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地號

地號地籍用語,指土地的編號。地號主要用於不動產登記,由地政單位制訂、管理。

與地籍的地號相對,戶籍係利用門牌號碼作為編號。地號與門牌號之間通常沒有規律,需要製作對照表。

概論 编辑

土地的編號,法源為《土地法》第40條:「地籍整理以直轄市或縣(市)為單位,直轄市或縣(市)分區,區內分段,段內分宗,按宗編號。」

因此,完整的地號,形式為「○○市△△區□□段××地號」。有些地區有「小段」的設置,例如臺南孔子廟,其地號為「臺南市中西區幸段二小段48地號」[1]

出現與確立 编辑

清領時期 编辑

 
清丈的魚鱗圖冊

臺灣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一種稱為「堡、里」的地方自治行政區域。通常數個聚落(稱為街、庄、社) 形成一堡。堡里與街庄社配合使用,可用來作為指示位置。然而,這套系統並沒有明確的空間界線,因此會產生「介於兩庄之間的土地,究竟是屬於A庄還是B庄」的疑問。

劉銘傳接任臺灣巡撫後,實施「土地清丈」,並於1886年(光緒12年)在臺北、臺南成立「清賦總局」統籌規劃,是臺灣整理地籍之開端[2]。隨著清丈進行,各堡里、街庄之間劃定較為明確的界線[3]。清丈繪製的《魚鱗圖冊》,使用當時的區劃制度,以「堡里-街庄」兩層區劃,加上地號描述土地位置。例如右圖為大加蚋堡牛埔庄的圖冊,每塊土地均有編號[4]。而某些街庄,可能會再分成數個「土名」。

日治時期 编辑

進入日治時期後,清丈圖冊因戰亂,多有喪失。為了掌握殖民地,1898年(明治31年)7月17日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土地調查規則》[5],由1900年4月開始,費時五年,於1904年2月完成土地調查事業[6]

1904年土地調查事業確定了地號(當時稱地番)與其界線。日人繼承清代「堡里-街庄」的區劃制度。日治時期50年,地號維持相當穩定,甚至現今臺灣多數地區的地號,多能直接追溯至當年的調查。由於採用了比日本本土的更先進的測量技術,因此至今仍在使用這些100年前製作的地籍資料[7]。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日治時期與當時的日本本土一樣,直接將地籍地號作為戶籍住址使用,並沒有現代的門牌號碼系統。

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廢除堡里,並將街庄更名大字、土名更名小字,若干地名也有變更。另外,由1916年開始,臺南、臺中、阿緱屏東)、臺北基隆嘉義新竹等市街,先後實施町名改正。也就是配合都市計畫,以新闢的道路為中心,重劃為數個「町」(層級等於大字)、下設丁目(層級等於小字),並重編地番。易言之,都市是日治時期地番改變最劇烈的地域。

現代地號 编辑

戰後初期 编辑

戰後,國民政府引入門牌號碼,戶籍及日常生活改使用道路與門牌,地號則退居純粹地籍用途。1952年,臺灣省政府頒布《各縣市日式地名更改要點》,其中第二點第三項,規定:

「大字」改為「段」,「字」改為「小段」。原表示大字範圍之「町」字及表示小字範圍之「丁目」二字,一律改換為「段」及「小段」。

此後各縣市陸續配合改正。舉例而言:臺南孔子廟原位於「幸町二丁目48番地」[8],1953年3月市府公布改換後,更為「幸段二小段48地號」[1][9]

另外,也有一部分名稱,由於屬《要點》第一條中「有伸揚日本國威者、有紀念日人者、顯為日式名稱者」,而被更名。例如臺北市在1953年1月公布地名更改,其中大和町,被更名「撫臺段」[10]

地籍圖重測 编辑

臺灣日治時期測繪之地籍原圖,原蒐藏於總督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炸毀。戰後,以日治時期地籍原圖描繪裱裝而成之副圖辦理地籍管理。

