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十五份遺址

坐标25°00′09″N 121°32′37″E / 25.002386°N 121.543669°E / 25.002386; 121.543669

十五份遺址臺北市文山區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遺址,年代約在距今2500-1800年前,可能屬於植物園文化或同期其他文化[1],為文山區唯一一處石器時代的遺址[2]。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開設整地時被發現,該校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英语patu石器,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2]。移川子之藏過世後無人繼續研究該遺址,具體地點資訊也佚失。

設立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中的十五份遺址紀念碑,以該處出土的巴圖石器為造型

2006年,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從朋友處得到多件石器,為其家人在後院(現屬文山景美運動公園)種植樹苗時挖掘所得,在社大教師與考古學者協助下深入研究,證實為十五份遺址所出土之石器。文山社區大學進而向臺北市文化局申請登錄石器的出土的地點為考古遺址,惟文化局探勘後認為出土位置不夠明確,只能認定為疑似遺址,未能正式登錄[3]。此外文山社大也發起連署在該地設立十五份遺址紀念碑[4],2015年4月,立碑工程開工[5],紀念碑包括一高達1.62公尺的巴圖造型石碑與說明牌[6],於同年5月完工[7],並於隔年(2016年)5月舉行揭幕儀式[8]

研究歷史 编辑

早期研究 编辑

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整地時,在台北州文山郡十五份地區的一座山丘中被發現,該校土俗人種學教室(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前身[9])教授移川子之藏研究比對後,認定出土石器屬於毛利人南島語族所使用的巴圖英语patuパツ)石器(「巴圖」在毛利族語言的原意為外形扁平的器物[10]),為台灣發現的第一件巴圖石器,他於1934年在《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發表論文〈「パ .」を繞る太平洋文化交涉問題と臺灣發見の類似石器[1],將此遺址中發現的巴圖石器與南太平洋各地發現的巴圖石器比較[9],並以當地地名「十五份」將遺址命名為十五份遺址[8]。遺址出土的多件石器均交由台北帝國大學收藏,其中五件為中村孝三與白倉氏發現,一件為移川子之藏發現,另還有三件發現人未知,其中兩件為1934年6月登記收藏,另一件為原本漏登記,直到1956年才由宋文薰教授補登記的巴圖石器[1]。移川子之藏過世後,十五份遺址的具體位置資訊佚失,經多位學者尋訪均未果[2]

重新發現 编辑

1980年代,居住在文山區的周家人在後院(位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現址)種植樹苗時,挖出多枚石器,送到台灣大學鑑定後沒有得到結果,遂將石器棄置於門下作為門擋。2006年,周家女婿余讓堯因友人鄭景隆喜好研究玉石,而將這批石器贈與他[2][11],鄭景隆為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將石器攜至考古學課程課堂,在教師周述蓉與社大校長唐光華協助下[9][2],延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者劉益昌、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與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李乾朗等考古學者鑑定,確認石器為十五份遺址出土,包括六件巴圖石器與十九件兩縊型網墜[10],其中網墜為綁於漁網上以增加重量的石器,巴圖石器則功能不明,可能為農耕用具[1],也可能為祭祀時使用的儀式用具[2],臺灣北部與南部均有巴圖石器出土,南部出土的較大,北部的則較小,鄭景隆持有的石器中有一件為臺灣已知最小的巴圖石器,僅13公分長[12]、6公分寬[13]。以出土石器判斷十五份遺址的年代歸屬,學者認為較有可能屬於是植物園文化或同期的其他文化,但也可能屬於圓山文化晚期的土地公山類型,因未有發現陶器而難以完全確定[1]

