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同府

大同府时期设置的。府治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1907年大同府城街道,沙畹

历史 编辑

唐朝开元十八年(730年),置云州五代后晋时,割于契丹。辽兴宗改为大同府,又称西京大同府。金朝沿袭辽朝,保留西京京号,仍称西京大同府。元朝改为大同路,属于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年,改为大同府,下辖四个州,七个县,向南距离布政司驻地六百七十里[1]

清代的大同府衝,繁,難總兵駐。初因明制,領州四,縣七。雍正中,增陽高縣天鎮縣,改朔縣及馬邑縣隸朔平府蔚縣及黃昌縣分隸直隸宣化府易州。領州二,縣七:大同縣懷仁縣山陰縣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州應州[2]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

历任西京留守 编辑

辽朝:

金朝:

行政区划 编辑

辽朝 编辑

统二州、七县。

州名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大同县 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 《辽史》[3]赵国置,当为北周时置县。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 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金史地理志作天城县。
长青县 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馀万围汉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 长青县兵卫志下同。辽文汇续编董匡信墓志、金史地理志并作长清县。
奉义县 本汉陶林县地。後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 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於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户三千。
怀安县 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厥所据。唐克颉利,县遂废为怀荒镇。高勋镇燕,奏分归化州文德县置。初隶奉圣州,後来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弘州 博宁军,下,刺史。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唐初地陷突厥,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天宝乱废,後为襄阴村。统和中,以寰州近边,为宋将潘美所破,废之,乃於此置弘州,初军曰永宁。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统二县。
永宁县 户一万。
顺圣县 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奏景宗分永兴县置据纪应历十三年正月、卷八五高勋传及金史地理志,景宗应作穆宗。
德州 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一县。
宣德县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後隶定襄郡,汉末废。高齐置紫阿镇。唐会昌中置县。户三千。 唐会昌中置县按纪开泰八年十一月,置云州宣德县。新、旧唐书地理志无宣德县。

明朝 编辑

领四州,七县。

州名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大同县
怀仁县
浑源州
应州 山阴县 洪武初,以州治金城县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娄、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北距府百二十里。领一县:山阴县。
朔州 马邑县 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黄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净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一县:马邑县
蔚州 广灵县
广昌县
灵丘县

註釋 编辑

  1. ^ ·张廷玉等,《明史》(卷41):“大同府元在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东有纥真山。又东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乾河,自马邑县流经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为卢沟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东有御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乾。北有威宁海子。又有孤店、开山、虎峪、白阳等口,俱在东北。又北有猫儿庄。”
  2. ^ 《清史稿》卷六十 志三十五/地理七/山西/大同府
  3. ^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参考资料 编辑

