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十一月起义

十一月起义(1830年-1831年),又称军校士官革命,是俄罗斯波兰领地的一次武装起义,目的是解救瓜分波蘭俄罗斯帝国所統治的波蘭人、為波蘭人爭取民族獨立。1830年11月29日,起义在华沙开始。由年輕的波蘭人中尉──皮歐·維索斯基英语Piotr Wysocki領導起義。他們迅速獲得了大部分地下社團(波蘭人為主)的響應,故實力急速壯大,這些地下社團隨著19世紀上半浪漫主義的潮流而蜂擁誕生,緬懷波蘭歷史文化的浪漫情感而獲得貴族與中下階級的支持,現在這些遍及立陶宛白俄羅斯右岸烏克蘭的地下社團紛紛起義,成功趕走俄軍並成立波蘭臨時政府。但起義最終還是被名將伊万·帕斯克维奇率領的優勢俄軍擊敗。沙皇尼古拉一世頒布法令:將波蘭會議王國併入俄羅斯帝國,今後波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華沙降為一個駐軍單位,並將其大學關閉。

奪取華沙軍火庫,由畫家馬辛·柴勒斯基英语Marcin Zaleski

背景 编辑

 
11月起義的旗幟,上題標語:「為了你與我的自由」(成為流傳至今的波蘭成語)

俄國保守統治 编辑

原本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是承認波蘭為一個受俄國統治的獨立王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亦賦與波蘭一部獨立的憲法,使他們有自己的政府、民選的國會、軍隊和法庭;更保障生活的自由和新聞自由,在教育方面,1816年華沙大學成立,也成為了波蘭學術自由的基地。但在1818年以後,俄國統治波蘭政策出現轉變,亞歷山大一世的政策越發保守反動,並開始違反憲法上的條款。[1]1819年,亞歷山大一世廢止了波蘭王國的新聞自由,並引入了出版審查。波人对俄罗斯统治的反抗起于1820年代。[2]由諾沃西爾切夫指揮的俄國秘密警察開始迫害波蘭地下組織,且在1821年,沙皇要求取締共濟會,因為共濟會體現了波蘭的愛國傳統。[2]於是自1825年起,瑟姆會議被迫秘密召開以免惹怒當局。1825年繼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更崇尚絕對君權,是一個專制主義者。他準備消滅波蘭所有的自由黨派,加速波蘭人民的不滿。

更直接的衝突始於1815年沙皇亞歷山大任命的波蘭總督康斯坦丁大公(亞歷山大的親弟),因為大公被沙皇賦予几乎所有的权力,讓他為所欲為、無意尊重先進的波蘭憲法。大公廢除了波蘭的社會團體和愛國組織、自由派的反對黨(Kaliszanie),並漸漸把波蘭人從重要的軍政職位上免職,改換成俄羅斯人,更加使他不得民心。而雖然大公本身娶了波蘭女性(Joanna Grudzińska)為妻,但他仍被公眾視為波蘭王國的敵人、一個暴君而受到軍人與平民的憎恨。這表現在他與波蘭軍隊的指揮系統發生嚴重衝突,這些大小摩擦導致遍及全國的反俄陰謀,特別集中在波蘭王國的軍隊裡。[3]

浪漫主義在波蘭 编辑

 
11月起義的徽章

以德國為中心向外傳播的浪漫主義,推展至波蘭也獲得巨大迴響。華沙大學成為波蘭浪漫主義的中心,以文化民族主義鼓吹波人,追求獨立,領頭人物乃詩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創作歌頌波蘭歷史的《先人祭》和《歌謠傳說》),他在1820年代創作浪漫主義抒情詩《青春頌》,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生活,之後成為11月起義的戰歌。

其他的青年學子則有維爾紐斯等地的「好學社」、「愛國社」與華沙的「青年波蘭運動」(Young Poland),他們視祖國波蘭為生命和感情的寄託中心,一個民族只有在獲得自由之後,方能繁榮發展;他們也對體制內的議會杯葛和漸進改革的消極做法極度不耐,認為只有武裝叛亂,才能達到目的。