鄭景隆將這批石器捐贈給中央研究院[9],並創立十五份遺址研究社以繼續該遺址的研究[14],他將研究結果撰寫為〈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與相關器物研究〉一論文,為台灣首篇由社區大學發表的畢業論文[14],進而成為文山社區大學首位寫完論文畢業的學員[15]。文山社大開辦十五份遺址研討會[9]、開設「文山學」的在地文史課程[8]、在區內學校演講等以向在地民眾介紹該遺址,,另外也向臺北市文化局申請正式登錄十五份遺址,並提出將文山景美運動公園改稱為「十五份遺址紀念公園」的想法[13],但文化局探勘後認定出土位置不夠明確,現場已因設立公園而被破壞,未有發現其他文物[9],且不能排除其為二次堆積的可能[1],故無法列冊為遺址[3][16]

保護與紀念 编辑

十五份遺址位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內,由於公園開發時將此處夷為平地,故難以得知20年前的石器原本出土於何處。經過鄭景隆調查與比對地理位置與口述紀錄推算的位置位於順天宮旁的舊路上。而此處將開發地下停車場,因此要求台北市政府進行都市計畫時能同時保護遺跡。

立碑 编辑

2009年4月,文山社大與十五份遺址研究所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在石器出土的文山景美運動公園設立紀念碑[4],文化局表示若公園處同意即樂觀其成[16],但至2012年仍因其為尚未確認的疑似遺址而無動作,引起地方人士不滿[17]。2015年4月1日,紀念碑的設置工程開工[5],包含一長達1.62公尺的巴圖石器造型雕像與文字說明版,4月22日,雕像的三個組成部分由屏東的工廠運抵現場,並灌入水泥組裝[6],5月27日文化局派員驗收,紀念碑設置完工[7],然因經費不足,文山社大直到隔年(2016年)5月才舉行揭牌紀念活動[8]

圖集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劉益昌. 十五份遺址:一段學術史的議題. 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08-08-23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2. ^ 2.0 2.1 2.2 2.3 2.4 2.5 周述蓉. 後院種樹 寶藏入懷. 人間福報. 2007-11-17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3. ^ 3.0 3.1 何文賢. 學習型城市網電子報第61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3-12-10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6-03-10). 
  4. ^ 4.0 4.1 易俊宏. 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立碑連署活動.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04-28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5. ^ 5.0 5.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上).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06-15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6. ^ 6.0 6.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中).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06-15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7. ^ 7.0 7.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下).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06-15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8. ^ 8.0 8.1 8.2 8.3 莊琇閔. 十五份遺址 文山社大立碑紀念. 聯合新聞網. 2016-05-10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2). 
  9. ^ 9.0 9.1 9.2 9.3 9.4 9.5 周美惠. . 聯合報. 2007-03-27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10. ^ 10.0 10.1 十五份遺址見證台北盆地史前文化,李文英要求市府撰文立碑紀錄出土過程. 聯合報. 2009-08-20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11. ^ 陳芃. 十五份遺址立碑 見證台北新石器時代. 中國時報. 2016-05-08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6-05-11). 
  12. ^ 周美惠. 《台灣有50件》巴圖 南太平洋民族的武器. 聯合報. 2007-03-27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13. ^ 13.0 13.1 石文南. 十五份遺址 現身景美運動公園. 中國時報. 2008-09-17. 
  14. ^ 14.0 14.1 邱紹雯. 〈台北都會〉篆刻頑童愛上考古 探索十五份遺址. 自由時報. 2009-04-21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1-28). 
  15. ^ 江昭倫. 北市社大20週年 參與人數成長百倍. 中央廣播電台. 2018-08-20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1-28). 
  16. ^ 16.0 16.1 錢震宇.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聯合報. 2009-08-20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19-02-01). 
  17. ^ 陳仕漢. 十五份遺址立碑 政府牛步化 (PDF). 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 2012-04-27 [2019-02-01].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2-01). 

