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奪魂索

奪魂索》(英語:Rope)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亦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由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等人主演。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謀殺案「李奧波德與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

奪魂索
Rope
《奪魂索》DVD 封面
基本资料
导演亞弗列德·希區考克
监制西德尼·伯恩斯坦,巴伦·伯恩斯坦[*]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Sidney Norman Bernstein[*]
编剧舞台劇本:
派崔克·漢密爾頓英语Patrick Hamilton (dramatist)
改編:
Hume Cronyn
電影劇本:
亞瑟·勞倫斯英语Arthur Laurents
未具名:
Ben Hecht
原著Rope[*]
主演詹姆斯·史都華
約翰·道爾英语John Dall
法利·葛倫格
Cedric Hardwicke
Constance Collier
配乐David Buttolph
摄影William V. Skall
Joseph A. Valentine
剪辑William H. Ziegler
制片商跨大西洋影业[*]
华纳兄弟
片长81分鐘
产地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1948年8月23日
发行商華納兄弟影業
预算US$ 1,500,000

《奪魂索》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最具實驗性質、前衛且創新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特色,在於它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作業,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及學說、以及同性戀、「謀殺的藝術英语Art of murder」等題材而獨樹一格。

情節概述

 
路伯特·卡提爾教授,詹姆斯·史都華飾

甫自哈佛大學畢業的布蘭登·蕭(約翰·道爾)、菲利普·摩根(法利·葛倫格),自認已是不受世俗道德規範的菁英份子,為了實現謀殺做為一種藝術創作,將他們所認定的「劣等人」,大學同學大衛·坎德利,邀至他們的豪華公寓中飲酒、擊昏、用繩索勒死,並把屍體放在藏書用的大型木箱中。

布蘭登和菲利普竟不取消原本在這天傍晚舉辦的一場同學會。他們邀集在哈佛大學時的同學,除了死者大衛以外,女同學珍妮·華克是死者的未婚妻,男同學肯尼斯·勞倫斯是珍妮的前男友,以及死者的父親和姑母,他們偏激的哲學教授路伯特·卡提爾(詹姆斯·史都華)也應邀出席。布蘭登和菲利普把藏屍的大木箱,當做宴客的餐桌,以為這件謀殺的藝術性及刺激性增色。

布蘭登既想逍遙法外,又想他們的藝術品博人稱賞、尤其是路伯特·卡提爾的稱賞(我們的才智雖然不一定能與老師比肩,但是說到行動的魄力及勇氣,可勝過老師了)。他在派對中故意談起路伯特曾與他們討論過的,優等人超越道德規範的理論、以及謀殺的藝術,向眾人暗示大衛可能不會來,又再去攪和珍妮和肯尼斯的關係。

不同於得意洋洋的布蘭登還在盡情發揮,始終處境被動的菲利普顯得越來越慌亂反常。兩人的舉止,看在路伯特的眼裡,懷疑也越來越甚。直到派對結束,客人紛紛散去,路伯特·卡提爾在衣帽間發現縮寫D.K.的帽子,他終於決定採取行動……

製片

連續長鏡頭

 
電影預告片

希區考克在本片採用單一鏡頭的手法拍攝,但是當時一捲35毫米長度的電影底片只能錄約10分鐘。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個部份連續拍攝,每一部份的時間略少於10分鐘。攝影時,一旦前一捲膠捲用完,就將攝影機停機,鏡頭對準某位演員(或者沙發、牆角)的背影,再換上新的膠捲。此時是彩色電影的早期,攝影機非常龐大,為了遷就攝影機的行動,鏡頭外的道具擺設其實不停的被搬移。

《奪魂索》的懸疑,不在對事件的存疑,而是對劇中人物心理變化的不確定。所以事件的謎底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讓觀眾可以全心貫注於觀察劇中人物,後來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迷魂記》也採取這樣的風格。在《奪魂索》中,觀眾耳裡聽到的對白,不見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亞弗列德·希區考克用鏡頭掌控觀眾的視線──以及心理情緒。此種方式與希區考克另一部电影《後窗》不同,《後窗》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觀鏡頭(POV)呈現。

希區考克的客串

希區考克在電影中短暫的客串,出現在影片一開始時,他是街上的行人之一。其後可以從公寓窗口,望見上有希區考克漫畫像的霓虹燈廣告牌。

題材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1924年兩名學生——19歲的納森·李奧波德、18歲的李察·勒伯被控綁票謀殺一名14歲的少年。