起義爆發 编辑

 
波蘭起義軍和俄國騎兵於華沙瓦金基公園橋上戰鬥(背景豎立著英雄波王約翰三世的騎馬雕像),1898年繪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比利時獨立的爆發,維也納會議體制動搖,波蘭人受潮流影響,也發起了波蘭軍官結合青年分子的革命。尼古拉一世原想以波蘭軍隊鎮壓法國及比利時的革命,這明顯違反了波蘭王國的憲法,於是這批軍隊於1830年11月29日叛變,由中尉皮歐·維索斯基英语Piotr Wysocki率領部分軍隊和軍校學生,在夜晚聯合數千工人和青年奪取華沙軍火庫、進攻波蘭總督康斯坦丁大公的官邸,成功在隔天(30日)清晨一舉拿下華沙、俘虜三萬俄軍,酒醉剛醒的康斯坦丁大公無力反應,與剩下的俄軍撤到城外。

經過 编辑

 
1831年俄波戰爭雙方軍力比:紅-俄軍、紫-波軍

革命派佔據了首都华沙,並得到了貴族和學生的支持,成立了臨時政府並得到舉國響應,大部分的地下社團蜂起革命、趕走俄軍(但俄軍仍控制許多波蘭的軍事要點)。1831年初波蘭議會決議廢除尼古拉一世的波蘭王位,改以國際知名的恰爾托雷斯基親王為國家元首;他們不僅要求波蘭獨立,還要兼併立陶宛、恢復瓜分之前的領土。結果沙皇尼古拉一世毅然拒絕,開啟俄波戰爭。雖然波軍英勇作戰、屢創敵軍,進行了奧耳伸卡-格羅霍夫斯戰役、瓦夫羅戰役、東布維爾基之戰、伊加尼亞內之戰、沃斯特羅溫卡戰役英语Battle of Ostrołęka (1831),並改由亨利克·德姆賓基英语Henryk Dembiński將軍為全波軍元帥力挽狂瀾;但是當沙皇改派名將伊万·帕斯克维奇指揮俄軍時,波軍漸落下風,逐漸潰敗。

 
沃斯特羅溫卡戰役英语Battle of Ostrołęka (1831),波蘭畫家Juliusz Kossak繪
 
艾米利亚·普莱特領導的波蘭戰鐮大隊

本來波蘭革命者最初因英法兩國對革命的同情而深受鼓舞。然而,波蘭的革命者卻沒有得到英法任何實質援助。最後,普魯士為俄國提供大量援助以鎮壓革命,革命最終在11個月之內被優勢的俄軍鎮壓,華沙1831年9月8日被俄國重新控制,起義徹底失敗。

 
艾米利亚·普莱特希奧利艾(位今立陶宛)領導的小型戰鬥,1904年繪

結果 编辑

其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廢除了憲法,扼殺波蘭人的各種自由,放逐了大批的革命領袖,更廢除波蘭會議王國,將波蘭變成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而華沙降為一個駐軍單位,並將維爾紐斯大學華沙大學關閉。

參加革命的首要分子有的被處死、有的被充軍西伯利亞,另外有萬人逃亡國外,形成「大移民」浪潮。俄、普、奧三國更秘密協議,決心維持現有邊界,合力壓制新的革命發生。

參考資料與書目 编辑

  1. ^ . Encyklopedia PWN. [2006-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1).  (波兰文)
  2. ^ 2.0 2.1 Nation without a State: Imagining Po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Agnieszka Barbara Nanc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ge 169-188
  3. ^ Miłosz, Czesław. 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196 [2008-04-10]. ISBN 0520044770. (原始内容于2014-07-18). 
  • 李邁先著、洪茂雄增訂,《東歐諸國史》,台北:三民,2012
  • 黃鴻釗 主編,《東歐簡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

