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北極圈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90°-23°26′) 的一个假想圈,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南回歸線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余角。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通常,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北歐三國、冰島格里姆賽島俄羅斯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島嶼很多,最大的是格陵蘭岛。由於嚴寒,北极圈以內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蘚為主,動物有北極熊海豹等。

蓝色虚线圆圈就是北极圈

北极圈也是极昼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极昼和极夜 编辑

极昼和极夜(又称永昼、永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现象,是指一天24小时之内全都是白天(极昼)或黑夜(极夜)。北极圈是北半球内仅有的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也就是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後,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一开始只有北极点,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北极圈范围。6月22日前后,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緯23°26′),这时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最大,为北极圈以北的全部地方。之后,极昼范围慢慢缩小,到了9月23日左右秋分後,只有北极点有极昼。这一天过后极夜开始,最初也是在北极点,然后延伸到整个北极圈范围。12月22日前后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整个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都是极夜。接着极夜范围逐渐回缩,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即春分时极夜结束,而极昼重新开始。

北极圈内的地方,纬度越高,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北极点附近的地方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极昼,另一半是极夜。圈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则只有几天的极昼极夜。

但是,由于太阳折射的原因,北极圈内的极昼时间会比理论上长一些,极夜时间会比理论上短一些,北极点在9月25日前后才会日落,3月18日前后就提前日出。而在北极圈边缘,会出现夏天有极昼,冬天没有极夜的情况。

北极圈内的地方太阳永远无法直射,太阳高度也不高,在夏至日的时候达到最大高度。纬度为 的地方,太阳高度角最大为113°26′ ,小于46°52′。

气候 编辑

由于北极圈内日照短暂,太阳高度不大(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增加,导致反射和散失的热量增多),以及地表冰盖对阳光的反射,使得终年寒冷,属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的气候。冷空气在进入北极圈内之后变冷沉降,形成了极圈内的极地高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区流向低纬度的空气,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一律偏东,在北极圈内的地区形成东北风(从东北吹向西南),叫作极地东风带。在北极圈附近,极地东风携带的冷空气向下沉降,造成近地面的东北风,而从低纬度北上的暖空气与北面来的极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空气由于较轻,爬升到较重的南下冷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在高空又分为南向和北向流动的两个分支。向南的一支在北纬30°左右再度下沉,构成了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到了北极点附近沉降,完成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的影响,北极圈附近的气压较低,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但是在亚欧大陆,冬季时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强烈,使得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都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副极地低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面。[1]

植被 编辑

北极圈和北半球七月时的10℃等温线大致一样,而后者与北极树木线基本重合,因此这三者都可以作为定义北极地区的标准。北极圈附近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和北极苔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土壤冻结、寒风呼啸,树木已难以成长。从南往北,连续成片的森林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乔木-灌木混杂植被,最后只剩苔藓和地衣,变成苔原地貌。

人類在北極的活動 编辑

基於氣候因素,目前只有約四百萬人居住在北極圈以內,而當中大約有一成為當地原住民[2]。北極圈幾個最大的人類居民點為: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295,374人)、  俄羅斯諾里爾斯克(178,018人)、  挪威特羅姆瑟(75,638人)、  俄羅斯沃爾庫塔(58,133人)、  瑞典基律納(22,841人)。距離北極圈最近的最大居民點為  芬兰羅瓦涅米(62,667人),僅僅比北極圈南六公里。

部份國土在北極圈以北的國家被稱為環北極國家,包括俄罗斯、芬兰、挪威、丹麥王國(格陵蘭)、瑞典、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及冰島

參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地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湖南教育出版社. : 51 (中文(简体)). 
  2. ^ Arctic Population. www.athropolis.com. [2020-10-08]. (原始内容于2017-03-28). 
  • 张婉莹.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师大出版社. 
  • (英文)Henry P. Huntington. Arctic flora and fauna: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Edita. 2001. [1][永久失效連結]
  • (英文)Christin Jensen. THE DYNAMICS OF THE BOREAL FOREST-LINE IN RESPONSE TO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pdf). UNIVERSITY OF TROMSØ. 2007 [2009-11-14]. [永久失效連結]