  •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大同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大同府, 辽金明清时期设置的府, 府治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1907年城街道, 沙畹摄, 目录, 历史, 历任西京留守, 行政区划, 辽朝, 明朝, 註釋,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历史, 编辑唐朝开元十八年, 730年, 置云州, 五代后晋时, 割于契丹, 辽兴宗改为, 又称西京, 金朝沿袭辽朝, 保留西京京号, 仍称西京, 元朝改为大同路, 属于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明朝洪武二年, 改为, 下辖四个州, 七个县, 向南距离布政司驻地六百七十里, 清代的衝, 總兵駐, 初因明制, 領州四, 縣七, 雍正中, 增陽高縣. 大同府 辽金明清时期设置的府 府治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1907年大同府城街道 沙畹摄 目录 1 历史 2 历任西京留守 3 行政区划 3 1 辽朝 3 2 明朝 4 註釋 5 参考资料 6 延伸阅读历史 编辑唐朝开元十八年 730年 置云州 五代后晋时 割于契丹 辽兴宗改为大同府 又称西京大同府 金朝沿袭辽朝 保留西京京号 仍称西京大同府 元朝改为大同路 属于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明朝洪武二年 改为大同府 下辖四个州 七个县 向南距离布政司驻地六百七十里 1 清代的大同府衝 繁 難 總兵駐 初因明制 領州四 縣七 雍正中 增陽高縣 天鎮縣 改朔縣及馬邑縣隸朔平府 蔚縣及黃昌縣分隸直隸宣化府 易州 領州二 縣七 大同縣 懷仁縣 山陰縣 陽高縣 天鎮縣 廣靈縣 靈丘縣 渾源州 應州 2 辛亥革命后 全国废府 历任西京留守 编辑辽朝 耶律馬六 1044年 1046年 耶律貼不 1046年 1049年 蕭滴冽 1050年 1051年 耶律宗允 1057年 1058年 耶律貼不 1059年 1063年 耶律和魯斡 1064年 1065年 耶律合朮 1065年 1066年 耶律阿璉 1070年 1074年 蕭燕六 1074年 1075年 耶律燕哥 1087年 1088年 蕭奪剌 1102年 1103年 蘇京 1110年 1111年 蕭查剌 1116年 蕭乙薛 1116年 1117年 耶律習泥烈 1119年 1121年 蕭查剌 1121年 1122年 虞仲文金朝 韩企先 1123年後 1128年 高慶裔 1129年 1133年 完顏昂 1137年 1140年 完顏奭 1143年 徒單拔改 金熙宗皇統年間 完顏宗賢 皇統年間 高楨 皇統年間 完顏亮天德初年 完顏蒲家 1153年 完顏雍 1153年 1154年 完顏按答海 1156年 蕭懷忠 1156年 1157年 完顏晏 1157年 孔彥舟 1157年 1160年 蕭懷忠 1161年 完顏宗憲 1162年 完顏京 1165年 唐括德溫 1166年 完顏彀英 金世宗大定年間 石抹榮 大定年間 移剌道 大定年間 完顏婆盧火 1183年 移剌慥 1185年 夾谷清臣 1186年 1189年 完顏永中 1190年 完顏襄 金章宗明昌初年 完顏守貞 1192年 1193年 徒單鎰 1197年 1198年 完顏宗浩 1202年 完顏崇肅 1204年 完顏永功 1207年 1208年 紇石烈執中 1208年 1209年 紇石烈執中 1211年 抹撚盡忠 1211年 1212年 行政区划 编辑辽朝 编辑 统二州 七县 州名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大同县 本大同川地 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 析云中县置 户一万 云中县 辽史 3 记赵国置 当为北周时置县 沿革与京府同 户一万 天成县 本极塞之地 魏道武帝置广牧县 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 辽析云中置 在京北一百八十里 户五千 金史地理志作天城县 长青县 本白登台地 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馀万围汉高帝於白登七日 即此 辽 始置县 有青陂 梁元帝横吹曲云 朝跋青陂 暮上白登 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 户四千 长青县兵卫志下同 辽文汇续编董匡信墓志 金史地理志并作长清县 奉义县 本汉陶林县地 後唐武皇与太祖会此 辽析云中置 户三千 怀仁县 本汉沙南县 元魏葛荣乱 县废 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 大业二年置大利县 属云州 改属定襄郡 隋末陷突厥 李克用败赫连铎 驻兵於此 辽改怀仁 在京南六十里 户三千 怀安县 本汉夷舆县地 历魏至隋 为突厥所据 唐克颉利 县遂废为怀荒镇 高勋镇燕 奏分归化州文德县置 初隶奉圣州 後来属 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 户三千 弘州 博宁军 下 刺史 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 唐初地陷突厥 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 天宝乱废 後为襄阴村 统和中 以寰州近边 为宋将潘美所破 废之 乃於此置弘州 初军曰永宁 有桑乾河 白道泉 白登山 亦曰火烧山 有火井 统二县 永宁县 户一万 顺圣县 本魏安塞军 五代兵废 高勋镇幽州 奏景宗分永兴县置 初隶奉圣州 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 户三千 奏景宗分永兴县置据纪应历十三年正月 卷八五高勋传及金史地理志 景宗应作穆宗 德州 下 刺史 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 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 有步落泉 金河山 野狐岭 白道坂 一县 宣德县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本汉桐过县地 属云中郡 後隶定襄郡 汉末废 高齐置紫阿镇 唐会昌中置县 户三千 唐会昌中置县按纪开泰八年十一月 置云州宣德县 新 旧唐书地理志无宣德县 明朝 编辑 领四州 七县 州名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大同县怀仁县浑源州应州 山阴县 洪武初 以州治金城县省入 北有桑乾河 西有小石口巡检司 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 南有茹越口巡检司 又有北娄 大石等口 路通繁峙县 北距府百二十里 领一县 山阴县 朔州 马邑县 洪武初 以州治鄯阳县省入 西南有翠峰山 西北有黄河 又南有灰河 下流入桑乾河 又西有武州 元属大同路 洪武初省 北有沙净口 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 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 领一县 马邑县蔚州 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註釋 编辑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41 大同府元在同路 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洪武二年为府 领州四 县七 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 北有方山 西北有雷公山 东有纥真山 又东北有白登山 又西有大河 又南有桑乾河 自马邑县流经此 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 为卢沟河 又西北有金河 又有紫河 皆流入大河 又西有武州山 武州川水出焉 又东有御河 一名如浑水 南有十里河流合焉 即武州川也 俗曰合河 南入於桑乾 北有威宁海子 又有孤店 开山 虎峪 白阳等口 俱在东北 又北有猫儿庄 清史稿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山西 大同府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参考资料 编辑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nbs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職方典 大同府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同府 amp oldid 7319148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