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宋瑋達

宋瑋達(1917年—2011),原譯名維奧拉·娜薩特茲,在中國大陸期間又名羅瑋達南斯拉夫希臘混血,為中華民國外交官宋選銓妻子,1953年從貴州臺灣後,寫有反共書籍《紅刧餘生》。

生平 编辑

異國婚姻 编辑

維奧拉·娜薩特茲為1917年生於土耳其,南斯拉夫與希臘混血[1]

娜薩特茲在日內瓦大學讀書時,認識時任國際聯盟中國代表團祕書的宋選銓。宋選銓為貴州省郎岱縣橋樑堡人,原有一名論及婚嫁的瑞士女友,但因患肺病逝世。由於娜薩特茲與宋選銓都是天主教徒,又共讀一校,很快就成為情侶,於1937年在日內瓦結婚。[2]

宋瑋達隨丈夫來到中國,走遍中國東南與西南省份[1]。他們生有七名小孩,最大的為出生在貴陽,第二個出生重慶,第三個出生於郎岱,第四個生在花溪,五孩子生在南京[2]。宋瑋達會說華語,但不太會寫漢字[1]。後來,宋選銓談及異國婚姻時,感想是美、英等國種族觀念較重,法、西等國種族觀念較輕,當然娶以種族觀念輕的比較好些[3]

逃離貴州 编辑

1949年冬,宋選銓正任駐巴達維亞領事,而宋瑋達住在郎岱縣的公婆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宋瑋達怕公婆沒人照料,就留在當地。1950年5月,宋選銓父親與弟弟因階級身分而遭處死,不久宋選銓母親也死去,家族財產被清算。宋瑋達兩名小孩,也因營養不足死去。[2]

在這段時間,宋瑋達名為「羅瑋達」[4]。1953年1月,宋瑋達再度申請外國人士離境[5]。原先當地政府以她是南斯拉夫籍,准許經苏联回南斯拉夫,被她說從西伯利亞旅費太貴,於是改批准從英屬香港離境[6]。3月9日,母子六人獲准以外籍人士身分離開,便從從貴州乘車,經廣州到香港[7]。4月10日早上9點,母子搭盛京輪抵達基隆港,與丈夫在二號碼頭重逢[5]。5月17日,她出席天主教女青年會茶會,簡短說明貴州的天主教狀況[8]。之後她又受邀演講,講述貴州的土改狀況,宣傳反共[9]

宋瑋達將在貴州的經歷,以法文寫成回憶錄《Caverna Diablo》。《聯合報》報社在1953年4月24、25日先徵求中文書名,收到全臺灣各地達一千三百廿六封的讀者信件。27日,報社社論委員會決定以讀者宋堅所取的「紅劫歸來」為書名,類同者為基隆市公務人員陳智信的「紅劫歸來話酸辛」。[10]

《聯合報》在1953年4月29日開始連載宋瑋達文章[10],因與其他書同名而改名「紅劫餘生」[11]

外派沙烏 编辑

之後,宋瑋達隨外派的宋選銓,一同住在沙烏地阿拉伯。1961年1月31日,被迫亂倫嫁給堂伯馬步芳作七姨太的馬月蘭,逃到宋瑋達住處躲藏。3月23日,馬步芳與手下前來要人,搗毀家具。宋瑋達見狀報警,透過警察找到外交部上級,才讓馬步芳退縮,馬月蘭得以逃到臺灣。[12]

終老臺灣 编辑

 
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入口

宋選銓回臺灣後,先後在師範大學、世新專科文化大學東吳大學,擔任外語老師[13]。1971年12月7日,中華民國各界表揚好人好事運動推行委員會公布宋瑋達、曾虛白羅文思瑪喜樂等為該年好人代表[14]

