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北海郡

北海郡中國古代的

建置沿革

漢朝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膠西國營陵、淳于、平壽、都昌、斟、桑犢六縣置北海郡[1]治所在营陵县(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五十里),後屬青州刺史部

漢武帝時,削膠西國安丘縣,別屬北海郡。元朔二年(前127年),菑川國推恩置劇侯國、平望侯國、平的侯國、劇魁侯國、益都侯國,別屬北海郡。元鼎元年(前116年),城陽國推恩置瓡侯國、東淮侯國,菑川國推恩置陸侯國,別屬北海郡。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益都侯國除。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膠東國推恩置樂望侯國、饒侯國、柳泉侯國,別屬北海郡。五鳳三年(前55年),陸侯國除;又以菑川王劉終古罪,削其益縣、壽光縣入北海郡,益都縣併入益縣,陸縣併入壽光縣。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膠東國推恩置羊石侯國、石鄉侯國、新城侯國、上鄉侯國,別屬北海郡。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2年),膠東國推恩置平城侯國、密鄉侯國、樂都侯國,高密國推恩置膠陽侯國、成鄉侯國,別屬北海郡。至此,北海郡領營陵、淳于、平壽、都昌、斟、桑犢、安丘、益、壽光九縣,劇、平望、平的、劇魁、瓡、樂望、饒、柳泉、羊石、石鄉、新城、上鄉、平城、密鄉、樂都、膠陽、成鄉十七侯國[2][1]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屬縣并入北海郡,省并小縣。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3]漢和帝永元元年(97年),復置淳于縣。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琅邪國推恩置平昌侯國、朱虛侯國,別屬北海國。後復置壯武、下密二縣。至此,北海國領劇、營陵、平壽、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虛、東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膠東、即墨、壯武、下密、挺、觀陽十八縣(侯國),治劇縣(今山东省壽光市東南三十一里)[4]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置城陽郡,北海國淳于、高密、壯武、平昌、夷安、昌安、營陵、朱虛等縣屬之[5][6]。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為北海郡[7]

魏晉南北朝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贊公曹袞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黃初四年(223年),降封北海王曹袞為贊王,復為北海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進封陽平縣王曹蕤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青龍元年(233年),國除為北海郡[8]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陵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咸寧三年(277年),徙封北海王司馬陵為任城王,省併北海國入齊國太康四年(283年),立齊王子司馬寔為北海王[9],分齊國平壽、都昌、膠東、下密四縣復置北海國[10]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廢北海王司馬寔,國除為北海郡[11]

十六國時期,北海郡先後為後趙(323年-350年)、段龕(350年-356年)、前燕(356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治平壽縣(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12]

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再次收復北海郡,領都昌、膠東、劇、即墨、下密、平壽六縣[6]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青州失陷,北海郡入北魏[13]。即墨縣改屬長廣郡[10]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在鬱洲(今江蘇省連雲港市雲台山一帶)僑置青州,其下又僑置北海郡等郡,北海郡領鬱、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齊高帝建元中,改鬱縣為都昌縣[14]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奪取南梁北海郡,改為東海郡[10]

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北海郡,領縣直屬青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青州為北海郡,領十縣。[15]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益都县 旧置齐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北海郡。有尧山、鋋山。
临淄县 北齐废临淄县及东安平县、西安县。开皇十六年又置临淄及时水县。大业初废高阳县、时水县入临淄县。有社山、葵丘、牛山、稷山。
千乘县 旧置乐安郡,开皇初郡废。
博昌县 旧曰乐安县,开皇十六年改焉。又十八年析置新河县,大业初废入焉。
寿光县 山东省寿光市 开皇十六年置闾丘县,大业初废入焉。
临朐县 旧曰昌国。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又置般阳县。大业初改曰临朐县,并废般阳县入。有逢山、沂山、穆陵山、大岘山。有汶水、浯水。
都昌县 有箕山、阜山、白狼山。
北海县 旧曰下密县,置北海郡。北齐改郡曰高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潍州,大业初州废,县改名焉。
营丘县 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丛角山、女节山。
下密县 北魏曰胶东县,北齐废。开皇六年复,改为潍水县。大业初改名焉。有铁山。有溉水。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北海郡為青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青州為北海郡,領七縣:益都、臨淄、博昌、壽光、千乘、臨朐、北海。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北海郡為青州[16]

