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供給面學派

供給面學派(英语:Supply-side economics)是宏觀經濟思想[1][2]的一種,認為可以由降低生產(供應)商品和服務的障礙來有效地創造經濟增長。根據供給學派的看法,消費者會從中受益,生產者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并且,投资和业务扩张会增加对雇员的需求从而创造就业。供給面學派具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降低邊際稅率和放松管制。[3]

“供给面学派”一词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记者裘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1975年所创,但根据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的《供给面的愚蠢》,[4] “供给面”一词(“供给面财政主义者”)最早是由尼克松总统的前经济顾问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使用,一年后的1976年由裘德·万尼斯基重复。它的使用隐含着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阿瑟·拉弗的思想。供给面学派被评论家喻为涓滴经济学理论,[5][6][7] 然而实际上涓滴经济学理论可能并没有得到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的真正支持。[8][9]

拉弗曲线说明了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降低税率可能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这是相对于预期在低税率下可能得到的收入而言的。因为摆脱过高的税收体系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活动,这将带来税收收入增长的机会。[10][11] 不过,拉弗曲线只衡量税率,而不是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才是税法变化是否促进或抑制经济的一个更强的预测指标。[12] 此外,有研究显示,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减税很少能抵偿财政收入损失,且对GDP增长的影响极小。[13]

历史渊源

 
罗伯特·蒙代尔

1970年代供给面经济学对应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发展起来,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滞胀中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需求管理遭遇失败时。[14] 它吸取了一系列非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芝加哥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15][16] 布鲁斯·巴特利特(1970年代的滞胀中)是供给面经济学的倡导者,将这一学派的思想追溯到哲学家伊本·哈勒敦大卫·休谟、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甚至是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

然而,供给面经济学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提供了支持低税率的论据,且该论据主要基于共同且明显的工薪阶层原因,而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理由。古典自由主义者反对税收,因为他们反对管制,税收是最明显的管制形式。他们的主张是每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财产拥有权利,因此税收是不道德的且合法基础存在问题的。[18] 另一方面,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共同利益(即就业机会)为减税提供了主要的动力。

如同古典经济学,供给面学派提出,生产或供给是经济繁荣的关键,消费或需求仅仅是次要的结果。这种想法早已在经济学的萨伊定律被总结为:“一件商品不早不晚,正是在它被创造出那一瞬间,使其他商品的市场能够负担起这件商品充分的自身价值。”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将萨伊定律总结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1930年代他颠倒萨伊定律,宣称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19]

1978年,裘德·万尼斯基发表了《世界运行的方式》(The Way the World Works),他阐述了供给面学派的中心议题,描述1970年代尼克松任内高税率累进所得税制度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败。

1983年,阿瑟·拉弗的追随者经济学家维克托·坎托(Victor Canto)出版了《供给面经济学基础》。[20] 该理论侧重边际税率对工作激励和储蓄的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供给面”或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潜在产出的增长。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t* 代表能产生最大税收收入的税率。该曲线由亚瑟·拉弗绘制,[21] 不过,曲线不需要是单峰、对称的,或者峰在50%的位置上。

拉弗曲线体现了供给面经济学的基本信条:政府税收收入在税率100%和0%时是相同的(都是零),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最大化税收收入的税率。[22] 供给面学派受到拉弗曲线思想的强烈影响,其宣称税率和税收收入是有区别的,税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税收收入低于最大值。供给面学派认为在高税率的情况下,降低税率将导致税收收入增加,或者税收收入损失小于只依赖之前税基的静态预测值。[23]

这导致了供给面学派支持大幅度降低边际收入和资本利得税率,以鼓励资产配置到投资中,从而带来更多供给。裘德·万尼斯基和其他许多人主张零资本利得税。[24][25] 总供给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供给面经济学”得名于此。

而且,在应对通胀,供给面学派支持指数化的边际所得税率,因为通货膨胀在边际所得税等级不变时会把工薪阶层推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也就是说,因为工资与价格增加以保持购买力不变,所得税税级没有相应调整,因而工薪阶层会被推入更高的所得税等级,但这可能并非税收政策的意图。[14]

根据拉弗中心的研究,“起始税率越高,减税带来的供给面刺激就会越大。”[23] 肯尼迪曾将最高边际税率从91%减至65%。[26] 里根曾经将最高边际税率从50%减到28%,[27] 而且其任期内的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28] 里根政府与肯尼迪政府用一句古语来解释这种社会经济变化,“潮涨众船高(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29]

拉弗曲线仅与实际税收收入相关,并不会做出税收收入占GDP百分比的预测。拉弗曲线表明若税率过高,降低税率会使以美元计的总税收收入可能在短暂下跌后变得更高。因为经济活动有所增加。税收收入也有可能降低,或者不变。[23]

财政政策理论

 
供给面经济学提出税收减少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0]

供给面经济学认为税收增加会减少一国之内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并且阻碍投资。税收起到了一种贸易壁垒或关税的作用,导致经济参与者采取更低效率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较高的税收会导致降低专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率。据说拉弗曲线表达了这一想法。 (Case & Fair, 1999: 780, 781).

对于供给面理论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扩大自由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自由的资本流动加上古典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往往能使经济扩张。降低税收对贸易的壁垒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来自低关税壁垒的国际经济优势。

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很少提及减税对财政赤字的影响,有时会引用罗伯特·巴罗指出理性的经济人将购买足够数额的债券以降低长期利率。[31] 反之,批评者认为标准汇率理论预测高财政赤字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并最终“挤出”私人投资。

蒙代尔认为“财政纪律是习得的行为。”换一种说法就是,持续财政赤字导致的不利结果最终会迫使政府减少支出,使之与收入水平相符。这一观点也被维克多·坎托(Victor Canto)所提倡。

核心问题在于降低投资部门的流动性收益的那一点:是否存在这样一点能使额外的货币去“ 推绳子 ”(pushing on a string)?对于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来说,资源从消费转移到私人投资,特别是从公共投资到私人投资的重新配置,总能带来更好的经济结果。

但是,在标准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理论中,存在一点,在此处资产价格上涨将不会带来新增供给。投资需求超过潜在的投资供给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或者说泡沫。这一点存在与否以及其应存在于何处,是供给面经济学功效的重要问题。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收入占GDP百分比,从1945年至2015年(注意2010至2015年数据为估算)。

许多供给面学派的早期支持者认为,经济增长的幅度将会足够显著,以至于从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得来的政府收入增加,足以完全补偿减税的短期成本,而且减税事实上有可能使总收入增加。[22]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事实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里根任期内有所下降。[32]

虽然“供给面经济学”可能是后来得名的,这种想法却在1920年代进行过实验。所得税率在20年代初被削减过几次,总体上将平均税率减少近半。虽然主张减税者声称减税将增加税收收入,但这并没有发生。所得税收入没有达到甚至接近过1920年的水平,直到1941年税率恢复到1920年水平。[33][34]

一些当代经济学家并不认为供给面经济学是站得住脚的经济理论,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在2006年的教科书中称它是“命运多舛”而且可能有些“愚蠢的”学派。 [35] 格里高利·曼昆,乔治·W·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在他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的早期版本中同样对该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36] 在1992年哈佛国际评论的文章里,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写道:“减税政策实际上会增加税收收入的想法应该被嘲笑......”[37]

供给面经济学的极端承诺没有实现。里根总统认为,由于拉弗曲线描绘的效果,政府能够维持开支,降低税率,并且平衡预算。情况并非如此。政府收入比起没有减税时所能获得的收入大幅下滑。
– Karl Case & Ray Fair,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007), p. 695.[38]

供给面学派的支持者 Trabandt 和 Uhlig 认为,“静态评价会高估削减劳动和资本税收导致的税收收入损失”,[39] 而“动态评价”是减税效果更好的评价指标。为了应对这些批评,2003年国会预算办公室进行了由供给面学派倡导者主张的对于减税的动态评价分析;研究使用的九个模型中有两个预测未来十年内减税会使财政赤字大为改善,而其他七个模型没有得出这一结论。[40]

美国货币和财政经验

供给面学派经济学家寻求降低资本形成的边际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1960年以来供给面经济学的历史具有以下关键转折点:

