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脑机接口

腦機介面(英語: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有时也称作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brain-machine interface),是在动物(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電腦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1]。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在该定义中,“脑”一词意指有机生命形式的神经系统,而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心智”(mind)。“机”意指任何处理或運算的设备,其形式可以从简单电路到矽晶片

对脑机接口的研究已持续了超过30年。1990年代中期以来,从实验中获得的此类知识显著增长。在多年来动物实验的实践基础上,应用于人体的早期植入设备被设计及制造出来,用于恢复损伤的听觉、视觉和肢体运动能力。研究的主线是大脑不同寻常的皮层可塑性,它与脑机接口相适应,可以像自然肢体那样控制植入的假肢。在当前所取得的技术与知识的进展之下,脑机接口研究的先驱者们可令人信服地尝试制造出增强人体功能的脑机接口,而不仅仅止于恢复人体的功能。这种技术在以前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

脑机接口与神经修复 编辑

神经修复是神经科学中和神经的修复相关的领域,即是用人工装置(假体)替换掉原有功能已削弱的部分神经或感觉器官。神经假体最广泛的应用是人工耳蜗,截止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大约十万人植入[2]。也有一些神经假体是用于恢复视力的,如人工视网膜,但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将人工装置直接植入脑部。

脑机接口和神经修复的区别主要从字面上就可见其端倪:“神经修复”通常指临床上使用的装置,而许多现有的脑机接口仍然是实验性质的。实践上讲神经假体可以和神经系统的任意部分相连接,如外周神经系统;而“脑机接口”通常指一类范围更窄的直接与脑相连接的系统。

由于目标和实现手段的相似性,“神经修复”和“脑机接口”两术语经常可以通用。神经修复和脑机接口尝试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恢复视觉、听觉、运动能力,甚至是认知的能力。两者都使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和外科手术技术。

动物脑机接口研究 编辑

一些实验室已实现从猴和大鼠的大脑皮层上记录信号以便操作脑机接口来实现运动控制。实验让猴只是通过回想给定的任务(而没有任何动作发生)来操纵屏幕上的计算机光标并且控制机械臂完成简单的任务。另外在猫上进行的研究对视觉信号进行了解码。

早期工作 编辑

面向运动功能的脑机接口 编辑

在面向运动功能的脑机接口方面,发展算法重建运动皮层神经元对运动的控制,该研究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Schmidt, Fetz和Baker领导的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证实了可以在闭环的操作性条件作用(closed-loop operant conditioning)后快速学会自由地控制初级运动皮层中单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3]。20世纪80年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Apostolos Georgopoulos找到了猕猴的上肢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皮层中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关系。他同时也发现,一组分散的神经元也能够编码肢体运动[4]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面向运动的脑机接口经历了迅速的发展[5]。若干研究小组已经能够使用神经集群记录技术实时捕捉运动皮层中的复杂神经信号,并用来控制外部设备。其中主要包括了Richard Andersen、John Donoghue、Phillip Kennedy、Miguel Nicolelis和Andrew Schwartz等人的研究小组。

面向感觉功能的脑机接口 编辑

目前人类已经能够修复或者正在尝试修复的感觉功能包括听觉视觉和前庭感觉。

人工耳蜗是迄今为止最成功、临床应用最普及的脑机接口。

视觉修复技术尚在研发之中。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落后于听觉同能的主要原因是视觉传递信息量的巨大和外周感觉器官(视网膜)和中枢视觉系统在功能上的相对复杂性。具体参见视觉假体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ella Santina及其同事最近开发出一种可以修复三维前庭感觉的前庭植入物。 [6]

研究进程大事记 编辑

Phillip Kennedy及其同事用锥形营养性(neurotrophic-cone)电极植入术在猴上建造了第一个皮层内脑机接口。

1999年,哈佛大学的Garrett Stanley试图解码丘脑外侧膝状体内的神经元放电信息来重建视觉图像。他们记录了177个神经元的脉冲列,使用滤波的方法重建了向猫播放的八段视频,从重建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可辨认的物体和场景。[7]

杜克大学的Miguel Nicolelis是支持用覆盖广大皮层区域的电极来提取神经信号、驱动脑机接口的代表。他认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降低单个电极或少量电极采集到的神经信号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Nicolelis在1990年代完成在大鼠的初步研究后,在夜猴内实现了能够提取皮层运动神经元的信号来控制机器人手臂的实验。到2000年为止,Nicolelis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一个能够在夜猴操纵一个游戏杆来获取食物时重现其手臂运动的脑机接口。[8] 这个脑机接口可以实时工作。它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远程操控机械手臂。不过由于猴子本身不接受来自机械手臂的感觉反馈,这类脑机接口是开环的。Nicolelis小组后来的工作使用了恒河猴[9][10]

