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藏語འཕགས་པ་འཇིགས་མེད་བསྟན་པའི་རྒྱ་མཚོ威利转写'phags pa 'jigs med bstan pa'i rgya mtsho;1714年—1754年)藏族昌都杂布施地方(今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人,第六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1]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藏历木马年(1714年),生于昌都杂布施地方的一户藏医世家。经寻访、辨物、打卦之后,由五世班禅授记认定为第六世帕巴拉活佛。3岁时,被迎请至强巴林寺举办坐床典礼,正式成为第六世帕巴拉活佛。1718年,出任强巴林寺第二十一任法台。[1]

他是历世帕巴拉活佛中最知名且最有成就的一位。自他开始,帕巴拉活佛成为由清朝理藩院管理批准的大活佛。他还先后受过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封赐。[1]

第一次受封 编辑

他第一次受封是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曾派员到西藏冈底斯山勘测地形,勘测人员途经昌都时,强巴林寺积极支应乌拉,并为他们提供食宿等。他们完成勘测后,向朝廷呈报获得强巴林寺支持的过程,康熙帝阅后十分高兴,便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颁圣旨。该圣旨目前仅见到藏文抄件,现存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全文汉译如下:[1]

圣旨中提及的帕巴拉·丹贝甲措即第六世帕巴拉活佛,赐封的职衔为“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此枚铜印至今仍存于强巴林寺,铜印高8.5厘米,正方形,边长7.8厘米,如意纽,铜印背面款识为“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之印”,另一背面为“康熙五十八年五月日造”,铜印边沿刻有“康字第叁百肆拾陆号”。这与《卫藏通志》所载“自康熙五十八年,大兵进取西藏,始受圣朝所封,颁给正胡图克图印信,其印文曰‘阐讲黄教额尔德尼诺门罕之印’,系清字蒙古字唐古忒字,三样篆文”大体吻合。《卫藏通志》记载的印文与时间同现存铜印的款识完全符合,仅“法”与“教”,“那”与“诺”,“汗”与“罕”等字,因音同或音近而异记。该印文内的“阐讲黄法”是指为阐释讲解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人所颁;“额尔德尼”是蒙古语,意为“宝”;“那门汗”与“诺门罕”为同音异记,“那门汗”为蒙古语音译,原意为“法王”;“额尔德尼”和“诺门罕”合起来意为“大宝法王”。此为帕巴拉活佛第一次获得清朝朝廷的敕封,其获得的职衔为清朝喇嘛职衔等级中的第二等级“诺门罕”(又作“诺门汗”),这在清朝喇嘛职衔中仅低于呼图克图。自此,帕巴拉活佛成为清朝理藩院登记在册的大活佛。这也是继达赖班禅之后,朝廷为格鲁派高僧正式封赐的少数大活佛职衔之一。[1]

需要指出,帕巴拉受封的原因是“对朕所派测量冈底斯山者所需乌拉食宿等差役均妥善办理”,而并非《卫藏通志》记载的“自康熙五十八年,大兵进取西藏,始受圣朝所封”。[1]

第二次受封 编辑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第二次受封是在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反对清朝,清朝派四川化林协副将周瑛率川军2000人,自打箭炉进入西藏。清朝又派云南提督郝玉麟率兵2000人,赴昌都,以为声援。罗卜藏丹津叛乱很快被清朝军队平定。在这次战争中,第六世帕巴拉活佛为途经昌都的清军提供了粮草,并支应乌拉。1724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请将印信执照授予“除罗隆宗之东叉木多(昌都)、乍丫地方俱隶胡土克图管辖外,其余番众头目等俱应给与印信执照,与内地土司一体保障。……均应如所请”。当时,昌都为康区政治及军事中心,设有游击署、粮务署、千总、外委汛。清史记载,“滇省驻防叉木多官兵撤回,所有存贮米面,请交叉木多呼图克图看守。”其间,帕巴拉活佛积极为清军官兵服务,支应乌拉,“使钦派代表官员极为满意”。为表彰帕巴拉活佛之功,雍正帝于1725年赏赐帕巴拉“前得名号和印信”。1728年,清朝开始在昌都类乌齐洛隆等地留军队驻守。其中起初在昌都留兵1000名。 1733年起,驻昌都的留兵减至500名。清朝在昌都驻兵的原因,一是西藏有事危急时可以从昌都增援,二是保卫设在昌都的游击、千总、把总、外委以及粮草,三是保护帕巴拉活佛。据部分书籍记载,1742年起,帕巴拉开始向清朝皇帝遣使朝贡。此为历世帕巴拉遣使朝贡的开端。[1]