里根经济学

 
1981年7月里根在椭圆形办公室发表电视讲话,概述其减税计划。

罗纳德·里根使供给面经济学成为家喻户晓的短语,并承诺全面削减所得税率以及更大幅度地减少资本利得税率。(Case & Fair, 1999: 781, 782)

在198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争中,老布什将里根的供给面政策嘲弄为“巫术经济学”。不过,后来他似乎也口头承诺过这些政策以获得1988年共和党提名,一些人推测他在1992年竞选连任中失败是因为允许税收增加。(见:“听好了,不加税”。)

美国,评论者经常将供给面经济学与里根经济学等而视之。罗纳德·里根的财政政策主要基于供给面经济学。里根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核心的经济问题在于两位数的通胀,里根将之形容为“过多的美元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紧缩、经济衰退和裁员等治理方法会带来生产和财富的损失。比起那些常用方法,他承诺以渐进且无痛的方式来对抗通胀,即“生产出我们的出路”(producing our way out of it)。[41]

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从早期的货币主义政策开始转向紧缩货币的政策,降低经济体系内货币供应增速来改变通胀心理和消除通胀预期。[42] 因此,供给面学派认为,“里根经济学”只是部分基于供给面经济学。然而,里根任内国会通过一项五年内减税7490亿的计划。其结果是,杰森·希莫威茨(Jason Hymowitz)将里根——和杰克·肯普一起——称为供给面经济学的伟大倡导者,不断称赞他的领导。[43]

对“里根经济学”的批评称它的收益并没有供给面学派承诺的那样夸张。克鲁格曼后来总结了这种情况:“当罗纳德·里根当选,供给面学派获得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虽然他赞扬供给面经济学比他所称的“让经济变成废墟”的货币主义更成功,他还是表示供给面经济学产生的结果远远小于它所承诺的,将供给面理论描述为“免费午餐”。[44]

克鲁格曼和其他批评者指出里根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正是拉弗曲线错误的证明。供给面学派的倡导者声称,税收收入增加,但支出增长更快。他们通常指的是总税收收入,[45] 虽然所得税率被削减但其他税收,特别是工资税却明显上升。[46] 该表也没有考虑通货膨胀。例如,税收收入从1984年的6006亿增加到1984年的6665亿,有260亿是由于通货膨胀,183亿来自企业税和214亿来自社会保险收入(主要是FICA税)。[47]

以不变美元计算的所得税收入那一年减少了27.7亿美元。供给面学派没有合理地扣除​​FICA税税收收入的增加,因为在1983年FICA税税率从6.7%提高到7%,上限增加了2100美元。对于个体经营者,FICA税率从9.35%增加到14%。[48] FICA税率在整个里根任期上升,1988年升至7.51%,上限在里根的两届总统任期里提高了61%。对工薪阶层的增税,加上通货膨胀,是1980年代初收入增长的来源。[49]

一些供给面学派的批评者声称,降低税收来增加税收收入的观点是用来“耗尽”政府收入的幌子,是希望减税带来政府支出的相应下降。然而,支出方面的状况并非如此;保罗·萨缪尔森称这种观点为“绦虫理论——认为去掉绦虫的办法是刺伤你病人的胃”。[50]

供给面学派支持者如万尼斯基反驳说,因为这一理由支持供给面学派税收政策的社会和财政保守主义者是被误导并且没有理解拉弗曲线。[51]

“供给面经济学”一词的意义经常在两种含义之间出现混淆,前者是拉弗曲线的相关理念,后者是降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的想法。但是,许多供给面经济学家怀疑后者,但依然支持减税的总方针。经济学家格雷戈里·曼昆在其教科书《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骗子与怪人”部分中,用“昙花一现经济学”(fad economics)一词形容削减税率能增加税收的想法:

昙花一现经济学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80年,一小群经济学家劝说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说全面削减所得税率将增加税收收入。他们认为如果人们能保留其收入的较高比例,就会工作更加努力,以赚取更多的收入。尽管税率较低,税收收入将增加。几乎所有职业经济学家,包括大多数支持里根提议的学者,都认为这一结果太过乐观了。较低的税率可能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工作,这额外的努力将一定程度上抵消降低税率的直接影响,但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工作努力会上升得足够大,以导致低税率下税收收入的增加。……那些尝试流行的节食计划的人损害自己的健康,却很少能实现他们所期望永久减轻体重。同样,当政客依靠骗子和怪人的建议,他们也很少能得到他们期待的良好效果。里根当选后,国会批准了里根倡导的削减税率,但减税没有导致税收收入上升。[52][53]

2000年以来的研究

 
供给面经济学提出减税导致就业增长。美国历史状态数据表明结果是异质的。

2003年,艾伦·穆雷(Alan Murray)是CNBC华盛顿分部主管和电视节目资本报告的合作主持人。当时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进行了广泛的建模预测显示具体减税产生的收入增加效果,用他的话说,会“相对较小”。此后他宣布对供给面经济学的辩论已经“伴随着呜咽声”结束。[40] 穆雷还暗示, 丹·克里平(Dan Crippen)可能已经失去再次被任命为CBO动态评分问题负责人的机会。

 
对高收入者(前10%)的减税与就业增长不相关,不过对税低收入者(后90%)的减税与就业增长相关。[54]

在布什总统签署2003年减税政策之前,对经济政策研究所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EPI)发布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签署的声明,“经济学家反对布什减税声明”,其中指出:

批准这些减税措施将恶化长期预算前景,增加这个国家的预期长期的赤字。财政状况恶化将降低政府为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以及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投资进行融资的能力。而且,提议的减税政策将产生更严重的税后收入不平等。[5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承认减税措施将减少税收收入,并导致难以忍受的赤字,但他支持减税作为一种约束联邦开支的手段。[56] 弗里德曼将减少政府税收描述为“削减他们的津贴”。

布什减税

经济政策研究所后来对布什减税政策的分析称,布什减税没能促进增长,因为所有宏观经济增长指标,除了房地产市场,都远低于2001到2005年经济周期的平均水平。这些批评者认为,布什减税仅仅是剥夺政府收入,增加赤字,恶化税后收入差距而已。[57] 不过EPI报告的发布之后,增长依然强劲,新的数据使报告结论出现争议。布什政府指出,GDP和整体就业数字的持续增长周期,增加了个人收入和减少了政府赤字。[58] 然而,布什政府的观点发表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

2012的美国纳税人救助法(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ATRA)推出之前,CBO估计布什减税的到期相比于目前政策将使收入提高8230亿美元,还本付息时会节省9500亿美元(占GDP的0.5%)。ATRA永久性延长了布什对收入低于400,000美元家庭的减税。[59]

美国2001年和2003年减税政策的结果是喜忧参半。结果表明税收收入暂时下降,后来由于经济增长而恢复。在这种分析中,很难辨别税收收入减少的原因,因为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0财年联邦总收入为2.025万亿美元(通货膨胀调整后美元)。[60]

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了2001年经济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案。没有等到新财年开始,所得税率的降低开始于2001年7月1日。此外,退税支票被送到每一个10月1日前提交2000年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人那里,10月1日新财年开始。[61] 2001财政年度联邦收入为1.946万亿美元,比2000财年低790亿美元。更多的2001年税收减免在2002财年初生效,包括房地产、退休和教育储蓄减税。[62] 2002财年联邦收入为1.777万亿美元,比2000财年低2470亿美元。

2003年,布什总统签署了2003年就业和增长减税调节法案。迅速降低了所得税率,并发出退税支票(没有等到新财年)。 [63] 2003财年联邦收入为1.665万亿美元,比2000财年低3600亿美元。2004财年联邦收入为1.707万亿,比2000财年低3180亿。2005财年联邦收入为1.888万亿,比2000财年低1370亿,但到2006年收入已经完全恢复(以通胀调整后美元计算),收入为2.037万亿,比2000财年高120亿。2001-2005财年联邦收入累计比2000财年低1.142万亿美元,这一金额预计到2011年恢复,2012年收入预计超过2000年4000亿。

