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兒化

兒化,是現代標準漢語語音中的一種特殊現象,指漢語中的一些字詞(主要為名詞),詞尾原帶有 /ar/ 的獨立音節,在連讀後,產生連音變化,兩個音節融合成一個音節,er 音節與前面音節結合,前面音節產生些微變化,而後面音節只剩下帶上捲舌色彩的 /r/ 音。這個捲舌 /r/ 音,漢字常標記為兒字,因此得名[1]。兒化的韻母稱作兒化韻,兒化的音節稱作兒化音

在漢語中,兒化音起源相對較晚,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中尚不存在,主要起源自北方漢語,向南方漢語擴散。在清代成為北京話的特色之一,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建立的國語,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皆繼承了這些特色。

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兒化 编辑

現代標準漢語中,兒化指的是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現象。「兒」虛化最早見於東漢,而用作r音音譯最早見於十三世紀,但口語/ɚ/(ar)音由北方向南擴散。[2]单韵母“er”(注音符号:ㄦ)的字(如:儿、尔、耳[3])附著在其他後面時前字和它發音的縮合及改變。例如「盤」(pánr),「花」(huār)。複合詞中,儿化音并非必须加在词汇的最后方,如馅饼、爷俩、猴王,都是在首字后加儿化音。

發音 编辑

變化規律 编辑

一般來說,兒化時由於發生日化而發生以下的現象[1]

  • 使舌位靠前且高的韵尾/i//n/消失。例如「伴」bànr/pɐr꜄/ 、「蓋」gàir /kɐr꜄/
  • 使韻腹的元音央化,例如[e]變成[ə],及屬元音/ɑ/的[ɛ]變成[ɐ]。例如「妹mèir /mər꜄/、「份fènr /fər꜄/、院yuànr /ɥɐr꜄/
  • 使韻腹/i//y/成为介音,並且在中間置入/ə/。例如「氣qìr /tɕʰi̯ər꜄/、「勁jìnr /tɕi̯ər꜄/、「黑地dìr /di̯ər꜄/;「裙qúnr /꜁tɕy̯ər/、「驢lǘr /꜁ly̯ər/等。
  • 使舌尖元音/ɿ//ʅ/消失,並且在中間置入[ə]
  • 使舌位靠後的韵尾/ŋ/消失,並使韻腹的元音鼻化。例如「趟tàngr /tʰɑ̃r꜄/
  • 在部份人群中,使低元音/ɑ/轻度中央化为[ɐ]。例如「把」bàr /pɑr꜄/~/pɐr꜄/

書寫 编辑

漢字 编辑

書面表示方法是在字後加“儿”,有时会用小一号的“”字[註 1]。不過,在書面上不一定都寫出,特別是一些常用詞,例如指示詞「這」「那」即使讀作zhèarnàar往往也不寫出「兒」來。[1]

此外,即使帶「兒」字的詞,也不一定就是兒化音,也有可能把「兒」讀作單獨的音節,比如「花兒」既可以讀作兒化音huār,也可以讀作兩個音節的huā ér,還有人名的“婉兒”(wǎn'ér)是兩個音節,而不同于“碗”(wǎnr)。另外,某些詩歌、散文中的原本讀作兒化音的詞,“兒”也獨立成字節,不需兒化。