人口

行政長官

北海守(前155年-前148年)

北海太守(前148年-9年)

  • 朱邑,字仲卿,廬江舒人,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離任。[18]
  • 張延壽,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到元康元年(前65年)在任。[18]
  • 陳咸,字子康,沛郡相人,漢成帝時在任。[19]
  • 范延壽,字子路,安成人,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離任。[18]

北海太守(23年-52年)

北海相(52年-206年)

北海太守(206年-222年)

北海相(222年-223年)

北海太守(223年-232年)

北海相(232年-233年)

北海太守(233年-265年)

北海相(265年-277年)

北海相(283年-289年)

北海內史(289年-302年)

北海太守(302年-356年)

  • 王摶,太原晉陽人,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被殺。[32]

北海太守(410年-577年)

北海郡守(577年-583年)

北海郡太守(607年-619年)

北海郡太守(742年-758年)

  • 竇誡盈,河南洛陽人,唐玄宗天寶初在任。[45]
  • 李邕,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至六載(747年)在任。[45]
  • 李力牧,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年)至十載(751年)在任。[45]
  • 趙居貞,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前後在任。[45]
  • 賀蘭進明,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任。[45]
  • 鄧景山,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至二載(757年)以青密節度使兼任。[45]

参考资料

  1. ^ 1.0 1.1 周振鹤《西漢政區地理》
  2. ^ 《漢書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
  3. ^ 《後漢書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4. ^ 4.0 4.1 《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5. ^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6. ^ 6.0 6.1 6.2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7. ^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
  8. ^ 《三國志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9. ^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
  10. ^ 10.0 10.1 10.2 10.3 《魏書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11.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1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13. ^ 13.0 13.1 13.2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14. ^ 《南齊書 卷十四 志第六》
  15. ^ 15.0 15.1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16. ^ 16.0 16.1 《舊唐書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17. ^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18. ^ 18.0 18.1 18.2 《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9. ^ 《漢書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20. ^ 后汉书·李章傳》:時北海安丘大姓夏長思等反,遂囚太守處興,而據營陵城。
  21. ^ 全後漢文·卷三十九》引《風俗通》:《后汉·酷吏李章传》注汉有北海相处兴。
  22. ^ 后汉书·董宣传》:累遷北海相。
  23. ^ 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三》引《風俗通》:汝南周翁仲,初為太尉掾,婦產男。及為北海相
  24. ^ 《北海相景君碑》
  25. ^ 后汉书·霍諝传》:再遷北海相。
  26. ^ 后汉书·黨錮列傳》:秦周字平王,陳留平丘人,北海相。
  27. ^ 后汉书·杜密传》:三遷太山太守、北海相。
  28. ^ 后汉书·孔融传》: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爲賊衝,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爲北海相。
  29. ^ 三國志·臧霸传》: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
  30. ^ 《北堂書鈔》卷77注引謝承《後漢書》:蒋崇为北海相,督邮阙,更选功曹吏徐蒙,曰:「无可为督邮者,唯功曹耳。」崇遂署蒙,遣行县,无犯所白。崇谓曰:「相以督邮为耳目也。」
  31. ^ 《三國志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32. ^ 《資治通鑒 卷八十八 晉紀十》
  33. ^ 《魏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34. ^ 《宋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35. ^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36. ^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37. ^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38. ^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39. ^ 《宋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40. ^ 《魏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41. ^ 《魏書 卷九十三 列傳恩倖第八十一》
  42. ^ 《魏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43. ^ 《魏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44.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逢君銘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唐刺史考全編》

