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天德军

天德军,初名大安军(一作天安军),隶属于唐关内道丰州,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山脉南麓,与前套地区振武军为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唐朝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机构。安史之乱后,回鹘汗国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故而天德军与振武军的防御任务不重,驻军量也较西北地区的西套银川平原少,主要是回鹘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天德军置有都防御使之职,因驻军量是唐朝河套军镇中最少的一个军镇,实力也比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弱,一直也未能像振武军一样升格为节度。最早的天德军节度使,始见于911年的后梁时期。唐朝前期,河套内外驻防城群体尽归朔方节度使统管,后期驻防城群体分别划归于夏州、天德军和振武军四个方镇统辖,成为区域社会稳定的基石。[1][2][3]

历史 编辑

唐五代天德军 编辑

天德军最初治所在北城(内蒙古乌梁素海土城子),749年张齐丘于可敦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镇狼山山区)置横寨军,同年,自中受降城迁安北都护府治所于此城,可敦城乃可贺敦城之误,为突厥语皇后城之意。753年安思顺与郭子仪奏弃横塞军,请于大同川以西筑一城置军为朔方根本,并拟以中受降、东受降城连振武军为左翼,以西受降城连天德军、定远军为右臂,作为东西一线的河套防御体系,755年筑毕置军,唐玄宗赐名大安军,为其军镇治所,即故天德军城。不久因安史之乱,郭子仪奉调征讨,只留老弱守此城,为将宋星星攻破,纵火焚毁,故将天德军都防御使迁驻西受降城,改名天德军,临时安置军马于永清栅(一作永济栅,今内蒙古乌梁素海南岸),北城遂废弃。[1][4][3]

813年由于河套泛滥,西受降城城南被黄河河水冲毁。天德军都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修费为21万贯。围绕着修城还是迁徙,官臣们发生了争执。814年在李吉甫的建议下,因迁城费比起修城费要少得多,只留天德军1千人守西受降城内城及月城,将余军及防御使往驻天德故城,又以3万馀家迁移至北城城内,此后,天德军一直驻在北城,直到唐末。[4][3]920年辽太祖阿保机,领军攻天德军城,节度使宋瑶投降,更其名为为应天军,班师。不久,宋瑶复叛,阿保机再次出兵,俘宋瑶,迁其家属及天德军吏民于东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麓。因辽对经营后套地区颇感困难,不得不将其统治范围向东收缩,将故丰州和天德军治所迁至前套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5]

  • 辛奉国(大历年间)
  • 李景略(790年)
  • 郭钢(791年)
  • 李景略(796年-804年)
  • 任迪简(804年-808年)
  • 张煦(808年—811年)
  • 高霞寓(811年)
  • 周怀义(811年—814年)
  • 燕重旰(814年—815年)
  • 李奉仙(815年)
  • 彭膺(元和末年)
  • 李祐(821年)
  • 李岵(822年)
  • 李文悦(825年-828年)
  • 浑鐬(828年-830年)
  • 李公政(831年)
  • 李逵(839年)
  • 田牟(841年-843年)
  • 石雄(843年-844年)
  • 段文楚(872年)
  • 蔡行(875年)
  • 李珰(875年-876年)
  • 宋瑶(911年)
  • 刘承训(924年-925年)
  • 郭承丰(928年-?)
  • 郭勋(951年-959年)[6]

辽天德军 编辑

916年辽置西南路招讨司,920年丰州东迁后,为其治所,隶属于西京道,此后又在丰州以远设置了一些州、军,形成了辽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网。辽在该地也置有天德军节度使,节度使颓刺于983年在率兵出击党项(时为定难节度使)时与其子战死。尽管辽对河套统治范围向东收缩,对西南防务方面也感到了困难。1122年在金兵的进攻下,辽天祚帝出京向西逃亡,曾反复经过天德军,其路线大致从今大同市经呼和浩特过渔阳岭然后进入夹山。

  • 于延超(966年)
  • 耶律勃古哲(保宁年间)
  • 萧太(982年)
  • 颓剌(?-986年)
  • 涅离(986年-?)
  • 萧某(兰陵公,1012年)
  • 赵惟果(不详)
  • 萧昭古(1030年)
  • 耶律信宁(1032年)
  • 耶律宗教(1032年-1038年)
  • 萧溥(1039年)
  • 杨佶(?-1046年)
  • 耶律铎轸(重熙年间)
  • 耶律通(1058年)
  • 赵为果(1060年)
  • 韩郭三(不详)