漢語拼音 编辑

儘管《漢語拼音方案》之中並未作出明確規定,事實應用之中,往往在發生兒化的音節原本的音後附加字母 r。例如「花」用漢語拼音表示爲huār

汉语兒化韻表 编辑

韵腹 /a/ /ə/ /i/ /u/ /y/
介音 /j/ /w/ /ɥ/ /j/ /w/ /ɥ/ /j/
韵尾 [ä˞]
ar
ㄚㄦ
[jä˞]
iar
ㄧㄚㄦ
[wä˞]
uar
ㄨㄚㄦ
[ɤ˞]
er
ㄜㄦ
[jɛ˞]
ier
ㄧㄝㄦ
[wo˞]
uor
ㄨㄛㄦ
[ɥɛ˞]
üer
ㄩㄝㄦ
[jə˞]
ir
ㄧㄦ
[u˞]
ur
ㄨㄦ
[ɥə˞]
ür
ㄩㄦ
[ɨ̯ə˞]
-ir
/i/ [ɐ˞]
air
ㄞㄦ
[wɐ˞]
uair
ㄨㄞㄦ
[ə˞]
eir
ㄟㄦ
[wə˞]
uir
ㄨㄟㄦ
/n/ [ɐ˞]
anr
ㄢㄦ
[jɐ˞]
ianr
ㄧㄢㄦ
[wɐ˞]
uanr
ㄨㄢㄦ
[ɥɐ˞]
üanr
ㄩㄢㄦ
[ə˞]
enr
ㄣㄦ
[wə˞]
unr
ㄨㄣㄦ
[jə˞]
inr
ㄧㄣㄦ
[ɥə˞]
ünr
ㄩㄣㄦ
/u/ [ɑu̯˞]
aor
ㄠㄦ
[jɑu̯˞]
iaor
ㄧㄠㄦ
[ou̯˞]
our
ㄡㄦ
[jou̯˞]
iur
ㄧㄡㄦ
/ŋ/ [ɑ̃˞]
angr
ㄤㄦ
[jɑ̃˞]
iangr
ㄧㄤㄦ
[wɑ̃˞]
uangr
ㄨㄤㄦ
[ə̃˞]
engr
ㄥㄦ
[wə̃˞]
uengr
ㄨㄥㄦ
[jə̃˞]
ingr
ㄧㄥㄦ
[ʊ̃˞]
ongr
ㄨㄥㄦ
[jʊ̃˞]
iongr
ㄩㄥㄦ

含義  编辑

指小稱 编辑

  • 一瓶(yìpíng) → 一瓶(yìpíngr),读作/ʔi˥˩pʰjɚ̃˧˥/
  • 公园(gōngyuán) → 公园(gōngyuánr),读作/kʊŋ˥ʔɥɐɚ̯˧˥/
  • 小孩(xiǎohái) → 小孩(xiǎoháir),读作/ɕjau̯˨˩˦xaɚ̯˧˥/
  • 事(shì) → 事(shìr),读作/ʂɻɚ˥˩/

汉语中,除兒化音以外,后缀“子”也是常見的指小稱(加上某个后缀以表达特定感情的一种称呼)。在一些詞彙中,兩種指小稱均可使用,但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使用偏好,如北方人更傾向“小孩”,而南方人傾向“小孩子”。也有些詞則傾向于直接去掉兒化音:“哪(nǎr),一點(yìdiǎnr),好玩(hǎowánr)”分別只用“哪里(nǎlǐ)、一点(yìdiǎn)、好玩(hǎowán)”。

同音辨義 编辑

有一些詞兒化與否意思有本質差別,如「白麵」(小麦粉)和「白麵」(海洛因)、「眼」和「眼」、「頭」和「頭」。

兒化音也用於區別同音字,如「一隊」和「一對」、「完」和「玩」等。

兒化音還可以用於區分詞性,例如動詞「畫」和名詞「畫」。

使用 编辑

有时是否使用一些兒化音難以從道理推斷,其中有複雜的歷史或音韻原因或者為了和同音字區別,由此也可以用來推測一個人是否本地人。如在北京的城門中,多數如“前門”、“西直門”、“復興門”等不能兒化,而“西便門”、“廣渠門”卻通常使用兒化。再有,“小張”、“小王”可以兒化表示亲切,但“老張”、“老王”(表尊重)、“小李”、“老李”(意义易转变)都不兒化。這種只有本地化使用的方式,其他地方並不跟隨。

雖然在官話中有不少會用得著兒化音,但兒化音現階段一般只會在中國大陸官話地區應用,大陸非官話地區、新加坡以及其他一些华侨所操的國語一般都不用兒化音。而台灣的「國語」受當地本土語言影響,兒化幾乎不存在,反而是書面語可能會保留諸如「一會兒」、「這兒」、「那兒」等說法。