来自不同税收的联邦收入被削减、持平或增加。例如,社会安全保险税率保持不变,而适用该税的最高收入每年都在提高,导致那些更高收入的人比以前纳税更多。[64] 社会保障税收入逐年增加。一些税种的税率保持不变或增加,计算时将之包括在内的税收会掩盖税率下降的税种收入的下降幅度。所得税率降低,2001到2005年所得税收入与2000财年水平相比逐年减少,收入累计减少6400亿(按名义美元计算)。

但是,到2006年,收入超过2000年水平。同样企业所得税率被削减,2001到2004财年收入均低于2000财年水平。但是,到2005年,通胀调整后的收入超过2000年收入的20%,到2006年高出近50%。由于减税发生在股市暴跌后,其影响也与经济衰退和9·11事件处于同一时代,还不清楚政府收入的暂时减少是减税的结果,还是影响经济的其他因素所导致。

2006年,CBO发布一项题为“总统减税永久延长的动态分析”的研究。[65] 这项研究发现,在可能的最佳情况下,永久减税将使经济“长期内”增长0.7%。因为“长期”未被定义,一些评论家[66] 建议应采用20年,这会使全年最佳情况下的GDP增长等于0.04%。最佳情况下的增长仍不足以抵消减税的成本。之前CBO官方估计减税成本是等价于GDP的1.4%的税收收入。根据这项研究,在最佳的增长情况下,减税成本仍与GDP的1.27%相当。[66]

这项研究受到许多经济学家批评,包括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其指出CBO使用的收入加权补偿劳动供给弹性很低。[67] 在发表于公共经济学期刊的论文中,曼昆和Matthew Weinzierl指出,目前的经济研究对劳动供给弹性适宜的取值在0.5左右,[68] 但曼昆博士也表示,“很不幸,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文献还远远没有定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的一篇工作论文表示“劳动供给的极小变化会使拉弗曲线上升”但“劳动供给变化不会导致拉弗效应”。[69] 这与拉弗曲线的解释相反,拉弗曲线中税收收入增加被认为是劳动供给增加的结果。[70] 相反,他们提出拉弗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税率降低通过改善税收遵从来增加收入。”该研究特别检验了逃税率相对较高的俄罗斯的情况。这个案例中他们的税收遵从模型带来了显著收入增加:

以俄罗斯为例说明减税对税收收入的潜在效果。俄罗斯推出统一为13%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取代之前12%、20%和30%的三级税率(详情见Ivanova, Keen and Klemm, 2005)。免税收入也有所增加,进一步降低了税负。同时社会税改革实施,针对大多数纳税人的税率被大幅削减。但是,个人所得税(PIT)收入显著上升:在第二年名义收入上升26%,实际收入上升46%。更有意思的PIT收入已从占GDP的比例从2.4%上升到2.9%——相对于GDP增加了20%以上。第二年PIT的收入持续提高到3.3%,相对于GDP上涨14%。[69]

2003年,有一项国会预算办公室的研究旨在预测目前提出的减税政策能否增加收入。该研究采用供给面学派支持的动态评价模型,并由供给面学派支持者进行。大多数应用模型预测提出的减税措施将不会增加收入。[40]

批评

 
供给面经济学一直被批评使高收入者受益。图表显示了18个OECD国家1975-9到2004-8前1%收入份额变化与最高所得税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和最高所得税率减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71]

大卫·哈珀声称,一些经济学家将该理论斥为“没有什么特别新颖或具有争议的,只是古典经济学的最新观点。”[72]

在2012年,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拒绝将拉弗曲线的观点应用于当时中期的美国联邦所得税,观点假定通过削减税率会增加税收收入。当被问及“现在削减联邦所得税率能否带来足够的税收收入以使总税收收入五年内高于不减税时”,受调查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无一人同意。35%赞同“现在削减美国的联邦所得税税率五年内会使GDP比不减税时更高。”[73]

对供给面政策的批评强调联邦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增加,收入不平等加剧和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失败。[74]

2006年华盛顿邮报的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引述乔治·W·布什迪克·切尼比爾·弗利斯特查克·葛雷斯利里克·桑托勒姆对布什政府减税政策影响的错误表述。[75] 2007年1月3日,布什写了一篇文章称“我们的减税已经促成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创纪录的财政收入,这也是事实。” [76] 2003至2004年担任布什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的 Andrew Samwick 对此回应称:

你是聪明人。你知道这些减税没有促成创纪录的财政收入。你知道如何才能建立因果关系。你知道减税最初效果是降低税收收入。我们都同意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会比最初影响小,因为较低的税率鼓励更多的经济活动,从而扩大税基。没有哪个仔细考虑过的人相信这种抵消会大过减税的最初效果。没有一个会。[77]

在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估计,将布什2001-2003年减税政策的延长到2010年会在未来十年增加1.8万亿美元的赤字。 [78] 2005年国会预算办公室还完成了一项研究,假定减少10%的所得税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不同情况下会存在极小的对收入损失的抵消。换言之,赤字最初五年的增量会与减税额几乎相同,此后反馈收入有限。[79]

偶尔会有政客宣称,减税会增加政府收入(例如2010年7月的 Mitch McConnell [80]),但批评者反驳说,拉弗曲线只是反映了这样一个假设,只有在税率峰值的右边削减税率才会增加收入,在税率峰值的左边削减税率会减少收入。因此,他们认为,从减税(见上段)引起的赤字增加表明过去的税率处于峰值的左侧。[80]

税收制度的范式是奖励投资而非消费,这一点为各政治派别所接受,自1982年以来没有基于供给面经济学的计划有任何机会获得通过而成为法律(1993年的克林顿增税除外)。1986年,税收改革开始起草,蒙代尔称之为“供给面革命的完成”。它包含增加工资税,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以及增加资本利得税。它与抵押贷款利息扣除以及州税的累退效果相结合,产生了接近单一税的效果。蒙代尔和拉弗等支持者指出股市大幅上涨是减税成效的标志,但他们也评论资本利得的高涨带来的麻烦可能超出它的价值。

削减边际税率也被视为使富人受益,如保罗·克鲁格曼的评论者认为这是由政治非经济动机所驱动。[81]

这套独特的愚蠢想法名为“供给面经济学”,是一种古怪信条,如果其不受编辑{?}和富人的青睐就不会有任何影响。[82]

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写道,“戴维·斯托克曼先生曾说,供给面经济学仅仅是涓滴式经济政策的伪装——古老且欠优雅的一代称之为马和麻雀理论:如果你喂给马足够多的燕麦,有些燕麦就会掉在路面上给麻雀吃。(If you feed the horse enough oats there is more chance that some will pass through to the road for the sparrows.)”[83]

