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原子量

原子量(atomic mass),也称原子的量(atomic mass)或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ic mass),符号maAr,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质量单位(符號u或Da,也有人使用amu) ,但通常不計單位,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1]。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佔多數,但元素的原子量不完全等於其質量數,只是質量數大約是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數而已。

-7原子:其中有三個質子、四個中子,三個電子(電子質量的和約佔原子核總質量的14300)。其質量為7.016 u。罕見的鋰-6(質量為6.015u)只有三個中子,因此鋰的平均原子量為6.941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单位,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名詞解釋

原子量是于19世纪初由英国科学家約翰·道爾頓提出的,当时重量(weight)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他说“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虽然实际指的是原子的质量,但提出的是“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含义为“原子的重量”,中文翻译为“原子量”。[2]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采用质谱技术测量原子量,后来物理学上改用比较严谨的“atomic mass”的名称,但是“atomic weight”的用法仍然广泛使用。中文译名“原子量”不包含“质量”和“重量”之名,因此继续沿用至今。

计算方法的演變

1803年,道尔顿用的原子量为1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

1826年,永斯·贝采利乌斯改为原子量的 为基准[3];1860年,J.-S.斯塔英语Jean Stas建议用氧原子量的 为基准,沿用了很长时间。

1929年,W.F.吉奥克和H.L.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   三种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后来物理学界改用  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学原子量。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4]

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 12.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196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

参考文献

  1. ^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化學術語概略,第二版。(金皮書)(1997)。在線校正版: (2006–) "atomic mass"。doi:10.1351/goldbook.A00496
  2. ^ 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名. [2017-10-13]. (原始内容于2020-12-19). 
  3. ^ 測定原子量的艱巨任務. Resources.edb.gov.hk. [2014-03-30]. (原始内容于2016-03-05). 
  4. ^ 第二章 第二節 輔助內容. Resources.edb.gov.hk. [2014-03-30]. 

参见

原子量,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7年5月1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atomic, mass, 也称原子的量, atomic, mass, 或相对原子质量, relative, atomic, mass, 符号ma或ar, 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 其單位為原子质量单位, 符號u或da, 也有人使用amu, 但通常不計單位, 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1, displaystyle, frac, 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佔多數, 但元素.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7年5月1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原子量 atomic mass 也称原子的量 atomic mass 或相对原子质量 relative atomic mass 符号ma或Ar 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 其單位為原子质量单位 符號u或Da 也有人使用amu 但通常不計單位 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1 12 displaystyle frac 1 12 1 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佔多數 但元素的原子量不完全等於其質量數 只是質量數大約是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數而已 鋰 7原子 其中有三個質子 四個中子 三個電子 電子質量的和約佔原子核總質量的1 4300 其質量為7 016 u 罕見的鋰 6 質量為6 015u 只有三個中子 因此鋰的平均原子量為6 941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单位 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 這個無因次量稱為 相對同位素質量 relative isotopic mass 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 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目录 1 名詞解釋 2 计算方法的演變 3 参考文献 4 参见名詞解釋 编辑原子量是于19世纪初由英国科学家約翰 道爾頓提出的 当时重量 weight 和质量 mass 是相同的概念 他说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 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 因此虽然实际指的是原子的质量 但提出的是 atomic weight 这一名词 含义为 原子的重量 中文翻译为 原子量 2 20世纪初 物理学家采用质谱技术测量原子量 后来物理学上改用比较严谨的 atomic mass 的名称 但是 atomic weight 的用法仍然广泛使用 中文译名 原子量 不包含 质量 和 重量 之名 因此继续沿用至今 计算方法的演變 编辑1803年 道尔顿用氢的原子量为1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 1826年 永斯 贝采利乌斯改为氧原子量的1 100 displaystyle frac 1 100 为基准 3 1860年 J S 斯塔 英语 Jean Stas 建议用氧原子量的1 16 displaystyle frac 1 16 为基准 沿用了很长时间 1929年 W F 吉奥克和H L 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O 16 displaystyle ce 16O O 17 displaystyle ce 17O O 18 displaystyle ce 18O 三种同位素 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 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 后来物理学界改用O 16 displaystyle ce 16O 的1 16 displaystyle frac 1 16 作为原子量基准 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 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 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 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 物理原子量 1 000275 化学原子量 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 4 1959年 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应用化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简称IUPAC 上 德国J H 马陶赫建议C 12 displaystyle ce 12C 12 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 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 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 1961年 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 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 1979年 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 参考文献 编辑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 化學術語概略 第二版 金皮書 1997 在線校正版 2006 atomic mass doi 10 1351 goldbook A00496 原子量 相对原子质量 分子量 相对分子质量的定名 2017 10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9 測定原子量的艱巨任務 Resources edb gov hk 2014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第二章 第二節 輔助內容 Resources edb gov hk 2014 03 30 参见 编辑 物理主题 化学主题 相对原子质量表 同位素 分子量 原子質量單位 摩爾 單位 原子 元素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原子量 amp oldid 7588187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