其它设计脑机接口算法和系统来解码神经元信号的实验室包括布朗大学的John Donoghue、匹兹堡大学的Andrew Schwartz、加州理工的Richard Anderson。这些研究者的脑机接在某一时刻使用的神经元数为15-30,比Nicolelis的50-200个显著要少。Donoghue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恒河猴对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的运动控制来追踪视觉目标。其中猴子不需要运动肢体。[11] Schwartz小组的主要工作是虚拟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的视觉目标追踪,以及脑际接口对机械臂的控制。[12]. 这个小组宣称,他们的猴子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控制的机械臂来喂自己吃西葫芦[13] Anderson的小组正在研究从后顶叶的神经元提取前运动信号的脑机接口。此类信号包括实验动物在期待奖励时所产生信号。[14]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这些用于计算肢体的运动参数的脑机接口以外,还有用于计算肌肉的电信号(肌电图)的脑机接口。[15] 此类脑机接口的一个应用前景是通过刺激瘫痪病人的肌肉来重建其自主运动的功能。

人类脑机接口研究 编辑

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侵入式脑机接口主要用于重建特殊感觉(例如视觉)以及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此类脑机接口通常直接植入到大脑的灰质,因而所获取的神经信号的质量比较高。但其缺点是容易引发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进而导致信号质量的衰退甚至消失。

视觉脑机接口方面的一位先驱是William Dobelle。他的皮层视觉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后天失明的病人。1978年,Dobelle在一位男性盲人Jerry的视觉皮层植入了68个电极的阵列,并成功制造了光幻视(Phosphene)。该脑机接口系统包括一个采集视频的摄像机,信号处理装置和受驱动的皮层刺激电极。植入后,病人可以在有限的视野内看到灰度调制的低分辨率、低刷新率点阵图像。该视觉假体系统是便携式的,且病人可以在不受医师和技师帮助的条件下独立使用。[16]

2002年,Jens Naumann成为了接受Dobelle的第二代皮层视觉假体植入的16位病人中的第一位。第二代皮层视觉假体的特点是能将光幻视更好地映射到视野,创建更稳定均一的视觉。其光幻视点阵覆盖的视野更大。接受植入后不久,Jens就可以自己在研究中心附近慢速驾车漫游。

针对“运动神经假体”的脑机接口方面,Emory大学的Philip Kennedy和Roy Bakay最先在人植入了可获取足够高质量的神经信号来模拟运动的侵入性脑机接口。他们的病人Johnny Ray患有脑干中风导致的锁闭综合征。Ray在1998年接受了植入,并且存活了足够长的时间来学会用该脑机接口来控制电脑光标。[17]

2005年,Cyberkinetics公司获得美国FDA批准,在九位病人进行了第一期的运动皮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四肢瘫痪的Matt Nagle成为了第一位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来控制机械臂的病人,他能够通过运动意图来完成机械臂控制、电脑光标控制等任务。其植入物位于前中回的运动皮层对应手臂和手部的区域。该植入称为BrainGate,是包含96个电极的阵列。 [18]

部分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部分侵入式脑机接口一般植入到颅腔内,但是位于灰质外。其空间分辨率不如侵入式脑机接口,但是优于非侵入式。其另一优点是引发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的几率较小。

皮层脑电图(ECoG)的技术基础和脑电图的相似,但是其电极直接植入到大脑皮层上,硬脑膜下的区域。[19]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Eric Leuthardt和Daniel Moran是最早在人体试验皮层脑电图的研究者。根据一则报道,他们的基于皮层脑电图的脑机接口能够让一位少年男性病人玩电子游戏[20] 同时该研究也发现,用基于皮层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来实现多于一维的运动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光反应成像”的脑机接口尚处在理论阶段。其概念是在颅腔内植入可测量单神经元兴奋状态的微型传感器,以及受其驱动的微型激光源。可用该激光源的波长或时间模式的变化来编码神经元的状态,并将信号发送到颅腔外。该概念的优点是可在感染、免疫反应和愈伤反应的几率较小的条件下长时间监视单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和侵入式脑机接口一样,研究者也使用非侵入式的神经成像术作为脑机之间的接口在人身上进行了实验。用这种方法记录到的信号被用来加强肌肉植入物的功能并使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恢复部分运动能力。虽然这种非侵入式的装置方便佩戴于人体,但是由于颅骨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和对神经元发出的电磁波的分散和模糊效应,记录到信号的分辨率并不高。这种信号波仍可被检测到,但很难确定发出信号的脑区或者相关的单个神经元的放电。

 
脑电图机所记录到的多导脑电图信号

脑电图(EEG)作为有潜力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已得到深入研究,这主要是因为该技术良好的时间分辨率、易用性、便携性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但该技术的一个问题是它对噪声的敏感,另一个使用EEG作为脑机接口的现实障碍是使用者在工作之前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的Niels Birbaurmer于1990年代进行的项目。该项目利用瘫痪病人的脑电图信号使其能够控制电脑光标。 [21] 经过训练,十位瘫痪病人能够成功地用脑电图控制光标。但是光标控制的效率较低,在屏幕上写100个字符需要1个小时,且训练过程常耗时几个月。在Birbaumer的后续研究中,多个脑电图成分可被同时测量,包括μ波和β波。病人可以自主选择对其最易用的成分进行对外部的控制。