金天德军 编辑

辽朝灭亡后,天德军的故地被西夏占据,金朝完颜亮在位时期遂撤销其建置。

经济 编辑

安史之乱后,回鹘汗国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故而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北疆河套地区战事反较西套的银川平原少。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就看上了后套地区这里广袤万里的良田以求发展农业,对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后套地区距中原腹地悬远人烟稀少,也是历来唐朝免死配流之处,并以此来保证这里一定数量的居民,因此这也是农业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4]后套地区占据着相对优越的地势条件与自然环境。以河曲外围驻防城而言,前有贺兰山,阴山山脉作为巨大的天然屏障,后有黄河天堑作为依托,山河之间土地平衍而肥沃,水利资源丰饶,自古受唐朝人好评,并反映了丰州城、西受降城、天德军城等驻防城所处军事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之适宜。[1]

天德军地处回鹘汗国之要冲,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在新宥州至天德军设有新馆11所,对使者南下夏州灵州提供便利。此外,由于回鹘汗国地处草原丝路的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与中转站,来自西方的商旅都要在这里停留,因此从中获利不少,并给予社会增加了巨额财富。回鹘人以马匹向唐朝换取丝绸,从而也就刺激了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此后兴起了经商之风,足迹远至契丹和中原地区,并且在那里长住下来。大批粟特商人,来唐朝进贡的西方使者和到西域去的唐朝商旅和使节以此为中转站,回鹘也便同时吸收东、西文化,为跻身到定居式民族行列起了重要作用。[7]

遗址 编辑

故天德军城 编辑

故天德军城的具体位置在今内蒙古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北境,乌梁素海东侧的土城子古城,1933年因洪水被淹没在乌梁素海下,今天已不能看到,据原住在该地老人,其城甚大,当地人称之为土城子。安史之乱期间,该城被贼将宋星星所毁,因天德军城疮痰未复,遂移驻西受降城,所部兵马安置在永清栅,即故隋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南岸),直至814年,重建天德军城,都防御使遂回驻旧城。[1][8]

1976年考古队在该地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墓志铭文记死者名王逆修,生前任天德军防御都虞侯,段后葬于天德军城南原五里。张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刊载的《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 依据1976年的实地调查结果,首次确定乌梁素海东岸的土城子为故天德军城遗址的具体所在。[1][8]

铭文记载了墓志主人于823年因染疾放家人从良的事情,所放4人为51岁的汉婢张净德,为前使金吾李大夫赏得,及其10岁女不弱;契丹婢蕃名信的铃,此婢汉名王春燕,14岁,与墓主妻贾氏为女;男春子12岁,改名王昌铉,与墓主第三子王昌鉷为弟。墓志主人疾笃而释放奴婢从良,意在积阴德修来世,又恐死后子孙反复,请人将解放奴婢事预先记录于自己的墓志。若有放良纠纷,可让原奴婢张净德等掘出入葬墓志为放免的依据去告官。[9]

永清栅 编辑

天德军所属的永清栅(或永济栅),在天德军城西南三里处隋大同城东北。遗址位于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乌梁素海东南,即土城子遗址西南1.5公里处。[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史论丛第十辑,2008年。
  2. ^ 黄利平,中晚唐京西北八镇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2辑。
  3. ^ 3.0 3.1 3.2 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于永清栅,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天宝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德军……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21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不下30万贯钱……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德添兵,然后有人修筑。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城甚牢小……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天宝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诚长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于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纵火焚烧,遂移天德军永清栅,别置理所于西城……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2万贯钱。今若于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于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讋殊邻。」诏从之,于是复移天德军理所于旧城焉……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一·关内道四·丰州》
    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城。及移安北大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改横山为天德军。《唐会要·卷七十三·安北都护府》
    又有横塞军,本可敦城,天宝八载置,十二载废。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天安军,皆天宝十二载置。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西受降城。开元初为河所圮,十年,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鸊鹈泉。《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关内道·丰州》
    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辽史·卷四十一·地理五·西京道·丰州》
    冬十月辛未,攻天德。癸酉,节度使宋瑶降,赐弓矢、鞍马、旗鼓,更其军曰应天。甲戌,班师。宋瑶复叛。丙子,拨其城,擒宋瑶,俘其家属,徙其民於阴山南。《辽史·卷二·本纪二·太祖下》
    上至晋阳宫,召张承业诸将等议讨燕之谋,诸将亦云宜稔其恶。上令押衙戴汉超持墨制及六镇书如幽州,其辞曰:「天祐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天德军节度使宋瑶、振武节度使周德威、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易定节度使王处直、镇州节度使王镕、河东节度使尚书令晋王谨奉册进卢龙横海等军节度、检校大尉、中书令、燕王为尚书令、尚父。」五月,六镇使至,汴使亦集。《旧五代史·唐书三·庄宗纪一》
  4. ^ 4.0 4.1 4.2 黄大宏,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辫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
  5. ^ 樊文礼,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3期。
  6. ^ 《唐刺史考全编》
  7. ^ 陈俊谋,试论回鹘路的开通及其对回鹘的影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02期。
  8. ^ 8.0 8.1 王北辰,内蒙古后套平原的儿个历史地理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05期。
  9. ^ 赵振华,唐代奴仆林存古墓志研究,远方出版社,2006年。