北海郡, 中國古代的郡, 目录, 建置沿革,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人口, 行政長官, 北海守, 前155年, 前148年, 北海太守, 前148年, 9年, 北海太守, 23年, 52年, 北海相, 52年, 206年, 北海太守, 206年, 222年, 北海相, 222年, 223年, 北海太守, 223年, 232年, 北海相, 232年, 233年, 北海太守, 233年, 265年, 北海相, 265年, 277年, 北海相, 283年, 289年, 北海內史, 289年, 302年, 北海太守. 北海郡 中國古代的郡 目录 1 建置沿革 1 1 漢朝 1 2 魏晉南北朝 1 3 隋唐 2 人口 3 行政長官 3 1 北海守 前155年 前148年 3 2 北海太守 前148年 9年 3 3 北海太守 23年 52年 3 4 北海相 52年 206年 3 5 北海太守 206年 222年 3 6 北海相 222年 223年 3 7 北海太守 223年 232年 3 8 北海相 232年 233年 3 9 北海太守 233年 265年 3 10 北海相 265年 277年 3 11 北海相 283年 289年 3 12 北海內史 289年 302年 3 13 北海太守 302年 356年 3 14 北海太守 410年 577年 3 15 北海郡守 577年 583年 3 16 北海郡太守 607年 619年 3 17 北海郡太守 742年 758年 4 参考资料建置沿革 编辑漢朝 编辑 漢景帝二年 前155年 削膠西國營陵 淳于 平壽 都昌 斟 桑犢六縣置北海郡 1 治所在营陵县 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五十里 後屬青州刺史部 漢武帝時 削膠西國安丘縣 別屬北海郡 元朔二年 前127年 菑川國推恩置劇侯國 平望侯國 平的侯國 劇魁侯國 益都侯國 別屬北海郡 元鼎元年 前116年 城陽國推恩置瓡侯國 東淮侯國 菑川國推恩置陸侯國 別屬北海郡 漢昭帝元鳳三年 前78年 益都侯國除 漢宣帝地節四年 前66年 膠東國推恩置樂望侯國 饒侯國 柳泉侯國 別屬北海郡 五鳳三年 前55年 陸侯國除 又以菑川王劉終古罪 削其益縣 壽光縣入北海郡 益都縣併入益縣 陸縣併入壽光縣 漢元帝永光三年 前41年 膠東國推恩置羊石侯國 石鄉侯國 新城侯國 上鄉侯國 別屬北海郡 漢成帝建始二年 前32年 膠東國推恩置平城侯國 密鄉侯國 樂都侯國 高密國推恩置膠陽侯國 成鄉侯國 別屬北海郡 至此 北海郡領營陵 淳于 平壽 都昌 斟 桑犢 安丘 益 壽光九縣 劇 平望 平的 劇魁 瓡 樂望 饒 柳泉 羊石 石鄉 新城 上鄉 平城 密鄉 樂都 膠陽 成鄉十七侯國 2 1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 37年 省菑川 高密 膠東三國 屬縣并入北海郡 省并小縣 建武二十八年 52年 徙封魯王劉興為北海王 改北海郡為北海國 3 漢和帝永元元年 97年 復置淳于縣 漢安帝永初元年 107年 琅邪國推恩置平昌侯國 朱虛侯國 別屬北海國 後復置壯武 下密二縣 至此 北海國領劇 營陵 平壽 都昌 安丘 淳于 平昌 朱虛 東安平 高密 昌安 夷安 膠東 即墨 壯武 下密 挺 觀陽十八縣 侯國 治劇縣 今山东省壽光市東南三十一里 4 漢獻帝建安三年 198年 置城陽郡 北海國淳于 高密 壯武 平昌 夷安 昌安 營陵 朱虛等縣屬之 5 6 建安十一年 206年 國除為北海郡 7 魏晉南北朝 编辑 魏文帝黃初三年 222年 進封贊公曹袞為北海王 改北海郡為北海國 黃初四年 223年 降封北海王曹袞為贊王 復為北海郡 魏明帝太和六年 232年 進封陽平縣王曹蕤為北海王 改北海郡為北海國 青龍元年 233年 國除為北海郡 8 晉武帝泰始元年 265年 封宗室司馬陵為北海王 改北海郡為北海國 咸寧三年 277年 徙封北海王司馬陵為任城王 省併北海國入齊國 太康四年 283年 立齊王子司馬寔為北海王 9 分齊國平壽 都昌 膠東 下密四縣復置北海國 10 晉惠帝太安元年 302年 廢北海王司馬寔 國除為北海郡 11 十六國時期 北海郡先後為後趙 323年 350年 段龕 350年 356年 前燕 356年 370年 前秦 370年 384年 東晉 384年 399年 南燕 399年 410年 所有 治平壽縣 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12 晉安帝義熙六年 410年 再次收復北海郡 領都昌 膠東 劇 即墨 下密 平壽六縣 6 宋明帝泰始五年 469年 青州失陷 北海郡入北魏 13 即墨縣改屬長廣郡 10 宋明帝泰始六年 470年 在鬱洲 今江蘇省連雲港市雲台山一帶 僑置青州 