由於地籍圖使用超過百年,紙張多有伸縮、破損。且因土地分割、地形變遷、邊界變動等影響,以及現代要求更精確之比例尺,政府遂開始進行重測。

重測後的地籍,可能會伴隨著重編地號、增刪地段,因此需要查表才能暸解新舊地號的變動。目前各縣市政府均在線上提供「新舊地建號對照」系統,供查詢地號改變。

相關 编辑

參考 编辑

  1. ^ 1.0 1.1 民政-孔廟管理概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內政統計年報
  2. ^ 臺灣地籍圖重測調查指界法制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維信、吳鴻銘,《台灣土地研究》第十卷第一期第71頁至第96頁,2007年5月
  3. ^ 導讀:《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導讀,遠流出版社,1996年,施添福
  4. ^ 參考重現劉銘傳清丈時所調製之魚鱗圖冊地號位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9月2日,歷史地圖繪製室-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歷史GIS部落格
  5. ^ 明治三十一年律令第十四號
  6. ^ 《台灣地籍整理沿革》,臺灣省地政局地籍測量人員訓練班,張金土,1953年
  7. ^ 《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小林茂,2011年,中央公論新社
  8. ^ 臺南市改正町名地番便覽[永久失效連結],1919年,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
  9. ^ 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夏字第二期29-31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省政府網際網路公報
  10. ^ 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春字第二十八期359-361頁[失效連結],臺灣省政府網際網路公報

外部連結 编辑

  •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系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內政部地政司
  • 日治時期住所番地查詢現今位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第九卷第十二期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各縣市新舊地號查詢