天德军, 初名大安军, 一作天安军, 隶属于唐关内道丰州, 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山脉南麓, 与前套地区的振武军为中晚唐时期, 755年, 907年, 唐朝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机构, 安史之乱后, 回鹘汗国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 故而与振武军的防御任务不重, 驻军量也较西北地区的西套银川平原少, 主要是回鹘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 置有都防御使之职, 因驻军量是唐朝河套军镇中最少的一个军镇, 实力也比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弱, 一直也未能像振武军一样升格为节度, 最早的节度使, 始见于911年的. 天德军 初名大安军 一作天安军 隶属于唐关内道丰州 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山脉南麓 与前套地区的振武军为中晚唐时期 755年 907年 唐朝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机构 安史之乱后 回鹘汗国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 故而天德军与振武军的防御任务不重 驻军量也较西北地区的西套银川平原少 主要是回鹘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 天德军置有都防御使之职 因驻军量是唐朝河套军镇中最少的一个军镇 实力也比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弱 一直也未能像振武军一样升格为节度 最早的天德军节度使 始见于911年的后梁时期 唐朝前期 河套内外驻防城群体尽归朔方节度使统管 后期驻防城群体分别划归于灵盐 夏州 天德军和振武军四个方镇统辖 成为区域社会稳定的基石 1 2 3 目录 1 历史 1 1 唐五代天德军 1 2 辽天德军 1 3 金天德军 2 经济 3 遗址 3 1 故天德军城 3 2 永清栅 4 参考文献历史 编辑唐五代天德军 编辑 天德军最初治所在北城 内蒙古乌梁素海土城子 749年张齐丘于可敦城 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镇南狼山山区 置横寨军 同年 自中受降城迁安北都护府治所于此城 可敦城乃可贺敦城之误 为突厥语皇后城之意 753年安思顺与郭子仪奏弃横塞军 请于大同川以西筑一城置军为朔方根本 并拟以中受降 东受降城连振武军为左翼 以西受降城连天德军 定远军为右臂 作为东西一线的河套防御体系 755年筑毕置军 唐玄宗赐名大安军 为其军镇治所 即故天德军城 不久因安史之乱 郭子仪奉调征讨 只留老弱守此城 为燕将宋星星攻破 纵火焚毁 故将天德军都防御使迁驻西受降城 改名天德军 临时安置军马于永清栅 一作永济栅 今内蒙古乌梁素海南岸 北城遂废弃 1 4 3 813年由于河套泛滥 西受降城城南被黄河河水冲毁 天德军都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 修费为21万贯 围绕着修城还是迁徙 官臣们发生了争执 814年在李吉甫的建议下 因迁城费比起修城费要少得多 只留天德军1千人守西受降城内城及月城 将余军及防御使往驻天德故城 又以3万馀家迁移至北城城内 此后 天德军一直驻在北城 直到唐末 4 3 920年辽太祖阿保机 领军攻天德军城 节度使宋瑶投降 辽更其名为为应天军 班师 不久 宋瑶复叛 阿保机再次出兵 俘宋瑶 迁其家属及天德军吏民于东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麓 因辽对经营后套地区颇感困难 不得不将其统治范围向东收缩 将故丰州和天德军治所迁至前套地区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5 辛奉国 大历年间 李景略 790年 郭钢 791年 李景略 796年 804年 任迪简 804年 808年 张煦 808年 811年 高霞寓 811年 周怀义 811年 814年 燕重旰 814年 815年 李奉仙 815年 彭膺 元和末年 李祐 821年 李岵 822年 李文悦 825年 828年 浑鐬 828年 830年 李公政 831年 李逵 839年 田牟 841年 843年 石雄 843年 844年 段文楚 872年 蔡行 875年 李珰 875年 876年 宋瑶 911年 刘承训 924年 925年 郭承丰 928年 郭勋 951年 959年 6 辽天德军 编辑 916年辽置西南路招讨司 920年丰州东迁后 为其治所 隶属于西京道 此后又在丰州以远设置了一些州 军 形成了辽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网 辽在该地也置有天德军节度使 节度使颓刺于983年在率兵出击党项 时为定难节度使 时与其子战死 尽管辽对河套统治范围向东收缩 对西南防务方面也感到了困难 1122年在金兵的进攻下 