参见

注释和参考

  1. ^ Neva Goodwin; Jonathan M. Harris; Julie A. Nelson; Brian Roach; Mariano Torra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in Context. Routledge. 4 March 2015: 286. ISBN 978-1-317-46217-0. supply-side-economics: the macroeconomic theory [...] 
  2. ^ Dwivedi. Macroeconomics, 3E.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 372. ISBN 978-0-07-009145-0. The supply-side economics is the most recent macroeconomic thought. 
  3. ^ Wanniski, Jude.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How Economies Fail—and Succee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8. ISBN 0-465-09095-8. 
  4. ^ Atkinson, Robert D. Supply-side Follies: Why Conservative Economics Fails, Liberal Economics Falters, and Innovation Economics Is the Answer.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p. 50. Print.
  5. ^ Martin, Douglas. Jude Wanniski, 69, Journalist Who Coined the Term 'Supply-Side Economics,' Dies. New York Times. 2005-08-31. (原始内容于2019-12-10). 
  6. ^ Amadeo, Kimberly. Trickle-Down Economics and Its Effects. IAC/Interactive Corp. [12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于2016-05-03). 
  7. ^ Duncan Watt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31 January 2010: 299. ISBN 978-0-7486-3502-3. Trickle-down economics refers to the economics theory which states [...] 
  8. ^ . [2016-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9. ^ Sowell, Thomas. "Trickle Down" Theory and "Tax Cuts for the Rich" (PD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ep 20, 2012 [2015-1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24). [footnote two says:] Some years ago, in my syndicated column, I challenged anyone to name any economist, of any school of thought, who had actually advocated a 'trickle down' theory. No one quoted any economist, politician or person in any other walk of life who had ever advocated such a theory, even though many readers named someone who claimed that someone else had advocated it, without being able to quote anything actually said by that someone else. 
  10. ^ Papava, Vladimer. (PDF). Bulletin of the Georgi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ctober 2008, 2 (4): 164 [7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17). 
  11. ^ "The Laffer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ffer Center, laffercenter.com
  12. ^ Holter; et al. (PDF). Pen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November 2014 [29 July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6). 
  13. ^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raising ordinary income tax rate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09-29) 
    Do Tax Cuts Increase Revenue?, 2016-07-16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16-07-12) 
    Tax Cuts: Myths and Realitie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12-16) 
    Treasury Dynamic Scoring Analysis Refutes Claims by Supporters of the Tax Cut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06-14) 
    Tax Cuts Still Don’t Pay for Themselve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11-01) 
    Effects of Income Tax Changes on Economic Growth (PDF),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27) 
  14. ^ 14.0 14.1 Case, Karl E. & Fair, Ray C. (1999).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th ed.), p. 780. Prentice-Hall. ISBN 0-13-961905-4.
  15. ^ 存档副本.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0-06-02). 
  16. ^ 存档副本.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0-06-02). 
  17. ^ Bartlett, Bruce. Supply-Side Economics: "Voodoo Economics" or Lasting Contribution? (PDF). Laffer Associates: Supply-Side Investment Research. [2008-11-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7-10-13). 
  18. ^ Gray, pp. 26–27 Liber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5. ISBN 0-8166-2801-7
  19. ^ Malabre, Jr., Alfred L. (1994). Lost Prophets: An Insider's History of the Modern Economists, p. 182.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SBN 0-87584-441-3.
  20. ^ Canto, Victor. The Foundations of Supply-Side Economics. 1983. [失效連結]
  21. ^ Laffer, Arthur. The Laffer Curv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4-06-01 [2007-12-11]. (原始内容于2007-12-01). 
  22. ^ 22.0 22.1 Bartlett, Bruce. How Supply-Side Economics Trickled Down. New York Times. 2007-04-06. (原始内容于2019-09-06). 
  23. ^ 23.0 23.1 23.2 The Laffer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ffer Center
  24. ^ Wanniski, Jude "Taxing Capital Gai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Alan Reynolds. (PDF). Hudson Institute. July 1999 [2005-07-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7-18). 
  26. ^ Jesse Gordon. OnTheIssues FactCheck: JFK lowered top income tax rate from 91% to 65%. OnTheIssues.org. Dec 2012 [2013-11-18]. (原始内容于2022-01-27). 
  27. ^ Jesse Gordon. OnTheIssues citation of "For the Record", by Donald Regan, p.284-285. OnTheIssues.org. May 1988 [2013-11-18]. (原始内容于2021-04-28). 
  28. ^ GPO,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ederal revenue, Table 2.1 - Receipts by Source: 1934–2016 . [September 26,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29. ^ Bouchard, Mike. . townhall.com. 12 September 2006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30. ^ Taxes and the Economy: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Top Tax Rates Since 1945 (PD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9-19). 
  31. ^ Reynolds, Alan. (PDF). Cato Institute. [2010-1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8-06). 
  32. ^ Chait, J. The Big Con: How Washington Got Hoodwinked and Hijacked by Crackpot Economic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7. ISBN 0-618-68540-5. 
  33. ^ Time Series Chart of Federal Income Tax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0-2010
  34. ^ Ninety Years of Individual Income and Tax Statistics, 1916-2005 (PDF).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1-15). 
  35. ^ Blinder, A. S. Can fiscal policy improve macro-stabilization. Kopcke, E.; Tootell, G. M. B.; Triest, R. K. (编). The macroeconomics of fiscal poli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6: 23–62. ISBN 0-262-11295-7. 
  36. ^ Quote from Mankiw with source in Bartels, L. M. Unequal democracy: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the new gilded 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691-13663-9. 
  37. ^ Tobin, J. Voodoo curse.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2, 14 (4): 10. 
  38. ^ Case, K. E.; Fair, R. 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Upper Saddle Rive, NJ: Prentice Hall. 2007. ISBN 0-13-228914-8. 
  39. ^ Microsoft Word – SFB DP Frontpage.doc (PDF).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5-12). 
  40. ^ 40.0 40.1 40.2 `Dynamic' Scoring Finally Ends Debate On Taxes, Revenue. By Alan Murray.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New York, N.Y.: April 1, 2003. pg. A.4
  41. ^ Case & Fair, p. 781, 782.
  42. ^ Malabre, Jr., pp. 170–171.
  43. ^ Malabre, Jr., p. 188.
  44. ^ Malabre, Jr., p. 195.
  45. ^ (PDF).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010-07-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1-01). 
  46. ^ . Tax Policy Centre. [2007-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4). 
  47. ^ Federal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mployment 19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Census Bureau
  48. ^ Annual maximum taxable earning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49. ^ The Reagan Tax Cuts: Lessons for Tax Refo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50. ^ Malabre, Jr., pp. 197–198.
  51. ^ Stoking the Bea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nathan Rauch
  52. ^ Scheiber, Noam. . The New Republic. 2004-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3). 
  53. ^ Moore, Stephen. Think Twice About Gregory Mankiw. National Review. 2003-02-28. (原始内容于2009-04-10). 
  54. ^ Tax Cuts for Job Creato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0-19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10-09). 
  55. ^ Economists' statement opposing the Bush tax cuts (2003).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08-12-06). 
  56. ^ "What Every American Wants" by Milton Friedman
  57. ^ . [200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9). 
  58. ^ Fact Sheet: October 2007 Marks Record 50th Consecutive Month of Job Growth.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03-18). 
  59. ^ 存档副本.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09-29). 
  60. ^ (PDF). [2010-12-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8). 
  61. ^ . [2016-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62. ^ . [200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3). 
  63. ^ Details of the Bush 2003 Tax Cut Plan.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64. ^ Contribution and Benefit Base.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2-01-27). 
  65. ^ (PDF). [2007-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14). 
  66. ^ 66.0 66.1 Treasury Dynamic Scoring Analysis Refutes Claims by Supporters of the Tax Cuts, revised 8/24/06.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09-02-01). 
  67. ^ Greg Mankiw's Blog: CBO on Supply-side Economic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1-12-21). 
  68. ^ . ScienceDirect. [200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69. ^ 69.0 69.1 Papp, TK & Takáts, E. Tax rate cuts and tax compliance—the Laffer curve revisited (PDF). IMF Working Paper.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1-26). 
  70. ^ See p. 5: "Contradicting the traditional labor supply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Laffer effect, measures of labor supply remained mostly unchanged."
  71. ^ Optimal Taxation of Top Labor Incomes: A Tale of Three Elastici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omas Piketty, Emmanuel Saez, Stefanie Stantcheva, NBER, Nov., 2011
  72. ^ Harper, David. Understanding Supply-Side Economics.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22-01-29). 
  73. ^ Laffer Curve. IMG Forum.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15 June 2015]. (原始内容于2022-01-09). 
  74. ^ Gale, W. G. & Orszag, P. R. Bush's Tax Plan Slashes Growth.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05-09 [2007-10-23]. (原始内容于2016-05-03). 
  75. ^ Mallaby, Sebastian. The Return Of Voodoo Economics. Washington Post. 2006-05-15. (原始内容于2021-09-04). 
  76. ^ Bush, George W. What the Congress Can Do for America. Wall Street Journal. 2007-01-03. (原始内容于2009-12-24). 
  77. ^ Vox Baby: A New Year's Plea. (原始内容于2021-10-09). 
  78. ^ Analysis of President's Budget Table 1-3 Page 6 (PDF).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2-12). 
  79. ^ CBO Study Grey Box Page 1 (PDF). [2016-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1-12). 
  80. ^ 80.0 80.1 Montopoli, Brian. GOP Argues Tax Cuts Increase Government Revenue. CBS News. 2010-07-14 [2016-07-16]. (原始内容于2013-10-10). 
  81. ^ Krugman, Paul. The Tax Cut Zombies. New York Times. 2005-12-23. (原始内容于2021-10-30). 
  82. ^ Krugman, Paul R.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W.W. Norton ISBN 978-0-393-07101-6. 2009: 192. 
  83. ^ Galbraith, John Kenneth. Recession Economic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82-02-04. 