历史 编辑

兒化音出現的時期較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中皆沒有兒化音。對於兒化音的出現時間,學界主要有四個假說,分別為遼、金時期,元代,明代,與清代初期四者。以地域區分,兒化音首見於北方漢語,隨時間往南方漢語擴散。一些學者傾向認為漢語中的兒化音是受到阿爾泰語系影響而出現,也有學者主張這是由漢語內部自然演變而產生,與外來語言無關。

明中後期小說, 例如《西遊記》《三寶太監西洋記》《金瓶梅》等, 都已經開始有兒化詞出現, 這些兒化詞在今天的普通話中也大部分從兒化音。例如:

三寶太監西洋記》六十七回: "滿朝朱紫貴,就沒有半個兒和我分憂的。"當中"半個兒"今日普通話也從兒化音。而《金瓶梅》十一回: "金蓮只在月娘面前打了個照面兒,就走來前邊陪伴西門慶。"當中"照面兒"今日普通話也從兒化音。 

歷史文獻記載中, 至少明朝萬曆年間北京人徐溫所著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中,已新增了兒化音,可見當時北京官話中,兒化音已經出現。而明末經澳門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在《西字奇蹟》(1606) 用羅馬字為四篇宗教文章注音(從注音得知, 其音系依據為當時的南京官話), 當中也收入兒化音。

由於通常的中古漢語擬音中,兒字的聲母日母擬作硬顎鼻音類,六南方言白讀層亦多無兒化音。但考察元曲用韻,兒類字皆押入支思韻,无法证明兒化音的出现。《辽史》(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粗成)中都用“耳”“儿”“尔”对译外语里面不作为音节开头的r[4](如:起儿漫、畏吾儿城)。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亦鄰真研究,阿爾泰語系語言,如蒙古語與突厥語,常見有以r 音起始加上元音的用法,漢語中的兒化音可能是此而來[5]。香港學者楊若薇、張本楠認為漢語自元代起大量使用「兒」字以譯蒙古語中捲舌韻尾r。其出現非來自漢語內部的音位漸變,而是模擬外來語音。然而以兒字標注兒化音至清代才擴散完成,因此在擴散期間北方漢語中,兒字有同時在兒化韻與支思韻出現的時期[2]:511-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趙杰主張,北京話中的兒化音來自於清朝初年滿族成員為學習北方漢語,由滿語轉換為滿式漢語的過程中,受滿語影響,造成北京語出現輕音與兒化音的特徵[6]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李思敬、薛鳳生與魯允中主張兒化韻起源自明代中期,並認為這是來自漢語本身的變化,而非受外來語影響。學者季永海曾舉出這派對於歷史文獻的解釋有錯誤之處,在元曲中應已存在兒化音[7],學者楊建國、董紹克皆支持季永海的見解。

赵元任[8]董少文[9]等学者的早期研究认为,北京话带儿化韵的词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里→儿、日→儿和兒→儿。前两者源自音变,后者源自名词虚化。陈治文[10]发现翘舌音声母的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儿化,这一现象也是源自音变。[11]

方言中的兒化 编辑

官話方言 编辑

在部份西南官話中,兒化韻簡并至一組(er, ier, uer, yer),如“板”與“本”同音,均音若/pɚ3/。

中原官話的部份方言保留入聲的喉塞音韻尾/ʔ/,其兒化形式通常直接丟失該韻尾。部份方言(如獲嘉方言)能分辨ir/inr和ür/ünr,於是“鸡”、“今”發音亦不同。[12]

南京官話的兒化丟失介音i,且上聲同化為陽平,即“兒”的聲調。同時,其入聲字(韻尾為喉塞音/ʔ/)兒化的形式為/-rʔ/。

晉語 编辑

晉語平定話中的兒化音非卷舌後綴,而是/l/中綴,將原來的字拆成兩個音節。注意晋语嵌中缀/l/是否为儿化争议很大。[註 2]

吳語 编辑

吴語太湖片兒化即作鼻音韵的/ŋ/。蘇州話中,「兒」讀nji,皆以日母支韻;通俗吳語所採乃後鼻音ng,无關兒化。而杭州话受到官话的影响,“儿”字念作/əl/而非其他吴语方言的鼻音韵[13]