同性戀

 
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由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分飾

這部電影的原型主角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侶。劇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的同性伴侶關係,則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處理。其實在原始劇本中,布蘭登、菲利普與他們的教授也有同性戀情,考慮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而刪改了這一段。

在現實生活中,編劇亞瑟·勞倫斯英语Arthur Laurents和演出布蘭登·蕭的約翰·道爾均是同性戀者,而演出菲利普·摩根的法利·葛倫格是同性戀偏向的雙性戀者,還曾經與亞瑟·勞倫斯交往過。劇中菲利普·摩根彈奏的鋼琴曲(Mouvement Perpétuel No. 1),是同性戀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雙性戀演員卡萊·葛倫蒙哥馬利·克利夫曾分別被考慮路伯特·卡提爾、布蘭登·蕭的角色,但他們視此舉為「出櫃」所以謝拒[來源請求]

先前曾與希區考克合作兩次的卡萊·葛倫既不願主演本片,因此開始了希區考克與詹姆斯·史都華的首次合作。詹姆斯·史都華與卡萊·葛倫都分別與希區考克推出4部作品,分別是史都華的《奪魂索》、《後窗》、《擒凶記》、《迷魂記》;與葛倫的《深閨疑雲》、《美人計》、《捉賊記》、《北西北》。

臺詞選錄

路伯特·卡提爾(對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我得感謝你給我的羞辱,因我已因而確知人各有體,有權自行工作、思考、生活,但對所生存之社會有義務。你憑什麼自認是優秀的少數?你憑什麼說那無辜孩子是次等人,因而受害亦不足惜?你自認是上帝嗎?你勒死他時就這麼想的嗎?你在他的墳上用餐時就這麼想嗎?我不知道你想什麼,你算什麼,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事,你殺人了!你勒死個比你更懂得愛與生活的人……不是我打算怎麼辦,而是社會要怎麼辦你,我也能助一臂之力,你死路一條!」

思想背景

 
(左起)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及詹姆斯·史都華

罪與罰

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一書在影片中被提及。《罪與罰》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義感、樂於助人的大學法律系學生,一方面他創造了一種理論:人可以分為兩類,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構世界」,由於建設前必須破壞,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舉拿破崙·波拿巴為例);而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不過是「繁殖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這種論點影響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於犯罪後,儘管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藉口,終究受不了良心對他的控訴和懲罰。最後他受到女友蘇妮亞精神的感召,因贖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基督教的犧牲救贖等觀點,與尼采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學說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說》是影片中兩名兇嫌的核心思想,尼采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此論。尼采鑑於歷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感於神權壓縮了人類活動的能限,甚至否定生命存在的價值,他試圖建構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權及舊有的善惡道德標準,以作為對人的理想典範與期許(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終生並未完全放棄宗教信仰)。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但此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這一理想終極目標,個體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奪魂索》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對應於真實事件中的李奧波德與勒伯,然而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兩人都是影片中布蘭登、菲利普的混合體)曲解了尼采(劇中化身為路伯特·卡提爾教授)試圖提議給人類正面的生存標竿,卻做為他們自認是超凡之人,可以為非作歹的藉口(時為1948年,二次大戰時期,阿道夫·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令人記憶猶新)。路伯特先前與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也僅是智力超卓者熱衷的腦力激盪,一種偏激任性的假設遊戲。如今卻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學生,兩名兇手也是他的學生。這也是卡提爾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終生。

參考文獻

  • Peter Wollen. Rope: Three Hypotheses(奪魂索:三個假說),期刊:Alfred Hitchcock Centenary Essays.