外部链接

  • Gwartney, James D. Supply-Side Economics. David R. Henderson (编).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2nd. Indianapolis: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2008 [2012-10-23]. ISBN 978-0865976658. OCLC 237794267. (原始内容于2022-01-09). 
  • (awarded for unrelated work in optimum currency area) claiming that Supply Side Economics was responsible for growth, price stabili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tudies by Robert Mundell, Paul Craig Roberts, Stephen Entin and Alan Reynolds.

供給面學派, 英语, supply, side, economics, 是宏觀經濟思想, 的一種, 認為可以由降低生產, 供應, 商品和服務的障礙來有效地創造經濟增長, 根據供給學派的看法, 消費者會從中受益, 生產者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并且, 投资和业务扩张会增加对雇员的需求从而创造就业, 具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降低邊際稅率和放松管制, 供给面学派, 一词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记者裘德, 万尼斯基, jude, wanniski, 1975年所创, 但根据罗伯特, 阿特金森, robert, atkins. 供給面學派 英语 Supply side economics 是宏觀經濟思想 1 2 的一種 認為可以由降低生產 供應 商品和服務的障礙來有效地創造經濟增長 根據供給學派的看法 消費者會從中受益 生產者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并且 投资和业务扩张会增加对雇员的需求从而创造就业 供給面學派具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降低邊際稅率和放松管制 3 供给面学派 一词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记者裘德 万尼斯基 Jude Wanniski 1975年所创 但根据罗伯特 D 阿特金森 Robert D Atkinson 的 供给面的愚蠢 4 供给面 一词 供给面财政主义者 最早是由尼克松总统的前经济顾问赫伯特 斯坦 Herbert Stein 使用 一年后的1976年由裘德 万尼斯基重复 它的使用隐含着经济学家罗伯特 蒙代尔和阿瑟 拉弗的思想 供给面学派被评论家喻为涓滴经济学理论 5 6 7 然而实际上涓滴经济学理论可能并没有得到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的真正支持 8 9 拉弗曲线说明了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即降低税率可能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 这是相对于预期在低税率下可能得到的收入而言的 因为摆脱过高的税收体系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活动 这将带来税收收入增长的机会 10 11 不过 拉弗曲线只衡量税率 而不是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才是税法变化是否促进或抑制经济的一个更强的预测指标 12 此外 有研究显示 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减税很少能抵偿财政收入损失 且对GDP增长的影响极小 13 目录 1 历史渊源 2 拉弗曲线 3 财政政策理论 4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5 美国货币和财政经验 5 1 里根经济学 5 2 2000年以来的研究 5 2 1 布什减税 6 批评 7 参见 8 注释和参考 9 外部链接历史渊源 编辑 罗伯特 蒙代尔 1970年代供给面经济学对应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发展起来 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滞胀中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需求管理遭遇失败时 14 它吸取了一系列非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特别是芝加哥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 15 16 布鲁斯 巴特利特 1970年代的滞胀中 是供给面经济学的倡导者 将这一学派的思想追溯到哲学家伊本 哈勒敦和大卫 休谟 讽刺作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 政治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甚至是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17 然而 供给面经济学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提供了支持低税率的论据 且该论据主要基于共同且明显的工薪阶层原因 而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理由 古典自由主义者反对税收 因为他们反对管制 税收是最明显的管制形式 他们的主张是每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财产拥有权利 因此税收是不道德的且合法基础存在问题的 18 另一方面 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共同利益 即就业机会 为减税提供了主要的动力 如同古典经济学 供给面学派提出 生产或供给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消费或需求仅仅是次要的结果 这种想法早已在经济学的萨伊定律被总结为 一件商品不早不晚 正是在它被创造出那一瞬间 使其他商品的市场能够负担起这件商品充分的自身价值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 将萨伊定律总结为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1930年代他颠倒萨伊定律 宣称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19 1978年 裘德 万尼斯基发表了 世界运行的方式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他阐述了供给面学派的中心议题 描述1970年代尼克松任内高税率累进所得税制度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败 1983年 阿瑟 拉弗的追随者经济学家维克托 坎托 Victor Canto 出版了 供给面经济学基础 20 该理论侧重边际税率对工作激励和储蓄的影响 这也会影响到 供给面 或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潜在产出的增长 拉弗曲线 编辑 拉弗曲线 t 代表能产生最大税收收入的税率 该曲线由亚瑟 拉弗绘制 21 不过 曲线不需要是单峰 对称的 或者峰在50 的位置上 拉弗曲线体现了供给面经济学的基本信条 政府税收收入在税率100 和0 时是相同的 都是零 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最大化税收收入的税率 22 供给面学派受到拉弗曲线思想的强烈影响 其宣称税率和税收收入是有区别的 税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税收收入低于最大值 供给面学派认为在高税率的情况下 降低税率将导致税收收入增加 或者税收收入损失小于只依赖之前税基的静态预测值 23 这导致了供给面学派支持大幅度降低边际收入和资本利得税率 以鼓励资产配置到投资中 从而带来更多供给 裘德 万尼斯基和其他许多人主张零资本利得税 24 25 总供给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供给面经济学 得名于此 而且 在应对通胀 供给面学派支持指数化的边际所得税率 因为通货膨胀在边际所得税等级不变时会把工薪阶层推入更高的纳税等级 也就是说 因为工资与价格增加以保持购买力不变 所得税税级没有相应调整 因而工薪阶层会被推入更高的所得税等级 但这可能并非税收政策的意图 14 根据拉弗中心的研究 起始税率越高 减税带来的供给面刺激就会越大 23 肯尼迪曾将最高边际税率从91 减至65 26 里根曾经将最高边际税率从50 减到28 27 而且其任期内的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8 里根政府与肯尼迪政府用一句古语来解释这种社会经济变化 潮涨众船高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 29 拉弗曲线仅与实际税收收入相关 并不会做出税收收入占GDP百分比的预测 拉弗曲线表明若税率过高 降低税率会使以美元计的总税收收入可能在短暂下跌后变得更高 因为经济活动有所增加 税收收入也有可能降低 或者不变 23 财政政策理论 编辑 供给面经济学提出税收减少可能带来经济增长 然而 历史数据表明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30 供给面经济学认为税收增加会减少一国之内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经济活动 并且阻碍投资 税收起到了一种贸易壁垒或关税的作用 导致经济参与者采取更低效率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 较高的税收会导致降低专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率 据说拉弗曲线表达了这一想法 Case amp Fair 1999 780 781 对于供给面理论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扩大自由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自由的资本流动加上古典理论中的比较优势 往往能使经济扩张 降低税收对贸易的壁垒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来自低关税壁垒的国际经济优势 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很少提及减税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有时会引用罗伯特 巴罗指出理性的经济人将购买足够数额的债券以降低长期利率 31 反之 批评者认为标准汇率理论预测高财政赤字国家的货币会贬值 并最终 挤出 私人投资 蒙代尔认为 财政纪律是习得的行为 换一种说法就是 持续财政赤字导致的不利结果最终会迫使政府减少支出 使之与收入水平相符 这一观点也被维克多 坎托 Victor Canto 所提倡 核心问题在于降低投资部门的流动性收益的那一点 是否存在这样一点能使额外的货币去 推绳子 pushing on a string 对于供给面学派的经济学家来说 资源从消费转移到私人投资 特别是从公共投资到私人投资的重新配置 总能带来更好的经济结果 但是 在标准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理论中 存在一点 在此处资产价格上涨将不会带来新增供给 投资需求超过潜在的投资供给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 或者说泡沫 这一点存在与否以及其应存在于何处 是供给面经济学功效的重要问题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编辑 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收入占GDP百分比 从1945年至2015年 注意2010至2015年数据为估算 许多供给面学派的早期支持者认为 经济增长的幅度将会足够显著 以至于从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得来的政府收入增加 足以完全补偿减税的短期成本 而且减税事实上有可能使总收入增加 22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事实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里根任期内有所下降 32 虽然 供给面经济学 可能是后来得名的 这种想法却在1920年代进行过实验 所得税率在20年代初被削减过几次 总体上将平均税率减少近半 虽然主张减税者声称减税将增加税收收入 但这并没有发生 所得税收入没有达到甚至接近过1920年的水平 直到1941年税率恢复到1920年水平 33 34 一些当代经济学家并不认为供给面经济学是站得住脚的经济理论 艾伦 布林德 Alan Blinder 在2006年的教科书中称它是 命运多舛 而且可能有些 愚蠢的 学派 35 格里高利 曼昆 乔治 W 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在他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的早期版本中同样对该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36 在1992年哈佛国际评论的文章里 詹姆斯 托宾 James Tobin 写道 减税政策实际上会增加税收收入的想法应该被嘲笑 37 供给面经济学的极端承诺没有实现 里根总统认为 由于拉弗曲线描绘的效果 政府能够维持开支 降低税率 并且平衡预算 情况并非如此 政府收入比起没有减税时所能获得的收入大幅下滑 Karl Case amp Ray