粵語 编辑

  • 廣州話:「兒」讀成ji4(疑, 宜),皆以日母支韻。通俗廣州話甚少添後綴而無義。在小稱變音影響下,兒作後綴字時讀ji1(例:乞兒、捉兒人)。
  • 在信宜粵語、勾漏片粵語等粵方言中,「兒」可被讀成變音,或伴隨鼻音韻尾依付在詞根中,或把變音直接依付在詞根上。[14]

註釋 编辑

  1. ^ 如《現代漢語詞典》、《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
  2. ^ 徐通锵持“儿化”观点(1981《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中国语文,第6 期),张崇主张嵌“l”词来自单音节词的缓读(张 崇 1993《嵌l词探源》中国语文,第3 期),沙加尔认为嵌l词来自上古汉语r中缀(Sagart Laurent 1999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 Benjamins),向柏霖认同沙加尔的观点(《茶堡话的重叠形式》民族语文2004 年4 期7-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黃伯榮; 廖序東. 現代漢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 ^ 2.0 2.1 楊若薇; 張本楠. 漢語「兒」音嬗變新探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1997, (新6): 493–512 [2021-11-14]. ISSN 1016-4464.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20) (中文(繁體)). 
  3. ^ 汪德琪. 对规范儿化的争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 pp. 58–60
  4. ^ 唐作藩. 普通话语音史话(十). 语文建设. 1987年4期 pp.54-55
  5. ^ 亦鄰真; 白萨茹拉. 元代汉字译写蒙古语音的惯例. 蒙古學信息. ISSN 1007-8452. 
  6. ^ 趙杰《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7. ^ 季永海《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發表於《民族語文》期刊,1999年第5期,19-30頁
  8. ^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译者吕叔湘.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 [1968年] (中文(中国大陆)). 
  9. ^ 董少文. 《语音常识》. 北京文化教育. 1958年 (中文(中国大陆)). 
  10. ^ 陈治文. 关于北京话里儿化的来源. 《中国语文》. 1965, (第5期). 
  1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 (HTML). 中国知网. [2022-03-14] (中文(中国大陆)). 
  12. ^ 賀, 巍. 獲嘉方言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 104–107. ISBN 7-100-00428-4. 
  13. ^ 鲍士杰. 说说杭州话里的“儿”. 中国方言学报. 2015. 
  14. ^ 粵語方言小稱變音的類型及其歷史來源=Diminutive Sound Changes in the Yue Dialects: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Origins. [2017-06-22]. (原始内容于2020-08-20).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兒化,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4年10月30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0年6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汉语中的儿化, 关于語音學中的一類元音以及相關現象, 请见, 日化元音, 提示.