蘭察等於鹿仔港登陸 部署後於初六進軍 經二林 麥仔寮 初七抵元長莊 初八打通崙仔頂 崙仔尾 越過牛稠溪 抵達諸羅城 事件後記功改名嘉義 今嘉義市 解圍被困半年的諸羅城 此圖以諸羅城為場景 城內及城外近郊皆納入圖中 諸羅城已解圍 城門大開 城內平靜 城外僅剩有清軍與反抗軍的零星作戰 此圖所表現解圍後的景象 大埔林之戰 圖 諸羅之戰後 林爽文退到斗六門 清軍攻下諸羅城後 二十日發兵北上 民變群眾盤踞在中林 大埔林 大埔尾等三莊 清軍分三路進攻三莊 此圖表現清軍的騎兵和步兵沿路驅逐民變群眾 攻克斗六門 圖 十一月二十一日清軍抵達斗六門 斗六門是林爽文大本營大里杙的門戶 是反抗軍積存糧秣 民變群眾集結地 此圖以斗六門為中心 表現清軍重兵包圍斗六門的場景 呈現清軍攻入柵欄 大規模殺戮的景象 攻克斗六門後 二十二日福康安率軍至水沙連山口 已無民變群眾蹤跡 攻克大里杙 圖 林爽文返回其大本營 大里杙 清軍直逼大里杙 此圖以大里杙為中心 展現清軍以火砲轟擊的畫面 大里杙內也有三門大砲轟擊清軍 表現反抗軍大本營的實力 此圖表現大本營之戰激烈的程度 此役從二十四日晚一直戰到二十五日黎明 終於攻破大里杙 但仍無林爽文蹤跡 集集埔之戰 圖 十二月初一清軍抵平林仔隘口進入內山搜捕 初四到達集集埔 初五展開攻擊 此圖表現清軍以優勢武力掃蕩集集埔 軍隊在山林間行軍 清兵以箭槍射擊民變群眾 清軍架設火砲 轟擊集集埔 群眾紛紛逃命 這場戰役後 林爽文逃入內山 餘眾聚集小半天山頂 據險死守 攻勦小半天山 圖 十二月十八日清軍三路進軍小半天 此圖以小半天為中心 清軍從山下仰攻 以步兵為攻擊主力 反抗軍僅以木柵防護 清軍放火焚燒 展開屠殺 群眾逃命 另有一路屯番助戰 從山後包抄 此圖小半天表現山勢險峻 戰況激烈 生擒林爽文圖於老衢崎頂 圖 林爽文沿山逃亡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間 於東勢角遭原住民襲擊 繼續往北逃去 乾隆53年 1788 正月初四逃到老衢崎 遭友人密報官兵被擒 此圖以樹林分割成密報和擒獲兩個畫面 一邊是一騎兵急奔報告擒獲林爽文 以及另一邊套著繩索的林爽文 大武壠之戰 圖 乾隆53年 1788 正月十三日 福康安揮軍南下 此時大武壠頭目來降 圖左上方有原住民聚落 此圖中清軍分別由左右進軍 大軍分三路 征討莊大田 由大竹排進山向大武壠北面進軍 哆囉嘓 洗布埤以西沿山搜捕 由灣裡溪 鐵線橋進兵 大軍十六日抵達牛莊 十九日到南潭 林爽文弟林勇糾眾盤據大武壠隘 十九日被清軍攻克 此役民變首領莊大田等率眾由內山敗走水底寮 枋寮之戰 圖 正月二十日清軍從南潭發兵 二十五日抵達下埤頭一帶 二十六日海蘭察直抵枋寮 民變群眾無法抵擋 落海無數 莊大田得知消息 逃往琅嶠山外柴城 二月初四清軍抵達風港 福康安重賞琅嶠各社 令其堵內山隘口 初五從風港出發 遇伏迎戰追擊至柴城 會同水師 海陸兩方面攻柴城 反抗軍已退無可退 有人中槍倒地 有人被迫投海 此圖以台灣最南端為場景 清軍海陸合攻 李泰翰認為 3 159 160此圖是琅嶠山外的柴城戰役 場景畫得不夠恢弘 軍容未充分展現 生擒莊大田於琅嶠 圖 岸上房舍是主要場景 前有木柵防禦 此時木柵已被攻破 圖中被綁者是莊大田 房舍外清軍已團團包圍此地 此圖表現戰事大致平定 柴城被攻破後 莊大田率眾藏匿山谷中 初五莊大田及家眷 餘眾紛紛被擒 戰圖最後兩幅分別是 福康安凱旋回大陸 抵廈門登岸並巴圖魯侍衛等皆平安渡海凱旋 以及乾隆皇帝設慶功宴於承德避暑山莊 賜凱旋將軍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等宴 製作過程 编辑乾隆於1788年 乾隆53年 二月命福康安將平定林爽文事件之重要征戰戰場詳細繪圖 以記錄戰功 福康安從台灣分兩次共交回16幅戰圖 由宮廷畫工重新繪製 並經乾隆挑選出12幅 3 142 146其中兩幅 廈門登岸 和 凱宴諸將 不在福康安交回的16幅內 有研究者認為此二幅是宮廷畫工根據乾隆題詩所繪 後乾隆命姚文瀚和繆炳泰等七人 依先前的西域戰圖及金川戰圖的融入西方繪畫技巧的風格與尺寸 費時一年多重新繪製彩圖 以統整風格與尺寸 3 146 148最後由如意館繪製清圖 交內務府造辦處刻銅版並壓印成圖 是首件由中國人獨立完成的戰爭銅版畫作品 3 148 149每幅圖皆有乾隆題詩 題詩的年份介於1787 1789年間 乾隆52 54年間 推估這套銅版畫的製版時間在1789年之後 4 研究者普遍認為完成於1791 1792年 乾隆56 57年 間完成 3 142歷史研究意義及文化價值 编辑1793年 乾隆57年 印成的 平定臺灣戰圖 後 分賞置諸省衙及各行宮收貯陳設 在朝廷的大力推廣下 時任江蘇巡撫的旗人奇豐額獲得版畫後 交蘇州織造外僱漆工作為樣稿 製作雕漆掛屏 乾隆60年初以例貢禮物敬獻皇帝 爾後宮中也在參考此一掛屏木刻技法重新製作 形成清代宮廷與蘇州間的技術與物質交流 地方製作的掛屏流傳相當廣 不少海外博物館有收藏 5 194 195此反映出圖像的被重製及轉化運用 產生不同的媒材形式 更加產生傳播及宣傳的效益 目前已知世界各地典藏 平定臺灣戰圖 的博物館機構有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以及中國歷史博物館 日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等館舍 3 140由於此 平定臺灣戰圖 為罕見針對林爽文事件之圖像描繪史料 具有頗重要的參考及研究價值 對於相關議題的展示亦為重要的圖像展品 参考资料 编辑 清代御製銅版圖 北京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 1999 平定臺灣戰圖 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 2020 10 27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李 泰翰 清乾隆年間臺灣戰圖製作經緯 故宮學術季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 25 2 139 178 聶 崇正 清代宮廷銅版畫述略 清代御製銅版畫 1999 詹 振鵬 帝國紀勳與地方貢品 乾隆朝 平定臺灣得勝圖 雕漆掛屏考 美術史研究集刊 2018 09 189 22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平定臺灣戰圖 amp oldid 7624725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