Fair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007 p 695 38 供给面学派的支持者 Trabandt 和 Uhlig 认为 静态评价会高估削减劳动和资本税收导致的税收收入损失 39 而 动态评价 是减税效果更好的评价指标 为了应对这些批评 2003年国会预算办公室进行了由供给面学派倡导者主张的对于减税的动态评价分析 研究使用的九个模型中有两个预测未来十年内减税会使财政赤字大为改善 而其他七个模型没有得出这一结论 40 美国货币和财政经验 编辑供给面学派经济学家寻求降低资本形成的边际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1960年以来供给面经济学的历史具有以下关键转折点 里根经济学 编辑 主条目 雷根经济学 1981年7月里根在椭圆形办公室发表电视讲话 概述其减税计划 罗纳德 里根使供给面经济学成为家喻户晓的短语 并承诺全面削减所得税率以及更大幅度地减少资本利得税率 Case amp Fair 1999 781 782 在198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争中 老布什将里根的供给面政策嘲弄为 巫术经济学 不过 后来他似乎也口头承诺过这些政策以获得1988年共和党提名 一些人推测他在1992年竞选连任中失败是因为允许税收增加 见 听好了 不加税 在美国 评论者经常将供给面经济学与里根经济学等而视之 罗纳德 里根的财政政策主要基于供给面经济学 里根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 核心的经济问题在于两位数的通胀 里根将之形容为 过多的美元追逐过少的商品 货币紧缩 经济衰退和裁员等治理方法会带来生产和财富的损失 比起那些常用方法 他承诺以渐进且无痛的方式来对抗通胀 即 生产出我们的出路 producing our way out of it 41 美联储主席保罗 沃尔克从早期的货币主义政策开始转向紧缩货币的政策 降低经济体系内货币供应增速来改变通胀心理和消除通胀预期 42 因此 供给面学派认为 里根经济学 只是部分基于供给面经济学 然而 里根任内国会通过一项五年内减税7490亿的计划 其结果是 杰森 希莫威茨 Jason Hymowitz 将里根 和杰克 肯普一起 称为供给面经济学的伟大倡导者 不断称赞他的领导 43 对 里根经济学 的批评称它的收益并没有供给面学派承诺的那样夸张 克鲁格曼后来总结了这种情况 当罗纳德 里根当选 供给面学派获得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 不幸的是 他们失败了 虽然他赞扬供给面经济学比他所称的 让经济变成废墟 的货币主义更成功 他还是表示供给面经济学产生的结果远远小于它所承诺的 将供给面理论描述为 免费午餐 44 克鲁格曼和其他批评者指出里根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 正是拉弗曲线错误的证明 供给面学派的倡导者声称 税收收入增加 但支出增长更快 他们通常指的是总税收收入 45 虽然所得税率被削减但其他税收 特别是工资税却明显上升 46 该表也没有考虑通货膨胀 例如 税收收入从1984年的6006亿增加到1984年的6665亿 有260亿是由于通货膨胀 183亿来自企业税和214亿来自社会保险收入 主要是FICA税 47 以不变美元计算的所得税收入那一年减少了27 7亿美元 供给面学派没有合理地扣除 FICA税税收收入的增加 因为在1983年FICA税税率从6 7 提高到7 上限增加了2100美元 对于个体经营者 FICA税率从9 35 增加到14 48 FICA税率在整个里根任期上升 1988年升至7 51 上限在里根的两届总统任期里提高了61 对工薪阶层的增税 加上通货膨胀 是1980年代初收入增长的来源 49 一些供给面学派的批评者声称 降低税收来增加税收收入的观点是用来 耗尽 政府收入的幌子 是希望减税带来政府支出的相应下降 然而 支出方面的状况并非如此 保罗 萨缪尔森称这种观点为 绦虫理论 认为去掉绦虫的办法是刺伤你病人的胃 50 供给面学派支持者如万尼斯基反驳说 因为这一理由支持供给面学派税收政策的社会和财政保守主义者是被误导并且没有理解拉弗曲线 51 供给面经济学 一词的意义经常在两种含义之间出现混淆 前者是拉弗曲线的相关理念 后者是降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的想法 但是 许多供给面经济学家怀疑后者 但依然支持减税的总方针 经济学家格雷戈里 曼昆在其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骗子与怪人 部分中 用 昙花一现经济学 fad economics 一词形容削减税率能增加税收的想法 昙花一现经济学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80年 一小群经济学家劝说总统候选人罗纳德 里根 说全面削减所得税率将增加税收收入 他们认为如果人们能保留其收入的较高比例 就会工作更加努力 以赚取更多的收入 尽管税率较低 税收收入将增加 几乎所有职业经济学家 包括大多数支持里根提议的学者 都认为这一结果太过乐观了 较低的税率可能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工作 这额外的努力将一定程度上抵消降低税率的直接影响 但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 工作努力会上升得足够大 以导致低税率下税收收入的增加 那些尝试流行的节食计划的人损害自己的健康 却很少能实现他们所期望永久减轻体重 同样 当政客依靠骗子和怪人的建议 他们也很少能得到他们期待的良好效果 里根当选后 国会批准了里根倡导的削减税率 但减税没有导致税收收入上升 52 53 2000年以来的研究 编辑 供给面经济学提出减税导致就业增长 美国历史状态数据表明结果是异质的 2003年 艾伦 穆雷 Alan Murray 是CNBC华盛顿分部主管和电视节目资本报告的合作主持人 当时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 进行了广泛的建模预测显示具体减税产生的收入增加效果 用他的话说 会 相对较小 此后他宣布对供给面经济学的辩论已经 伴随着呜咽声 结束 40 穆雷还暗示 丹 克里平 Dan Crippen 可能已经失去再次被任命为CBO动态评分问题负责人的机会 对高收入者 前10 的减税与就业增长不相关 不过对税低收入者 后90 的减税与就业增长相关 54 在布什总统签署2003年减税政策之前 对经济政策研究所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 发布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签署的声明 经济学家反对布什减税声明 其中指出 批准这些减税措施将恶化长期预算前景 增加这个国家的预期长期的赤字 财政状况恶化将降低政府为社会保险 医疗保障以及学校 卫生 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投资进行融资的能力 而且 提议的减税政策将产生更严重的税后收入不平等 5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 弗里德曼承认减税措施将减少税收收入 并导致难以忍受的赤字 但他支持减税作为一种约束联邦开支的手段 56 弗里德曼将减少政府税收描述为 削减他们的津贴 布什减税 编辑 经济政策研究所后来对布什减税政策的分析称 布什减税没能促进增长 因为所有宏观经济增长指标 除了房地产市场 都远低于2001到2005年经济周期的平均水平 这些批评者认为 布什减税仅仅是剥夺政府收入 增加赤字 恶化税后收入差距而已 57 不过EPI报告的发布之后 增长依然强劲 新的数据使报告结论出现争议 布什政府指出 GDP和整体就业数字的持续增长周期 增加了个人收入和减少了政府赤字 58 然而 布什政府的观点发表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 2012的美国纳税人救助法 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 ATRA 推出之前 CBO估计布什减税的到期相比于目前政策将使收入提高8230亿美元 还本付息时会节省9500亿美元 占GDP的0 5 ATRA永久性延长了布什对收入低于400 000美元家庭的减税 59 美国2001年和2003年减税政策的结果是喜忧参半 结果表明税收收入暂时下降 后来由于经济增长而恢复 在这种分析中 很难辨别税收收入减少的原因 因为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2000财年联邦总收入为2 025万亿美元 通货膨胀调整后美元 60 2001年 布什总统签署了2001年经济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案 没有等到新财年开始 所得税率的降低开始于2001年7月1日 此外 退税支票被送到每一个10月1日前提交2000年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人那里 10月1日新财年开始 61 2001财政年度联邦收入为1 946万亿美元 比2000财年低790亿美元 更多的2001年税收减免在2002财年初生效 包括房地产 退休和教育储蓄减税 62 2002财年联邦收入为1 777万亿美元 比2000财年低2470亿美元 2003年 布什总统签署了2003年就业和增长减税调节法案 迅速降低了所得税率 并发出退税支票 没有等到新财年 63 2003财年联邦收入为1 665万亿美元 比2000财年低3600亿美元 2004财年联邦收入为1 707万亿 比2000财年低3180亿 2005财年联邦收入为1 888万亿 比2000财年低1370亿 但到2006年收入已经完全恢复 以通胀调整后美元计算 收入为2 037万亿 比2000财年高120亿 2001 2005财年联邦收入累计比2000财年低1 142万亿美元 这一金额预计到2011年恢复 2012年收入预计超过2000年4000亿 来自不同税收的联邦收入被削减 持平或增加 例如 社会安全保险税率保持不变 而适用该税的最高收入每年都在提高 导致那些更高收入的人比以前纳税更多 64 社会保障税收入逐年增加 一些税种的税率保持不变或增加 计算时将之包括在内的税收会掩盖税率下降的税种收入的下降幅度 所得税率降低 2001到2005年所得税收入与2000财年水平相比逐年减少 收入累计减少6400亿 按名义美元计算 但是 到2006年 收入超过2000年水平 同样企业所得税率被削减 2001到2004财年收入均低于2000财年水平 但是 到2005年 通胀调整后的收入超过2000年收入的20 到2006年高出近50 由于减税发生在股市暴跌后 其影响也与经济衰退和9 11事件处于同一时代 还不清楚政府收入的暂时减少是减税的结果 还是影响经济的其他因素所导致 2006年 CBO发布一项题为 总统减税永久延长的动态分析 的研究 65 这项研究发现 在可能的最佳情况下 永久减税将使经济 长期内 增长0 7 因为 长期 未被定义 一些评论家 66 建议应采用20年 这会使全年最佳情况下的GDP增长等于0 04 最佳情况下的增长仍不足以抵消减税的成本 之前CBO官方估计减税成本是等价于GDP的1 4 的税收收入 根据这项研究 在最佳的增长情况下 减税成本仍与GDP的1 27 相当 66 这项研究受到许多经济学家批评 包括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 曼昆 其指出CBO使用的收入加权补偿劳动供给弹性很低 67 在发表于公共经济学期刊的论文中 曼昆和Matthew Weinzierl指出 目前的经济研究对劳动供给弹性适宜的取值在0 5左右 68 但曼昆博士也表示 很不幸 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文献还远远没有定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的一篇工作论文表示 劳动供给的极小变化会使拉弗曲线上升 但 劳动供给变化不会导致拉弗效应 69 这与拉弗曲线的解释相反 拉弗曲线中税收收入增加被认为是劳动供给增加的结果 70 相反 他们提出拉弗效应的作用机制是 税率降低通过改善税收遵从来增加收入 该研究特别检验了逃税率相对较高的俄罗斯的情况 这个案例中他们的税收遵从模型带来了显著收入增加 以俄罗斯为例说明减税对税收收入的潜在效果 俄罗斯推出统一为13 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以取代之前12 20 和30 的三级税率 详情见Ivanova Keen and Klemm 2005 免税收入也有所增加 进一步降低了税负 同时社会税改革实施 针对大多数纳税人的税率被大幅削减 但是 个人所得税 PIT 收入显著上升 在第二年名义收入上升26 实际收入上升46 更有意思的PIT收入已从占GDP的比例从2 4 上升到2 9 相对于GDP增加了20 以上 第二年PIT的收入持续提高到3 3 相对于GDP上涨14 69 2003年 有一项国会预算办公室的研究旨在预测目前提出的减税政策能否增加收入 该研究采用供给面学派支持的动态评价模型 并由供给面学派支持者进行 大多数应用模型预测提出的减税措施将不会增加收入 40 批评 编辑 供给面经济学一直被批评使高收入者受益 图表显示了18个OECD国家1975 9到2004 8前1 收入份额变化与最高所得税率变动之间的关系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和最高所得税率减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71 大卫 哈珀声称 一些经济学家将该理论斥为 没有什么特别新颖或具有争议的 只是古典经济学的最新观点 72 在2012年 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拒绝将拉弗曲线的观点应用于当时中期的美国联邦所得税 观点假定通过削减税率会增加税收收入 当被问及 现在削减联邦所得税率能否带来足够的税收收入以使总税收收入五年内高于不减税时 受调查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无一人同意 35 赞同 现在削减美国的联邦所得税税率五年内会使GDP比不减税时更高 73 对供给面政策的批评强调联邦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增加 收入不平等加剧和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失败 74 2006年华盛顿邮报的塞巴斯蒂安 马拉比 Sebastian Mallaby 引述乔治 W 布什 迪克 切尼 比爾 弗利斯特 查克 葛雷斯利和里克 桑托勒姆对布什政府减税政策影响的错误表述 75 2007年1月3日 布什写了一篇文章称 我们的减税已经促成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创纪录的财政收入 