1745年,西藏噶伦颇罗鼐索南多杰向帕巴拉发布指令,称颂历世帕巴拉的功德,并重申清朝皇帝封赐给帕巴拉圣旨中的名号:[1]

第三次受封 编辑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第三次受封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1751年,清朝乾隆帝颁旨,重申了康熙帝对帕巴拉活佛的敕封:[1]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主动向清廷请示“适时遣使”朝贡,乾隆帝虑及昌都距离北京“路途遥远”,故上贡时限不作规定,“尔勿需定期遣使,可两三年或四五年随尔便利与否酌加遣派”。圣旨中称帕巴拉为“呼图克图”,由此可知,帕巴拉活佛自“诺门汗”晋升 为“呼图克图”的过程可能是在乾隆年间完成。[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载:“乾隆十六年议准:察木多帕克巴拉丹拜尼玛呼图克图遣使来朝进贡,照例折赏外,赐帕克巴拉丹拜尼玛呼图克图重三十两银茶筒一、各色大缎十二、大小哈达各七;正使三等蟒缎一、缎二、布二十四;副使缎二、布十二;从人布六。回时由院差领催一照看,照例雇给骑驮之骡。正使日给银二钱、副使一钱五分,从人一钱。复给四十日路费。由西安一路送至四川。至四川界,由总督遣人伴送至打箭炉自回。”“嗣后:帕克巴拉呼图克图遣使来朝,该督即照例办给骑驮之骡,如私带贸 易货物,令其自办,不在官给之例。至京后给予禀给四十日。”[1]

在清朝的积极扶持下,帕巴拉活佛的政治及宗教势力日盛,逐渐跃居康区四大呼图克图之首。[1]