十五份遺址, 坐标, 002386, 543669, 002386, 543669, 是臺北市文山區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遺址, 年代約在距今2500, 1800年前, 可能屬於植物園文化或同期其他文化, 為文山區唯一一處石器時代的遺址, 最早於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開設整地時被發現, 該校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 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 英语, patu, 石器, 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 移川子之藏過世後無人繼續研究該遺址, 具體地點資訊也佚失, 設立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中的紀念碑, . 坐标 25 00 09 N 121 32 37 E 25 002386 N 121 543669 E 25 002386 121 543669 十五份遺址是臺北市文山區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遺址 年代約在距今2500 1800年前 可能屬於植物園文化或同期其他文化 1 為文山區唯一一處石器時代的遺址 2 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開設整地時被發現 該校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 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 英语 patu 石器 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 2 移川子之藏過世後無人繼續研究該遺址 具體地點資訊也佚失 設立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中的十五份遺址紀念碑 以該處出土的巴圖石器為造型2006年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從朋友處得到多件石器 為其家人在後院 現屬文山景美運動公園 種植樹苗時挖掘所得 在社大教師與考古學者協助下深入研究 證實為十五份遺址所出土之石器 文山社區大學進而向臺北市文化局申請登錄石器的出土的地點為考古遺址 惟文化局探勘後認為出土位置不夠明確 只能認定為疑似遺址 未能正式登錄 3 此外文山社大也發起連署在該地設立十五份遺址紀念碑 4 2015年4月 立碑工程開工 5 紀念碑包括一高達1 62公尺的巴圖造型石碑與說明牌 6 於同年5月完工 7 並於隔年 2016年 5月舉行揭幕儀式 8 目录 1 研究歷史 1 1 早期研究 1 2 重新發現 2 保護與紀念 2 1 立碑 3 圖集 4 參考資料研究歷史 编辑早期研究 编辑 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整地時 在台北州文山郡十五份地區的一座山丘中被發現 該校土俗人種學教室 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前身 9 教授移川子之藏研究比對後 認定出土石器屬於毛利人等南島語族所使用的巴圖 英语 patu パツ 石器 巴圖 在毛利族語言的原意為外形扁平的器物 10 為台灣發現的第一件巴圖石器 他於1934年在 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 發表論文 パ を繞る太平洋文化交涉問題と臺灣發見の類似石器 1 將此遺址中發現的巴圖石器與南太平洋各地發現的巴圖石器比較 9 並以當地地名 十五份 將遺址命名為十五份遺址 8 遺址出土的多件石器均交由台北帝國大學收藏 其中五件為中村孝三與白倉氏發現 一件為移川子之藏發現 另還有三件發現人未知 其中兩件為1934年6月登記收藏 另一件為原本漏登記 直到1956年才由宋文薰教授補登記的巴圖石器 1 移川子之藏過世後 十五份遺址的具體位置資訊佚失 經多位學者尋訪均未果 2 重新發現 编辑 1980年代 居住在文山區的周家人在後院 位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現址 種植樹苗時 挖出多枚石器 送到台灣大學鑑定後沒有得到結果 遂將石器棄置於門下作為門擋 2006年 周家女婿余讓堯因友人鄭景隆喜好研究玉石 而將這批石器贈與他 2 11 鄭景隆為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 將石器攜至考古學課程課堂 在教師周述蓉與社大校長唐光華協助下 9 2 延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者劉益昌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與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李乾朗等考古學者鑑定 確認石器為十五份遺址出土 包括六件巴圖石器與十九件兩縊型網墜 10 其中網墜為綁於漁網上以增加重量的石器 巴圖石器則功能不明 可能為農耕用具 1 也可能為祭祀時使用的儀式用具 2 臺灣北部與南部均有巴圖石器出土 南部出土的較大 北部的則較小 鄭景隆持有的石器中有一件為臺灣已知最小的巴圖石器 僅13公分長 12 6公分寬 13 以出土石器判斷十五份遺址的年代歸屬 學者認為較有可能屬於是植物園文化或同期的其他文化 但也可能屬於圓山文化晚期的土地公山類型 因未有發現陶器而難以完全確定 1 鄭景隆將這批石器捐贈給中央研究院 9 並創立十五份遺址研究社以繼續該遺址的研究 14 他將研究結果撰寫為 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與相關器物研究 一論文 為台灣首篇由社區大學發表的畢業論文 14 進而成為文山社區大學首位寫完論文畢業的學員 15 文山社大開辦十五份遺址研討會 9 開設 文山學 的在地文史課程 8 在區內學校演講等以向在地民眾介紹該遺址 另外也向臺北市文化局申請正式登錄十五份遺址 並提出將文山景美運動公園改稱為 十五份遺址紀念公園 的想法 13 但文化局探勘後認定出土位置不夠明確 