这也是事实 76 2003至2004年担任布什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的 Andrew Samwick 对此回应称 你是聪明人 你知道这些减税没有促成创纪录的财政收入 你知道如何才能建立因果关系 你知道减税最初效果是降低税收收入 我们都同意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会比最初影响小 因为较低的税率鼓励更多的经济活动 从而扩大税基 没有哪个仔细考虑过的人相信这种抵消会大过减税的最初效果 没有一个会 77 在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 估计 将布什2001 2003年减税政策的延长到2010年会在未来十年增加1 8万亿美元的赤字 78 2005年国会预算办公室还完成了一项研究 假定减少10 的所得税进行分析 结论认为在不同情况下会存在极小的对收入损失的抵消 换言之 赤字最初五年的增量会与减税额几乎相同 此后反馈收入有限 79 偶尔会有政客宣称 减税会增加政府收入 例如2010年7月的 Mitch McConnell 80 但批评者反驳说 拉弗曲线只是反映了这样一个假设 只有在税率峰值的右边削减税率才会增加收入 在税率峰值的左边削减税率会减少收入 因此 他们认为 从减税 见上段 引起的赤字增加表明过去的税率处于峰值的左侧 80 税收制度的范式是奖励投资而非消费 这一点为各政治派别所接受 自1982年以来没有基于供给面经济学的计划有任何机会获得通过而成为法律 1993年的克林顿增税除外 1986年 税收改革开始起草 蒙代尔称之为 供给面革命的完成 它包含增加工资税 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以及增加资本利得税 它与抵押贷款利息扣除以及州税的累退效果相结合 产生了接近单一税的效果 蒙代尔和拉弗等支持者指出股市大幅上涨是减税成效的标志 但他们也评论资本利得的高涨带来的麻烦可能超出它的价值 削减边际税率也被视为使富人受益 如保罗 克鲁格曼的评论者认为这是由政治非经济动机所驱动 81 这套独特的愚蠢想法名为 供给面经济学 是一种古怪信条 如果其不受编辑 和富人的青睐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82 经济学家约翰 肯尼思 加尔布雷思写道 戴维 斯托克曼先生曾说 供给面经济学仅仅是涓滴式经济政策的伪装 古老且欠优雅的一代称之为马和麻雀理论 如果你喂给马足够多的燕麦 有些燕麦就会掉在路面上给麻雀吃 If you feed the horse enough oats there is more chance that some will pass through to the road for the sparrows 83 参见 编辑需求面经济学 财政保守主义 金本位 货币主义 撒切尔主义注释和参考 编辑 Neva Goodwin Jonathan M Harris Julie A Nelson Brian Roach Mariano Torra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in Context Routledge 4 March 2015 286 ISBN 978 1 317 46217 0 supply side economics the macroeconomic theory Dwivedi Macroeconomics 3E Tata McGraw Hill Education 2010 372 ISBN 978 0 07 009145 0 The supply side economics is the most recent macroeconomic thought Wanniski Jude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How Economies Fail and Succee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8 ISBN 0 465 09095 8 Atkinson Robert D Supply side Follies Why Conservative Economics Fails Liberal Economics Falters and Innovation Economics Is the Answer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6 p 50 Print Martin Douglas Jude Wanniski 69 Journalist Who Coined the Term Supply Side Economics Dies New York Times 2005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0 Amadeo Kimberly Trickle Down Economics and Its Effects IAC Interactive Corp 12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03 Duncan Watt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31 January 2010 299 ISBN 978 0 7486 3502 3 Trickle down economics refers to the economics theory which states Why attack trickle down economics It doesn t exist and never has done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1 22 Sowell Thomas Trickle Down Theory and Tax Cuts for the Rich PD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ep 20 2012 2015 10 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9 24 footnote two says Some years ago in my syndicated column I challenged anyone to name any economist of any school of thought who had actually advocated a trickle down theory No one quoted any economist politician or person in any other walk of life who had ever advocated such a theory even though many readers named someone who claimed that someone else had advocated it without being able to quote anything actually said by that someone else Papava Vladim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Laffer Curve PDF Bulletin of the Georgi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ctober 2008 2 4 164 7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10 17 The Laffer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ffer Center laffercenter com Holter et al How Does Tax Progressivity and Household Heterogeneity Affect Laffer Curves PDF Pen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November 2014 29 July 20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09 26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raising ordinary income tax rate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29 Do Tax Cuts Increase Revenue 2016 07 16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7 12 Tax Cuts Myths and Realitie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6 Treasury Dynamic Scoring Analysis Refutes Claims by Supporters of the Tax Cut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14 Tax Cuts Still Don t Pay for Themselve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1 Effects of Income Tax Changes on Economic Growth PDF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27 14 0 14 1 Case Karl E amp Fair Ray C 1999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th ed p 780 Prentice Hall ISBN 0 13 961905 4 存档副本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2 存档副本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2 Bartlett Bruce Supply Side Economics Voodoo Economics or Lasting Contribution PDF Laffer Associates Supply Side Investment Research 2008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10 13 Gray pp 26 27 Liber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5 ISBN 0 8166 2801 7 Malabre Jr Alfred L 1994 Lost Prophets An Insider s History of the Modern Economists p 182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SBN 0 87584 441 3 Canto Victor The Foundations of Supply Side Economics 1983 失效連結 Laffer Arthur The Laffer Curv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4 06 01 2007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01 22 0 22 1 Bartlett Bruce How Supply Side Economics Trickled Down New York Times 2007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6 23 0 23 1 23 2 The Laffer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ffer Center Wanniski Jude Taxing Capital Ga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an Reynolds Capital gains tax Analysis of reform options for Australia PDF Hudson Institute July 1999 2005 07 1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5 07 18 Jesse Gordon OnTheIssues FactCheck JFK lowered top income tax rate from 91 to 65 OnTheIssues org Dec 2012 2013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27 Jesse Gordon OnTheIssues citation of For the Record by Donald Regan p 284 285 OnTheIssues org May 1988 2013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8 GPO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ederal revenue Table 2 1 Receipts by Source 1934 2016 存档副本 September 26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2 13 Bouchard Mike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 townhall com 12 September 2006 2017 06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11 Taxes and the Economy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Top Tax Rates Since 1945 PD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9 19 Reynolds Alan The Conventional Hypothesis Deficit Estimates Savings Rates Twin