2002年左右,宋瑋達從教職退休。因丈夫已去世,子女要她到北京舊金山等地居住,不過最後她仍選擇留在台灣。2004年報導時,87歲的她搬至汐止五指山上的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做為人生的終點。[13]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宋選銓夫人蒙難記 她將用法文寫回憶錄. 臺灣民聲日報. 1953-04-1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葉明. 宋選銓海角惆悵 落難夫人改十日抵台. 聯合報. 1953-04-07 (中文(臺灣)). 
  3. ^ 劉宗周. 一件事情.多種看法 中外通婚大家談 宋選銓「金石盟」 宋瑋達「紅羊劫」. 聯合報. 1965-11-06 (中文(臺灣)). 
  4. ^ 宋瑋達. 紅劫餘生. 聯合報. 1953-06-28 (中文(臺灣)). 
  5. ^ 5.0 5.1 骨肉相逢 重享自由 宋瑋達女士 率子女抵台. 聯合報. 1953-04-11 (中文(臺灣)). 
  6. ^ 宋選銓夫婦 昨謁葉外長. 聯合報. 1953-04-12 (中文(臺灣)). 
  7. ^ 宋選銓之南籍太太 逃離魔窟抵港 偕子女行乞飽嘗辛酸 於將八日乘輪來台. 聯合報. 1953-04-05 (中文(臺灣)). 
  8. ^ 匪區教會財產 全被共匪沒收 慈善工作均陷停頓 宋瑋達報告匪區情形. 聯合報. 1953-05-18 (中文(臺灣)). 
  9. ^ 應金銅礦務局邀請 宋瑋達女士 昨公開演講. 聯合報. 1953-05-25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宋瑋達女士回憶錄 徵求最佳書名揭曉 定名:紅劫歸來 明天起開始刊載. 聯合報. 1953-04-28 (中文(臺灣)). 
  11. ^ 宋偉達女士回憶錄改名『紅劫餘生』. 聯合報. 1953-06-04 (中文(臺灣)). 
  12. ^ 何振奮. 禁宮逃劫記 她脫離了馬步芳掌握. 聯合報. 1961-05-10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楊迪文. 希臘人宋瑋達 終老台灣 走過半個地球 八旬高齡的她生根於此 退休外交官朱正熊 也有同樣心境. 聯合報. 2004-01-09 (中文(臺灣)). 
  14. ^ 好人好事代表 選出六十四位 定十五日接受表揚. 聯合報. 1970-12-08 (中文(臺灣)). 