其下又僑置北海郡等郡 北海郡領鬱 廣饒 贛榆 膠東 劇 下密 平壽七縣 齊高帝建元中 改鬱縣為都昌縣 14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 549年 奪取南梁北海郡 改為東海郡 10 隋唐 编辑 隋文帝開皇三年 583年 廢北海郡 領縣直屬青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 607年 改青州為北海郡 領十縣 15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益都县 旧置齐郡 开皇初废 大业初置北海郡 有尧山 鋋山 临淄县 北齐废临淄县及东安平县 西安县 开皇十六年又置临淄及时水县 大业初废高阳县 时水县入临淄县 有社山 葵丘 牛山 稷山 千乘县 旧置乐安郡 开皇初郡废 博昌县 旧曰乐安县 开皇十六年改焉 又十八年析置新河县 大业初废入焉 寿光县 山东省寿光市 开皇十六年置闾丘县 大业初废入焉 临朐县 旧曰昌国 开皇六年改为逢山 又置般阳县 大业初改曰临朐县 并废般阳县入 有逢山 沂山 穆陵山 大岘山 有汶水 浯水 都昌县 有箕山 阜山 白狼山 北海县 旧曰下密县 置北海郡 北齐改郡曰高阳郡 开皇初郡废 十六年分置潍州 大业初州废 县改名焉 营丘县 北齐废 开皇十六年复 有丛角山 女节山 下密县 北魏曰胶东县 北齐废 开皇六年复 改为潍水县 大业初改名焉 有铁山 有溉水 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改北海郡為青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改青州為北海郡 領七縣 益都 臨淄 博昌 壽光 千乘 臨朐 北海 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年 復改北海郡為青州 16 人口 编辑漢平帝元始二年 2年 北海郡有127000戶 593159口 17 漢順帝永和五年 140年 北海國有158641戶 853604口 4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年 北海郡有2304戶 13802口 6 東魏孝靜帝武定中 543年 550年 北海郡有17587戶 46549口 10 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年 北海郡有147845戶 15 唐玄宗天寶中 742年 755年 北海郡有73148戶 402704口 16 行政長官 编辑北海守 前155年 前148年 编辑 北海太守 前148年 9年 编辑 朱邑 字仲卿 廬江舒人 漢宣帝地節四年 前66年 離任 18 張延壽 漢宣帝地節四年 前66年 到元康元年 前65年 在任 18 陳咸 字子康 沛郡相人 漢成帝時在任 19 范延壽 字子路 安成人 漢成帝河平二年 前27年 離任 18 北海太守 23年 52年 编辑 處興 20 21 北海相 52年 206年 编辑 董宣 字少平 陳留圉人 漢光武帝時在任 22 周霸 字翁仲 汝南人 23 景 任城人 24 霍諝 字叔智 魏郡鄴人 漢桓帝時在任 25 秦周 字平王 陳留平丘人 26 杜密 字周甫 潁川陽城人 27 孔融 字文舉 魯國人 漢獻帝初平元年 190年 到興平二年 195年 在任 28 孙觀 29 蔣崇 年代不詳 30 北海太守 206年 222年 编辑 北海相 222年 223年 编辑 北海太守 223年 232年 编辑 北海相 232年 233年 编辑 北海太守 233年 265年 编辑 王豹 東萊曲城人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 258年 追贈 31 北海相 265年 277年 编辑 北海相 283年 289年 编辑 北海內史 289年 302年 编辑 北海太守 302年 356年 编辑 王摶 太原晉陽人 晉愍帝建興元年 313年 被殺 32 北海太守 410年 577年 编辑 劉奉伯 平原人 晉 宋之際在任 33 球 宋武帝永初二年 421年 前後在任 34 蕭汪之 南蘭陵人 宋文帝元嘉五年 428年 前後在任 35 申恬 字公休 魏郡魏人 宋文帝元嘉中在任 36 劉懷民 平原人 宋文帝元嘉末在任 37 沈正 字元直 吳興武康人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454年 除 未拜即卒 38 崔道固 清河人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 459年 出任 39 劉懷恭 平原人 宋明帝泰始二年 466年 在任 13 劉善明 平原人 宋明帝泰始二年 466年 出任 