外部連結

奪魂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4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rope, 是亞弗列德, 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 亦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由詹姆斯, 史都華, 約翰, 道爾, 法利, 葛倫格等人主演, 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4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奪魂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奪魂索 英語 Rope 是亞弗列德 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 亦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由詹姆斯 史都華 約翰 道爾 法利 葛倫格等人主演 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謀殺案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 奪魂索Rope 奪魂索 DVD 封面基本资料导演亞弗列德 希區考克监制西德尼 伯恩斯坦 巴伦 伯恩斯坦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Sidney Norman Bernstein 编剧舞台劇本 派崔克 漢密爾頓 英语 Patrick Hamilton dramatist 改編 Hume Cronyn電影劇本 亞瑟 勞倫斯 英语 Arthur Laurents 未具名 Ben Hecht原著Rope 主演詹姆斯 史都華約翰 道爾 英语 John Dall 法利 葛倫格Cedric Hardwicke Constance Collier配乐David Buttolph摄影William V SkallJoseph A Valentine剪辑William H Ziegler制片商跨大西洋影业 华纳兄弟片长81分鐘产地美國语言英語上映及发行上映日期1948年8月23日发行商華納兄弟影業预算US 1 500 000 奪魂索 是亞弗列德 希區考克最具實驗性質 前衛且創新的作品 其中最出名的特色 在於它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作業 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 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 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 尼采的著作及學說 以及同性戀 謀殺的藝術 英语 Art of murder 等題材而獨樹一格 目录 1 情節概述 2 製片 2 1 連續長鏡頭 2 2 希區考克的客串 3 題材 3 1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3 2 同性戀 4 臺詞選錄 5 思想背景 5 1 罪與罰 5 2 尼采學說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情節概述 编辑 路伯特 卡提爾教授 詹姆斯 史都華飾 甫自哈佛大學畢業的布蘭登 蕭 約翰 道爾 菲利普 摩根 法利 葛倫格 自認已是不受世俗道德規範的菁英份子 為了實現謀殺做為一種藝術創作 將他們所認定的 劣等人 大學同學大衛 坎德利 邀至他們的豪華公寓中飲酒 擊昏 用繩索勒死 並把屍體放在藏書用的大型木箱中 布蘭登和菲利普竟不取消原本在這天傍晚舉辦的一場同學會 他們邀集在哈佛大學時的同學 除了死者大衛以外 女同學珍妮 華克是死者的未婚妻 男同學肯尼斯 勞倫斯是珍妮的前男友 以及死者的父親和姑母 他們偏激的哲學教授路伯特 卡提爾 詹姆斯 史都華 也應邀出席 布蘭登和菲利普把藏屍的大木箱 當做宴客的餐桌 以為這件謀殺的藝術性及刺激性增色 布蘭登既想逍遙法外 又想他們的藝術品博人稱賞 尤其是路伯特 卡提爾的稱賞 我們的才智雖然不一定能與老師比肩 但是說到行動的魄力及勇氣 可勝過老師了 他在派對中故意談起路伯特曾與他們討論過的 優等人超越道德規範的理論 以及謀殺的藝術 向眾人暗示大衛可能不會來 又再去攪和珍妮和肯尼斯的關係 不同於得意洋洋的布蘭登還在盡情發揮 始終處境被動的菲利普顯得越來越慌亂反常 兩人的舉止 看在路伯特的眼裡 懷疑也越來越甚 直到派對結束 客人紛紛散去 路伯特 卡提爾在衣帽間發現縮寫D K 的帽子 他終於決定採取行動 製片 编辑連續長鏡頭 编辑 電影預告片 希區考克在本片採用單一鏡頭的手法拍攝 但是當時一捲35毫米長度的電影底片只能錄約10分鐘 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個部份連續拍攝 每一部份的時間略少於10分鐘 攝影時 一旦前一捲膠捲用完 就將攝影機停機 鏡頭對準某位演員 或者沙發 牆角 的背影 再換上新的膠捲 此時是彩色電影的早期 攝影機非常龐大 為了遷就攝影機的行動 鏡頭外的道具擺設其實不停的被搬移 奪魂索 的懸疑 不在對事件的存疑 而是對劇中人物心理變化的不確定 所以事件的謎底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 讓觀眾可以全心貫注於觀察劇中人物 後來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 迷魂記 也採取這樣的風格 在 奪魂索 中 觀眾耳裡聽到的對白 不見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 亞弗列德 希區考克用鏡頭掌控觀眾的視線 以及心理情緒 此種方式與希區考克另一部电影 後窗 不同 後窗 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觀鏡頭 POV 呈現 希區考克的客串 编辑 希區考克在電影中短暫的客串 出現在影片一開始時 他是街上的行人之一 其後可以從公寓窗口 望見上有希區考克漫畫像的霓虹燈廣告牌 題材 编辑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编辑 主条目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1924年兩名學生 19歲的納森 