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4年10月30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0年6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兒化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汉语中的儿化 关于語音學中的一類元音以及相關現象 请见 日化元音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杭州话 本页面有國際音標符号 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須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才能正確显示为正确的IPA符号 否则可能變成乱码 问号 空格等其它符号 兒化 是現代標準漢語語音中的一種特殊現象 指漢語中的一些字詞 主要為名詞 詞尾原帶有 ar 的獨立音節 在連讀後 產生連音變化 兩個音節融合成一個音節 er 音節與前面音節結合 前面音節產生些微變化 而後面音節只剩下帶上捲舌色彩的 r 音 這個捲舌 r 音 漢字常標記為兒字 因此得名 1 兒化的韻母稱作兒化韻 兒化的音節稱作兒化音 在漢語中 兒化音起源相對較晚 在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中尚不存在 主要起源自北方漢語 向南方漢語擴散 在清代成為北京話的特色之一 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建立的國語 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皆繼承了這些特色 目录 1 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兒化 1 1 發音 1 1 1 變化規律 1 2 書寫 1 2 1 漢字 1 2 2 漢語拼音 1 3 汉语兒化韻表 1 4 含義 1 4 1 指小稱 1 4 2 同音辨義 1 5 使用 2 历史 3 方言中的兒化 3 1 官話方言 3 2 晉語 3 3 吳語 3 4 粵語 4 註釋 5 参考文献 6 參見 7 外部連結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兒化 编辑参见 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兒化 現代標準漢語中 兒化指的是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現象 兒 虛化最早見於東漢 而用作r音音譯最早見於十三世紀 但口語 ɚ ar 音由北方向南擴散 2 单韵母 er 注音符号 ㄦ 的字 如 儿 尔 耳 3 附著在其他字後面時前字和它發音的縮合及改變 例如 盤兒 panr 花兒 huar 複合詞中 儿化音并非必须加在词汇的最后方 如馅儿饼 爷儿俩 猴儿王 都是在首字后加儿化音 發音 编辑 變化規律 编辑 一般來說 兒化時由於發生日化而發生以下的現象 1 使舌位靠前且高的韵尾 i 和 n 消失 例如 伴 banr pɐr 蓋 gair kɐr 使韻腹的元音央化 例如 e 變成 e 及屬元音 ɑ 的 ɛ 變成 ɐ 例如 妹兒 meir mer 份兒 fenr fer 院兒 yuanr ɥɐr 使韻腹 i y 成为介音 並且在中間置入 e 例如 氣兒 qir tɕʰi er 勁兒 jinr tɕi er 黑地儿 dir di er 裙兒 qunr tɕy er 驢兒 lǘr ly er 等 使舌尖元音 ɿ ʅ 消失 並且在中間置入 e 使舌位靠後的韵尾 ŋ 消失 並使韻腹的元音鼻化 例如 趟兒 tangr tʰɑ r 在部份人群中 使低元音 ɑ 轻度中央化为 ɐ 例如 把 bar pɑr pɐr 書寫 编辑 漢字 编辑 書面表示方法是在字後加 儿 有时会用小一号的 儿 字 註 1 不過 在書面上不一定都寫出 特別是一些常用詞 例如指示詞 這 那 即使讀作zhear naar 往往也不寫出 兒 來 1 此外 即使帶 兒 字的詞 也不一定就是兒化音 也有可能把 兒 讀作單獨的音節 比如 花兒 既可以讀作兒化音huar 也可以讀作兩個音節的hua er 還有人名的 婉兒 wǎn er 是兩個音節 而不同于 碗儿 wǎnr 另外 某些詩歌 散文中的原本讀作兒化音的詞 兒 也獨立成字節 不需兒化 漢語拼音 编辑 儘管 漢語拼音方案 之中並未作出明確規定 事實應用之中 往往在發生兒化的音節原本的音後附加字母 r 例如 花兒 用漢語拼音表示爲huar 汉语兒化韻表 编辑 韵腹 a e i u y 介音 j w ɥ j w ɥ j 韵尾 a arㄚㄦ ja iarㄧㄚㄦ wa uarㄨㄚㄦ ɤ erㄜㄦ jɛ ierㄧㄝㄦ wo uorㄨㄛㄦ ɥɛ uerㄩㄝㄦ je irㄧㄦ u urㄨㄦ ɥe urㄩㄦ ɨ e ir i ɐ airㄞㄦ wɐ uairㄨㄞㄦ e eirㄟㄦ we uirㄨㄟㄦ n ɐ anrㄢㄦ jɐ ianrㄧㄢㄦ wɐ uanrㄨㄢㄦ ɥɐ uanrㄩㄢㄦ e enrㄣㄦ we unrㄨㄣㄦ je inrㄧㄣㄦ ɥe unrㄩㄣㄦ u ɑu aorㄠㄦ jɑu iaorㄧㄠㄦ ou ourㄡㄦ jou iurㄧㄡㄦ ŋ ɑ angrㄤㄦ jɑ iangrㄧㄤㄦ wɑ uangrㄨㄤㄦ e engrㄥㄦ we uengrㄨㄥㄦ je ingrㄧㄥㄦ ʊ ongrㄨㄥㄦ jʊ iongrㄩㄥㄦ含義 编辑 指小稱 编辑 一瓶 yiping 一瓶儿 yipingr 读作 ʔi pʰjɚ 