坐标66°34′N 18°1′W / 66.567°N 18.017°W / 66.567; -18.017

北極圈,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 的一个假想圈, 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与黄赤交角, 南回歸線, 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 余角,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 北极圈内, 通常, 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 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 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 北歐三國, 冰島格里姆賽島, 俄羅斯北部, 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 北极圈内島嶼很多, 最大的是格陵蘭岛, 由於嚴寒, 北极圈以內的生物種類很少, 植物以地衣, 苔蘚為主, 動物有北極熊, 海豹, 鯨等, 蓝色虚线圆圈就是北极圈北极.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 34 90 23 26 的一个假想圈 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与黄赤交角 南回歸線 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 余角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 北极圈内 通常 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 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 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 北歐三國 冰島格里姆賽島 俄羅斯北部 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 北极圈内島嶼很多 最大的是格陵蘭岛 由於嚴寒 北极圈以內的生物種類很少 植物以地衣 苔蘚為主 動物有北極熊 海豹 鯨等 蓝色虚线圆圈就是北极圈北极圈也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 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目录 1 极昼和极夜 2 气候 3 植被 4 人類在北極的活動 5 參见 6 参考资料极昼和极夜 编辑主条目 极昼和极夜 极昼和极夜 又称永昼 永夜 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现象 是指一天24小时之内全都是白天 极昼 或黑夜 极夜 北极圈是北半球内仅有的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 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 也就是春分的时候 太阳直射赤道 这一天後 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 一开始只有北极点 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北极圈范围 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时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緯23 26 这时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最大 为北极圈以北的全部地方 之后 极昼范围慢慢缩小 到了9月23日左右秋分後 只有北极点有极昼 这一天过后极夜开始 最初也是在北极点 然后延伸到整个北极圈范围 12月22日前后冬至时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整个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都是极夜 接着极夜范围逐渐回缩 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即春分时极夜结束 而极昼重新开始 北极圈内的地方 纬度越高 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就越长 北极点附近的地方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极昼 另一半是极夜 圈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则只有几天的极昼极夜 但是 由于太阳折射的原因 北极圈内的极昼时间会比理论上长一些 极夜时间会比理论上短一些 北极点在9月25日前后才会日落 3月18日前后就提前日出 而在北极圈边缘 会出现夏天有极昼 冬天没有极夜的情况 北极圈内的地方太阳永远无法直射 太阳高度也不高 在夏至日的时候达到最大高度 纬度为a displaystyle alpha nbsp 的地方 太阳高度角最大为113 26 a displaystyle alpha nbsp 小于46 52 气候 编辑由于北极圈内日照短暂 太阳高度不大 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增加 导致反射和散失的热量增多 以及地表冰盖对阳光的反射 使得终年寒冷 属于冬季严寒 夏季凉爽的气候 冷空气在进入北极圈内之后变冷沉降 形成了极圈内的极地高压带 从极地高气压区流向低纬度的空气 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一律偏东 在北极圈内的地区形成东北风 从东北吹向西南 叫作极地东风带 在北极圈附近 极地东风携带的冷空气向下沉降 造成近地面的东北风 而从低纬度北上的暖空气与北面来的极地冷空气相遇 形成锋面 称为极锋 暖空气由于较轻 爬升到较重的南下冷气流之上 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在高空又分为南向和北向流动的两个分支 向南的一支在北纬30 左右再度下沉 构成了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圈 向北的一支到了北极点附近沉降 完成高纬度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的影响 北极圈附近的气压较低 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但是在亚欧大陆 冬季时的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强烈 使得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都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副极地低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面 1 植被 编辑北极圈和北半球七月时的10 等温线大致一样 而后者与北极树木线基本重合 因此这三者都可以作为定义北极地区的标准 北极圈附近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泰加林带 和北极苔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由于土壤冻结 寒风呼啸 树木已难以成长 从南往北 连续成片的森林开始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乔木 灌木混杂植被 最后只剩苔藓和地衣 变成苔原地貌 人類在北極的活動 编辑基於氣候因素 目前只有約四百萬人居住在北極圈以內 而當中大約有一成為當地原住民 2 北極圈幾個最大的人類居民點為 nbsp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 295 374人 nbsp 俄羅斯諾里爾斯克 178 018人 nbsp 挪威特羅姆瑟 75 638人 nbsp 俄羅斯沃爾庫塔 58 133人 nbsp 瑞典基律納 22 841人 距離北極圈最近的最大居民點為 nbsp 芬兰羅瓦涅米 62 667人 僅僅比北極圈南六公里 部份國土在北極圈以北的國家被稱為環北極國家 包括俄罗斯 芬兰 挪威 丹麥王國 格陵蘭 瑞典 加拿大 美国 阿拉斯加 及冰島 參见 编辑南极圈 南极洲 北冰洋 寒带参考资料 编辑 地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湖南教育出版社 51 中文 简体 Arctic Population www athropolis com 2020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28 张婉莹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师大出版社 人民网科教 北极基础地理概念 英文 Henry P Huntington Arctic flora and fauna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Edita 2001 1 永久失效連結 英文 Christin Jensen THE DYNAMICS OF THE BOREAL FOREST LINE IN RESPONSE TO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pdf UNIVERSITY OF TROMSO 2007 2009 11 14 永久失效連結 坐标 66 34 N 18 1 W 66 567 N 18 017 W 66 567 18 01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北極圈 amp oldid 7420908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