宋瑋達, 1917年, 2011, 原譯名維奧拉, 娜薩特茲, 在中國大陸期間又名羅瑋達, 南斯拉夫與希臘混血, 為中華民國外交官宋選銓妻子, 1953年從貴州到臺灣後, 寫有反共書籍, 紅刧餘生, 目录, 生平, 異國婚姻, 逃離貴州, 外派沙烏, 終老臺灣, 參考生平, 编辑異國婚姻, 编辑, 維奧拉, 娜薩特茲為1917年生於土耳其, 南斯拉夫與希臘混血, 娜薩特茲在日內瓦大學讀書時, 認識時任國際聯盟中國代表團祕書的宋選銓, 宋選銓為貴州省郎岱縣橋樑堡人, 原有一名論及婚嫁的瑞士女友, 但因患肺病逝世, 由. 宋瑋達 1917年 2011 原譯名維奧拉 娜薩特茲 在中國大陸期間又名羅瑋達 南斯拉夫與希臘混血 為中華民國外交官宋選銓妻子 1953年從貴州到臺灣後 寫有反共書籍 紅刧餘生 目录 1 生平 1 1 異國婚姻 1 2 逃離貴州 1 3 外派沙烏 1 4 終老臺灣 2 參考生平 编辑異國婚姻 编辑 維奧拉 娜薩特茲為1917年生於土耳其 南斯拉夫與希臘混血 1 娜薩特茲在日內瓦大學讀書時 認識時任國際聯盟中國代表團祕書的宋選銓 宋選銓為貴州省郎岱縣橋樑堡人 原有一名論及婚嫁的瑞士女友 但因患肺病逝世 由於娜薩特茲與宋選銓都是天主教徒 又共讀一校 很快就成為情侶 於1937年在日內瓦結婚 2 宋瑋達隨丈夫來到中國 走遍中國東南與西南省份 1 他們生有七名小孩 最大的為出生在貴陽 第二個出生重慶 第三個出生於郎岱 第四個生在花溪 五孩子生在南京 2 宋瑋達會說華語 但不太會寫漢字 1 後來 宋選銓談及異國婚姻時 感想是美 英等國種族觀念較重 法 西等國種族觀念較輕 當然娶以種族觀念輕的比較好些 3 逃離貴州 编辑 1949年冬 宋選銓正任駐巴達維亞領事 而宋瑋達住在郎岱縣的公婆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 宋瑋達怕公婆沒人照料 就留在當地 1950年5月 宋選銓父親與弟弟因階級身分而遭處死 不久宋選銓母親也死去 家族財產被清算 宋瑋達兩名小孩 也因營養不足死去 2 在這段時間 宋瑋達名為 羅瑋達 4 1953年1月 宋瑋達再度申請外國人士離境 5 原先當地政府以她是南斯拉夫籍 准許經苏联回南斯拉夫 被她說從西伯利亞旅費太貴 於是改批准從英屬香港離境 6 3月9日 母子六人獲准以外籍人士身分離開 便從從貴州乘車 經廣州到香港 7 4月10日早上9點 母子搭盛京輪抵達基隆港 與丈夫在二號碼頭重逢 5 5月17日 她出席天主教女青年會茶會 簡短說明貴州的天主教狀況 8 之後她又受邀演講 講述貴州的土改狀況 宣傳反共 9 宋瑋達將在貴州的經歷 以法文寫成回憶錄 Caverna Diablo 聯合報 報社在1953年4月24 25日先徵求中文書名 收到全臺灣各地達一千三百廿六封的讀者信件 27日 報社社論委員會決定以讀者宋堅所取的 紅劫歸來 為書名 類同者為基隆市公務人員陳智信的 紅劫歸來話酸辛 10 聯合報 在1953年4月29日開始連載宋瑋達文章 10 因與其他書同名而改名 紅劫餘生 11 外派沙烏 编辑 之後 宋瑋達隨外派的宋選銓 一同住在沙烏地阿拉伯 1961年1月31日 被迫亂倫嫁給堂伯馬步芳作七姨太的馬月蘭 逃到宋瑋達住處躲藏 3月23日 馬步芳與手下前來要人 搗毀家具 宋瑋達見狀報警 透過警察找到外交部上級 才讓馬步芳退縮 馬月蘭得以逃到臺灣 12 終老臺灣 编辑 nbsp 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入口宋選銓回臺灣後 先後在師範大學 世新專科 文化大學和東吳大學 擔任外語老師 13 1971年12月7日 中華民國各界表揚好人好事運動推行委員會公布宋瑋達 曾虛白 羅文思 瑪喜樂等為該年好人代表 14 2002年左右 宋瑋達從教職退休 因丈夫已去世 子女要她到北京 舊金山等地居住 不過最後她仍選擇留在台灣 2004年報導時 87歲的她搬至汐止五指山上的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 做為人生的終點 13 參考 编辑 nbsp 人物主题 nbsp 台湾主题 1 0 1 1 1 2 宋選銓夫人蒙難記 她將用法文寫回憶錄 臺灣民聲日報 1953 04 13 中文 臺灣 2 0 2 1 2 2 葉明 宋選銓海角惆悵 落難夫人改十日抵台 聯合報 1953 04 07 中文 臺灣 劉宗周 一件事情 多種看法 中外通婚大家談 宋選銓 金石盟 宋瑋達 紅羊劫 聯合報 1965 11 06 中文 臺灣 宋瑋達 紅劫餘生 聯合報 1953 06 28 中文 臺灣 5 0 5 1 骨肉相逢 重享自由 宋瑋達女士 率子女抵台 聯合報 1953 04 11 中文 臺灣 宋選銓夫婦 昨謁葉外長 聯合報 1953 04 12 中文 臺灣 宋選銓之南籍太太 逃離魔窟抵港 偕子女行乞飽嘗辛酸 於將八日乘輪來台 聯合報 1953 04 05 中文 臺灣 匪區教會財產 全被共匪沒收 慈善工作均陷停頓 宋瑋達報告匪區情形 聯合報 1953 05 18 中文 臺灣 應金銅礦務局邀請 宋瑋達女士 昨公開演講 聯合報 1953 05 25 中文 臺灣 10 0 10 1 宋瑋達女士回憶錄 徵求最佳書名揭曉 定名 紅劫歸來 明天起開始刊載 聯合報 1953 04 28 中文 臺灣 宋偉達女士回憶錄改名 紅劫餘生 聯合報 1953 06 04 中文 臺灣 何振奮 禁宮逃劫記 她脫離了馬步芳掌握 聯合報 1961 05 10 中文 臺灣 13 0 13 1 楊迪文 希臘人宋瑋達 終老台灣 走過半個地球 八旬高齡的她生根於此 退休外交官朱正熊 也有同樣心境 聯合報 2004 01 09 中文 臺灣 好人好事代表 選出六十四位 定十五日接受表揚 聯合報 1970 12 08 中文 臺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宋瑋達 amp oldid 7936682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