辽天祚帝出京向西逃亡 曾反复经过天德军 其路线大致从今大同市经呼和浩特过渔阳岭然后进入夹山 于延超 966年 耶律勃古哲 保宁年间 萧太 982年 颓剌 986年 涅离 986年 萧某 兰陵公 1012年 赵惟果 不详 萧昭古 1030年 耶律信宁 1032年 耶律宗教 1032年 1038年 萧溥 1039年 杨佶 1046年 耶律铎轸 重熙年间 耶律通 1058年 赵为果 1060年 韩郭三 不详 金天德军 编辑 辽朝灭亡后 天德军的故地被西夏占据 金朝完颜亮在位时期遂撤销其建置 郭企忠 1128年 徒单拔改 金太宗时 完颜骨赧 天眷初年 完颜仲 正隆年间 经济 编辑安史之乱后 回鹘汗国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 故而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北疆河套地区战事反较西套的银川平原少 在这种情况下 唐朝就看上了后套地区这里广袤万里的良田以求发展农业 对经济有很大发展 但后套地区距中原腹地悬远人烟稀少 也是历来唐朝免死配流之处 并以此来保证这里一定数量的居民 因此这也是农业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 后套地区占据着相对优越的地势条件与自然环境 以河曲外围驻防城而言 前有贺兰山 阴山山脉作为巨大的天然屏障 后有黄河天堑作为依托 山河之间土地平衍而肥沃 水利资源丰饶 自古受唐朝人好评 并反映了丰州城 西受降城 天德军城等驻防城所处军事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之适宜 1 天德军地处回鹘汗国之要冲 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唐朝在新宥州至天德军设有新馆11所 对使者南下夏州和灵州提供便利 此外 由于回鹘汗国地处草原丝路的中心 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与中转站 来自东 西方的商旅都要在这里停留 因此从中获利不少 并给予社会增加了巨额财富 回鹘人以马匹向唐朝换取丝绸 从而也就刺激了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此后兴起了经商之风 足迹远至契丹和中原地区 并且在那里长住下来 大批粟特商人 来唐朝进贡的西方使者和到西域去的唐朝商旅和使节以此为中转站 回鹘也便同时吸收东 西文化 为跻身到定居式民族行列起了重要作用 7 遗址 编辑故天德军城 编辑 故天德军城的具体位置在今内蒙古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北境 乌梁素海东侧的土城子古城 1933年因洪水被淹没在乌梁素海下 今天已不能看到 据原住在该地老人 其城甚大 当地人称之为土城子 安史之乱期间 该城被贼将宋星星所毁 因天德军城疮痰未复 遂移驻西受降城 所部兵马安置在永清栅 即故隋大同城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南岸 直至814年 重建天德军城 都防御使遂回驻旧城 1 8 1976年考古队在该地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 墓志铭文记死者名王逆修 生前任天德军防御都虞侯 段后葬于天德军城南原五里 张郁在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81年刊载的 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 依据1976年的实地调查结果 首次确定乌梁素海东岸的土城子为故天德军城遗址的具体所在 1 8 铭文记载了墓志主人于823年因染疾放家人从良的事情 所放4人为51岁的汉婢张净德 为前使金吾李大夫赏得 及其10岁女不弱 契丹婢蕃名信的铃 此婢汉名王春燕 14岁 与墓主妻贾氏为女 男春子12岁 改名王昌铉 与墓主第三子王昌鉷为弟 墓志主人疾笃而释放奴婢从良 意在积阴德修来世 又恐死后子孙反复 请人将解放奴婢事预先记录于自己的墓志 若有放良纠纷 可让原奴婢张净德等掘出入葬墓志为放免的依据去告官 9 永清栅 编辑 天德军所属的永清栅 或永济栅 在天德军城西南三里处隋大同城东北 遗址位于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 乌梁素海东南 即土城子遗址西南1 5公里处 1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艾冲 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 唐史论丛第十辑 2008年 黄利平 中晚唐京西北八镇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年第19卷第2辑 3 0 3 1 3 2 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 权置军马于永清栅 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 天宝八年 