公园 gōngyuan 公园儿 gōngyuanr 读作 kʊŋ ʔɥɐɚ 小孩 xiǎohai 小孩儿 xiǎohair 读作 ɕjau xaɚ 事 shi 事儿 shir 读作 ʂɻɚ 汉语中 除兒化音以外 后缀 子 也是常見的指小稱 加上某个后缀以表达特定感情的一种称呼 在一些詞彙中 兩種指小稱均可使用 但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使用偏好 如北方人更傾向 小孩儿 而南方人傾向 小孩子 也有些詞則傾向于直接去掉兒化音 哪儿 nǎr 一點儿 yidiǎnr 好玩儿 hǎowanr 分別只用 哪里 nǎlǐ 一点 yidiǎn 好玩 hǎowan 同音辨義 编辑 有一些詞兒化與否意思有本質差別 如 白麵 小麦粉 和 白麵儿 海洛因 眼 和 眼兒 頭 和 頭兒 兒化音也用於區別同音字 如 一隊 和 一對兒 完 和 玩兒 等 兒化音還可以用於區分詞性 例如動詞 畫 和名詞 畫兒 使用 编辑 有时是否使用一些兒化音難以從道理推斷 其中有複雜的歷史或音韻原因或者為了和同音字區別 由此也可以用來推測一個人是否本地人 如在北京的城門中 多數如 前門 西直門 復興門 等不能兒化 而 西便門 廣渠門 卻通常使用兒化 再有 小張 小王 可以兒化表示亲切 但 老張 老王 表尊重 小李 老李 意义易转变 都不兒化 這種只有本地化使用的方式 其他地方並不跟隨 雖然在官話中有不少會用得著兒化音 但兒化音現階段一般只會在中國大陸官話地區應用 大陸非官話地區 新加坡以及其他一些华侨所操的國語一般都不用兒化音 而台灣的 國語 受當地本土語言影響 兒化幾乎不存在 反而是書面語可能會保留諸如 一會兒 這兒 那兒 等說法 历史 编辑兒化音出現的時期較晚 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中皆沒有兒化音 對於兒化音的出現時間 學界主要有四個假說 分別為遼 金時期 元代 明代 與清代初期四者 以地域區分 兒化音首見於北方漢語 隨時間往南方漢語擴散 一些學者傾向認為漢語中的兒化音是受到阿爾泰語系影響而出現 也有學者主張這是由漢語內部自然演變而產生 與外來語言無關 明中後期小說 例如 西遊記 三寶太監西洋記 金瓶梅 等 都已經開始有兒化詞出現 這些兒化詞在今天的普通話中也大部分從兒化音 例如 三寶太監西洋記 六十七回 滿朝朱紫貴 就沒有半個兒和我分憂的 當中 半個兒 今日普通話也從兒化音 而 金瓶梅 十一回 金蓮只在月娘面前打了個照面兒 就走來前邊陪伴西門慶 當中 照面兒 今日普通話也從兒化音 歷史文獻記載中 至少明朝萬曆年間北京人徐溫所著的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中 已新增了兒化音 可見當時北京官話中 兒化音已經出現 而明末經澳門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神父 Matteo Ricci 在 西字奇蹟 1606 用羅馬字為四篇宗教文章注音 從注音得知 其音系依據為當時的南京官話 當中也收入兒化音 由於通常的中古漢語擬音中 兒字的聲母日母擬作硬顎鼻音類 六南方言白讀層亦多無兒化音 但考察元曲用韻 兒類字皆押入支思韻 无法证明兒化音的出现 辽史 元至正四年 1344年 元史 洪武三年 1370年粗成 中都用 耳 儿 尔 对译外语里面不作为音节开头的r 4 如 起儿漫 畏吾儿城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亦鄰真研究 阿爾泰語系語言 如蒙古語與突厥語 常見有以r 音起始加上元音的用法 漢語中的兒化音可能是此而來 5 香港學者楊若薇 張本楠認為漢語自元代起大量使用 兒 字以譯蒙古語中捲舌韻尾r 其出現非來自漢語內部的音位漸變 而是模擬外來語音 然而以兒字標注兒化音至清代才擴散完成 因此在擴散期間北方漢語中 兒字有同時在兒化韻與支思韻出現的時期 2 511 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趙杰主張 北京話中的兒化音來自於清朝初年滿族成員為學習北方漢語 由滿語轉換為滿式漢語的過程中 受滿語影響 造成北京語出現輕音與兒化音的特徵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李思敬 薛鳳生與魯允中主張兒化韻起源自明代中期 並認為這是來自漢語本身的變化 而非受外來語影響 學者季永海曾舉出這派對於歷史文獻的解釋有錯誤之處 在元曲中應已存在兒化音 7 學者楊建國 董紹克皆支持季永海的見解 赵元任 8 董少文 9 等学者的早期研究认为 北京话带儿化韵的词的来源有三个 分别是里 儿 日 儿和兒 儿 前两者源自音变 后者源自名词虚化 陈治文 10 发现翘舌音声母的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儿化 这一现象也是源自音变 11 方言中的兒化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9年9月18日 官話方言 编辑 在部份西南官話中 兒化韻簡并至一組 er ier uer yer 如 板儿 與 本儿 同音 均音若 pɚ3 中原官話的部份方言保留入聲的喉塞音韻尾 