藏历木狗年(1754年),帕巴济美丹贝甲措圆寂,享年41岁。[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帕巴拉, 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本條目有隱藏内容, 可能會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 請協助改善條目, 以符合维基百科标准, 2015年9月12日, 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 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 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 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藏語, འཕགས, འཇ, གས, བས, པའ, མཚ, 威利转写, phags, jigs, bstan, rgya, mtsho, 1714年, 1754年, 藏族, 昌都杂布施地方, 今西藏昌都市卡若区. 本條目有隱藏内容 可能會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 請協助改善條目 以符合维基百科标准 2015年9月12日 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 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 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 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帕巴拉 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藏語 འཕགས པ འཇ གས མ ད བས ན པའ ར མཚ 威利转写 phags pa jigs med bstan pa i rgya mtsho 1714年 1754年 藏族 昌都杂布施地方 今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 人 第六世 不计追认 帕巴拉活佛 1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生涯 1 2 第一次受封 1 3 第二次受封 1 4 第三次受封 2 参考文献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 藏历木马年 1714年 生于昌都杂布施地方的一户藏医世家 经寻访 辨物 打卦之后 由五世班禅授记认定为第六世帕巴拉活佛 3岁时 被迎请至强巴林寺举办坐床典礼 正式成为第六世帕巴拉活佛 1718年 出任强巴林寺第二十一任法台 1 他是历世帕巴拉活佛中最知名且最有成就的一位 自他开始 帕巴拉活佛成为由清朝理藩院管理批准的大活佛 他还先后受过清朝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封赐 1 第一次受封 编辑 他第一次受封是在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康熙帝曾派员到西藏冈底斯山勘测地形 勘测人员途经昌都时 强巴林寺积极支应乌拉 并为他们提供食宿等 他们完成勘测后 向朝廷呈报获得强巴林寺支持的过程 康熙帝阅后十分高兴 便于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颁圣旨 该圣旨目前仅见到藏文抄件 现存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全文汉译如下 1 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圣旨汉译本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 朕乃天下佛政之主 垂爱利于诸佛教众生之良法 亦愿委以重事并嘉奖俾其光大 尔帕巴拉活佛丹贝甲措系昌都名喇嘛 钻研释教并勤习讲修良法时长 虽居于边地 但念精诚扶持 对朕所派测量冈底斯山者所需乌拉食宿等差役均妥善办理 甚佳 兹就尔法名及属地庙宇之已览 因祈赐封号等之嘉赏 故朕特赐尔住锡寺名为 甘丹强巴林 封尔为 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 之职衔及印信 尔所属僧俗之地皆由尔统驭 他人皆不可欺掠贬损 此乃朕之关照 尔为众生和佛教持戒习教 以佛教引领众生 为佛教尤为黄帽教派之光大 需勤奋勿怠 严律寺庙戒规等如何善持等事皆不可大意也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敇 圣旨中提及的帕巴拉 丹贝甲措即第六世帕巴拉活佛 赐封的职衔为 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 此枚铜印至今仍存于强巴林寺 铜印高8 5厘米 正方形 边长7 8厘米 如意纽 铜印背面款识为 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之印 另一背面为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日造 铜印边沿刻有 康字第叁百肆拾陆号 这与 卫藏通志 所载 自康熙五十八年 大兵进取西藏 始受圣朝所封 颁给正胡图克图印信 其印文曰 阐讲黄教额尔德尼诺门罕之印 系清字 蒙古字 唐古忒字 三样篆文 大体吻合 卫藏通志 记载的印文与时间同现存铜印的款识完全符合 仅 法 与 教 那 与 诺 汗 与 罕 等字 因音同或音近而异记 该印文内的 阐讲黄法 是指为阐释讲解黄教 藏传佛教格鲁派 的僧人所颁 额尔德尼 是蒙古语 意为 宝 那门汗 与 诺门罕 为同音异记 那门汗 为蒙古语音译 原意为 法王 额尔德尼 和 诺门罕 合起来意为 大宝法王 此为帕巴拉活佛第一次获得清朝朝廷的敕封 其获得的职衔为清朝喇嘛职衔等级中的第二等级 诺门罕 又作 诺门汗 这在清朝喇嘛职衔中仅低于呼图克图 自此 帕巴拉活佛成为清朝理藩院登记在册的大活佛 