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聖老楞佐海道

聖羅倫斯海道(英語:St. Lawrence Seaway;法語: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是一系列連接大西洋北美五大湖運河船閘和航道,以聖羅倫斯河為名。海道全長3,700公里(2,300英里),東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朗基爾,西至威蘭運河伊利湖的出口並包含該運河在内,船隻並可從此處一直航行至蘇必略湖的盡頭(即五大湖的極西端)。美加約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1]

蒙特婁附近一段聖羅倫斯海道,前方為兩座鐵路升降橋,後方則為承載魁北克138號省道的行車橋
蒙特婁一帶的航拍圖,可見圖下方的聖羅倫斯海道從聖羅倫斯河的主體分隔
聖羅倫斯海道在魁北克省聖卡特琳娜鎮區段的告示牌
位於紐約州馬森納(Massena)的艾森豪船閘

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共設有七個船閘,當中兩個由美國方面營運,其餘五個則歸加拿大方面營運[2];而威蘭運河及其沿線的八個船閘則全坐落加拿大境内。海道在加拿大境内的設施由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營運,而美國境内的設施則由聖羅倫斯海道發展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管理。

海道於1959年通航,至今所處理過的貨物流達20億公噸[3],構成五大湖區經濟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海道通航後亦為大湖區帶來多種入侵物種,影響區内的生態環境[4]

歷史

背景

早於1680年,蒙特婁傳道士卡森(Dollier de Casson)便倡議在該處興建運河,讓聖羅倫斯河上的船隻避開拉辛瀑布(Rapides de Lachine)。然而工程艱巨,運河到1701年只得1.6公里長的路段完成,而項目亦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告終。到了18世紀末,美國商人倡議在該國境内興建運河連接伊利湖和大西洋的呼聲漸高。蒙特婁商界有恐該計劃會損害該市經濟,因此重提興建拉辛運河。在英國政府協助下,拉辛運河於1824年完成[1]

與此同時,上加拿大尼亞加拉地區商人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著手研究在尼亞加拉半島興建運河,讓尼亞加拉河上的船隻避開尼亞加拉瀑布。梅里特得出項目可行的結論後便成立威蘭運河公司,於1824年11月24日動工興建第一代威蘭運河[5],並於1829年11月29日落成[6]。然而,威蘭運河入不敷支,運河公司遂向上加拿大政府尋求援助,而上加拿大政府亦於1839年購入威蘭運河公司, 並將之擴建成第二代威蘭運河[7]

拉辛運河和威蘭運河雖然讓水路交通來回五大湖和大西洋,但兩者的規模簡陋,到了19世紀末已不能容納日益龐大的出海船隻。與此同時,北美各地出現興建鐵路的熱潮,威脅水路交通的地位[1]

籌建和工程

隨著大湖區城市的工業活動日益頻繁,各界亦關注水路交通在貨物運輸所擔當的角色。美加兩國遂於1909年成立國際聯合委員會(International Joint Commission),以研究五大湖海道方案。委員會建議落實聖羅倫斯海道,但在美國鐵路和大西洋沿岸港口業界代表游說下,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等外圍因素影響,項目遲遲未能動工[3]

加方對美方的曖昧態度漸感不耐煩,並準備自行在加國境内興建海道,當中威蘭運河擴建工程於1932年完成[8]。另外,魁北克東部和拉布拉多多座新鐵礦開業,業界急需水道從該處通往大湖區的鋼鐵工廠[9]。加上利用聖羅倫斯河河水作水力發電的條件豐厚,最終促成美國國會參議院於1954年通過兩國共同興建海道的計劃[3][9]。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於同年10月動工,動員2萬2千名工人,耗資4億7千萬美元興建,當中3億3620萬元由加拿大政府支付[3]。開幕儀式於1959年6月26日舉行,由加拿大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時任加拿大總理迪芬碧嘉美國總統艾森豪主禮[3][10]

海道工程包括在聖羅倫斯河沿線興建數座堤壩作水力發電之用,導致沿岸部分地區受淹沒,當中安大略省内有16000公頃農地受浸,6500名居民需遷離家園[9]。當地政府特別成立兩個新聚落—朗蘇(Long Sault)和英格爾賽德(Ingleside)—安頓需遷離的居民,並將易洛魁鎮(Iroquois)和摩里斯堡鎮(Morrisburg)鎮址遷離受淹沒的地段。紐約州方面受淹沒的地區人煙稀少,項目對當地影響相對較低[3]

參考資料

腳註
  1. ^ 1.0 1.1 1.2 Infrastructure Canada, p.1
  2. ^ .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3. ^ 3.0 3.1 3.2 3.3 3.4 3.5 Infrastructure Canada, p.2
  4. ^ Jenish, pp.41, 46
  5. ^ SLSMC, p.2
  6. ^ Welland Canal: History. Anthony Raso. [2013-08-13]. (原始内容于2020-10-27). 
  7. ^ SLSMC, p.3
  8. ^ SLSMC, p.6
  9. ^ 9.0 9.1 9.2 Jenish, p.47
  10. ^ Jenish, p.38
引用文獻
  • Jenish, D'Arcy. (PDF). Canadian Geographic: 34–48. 2009-07-08 [2013-08-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22). 
  • (PDF). Infrastructure Canada. [2013-08-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6-25). 
  • (PDF). Information Service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03-03 [2013-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9). 