地號, 此條目論述以台灣為主, 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 以避免偏頗, 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是地籍用語, 指土地的編號, 主要用於不動產登記, 由地政單位制訂, 管理, 與地籍的相對, 戶籍係利用門牌號碼作為編號, 與門牌號之間通常沒有規律, 需要製作對照表, 目录, 概論, 出現與確立,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現代, 戰後初期, 地籍圖重測, 相關, 參考, 外部連結概論, 编辑土地的編號, 法源為, 土地法, 第40條, 地籍整理以直轄市或縣, 為單位, 直轄市或縣, 分區, 區內分段, 段內. 此條目論述以台灣為主 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 以避免偏頗 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地號是地籍用語 指土地的編號 地號主要用於不動產登記 由地政單位制訂 管理 與地籍的地號相對 戶籍係利用門牌號碼作為編號 地號與門牌號之間通常沒有規律 需要製作對照表 目录 1 概論 2 出現與確立 2 1 清領時期 2 2 日治時期 3 現代地號 3 1 戰後初期 3 2 地籍圖重測 4 相關 5 參考 6 外部連結概論 编辑土地的編號 法源為 土地法 第40條 地籍整理以直轄市或縣 市 為單位 直轄市或縣 市 分區 區內分段 段內分宗 按宗編號 因此 完整的地號 形式為 市 區 段 地號 有些地區有 小段 的設置 例如臺南孔子廟 其地號為 臺南市中西區幸段二小段48地號 1 出現與確立 编辑清領時期 编辑 清丈的魚鱗圖冊臺灣在明 清時期 逐漸形成一種稱為 堡 里 的地方自治行政區域 通常數個聚落 稱為街 庄 社 形成一堡 堡里與街庄社配合使用 可用來作為指示位置 然而 這套系統並沒有明確的空間界線 因此會產生 介於兩庄之間的土地 究竟是屬於A庄還是B庄 的疑問 劉銘傳接任臺灣巡撫後 實施 土地清丈 並於1886年 光緒12年 在臺北 臺南成立 清賦總局 統籌規劃 是臺灣整理地籍之開端 2 隨著清丈進行 各堡里 街庄之間劃定較為明確的界線 3 清丈繪製的 魚鱗圖冊 使用當時的區劃制度 以 堡里 街庄 兩層區劃 加上地號描述土地位置 例如右圖為大加蚋堡牛埔庄的圖冊 每塊土地均有編號 4 而某些街庄 可能會再分成數個 土名 日治時期 编辑 進入日治時期後 清丈圖冊因戰亂 多有喪失 為了掌握殖民地 1898年 明治31年 7月17日臺灣總督府發布 臺灣土地調查規則 5 由1900年4月開始 費時五年 於1904年2月完成土地調查事業 6 1904年土地調查事業確定了地號 當時稱地番 與其界線 日人繼承清代 堡里 街庄 的區劃制度 日治時期50年 地號維持相當穩定 甚至現今臺灣多數地區的地號 多能直接追溯至當年的調查 由於採用了比日本本土的更先進的測量技術 因此至今仍在使用這些100年前製作的地籍資料 7 值得一提的是 臺灣日治時期與當時的日本本土一樣 直接將地籍地號作為戶籍住址使用 並沒有現代的門牌號碼系統 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 廢除堡里 並將街庄更名大字 土名更名小字 若干地名也有變更 另外 由1916年開始 臺南 臺中 阿緱 屏東 臺北 基隆 嘉義 新竹等市街 先後實施町名改正 也就是配合都市計畫 以新闢的道路為中心 重劃為數個 町 層級等於大字 下設丁目 層級等於小字 並重編地番 易言之 都市是日治時期地番改變最劇烈的地域 現代地號 编辑戰後初期 编辑 戰後 國民政府引入門牌號碼 戶籍及日常生活改使用道路與門牌 地號則退居純粹地籍用途 1952年 臺灣省政府頒布 各縣市日式地名更改要點 其中第二點第三項 規定 大字 改為 段 字 改為 小段 原表示大字範圍之 町 字及表示小字範圍之 丁目 二字 一律改換為 段 及 小段 此後各縣市陸續配合改正 舉例而言 臺南孔子廟原位於 幸町二丁目48番地 8 1953年3月市府公布改換後 更為 幸段二小段48地號 1 9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臺灣省各縣市日式地名更改要點另外 也有一部分名稱 由於屬 要點 第一條中 有伸揚日本國威者 有紀念日人者 顯為日式名稱者 而被更名 例如臺北市在1953年1月公布地名更改 其中大和町 被更名 撫臺段 10 地籍圖重測 编辑 臺灣日治時期測繪之地籍原圖 原蒐藏於總督府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炸毀 戰後 以日治時期地籍原圖描繪裱裝而成之副圖辦理地籍管理 由於地籍圖使用超過百年 紙張多有伸縮 破損 且因土地分割 地形變遷 邊界變動等影響 以及現代要求更精確之比例尺 政府遂開始進行重測 重測後的地籍 可能會伴隨著重編地號 增刪地段 因此需要查表才能暸解新舊地號的變動 目前各縣市政府均在線上提供 新舊地建號對照 系統 供查詢地號改變 相關 编辑町名改正 地段參考 编辑 1 0 1 1 民政 孔廟管理概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政統計年報 臺灣地籍圖重測調查指界法制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何維信 吳鴻銘 台灣土地研究 第十卷第一期第71頁至第96頁 2007年5月 導讀 臺灣堡圖 日本治臺的基本圖導讀 遠流出版社 1996年 施添福 參考重現劉銘傳清丈時所調製之魚鱗圖冊地號位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年9月2日 歷史地圖繪製室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歷史GIS部落格 明治三十一年律令第十四號 台灣地籍整理沿革 臺灣省地政局地籍測量人員訓練班 張金土 1953年 外邦図 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 小林茂 2011年 中央公論新社 臺南市改正町名地番便覽 永久失效連結 1919年 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 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夏字第二期29 31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省政府網際網路公報 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春字第二十八期359 361頁 失效連結 臺灣省政府網際網路公報外部連結 编辑地籍圖資網路便民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政部地政司 日治時期住所番地查詢現今位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第九卷第十二期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各縣市新舊地號查詢 北基宜 基隆市 永久失效連結 臺北市 新北市 宜蘭縣 永久失效連結 桃竹苗 桃園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竹縣 新竹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彰投 臺中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彰化縣 南投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嘉南 嘉義市 嘉義縣水上地政 嘉義縣朴子地政 嘉義縣竹崎地政 臺南市 高屏 高雄市 屏東縣 花東澎 花蓮縣 臺東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澎湖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地號 amp oldid 7811861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