十一月起义, 1830年, 1831年, 又称军校士官革命, 是俄罗斯波兰领地的一次武装起义, 目的是解救瓜分波蘭後俄罗斯帝国所統治的波蘭人, 為波蘭人爭取民族獨立, 1830年11月29日, 起义在华沙开始, 由年輕的波蘭人中尉, 皮歐, 維索斯基, 英语, piotr, wysocki, 領導起義, 他們迅速獲得了大部分地下社團, 波蘭人為主, 的響應, 故實力急速壯大, 這些地下社團隨著19世紀上半浪漫主義的潮流而蜂擁誕生, 緬懷波蘭歷史文化的浪漫情感而獲得貴族與中下階級的支持, 現在這些遍及立陶宛, 白俄羅. 十一月起义 1830年 1831年 又称军校士官革命 是俄罗斯波兰领地的一次武装起义 目的是解救瓜分波蘭後俄罗斯帝国所統治的波蘭人 為波蘭人爭取民族獨立 1830年11月29日 起义在华沙开始 由年輕的波蘭人中尉 皮歐 維索斯基 英语 Piotr Wysocki 領導起義 他們迅速獲得了大部分地下社團 波蘭人為主 的響應 故實力急速壯大 這些地下社團隨著19世紀上半浪漫主義的潮流而蜂擁誕生 緬懷波蘭歷史文化的浪漫情感而獲得貴族與中下階級的支持 現在這些遍及立陶宛 白俄羅斯 右岸烏克蘭的地下社團紛紛起義 成功趕走俄軍並成立波蘭臨時政府 但起義最終還是被名將伊万 帕斯克维奇率領的優勢俄軍擊敗 沙皇尼古拉一世頒布法令 將波蘭會議王國併入俄羅斯帝國 今後波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華沙降為一個駐軍單位 並將其大學關閉 奪取華沙軍火庫 由畫家馬辛 柴勒斯基 英语 Marcin Zaleski 繪 目录 1 背景 1 1 俄國保守統治 1 2 浪漫主義在波蘭 2 起義爆發 3 經過 4 結果 5 參考資料與書目背景 编辑 nbsp 11月起義的旗幟 上題標語 為了你與我的自由 成為流傳至今的波蘭成語 俄國保守統治 编辑 参见 波蘭會議王國 原本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是承認波蘭為一個受俄國統治的獨立王國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亦賦與波蘭一部獨立的憲法 使他們有自己的政府 民選的國會 軍隊和法庭 更保障生活的自由和新聞自由 在教育方面 1816年華沙大學成立 也成為了波蘭學術自由的基地 但在1818年以後 俄國統治波蘭政策出現轉變 亞歷山大一世的政策越發保守反動 並開始違反憲法上的條款 1 1819年 亞歷山大一世廢止了波蘭王國的新聞自由 並引入了出版審查 波人对俄罗斯统治的反抗起于1820年代 2 由諾沃西爾切夫指揮的俄國秘密警察開始迫害波蘭地下組織 且在1821年 沙皇要求取締共濟會 因為共濟會體現了波蘭的愛國傳統 2 於是自1825年起 瑟姆會議被迫秘密召開以免惹怒當局 1825年繼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更崇尚絕對君權 是一個專制主義者 他準備消滅波蘭所有的自由黨派 加速波蘭人民的不滿 更直接的衝突始於1815年沙皇亞歷山大任命的波蘭總督康斯坦丁大公 亞歷山大的親弟 因為大公被沙皇賦予几乎所有的权力 讓他為所欲為 無意尊重先進的波蘭憲法 大公廢除了波蘭的社會團體和愛國組織 自由派的反對黨 Kaliszanie 並漸漸把波蘭人從重要的軍政職位上免職 改換成俄羅斯人 更加使他不得民心 而雖然大公本身娶了波蘭女性 Joanna Grudzinska 為妻 但他仍被公眾視為波蘭王國的敵人 一個暴君而受到軍人與平民的憎恨 這表現在他與波蘭軍隊的指揮系統發生嚴重衝突 這些大小摩擦導致遍及全國的反俄陰謀 特別集中在波蘭王國的軍隊裡 3 浪漫主義在波蘭 编辑 nbsp 11月起義的徽章以德國為中心向外傳播的浪漫主義 推展至波蘭也獲得巨大迴響 華沙大學成為波蘭浪漫主義的中心 以文化民族主義鼓吹波人 追求獨立 領頭人物乃詩人亚当 密茨凯维奇 創作歌頌波蘭歷史的 先人祭 和 歌謠傳說 他在1820年代創作浪漫主義抒情詩 青春頌 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 建立新生活 之後成為11月起義的戰歌 其他的青年學子則有維爾紐斯等地的 好學社 愛國社 與華沙的 青年波蘭運動 Young Poland 他們視祖國波蘭為生命和感情的寄託中心 一個民族只有在獲得自由之後 方能繁榮發展 