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 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 十二年 安思顺奏废横塞军 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 玄宗赐名曰大安军 十四年 筑城功毕 移大安军理焉 乾元后改为天德军 遂西南移三里 权居永清栅 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 自后频为河水所侵 至元和八年春 黄河泛滥 城南面毁坏转多 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 约当钱21万贯 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 以西城费用至广 又难施功 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 其大略曰 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 今河水来侵 已毁其半 臣量其事势 不堪重修 若别筑新城 不下30万贯钱 城南面即为水所坏 其子城犹坚牢 量留一千人 足得住居 天德军士 合抽居旧城 岂可更劳版筑 虚弃钱物 若三城是国家盛制 仁愿旧规 亦须得天德添兵 然后有人修筑 按天德旧城 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 其处见有两城 今之永清栅 即隋氏大同旧城理 去本城约三里已下 城甚牢小 北城 周回一十二里 高四丈 下阔一丈七尺 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 天宝中安思顺 郭子仪等本筑此城 拟为朔方根本 其意以中城 东城连振武为左翼 又以西城 丰州连定远为右臂 诚长久之规也 寻属禄山有事 子仪留老弱于此城 身率大众河北讨贼 为贼将宋星星所破 纵火焚烧 遂移天德军永清栅 别置理所于西城 臣久访略已计料 约修此城 不过2万贯钱 今若于天德旧城 随事增饬 因有移换 仍取城隶于天德军 别置使名 自为雄镇 以张声势 可讋殊邻 诏从之 于是复移天德军理所于旧城焉 及新城施功之日 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 及是远近奔凑 边军益壮 人心遂安 元和郡县图志 卷四十一 关内道四 丰州 八载 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城 及移安北大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 改横山为天德军 唐会要 卷七十三 安北都护府 又有横塞军 本可敦城 天宝八载置 十二载废 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 大同川之西有天安军 皆天宝十二载置 天德军 乾元后徙屯永济栅 故大同城也 元和九年 宰相李吉甫奏修复旧城 北有安乐戍 西受降城 开元初为河所圮 十年 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 北三百里有鸊鹈泉 新唐书 卷三十七 地理一 关内道 丰州 天德军 本中受降城 唐开元中废横塞军 置天安军於大同川 乾元中改天德军 移永济栅 辽史 卷四十一 地理五 西京道 丰州 冬十月辛未 攻天德 癸酉 节度使宋瑶降 赐弓矢 鞍马 旗鼓 更其军曰应天 甲戌 班师 宋瑶复叛 丙子 拨其城 擒宋瑶 俘其家属 徙其民於阴山南 辽史 卷二 本纪二 太祖下 上至晋阳宫 召张承业诸将等议讨燕之谋 诸将亦云宜稔其恶 上令押衙戴汉超持墨制及六镇书如幽州 其辞曰 天祐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天德军节度使宋瑶 振武节度使周德威 昭义节度使李嗣昭 易定节度使王处直 镇州节度使王镕 河东节度使尚书令晋王谨奉册进卢龙横海等军节度 检校大尉 中书令 燕王为尚书令 尚父 五月 六镇使至 汴使亦集 旧五代史 唐书三 庄宗纪一 4 0 4 1 4 2 黄大宏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辫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1期 樊文礼 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03期 唐刺史考全编 陈俊谋 试论回鹘路的开通及其对回鹘的影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02期 8 0 8 1 王北辰 内蒙古后套平原的儿个历史地理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89年第05期 赵振华 唐代奴仆林存古墓志研究 远方出版社 2006年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天德军 amp oldid 772979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