Deficits and Yield Curves PDF Cato Institute 2010 10 1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9 08 06 Chait J The Big Con How Washington Got Hoodwinked and Hijacked by Crackpot Economic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7 ISBN 0 618 68540 5 Time Series Chart of Federal Income Tax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0 2010 Ninety Years of Individual Income and Tax Statistics 1916 2005 PDF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1 15 Blinder A S Can fiscal policy improve macro stabilization Kopcke E Tootell G M B Triest R K 编 The macroeconomics of fiscal poli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6 23 62 ISBN 0 262 11295 7 Quote from Mankiw with source in Bartels L M Unequal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gilded 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691 13663 9 Tobin J Voodoo curse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2 14 4 10 Case K E Fair R 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Upper Saddle Rive NJ Prentice Hall 2007 ISBN 0 13 228914 8 Microsoft Word SFB DP Frontpage doc PDF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5 12 40 0 40 1 40 2 Dynamic Scoring Finally Ends Debate On Taxes Revenue By Alan Murray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New York N Y April 1 2003 pg A 4 Case amp Fair p 781 782 Malabre Jr pp 170 171 Malabre Jr p 188 Malabre Jr p 195 Table 1 Historical budget data PDF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010 07 1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11 01 Tax simplification simplified Tax Policy Centre 2007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0 24 Federal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mployment 199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Census Bureau Annual maximum taxable earning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The Reagan Tax Cuts Lessons for Tax Refor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Malabre Jr pp 197 198 Stoking the Bea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nathan Rauch Scheiber Noam Can Greg Mankiw Survive Politics The New Republic 2004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4 23 Moore Stephen Think Twice About Gregory Mankiw National Review 2003 0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0 Tax Cuts for Job Creato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 10 19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9 Economists statement opposing the Bush tax cuts 2003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06 What Every American Wants by Milton Friedman The boom that wasn t 2007 1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29 Fact Sheet October 2007 Marks Record 50th Consecutive Month of Job Growth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8 存档副本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29 Historical Budget Tables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Fiscal Year 2008 page 26 PDF 2010 12 3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0 06 28 Overview of the Tax Cut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8 The 2001 Tax Cut 2008 01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8 03 Details of the Bush 2003 Tax Cut Plan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Contribution and Benefit Base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27 Microsoft Word treasury dyn anal report jul 24 10am II FINAL doc PDF 2007 07 1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7 14 66 0 66 1 Treasury Dynamic Scoring Analysis Refutes Claims by Supporters of the Tax Cuts revised 8 24 06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01 Greg Mankiw s Blog CBO on Supply side Economic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21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Dynamic scoring A back of the envelope guide ScienceDirect 2009 1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9 69 0 69 1 Papp TK amp Takats E Tax rate cuts and tax compliance the Laffer curve revisited PDF IMF Working Paper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1 26 See p 5 Contradicting the traditional labor supply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Laffer effect measures of labor supply remained mostly unchanged Optimal Taxation of Top Labor Incomes A Tale of Three Elasticit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omas Piketty Emmanuel Saez Stefanie Stantcheva NBER Nov 2011 Harper David Understanding Supply Side Economics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29 Laffer Curve IMG Forum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15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9 Gale W G amp Orszag P R Bush s Tax Plan Slashes Growth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05 09 2007 10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03 Mallaby Sebastian The Return Of Voodoo Economics Washington Post 2006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04 Bush George W What the Congress Can Do for America Wall Street Journal 2007 0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12 24 Vox Baby A New Year s Ple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9 Analysis of President s Budget Table 1 3 Page 6 PDF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2 12 CBO Study Grey Box Page 1 PDF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1 12 80 0 80 1 Montopoli Brian GOP Argues Tax Cuts Increase Government Revenue CBS News 2010 07 14 2016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0 10 Krugman Paul The Tax Cut Zombies New York Times 2005 1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30 Krugman Paul R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W W Norton ISBN 978 0 393 07101 6 2009 192 Galbraith John Kenneth Recession Economic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82 02 04 外部链接 编辑Gwartney James D Supply Side Economics David R Henderson 编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2nd Indianapolis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2008 2012 10 23 ISBN 978 0865976658 OCLC 2377942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9 The Logic of the Laffer Curve Portion of Mundell s Nobel Prize Lecture awarded for unrelated work in optimum currency area claiming that Supply Side Economics was responsible for growth price stabili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Supply Side Library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tudies by Robert Mundell Paul Craig Roberts Stephen Entin and Alan Reynolds SSU Summer Session Lesson 8 A Supply Side History from wanniski com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供給面學派 amp oldid 7256500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