13 崔光伯 清河東武城人 北魏孝明帝時在任 40 徐獻伯 樂安博昌人 北魏孝莊帝時在任 41 辛珍之 隴西狄道人 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 545年 出任 42 李普濟 趙郡平棘人 東魏孝靜帝武定中在任 43 逢民 北海下密人 44 北海郡守 577年 583年 编辑 北海郡太守 607年 619年 编辑 北海郡太守 742年 758年 编辑 竇誡盈 河南洛陽人 唐玄宗天寶初在任 45 李邕 唐玄宗天寶四載 745年 至六載 747年 在任 45 李力牧 唐玄宗天寶九載 750年 至十載 751年 在任 45 趙居貞 唐玄宗天寶十一載 752年 前後在任 45 賀蘭進明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 756年 在任 45 鄧景山 唐肅宗至德元載 756年 至二載 757年 以青密節度使兼任 45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周振鹤 西漢政區地理 漢書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 後漢書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4 0 4 1 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6 0 6 1 6 2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 三國志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 10 0 10 1 10 2 10 3 魏書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十六国北朝卷 13 0 13 1 13 2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南齊書 卷十四 志第六 15 0 15 1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16 0 16 1 舊唐書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18 0 18 1 18 2 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后汉书 李章傳 時北海安丘大姓夏長思等反 遂囚太守處興 而據營陵城 全後漢文 卷三十九 引 風俗通 后汉 酷吏李章传 注汉有北海相处兴 后汉书 董宣传 累遷北海相 太平御览 卷八百八十三 引 風俗通 汝南周翁仲 初為太尉掾 婦產男 及為北海相 北海相景君碑 后汉书 霍諝传 再遷北海相 后汉书 黨錮列傳 秦周字平王 陳留平丘人 北海相 后汉书 杜密传 三遷太山太守 北海相 后汉书 孔融传 時黃巾寇數州 而北海最爲賊衝 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爲北海相 三國志 臧霸传 太祖以霸為琅邪相 敦利城 禮東莞 觀北海 康城陽太守 北堂書鈔 卷77注引謝承 後漢書 蒋崇为北海相 督邮阙 更选功曹吏徐蒙 曰 无可为督邮者 唯功曹耳 崇遂署蒙 遣行县 无犯所白 崇谓曰 相以督邮为耳目也 三國志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資治通鑒 卷八十八 晉紀十 魏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宋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宋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魏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魏書 卷九十三 列傳恩倖第八十一 魏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魏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逢君銘 45 0 45 1 45 2 45 3 45 4 45 5 唐刺史考全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北海郡 amp oldid 6844381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