外部連結

  • (英文)(法文)Seaway System-Réseau de la Voie mari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網站

聖老楞佐海道, 聖羅倫斯海道, 英語, lawrence, seaway, 法語, voie, maritime, saint, laurent, 是一系列連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運河, 船閘和航道, 以聖羅倫斯河為名, 海道全長3, 700公里, 300英里, 東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和朗基爾, 西至威蘭運河在伊利湖的出口並包含該運河在内, 船隻並可從此處一直航行至蘇必略湖的盡頭, 即五大湖的極西端, 美加約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 蒙特婁附近一段聖羅倫斯海道, 前方為兩座鐵路升降橋, 後方則為承載魁北克1. 聖羅倫斯海道 英語 St Lawrence Seaway 法語 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 Laurent 是一系列連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運河 船閘和航道 以聖羅倫斯河為名 海道全長3 700公里 2 300英里 東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和朗基爾 西至威蘭運河在伊利湖的出口並包含該運河在内 船隻並可從此處一直航行至蘇必略湖的盡頭 即五大湖的極西端 美加約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 1 蒙特婁附近一段聖羅倫斯海道 前方為兩座鐵路升降橋 後方則為承載魁北克138號省道的行車橋 蒙特婁一帶的航拍圖 可見圖下方的聖羅倫斯海道從聖羅倫斯河的主體分隔 聖羅倫斯海道在魁北克省聖卡特琳娜鎮區段的告示牌 位於紐約州馬森納 Massena 的艾森豪船閘 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共設有七個船閘 當中兩個由美國方面營運 其餘五個則歸加拿大方面營運 2 而威蘭運河及其沿線的八個船閘則全坐落加拿大境内 海道在加拿大境内的設施由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 Sain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營運 而美國境内的設施則由聖羅倫斯海道發展公司 Saint Lawrence Seawa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管理 海道於1959年通航 至今所處理過的貨物流達20億公噸 3 構成五大湖區經濟的重要一環 與此同時 海道通航後亦為大湖區帶來多種入侵物種 影響區内的生態環境 4 目录 1 歷史 1 1 背景 1 2 籌建和工程 2 參考資料 3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背景 编辑 早於1680年 蒙特婁傳道士卡森 Dollier de Casson 便倡議在該處興建運河 讓聖羅倫斯河上的船隻避開拉辛瀑布 Rapides de Lachine 然而工程艱巨 運河到1701年只得1 6公里長的路段完成 而項目亦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告終 到了18世紀末 美國商人倡議在該國境内興建運河連接伊利湖和大西洋的呼聲漸高 蒙特婁商界有恐該計劃會損害該市經濟 因此重提興建拉辛運河 在英國政府協助下 拉辛運河於1824年完成 1 與此同時 上加拿大尼亞加拉地區商人梅里特 William Hamilton Merritt 著手研究在尼亞加拉半島興建運河 讓尼亞加拉河上的船隻避開尼亞加拉瀑布 梅里特得出項目可行的結論後便成立威蘭運河公司 於1824年11月24日動工興建第一代威蘭運河 5 並於1829年11月29日落成 6 然而 威蘭運河入不敷支 運河公司遂向上加拿大政府尋求援助 而上加拿大政府亦於1839年購入威蘭運河公司 並將之擴建成第二代威蘭運河 7 拉辛運河和威蘭運河雖然讓水路交通來回五大湖和大西洋 但兩者的規模簡陋 到了19世紀末已不能容納日益龐大的出海船隻 與此同時 北美各地出現興建鐵路的熱潮 威脅水路交通的地位 1 籌建和工程 编辑 隨著大湖區城市的工業活動日益頻繁 各界亦關注水路交通在貨物運輸所擔當的角色 美加兩國遂於1909年成立國際聯合委員會 International Joint Commission 以研究五大湖海道方案 委員會建議落實聖羅倫斯海道 但在美國鐵路和大西洋沿岸港口業界代表游說下 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等外圍因素影響 項目遲遲未能動工 3 加方對美方的曖昧態度漸感不耐煩 並準備自行在加國境内興建海道 當中威蘭運河擴建工程於1932年完成 8 另外 魁北克東部和拉布拉多多座新鐵礦開業 業界急需水道從該處通往大湖區的鋼鐵工廠 9 加上利用聖羅倫斯河河水作水力發電的條件豐厚 最終促成美國國會參議院於1954年通過兩國共同興建海道的計劃 3 9 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於同年10月動工 動員2萬2千名工人 耗資4億7千萬美元興建 當中3億3620萬元由加拿大政府支付 3 開幕儀式於1959年6月26日舉行 由加拿大女王伊利沙伯二世 時任加拿大總理迪芬碧嘉和美國總統艾森豪主禮 3 10 海道工程包括在聖羅倫斯河沿線興建數座堤壩作水力發電之用 導致沿岸部分地區受淹沒 當中安大略省内有16000公頃農地受浸 6500名居民需遷離家園 9 當地政府特別成立兩個新聚落 朗蘇 Long Sault 和英格爾賽德 Ingleside 安頓需遷離的居民 並將易洛魁鎮 Iroquois 和摩里斯堡鎮 Morrisburg 鎮址遷離受淹沒的地段 紐約州方面受淹沒的地區人煙稀少 項目對當地影響相對較低 3 參考資料 编辑腳註 1 0 1 1 1 2 Infrastructure Canada p 1 Seaway System The Seaway Our Locks and Channel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13 08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18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Infrastructure Canada p 2 Jenish pp 41 46 SLSMC p 2 Welland Canal History Anthony Raso 2013 08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SLSMC p 3 SLSMC p 6 9 0 9 1 9 2 Jenish p 47 Jenish p 38 引用文獻Jenish D Arcy Inland Superhighway PDF Canadian Geographic 34 48 2009 07 08 2013 08 1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5 22 History of the Sain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rastructure Canada 2013 08 1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8 06 25 The Welland Canal section of the S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ormation Service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03 03 2013 08 1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11 19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聖老楞佐海道 英文 法文 Seaway System Reseau de la Voie maritim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網站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聖老楞佐海道 amp oldid 7556438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