ʔ 其兒化形式通常直接丟失該韻尾 部份方言 如獲嘉方言 能分辨ir inr和ur unr 於是 鸡儿 今儿 發音亦不同 12 南京官話的兒化丟失介音i 且上聲同化為陽平 即 兒 的聲調 同時 其入聲字 韻尾為喉塞音 ʔ 兒化的形式為 rʔ 晉語 编辑 晉語平定話中的兒化音非卷舌後綴 而是 l 中綴 將原來的字拆成兩個音節 注意晋语嵌中缀 l 是否为儿化争议很大 註 2 吳語 编辑 吴語太湖片兒化即作鼻音韵的 ŋ 蘇州話中 兒 讀nji 皆以日母支韻 通俗吳語所採乃後鼻音ng 无關兒化 而杭州话受到官话的影响 儿 字念作 el 而非其他吴语方言的鼻音韵 13 粵語 编辑 廣州話 兒 讀成ji4 疑 宜 皆以日母支韻 通俗廣州話甚少添後綴而無義 在小稱變音影響下 兒作後綴字時讀ji1 例 乞兒 捉兒人 在信宜粵語 勾漏片粵語等粵方言中 兒 可被讀成變音 或伴隨鼻音韻尾依付在詞根中 或把變音直接依付在詞根上 14 註釋 编辑 如 現代漢語詞典 論學談詩二十年 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 徐通锵持 儿化 观点 1981 山西平定方言的 儿化 和晋中的所谓嵌 l 词 中国语文 第6 期 张崇主张嵌 l 词来自单音节词的缓读 张 崇 1993 嵌l词探源 中国语文 第3 期 沙加尔认为嵌l词来自上古汉语r中缀 Sagart Laurent 1999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Benjamins 向柏霖认同沙加尔的观点 茶堡话的重叠形式 民族语文2004 年4 期7 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黃伯榮 廖序東 現代漢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 0 2 1 楊若薇 張本楠 漢語 兒 音嬗變新探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1997 新6 493 512 2021 11 14 ISSN 1016 446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20 中文 繁體 汪德琪 对规范儿化的争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 pp 58 60 唐作藩 普通话语音史话 十 语文建设 1987年4期 pp 54 55 亦鄰真 白萨茹拉 元代汉字译写蒙古语音的惯例 蒙古學信息 ISSN 1007 8452 趙杰 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 轻音 儿化 探源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 季永海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 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 發表於 民族語文 期刊 1999年第5期 19 30頁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译者吕叔湘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 1968年 中文 中国大陆 董少文 语音常识 北京文化教育 1958年 中文 中国大陆 陈治文 关于北京话里儿化的来源 中国语文 1965 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 HTML 中国知网 2022 03 14 中文 中国大陆 賀 巍 獲嘉方言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 104 107 ISBN 7 100 00428 4 鲍士杰 说说杭州话里的 儿 中国方言学报 2015 粵語方言小稱變音的類型及其歷史來源 Diminutive Sound Changes in the Yue Dialects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Origins 2017 06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0 參見 编辑子变韵 元音的儿化现象外部連結 编辑Erhua pronunciation MP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MIT OpenCourseWare Blog discussion of functions of Erhua in meaning with sound sample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兒化 amp oldid 797145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