他們也對體制內的議會杯葛和漸進改革的消極做法極度不耐 認為只有武裝叛亂 才能達到目的 起義爆發 编辑 nbsp 波蘭起義軍和俄國騎兵於華沙瓦金基公園橋上戰鬥 背景豎立著英雄波王約翰三世的騎馬雕像 1898年繪参见 亚当 耶日 恰尔托雷斯基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和比利時獨立的爆發 維也納會議體制動搖 波蘭人受潮流影響 也發起了波蘭軍官結合青年分子的革命 尼古拉一世原想以波蘭軍隊鎮壓法國及比利時的革命 這明顯違反了波蘭王國的憲法 於是這批軍隊於1830年11月29日叛變 由中尉皮歐 維索斯基 英语 Piotr Wysocki 率領部分軍隊和軍校學生 在夜晚聯合數千工人和青年奪取華沙軍火庫 進攻波蘭總督康斯坦丁大公的官邸 成功在隔天 30日 清晨一舉拿下華沙 俘虜三萬俄軍 酒醉剛醒的康斯坦丁大公無力反應 與剩下的俄軍撤到城外 經過 编辑 nbsp 1831年俄波戰爭雙方軍力比 紅 俄軍 紫 波軍革命派佔據了首都华沙 並得到了貴族和學生的支持 成立了臨時政府並得到舉國響應 大部分的地下社團蜂起革命 趕走俄軍 但俄軍仍控制許多波蘭的軍事要點 1831年初波蘭議會決議廢除尼古拉一世的波蘭王位 改以國際知名的恰爾托雷斯基親王為國家元首 他們不僅要求波蘭獨立 還要兼併立陶宛 恢復瓜分之前的領土 結果沙皇尼古拉一世毅然拒絕 開啟俄波戰爭 雖然波軍英勇作戰 屢創敵軍 進行了奧耳伸卡 格羅霍夫斯戰役 瓦夫羅戰役 東布維爾基之戰 伊加尼亞內之戰 沃斯特羅溫卡戰役 英语 Battle of Ostroleka 1831 並改由亨利克 德姆賓基 英语 Henryk Dembinski 將軍為全波軍元帥力挽狂瀾 但是當沙皇改派名將伊万 帕斯克维奇指揮俄軍時 波軍漸落下風 逐漸潰敗 nbsp 沃斯特羅溫卡戰役 英语 Battle of Ostroleka 1831 波蘭畫家Juliusz Kossak繪 nbsp 艾米利亚 普莱特領導的波蘭戰鐮大隊本來波蘭革命者最初因英法兩國對革命的同情而深受鼓舞 然而 波蘭的革命者卻沒有得到英法任何實質援助 最後 普魯士為俄國提供大量援助以鎮壓革命 革命最終在11個月之內被優勢的俄軍鎮壓 華沙於1831年9月8日被俄國重新控制 起義徹底失敗 nbsp 艾米利亚 普莱特在希奧利艾 位今立陶宛 領導的小型戰鬥 1904年繪結果 编辑其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廢除了憲法 扼殺波蘭人的各種自由 放逐了大批的革命領袖 更廢除波蘭會議王國 將波蘭變成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 而華沙降為一個駐軍單位 並將維爾紐斯大學和華沙大學關閉 參加革命的首要分子有的被處死 有的被充軍西伯利亞 另外有萬人逃亡國外 形成 大移民 浪潮 俄 普 奧三國更秘密協議 決心維持現有邊界 合力壓制新的革命發生 參考資料與書目 编辑 konstytucja Krolestwa Polskiego Encyklopedia PWN 2006 01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0 01 波兰文 2 0 2 1 Nation without a State Imagining Po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Agnieszka Barbara Nanc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ge 169 188 Milosz Czeslaw 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196 2008 04 10 ISBN 05200447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8 李邁先著 洪茂雄增訂 東歐諸國史 台北 三民 2012 黃鴻釗 主編 東歐簡史 台北 書林出版社 199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十一月起义 amp oldid 7770207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