这也是继达赖 班禅之后 朝廷为格鲁派高僧正式封赐的少数大活佛职衔之一 1 需要指出 帕巴拉受封的原因是 对朕所派测量冈底斯山者所需乌拉食宿等差役均妥善办理 而并非 卫藏通志 记载的 自康熙五十八年 大兵进取西藏 始受圣朝所封 1 第二次受封 编辑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第二次受封是在清朝雍正三年 1725年 1723年 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反对清朝 清朝派四川化林协副将周瑛率川军2000人 自打箭炉进入西藏 清朝又派云南提督郝玉麟率兵2000人 赴昌都 以为声援 罗卜藏丹津叛乱很快被清朝军队平定 在这次战争中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为途经昌都的清军提供了粮草 并支应乌拉 1724年 清朝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请将印信执照授予 除罗隆宗之东叉木多 昌都 乍丫地方俱隶胡土克图管辖外 其余番众头目等俱应给与印信执照 与内地土司一体保障 均应如所请 当时 昌都为康区政治及军事中心 设有游击署 粮务署 千总 外委汛 清史记载 滇省驻防叉木多官兵撤回 所有存贮米面 请交叉木多呼图克图看守 其间 帕巴拉活佛积极为清军官兵服务 支应乌拉 使钦派代表官员极为满意 为表彰帕巴拉活佛之功 雍正帝于1725年赏赐帕巴拉 前得名号和印信 1728年 清朝开始在昌都 类乌齐 洛隆等地留军队驻守 其中起初在昌都留兵1000名 1733年起 驻昌都的留兵减至500名 清朝在昌都驻兵的原因 一是西藏有事危急时可以从昌都增援 二是保卫设在昌都的游击 千总 把总 外委以及粮草 三是保护帕巴拉活佛 据部分书籍记载 1742年起 帕巴拉开始向清朝皇帝遣使朝贡 此为历世帕巴拉遣使朝贡的开端 1 1745年 西藏噶伦颇罗鼐索南多杰向帕巴拉发布指令 称颂历世帕巴拉的功德 并重申清朝皇帝封赐给帕巴拉圣旨中的名号 1 1745年颇罗鼐的指令奉天承运皇帝谕 以佛法政律严加治理广域 威严宝冠之顶未曾弯曲 持扶等观佛法仁波切为上 赐芸芸众生以福祉 降 良缘善兆并殊胜各方之吉祥人主 称为郡王者于日光普照之天下众生皆得受用 藏地佛域持黄帽宝冠之众多寺宇 其根基为宗喀巴大师之心传弟子 佛法六广宏之一菩提西饶桑布所创持吉祥昌都强巴林寺 该寺迄今已转近四百余年之进修因缘之轮 宏扬勃发不曾衰败乃为佛法之美饰 五世遍知逹赖喇嘛赐以 慈教中心之地域 集结律法林非东 持黄帽者意宏盛 祈为朵康驱夜烛 之词 现又俾六世帕巴拉 济美丹贝甲措于五岁时得以居于菩提善心法座 奉天承运文殊大皇帝极重黄教 不日赐其 额尔德尼诺门罕 之名号及诏书 谕令任何人不得对其所属稍加干涉 尤于战时 昌都寺为利于甘丹政教 当固始汗丹增曲吉杰布至康区 以及到后来洪台吉因降藏纷争莅临时 均以文武诸法尽力相助 并且 逹赖喇嘛先后抵朵麦时 善加相协 助益不同一般 对钦差铺天盖地之军队 亦待接持扶甚为周到 使钦派代表官员极为满意 第三次受封 编辑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第三次受封是在乾隆十六年 1751年 1751年 清朝乾隆帝颁旨 重申了康熙帝对帕巴拉活佛的敕封 1 乾隆十六年 1751年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 昌都帕巴拉丹贝甲措呼图克图接旨 朕统领天下 众生康乐幸福 佛法光大 倘有一心善持佛政者 朕皆不分内外 大加嘉赏 尔 帕巴拉呼图克图于远地精诚奉持 对朕所派测量冈底斯山者所需乌拉食宿等均妥善办理 如尔祈呈免遭辖域等之危害 赏赉诏书玉印并赐寺名事 朕特垂怜赐以寺名及玉印金册 尔应心生仰赖感荷之情 待往来之大臣官员和军戍应接洽侍奉妥善办理 兹尔感 念圣恩 于远地遣使朝拜 并诚言可适时遣使之语 此实需褒嘉 尔所呈请之事朕已念及并敕边地大臣 因路途遥远 若定年月遣使 尔使者之途程将甚为艰难 嗣后若未能按期抵达 尔喇嘛亦会不安 因此 朕以慈悲相惜 尔勿需定期遣使 可两三年或四五年随尔便利与否酌加遣派 遣使之时 先告知省大臣 使者抵至边地应以使者礼仪处事 临至宫殿亦应虔敬 如此可表尔之恭敬之心 对尔等亦有利 此地俾诸众幸福 广加光大黄教 尔喇嘛亦应心怀皇恩 精勤持教 善持属民 尽力俾己域靖谧 一如既往一心为公 常念圣恩 常念众生为要 特谕 乾隆十六年七月二日 第六世帕巴拉活佛主动向清廷请示 适时遣使 朝贡 乾隆帝虑及昌都距离北京 路途遥远 故上贡时限不作规定 尔勿需定期遣使 可两三年或四五年随尔便利与否酌加遣派 圣旨中称帕巴拉为 呼图克图 由此可知 帕巴拉活佛自 诺门汗 晋升 为 呼图克图 的过程可能是在乾隆年间完成 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九百九十 载 乾隆十六年议准 察木多帕克巴拉丹拜尼玛呼图克图遣使来朝进贡 照例折赏外 赐帕克巴拉丹拜尼玛呼图克图重三十两银茶筒一 各色大缎十二 大小哈达各七 正使三等蟒缎一 缎二 布二十四 副使缎二 布十二 从人布六 回时由院差领催一照看 照例雇给骑驮之骡 正使日给银二钱 副使一钱五分 从人一钱 复给四十日路费 由西安一路送至四川 至四川界 由总督遣人伴送至打箭炉自回 嗣后 帕克巴拉呼图克图遣使来朝 该督即照例办给骑驮之骡 如私带贸 易货物 令其自办 不在官给之例 至京后给予禀给四十日 1 在清朝的积极扶持下 帕巴拉活佛的政治及宗教势力日盛 逐渐跃居康区四大呼图克图之首 1 藏历木狗年 1754年 帕巴济美丹贝甲措圆寂 享年41岁 1 参考文献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土呷 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 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佛教頭銜前任 帕巴拉 甲娃甲措 帕巴拉活佛1716年 1754年 繼任 帕巴拉 晋美巴丹邓贝贡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帕巴拉 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amp oldid 7218413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