李奧波德 18歲的李察 勒伯被控綁票謀殺一名14歲的少年 同性戀 编辑 布蘭登 蕭 菲利普 摩根 由約翰 道爾 法利 葛倫格分飾 這部電影的原型主角納森 李奧波德 李察 勒伯是同性伴侶 劇中布蘭登 蕭 菲利普 摩根的同性伴侶關係 則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處理 其實在原始劇本中 布蘭登 菲利普與他們的教授也有同性戀情 考慮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而刪改了這一段 在現實生活中 編劇亞瑟 勞倫斯 英语 Arthur Laurents 和演出布蘭登 蕭的約翰 道爾均是同性戀者 而演出菲利普 摩根的法利 葛倫格是同性戀偏向的雙性戀者 還曾經與亞瑟 勞倫斯交往過 劇中菲利普 摩根彈奏的鋼琴曲 Mouvement Perpetuel No 1 是同性戀作曲家弗朗西斯 普朗克的作品 雙性戀演員卡萊 葛倫 蒙哥馬利 克利夫曾分別被考慮路伯特 卡提爾 布蘭登 蕭的角色 但他們視此舉為 出櫃 所以謝拒 來源請求 先前曾與希區考克合作兩次的卡萊 葛倫既不願主演本片 因此開始了希區考克與詹姆斯 史都華的首次合作 詹姆斯 史都華與卡萊 葛倫都分別與希區考克推出4部作品 分別是史都華的 奪魂索 後窗 擒凶記 迷魂記 與葛倫的 深閨疑雲 美人計 捉賊記 北西北 臺詞選錄 编辑路伯特 卡提爾 對布蘭登 蕭 菲利普 摩根 我得感謝你給我的羞辱 因我已因而確知人各有體 有權自行工作 思考 生活 但對所生存之社會有義務 你憑什麼自認是優秀的少數 你憑什麼說那無辜孩子是次等人 因而受害亦不足惜 你自認是上帝嗎 你勒死他時就這麼想的嗎 你在他的墳上用餐時就這麼想嗎 我不知道你想什麼 你算什麼 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事 你殺人了 你勒死個比你更懂得愛與生活的人 不是我打算怎麼辦 而是社會要怎麼辦你 我也能助一臂之力 你死路一條 思想背景 编辑 左起 約翰 道爾 法利 葛倫格及詹姆斯 史都華 罪與罰 编辑 費奧多爾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 罪與罰 一書在影片中被提及 罪與罰 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 一方面是有正義感 樂於助人的大學法律系學生 一方面他創造了一種理論 人可以分為兩類 即 不平凡的人 和 平凡的人 前者能 建構世界 由於建設前必須破壞 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 他舉拿破崙 波拿巴為例 而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 不過是 繁殖同類的材料 和前者的工具 這種論點影響弗里德里希 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於犯罪後 儘管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藉口 終究受不了良心對他的控訴和懲罰 最後他受到女友蘇妮亞精神的感召 因贖罪而受苦 自信仰得到重生 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 基督教的犧牲救贖等觀點 與尼采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學說 编辑 弗里德里希 尼采的 超人說 是影片中兩名兇嫌的核心思想 尼采在其代表作之一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提出此論 尼采鑑於歷史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 有感於神權壓縮了人類活動的能限 甚至否定生命存在的價值 他試圖建構出 超人 Ubermensch 的概念取代神權及舊有的善惡道德標準 以作為對人的理想典範與期許 值得注意的是 尼采終生並未完全放棄宗教信仰 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 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超越 因此理想中的超人 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 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 但此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這一理想終極目標 個體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度不同 而非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 奪魂索 中 布蘭登 蕭 菲利普 摩根 對應於真實事件中的李奧波德與勒伯 然而納森 李奧波德 李察 勒伯兩人都是影片中布蘭登 菲利普的混合體 曲解了尼采 劇中化身為路伯特 卡提爾教授 試圖提議給人類正面的生存標竿 卻做為他們自認是超凡之人 可以為非作歹的藉口 時為1948年 二次大戰時期 阿道夫 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令人記憶猶新 路伯特先前與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 也僅是智力超卓者熱衷的腦力激盪 一種偏激任性的假設遊戲 如今卻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學生 兩名兇手也是他的學生 這也是卡提爾教授始料未及 痛心疾首 以至愧悔終生 參考文獻 编辑Peter Wollen Rope Three Hypotheses 奪魂索 三個假說 期刊 Alfred Hitchcock Centenary Essays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奪魂索TCM电影资料库上 奪魂索 的资料 英文 爛番茄上 奪魂索 的資料 英文 豆瓣电影上 奪魂索 的資料 简体中文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 IMDb 上 奪魂索 的资料 英文 希區考克維基百科 奪魂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奪魂索 amp oldid 7345301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