現場已因設立公園而被破壞 未有發現其他文物 9 且不能排除其為二次堆積的可能 1 故無法列冊為遺址 3 16 保護與紀念 编辑十五份遺址位於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內 由於公園開發時將此處夷為平地 故難以得知20年前的石器原本出土於何處 經過鄭景隆調查與比對地理位置與口述紀錄推算的位置位於順天宮旁的舊路上 而此處將開發地下停車場 因此要求台北市政府進行都市計畫時能同時保護遺跡 立碑 编辑 2009年4月 文山社大與十五份遺址研究所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在石器出土的文山景美運動公園設立紀念碑 4 文化局表示若公園處同意即樂觀其成 16 但至2012年仍因其為尚未確認的疑似遺址而無動作 引起地方人士不滿 17 2015年4月1日 紀念碑的設置工程開工 5 包含一長達1 62公尺的巴圖石器造型雕像與文字說明版 4月22日 雕像的三個組成部分由屏東的工廠運抵現場 並灌入水泥組裝 6 5月27日文化局派員驗收 紀念碑設置完工 7 然因經費不足 文山社大直到隔年 2016年 5月才舉行揭牌紀念活動 8 圖集 编辑 nbsp 十五份遺址紀念碑 nbsp 十五份遺址紀念碑旁的說明牌 nbsp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園內的地圖 其中有標示十五份遺址紀念碑的位置 nbsp 十五份遺址正面遠景 nbsp 十五份遺址背面遠景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劉益昌 十五份遺址 一段學術史的議題 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08 08 23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周述蓉 後院種樹 寶藏入懷 人間福報 2007 11 17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3 0 3 1 何文賢 學習型城市網電子報第61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3 12 10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10 4 0 4 1 易俊宏 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立碑連署活動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04 28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5 0 5 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 上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 06 15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6 0 6 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 中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 06 15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7 0 7 1 鄭景隆 十五份遺址立碑工程進度追蹤 下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15 06 15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8 0 8 1 8 2 8 3 莊琇閔 十五份遺址 文山社大立碑紀念 聯合新聞網 2016 05 10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2 9 0 9 1 9 2 9 3 9 4 9 5 周美惠 北市後院種樹 挖出十五份遺址 聯合報 2007 03 27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10 0 10 1 十五份遺址見證台北盆地史前文化 李文英要求市府撰文立碑紀錄出土過程 聯合報 2009 08 20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陳芃 十五份遺址立碑 見證台北新石器時代 中國時報 2016 05 08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11 周美惠 台灣有50件 巴圖 南太平洋民族的武器 聯合報 2007 03 27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13 0 13 1 石文南 十五份遺址 現身景美運動公園 中國時報 2008 09 17 14 0 14 1 邱紹雯 台北都會 篆刻頑童愛上考古 探索十五份遺址 自由時報 2009 04 21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28 江昭倫 北市社大20週年 參與人數成長百倍 中央廣播電台 2018 08 20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28 16 0 16 1 錢震宇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聯合報 2009 08 20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1 陳仕漢 十五份遺址立碑 政府牛步化 PDF 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 2012 04 27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2 0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十五份遺址 amp oldid 6339531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