与上述这种需要训练的EEG脑机接口不同,一种基于脑电P300信号的脑机接口不需要训练,因为P300信号是人看到熟识的物体时非自主地产生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Jessica Bayliss的200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受试者可以通过P300信号来控制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一些物体,例如开关灯或者操纵虚拟轿车等。 [22]

1999年,美国凱斯西儲大學由Hunter Peckham领导的研究组用64导脑电图恢复了四肢瘫痪病人Jim Jatich的一定的手部运动功能。该技术分析脑电信号中的β波,来分类病人所想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概念,进而控制一个外部开关。除此以外,该技术还可以使病人控制电脑光标以及驱动其手部的神经控制器,来一定程度上回复运动功能。 [2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分担病人的学习负担。Fraunhofer学会2004年用这一技术显著降低了脑机接口训练学习所需的时间。 [24]

Eduardo Miranda的一系列试验旨在提取和音乐相关的脑电信号,使得残疾病人可以通过思考音乐来和外部交流,这种概念称为“脑声机”(encephalophone). [25]

脑磁图(MEG)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都已成功实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病人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用改变fMRI所检测到的脑部血流信号来控制乒乓球运动。 [26] 也有人用fMIR信号来准确实时地控制机械臂,这一控制的延迟大约7秒左右。 [27]

成果商品化及公司介绍 编辑

John Donoghue及其同事创立了Cyberkinetics公司,宗旨是推动实用的人类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该公司目前以Cybernetics神经技术公司为名在美国股市上市。BrainGate是该公司生产的电极阵列,该产品基于美国犹他大学的Richard Normann研发的“犹他”电极阵列。

Philip Kennedy创立了Neural Signa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司。该公司生产的脑际接口设备使用玻璃锥内含的蛋白质包裹的微电极阵列,旨在促进电极和神经元之间的耦合。该公司除了生产侵入式脑际接口产品,还销售一种可回复言语功能的植入设备。

2004年为止,William Dobelle创建的公司已经在16位失明病人内植入了初级视皮层视觉假体。该公司目前仍在继续研发视觉植入物,但这类产品至今没有获得FDA的批准,因而不能在美国境内使用于人类。 [28]

细胞培养物的脑机接口 编辑

细胞培养物的脑机接口是动物(或人)体外的培养皿中的神经组织和人造设备之间的通讯机制。 这方面研究的焦点是建造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神经元网络,进而促成生物式计算机。 研究者有时在半导体晶片上培养神经组织,并且从这些神经细胞记录信号或对其进行刺激。这类研究常称为“神经电子学”(Neuroelectronics)或“神经芯片”(Neurochips)。1997年,加州理工Jerome Pine和Michael Maher的团队最先宣称研制成功神经芯片。 [29]该芯片集成了16个神经元。

2003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Theodore Berger小组开始研制能够模拟海马体功能的神经芯片。该小组的目标是将这种神经芯片植入大鼠脑内,使其称为第一种高级脑功能假体。他们之所以选择海马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高度有序的组织以及丰富的研究文献。海马体的功能与记忆生成和长期记忆有关。

佛罗里达大学的Thomas DeMarse用提取自大鼠脑的包含25000个神经元的培养物来操控一个F-22战斗机模拟程序。 [30] 这些神经元提起自大脑皮层,离体以后,它们在培养皿上迅速集结成活的神经元网络,并且与60个电极通讯,来控制战斗机的上下和左右摇摆运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脑在细胞层面上如何学习特定的计算任务。

伦理问题 编辑

目前,关于脑机接口的伦理学争论尚不活跃,动物保护组织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也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脑机接口研究的目标是克服多种残疾,也因为脑机接口通常给予病人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世界的控制。(当然视觉假体人工耳蜗等感觉修复技术是例外。)

可以预见,未来当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不但能修复残疾人的受损功能,也能增强正常人的功能。例如脑深层刺激手术(DBS)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帕金森氏病,将来也可能可以用来改变正常人的一些脑功能和个性。又例如,上文提及的海马体神经芯片将来可能可以用来增强正常人的记忆。这可能将带来一系列关于“何为人类”、“心灵控制”的问题争论。

在虛構作品 编辑

脑机接口或各种脑植入术一直以来都是科幻小说动漫科幻電影作为科幻主题。 例如: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 P. Levine, J. E. Huggins, S. L. BeMent, R. K. Kushwaha, L. A. Schuh, M. M. Rohde, E. A. Passaro, D. A. Ross, K. V. Elisevich, and B. J. Smith,"A direct brain interface based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EEE Trans Rehabil Eng,vol. 8,第180-5页,2000年
  2. ^ Laura Bailey. . [2006年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7日). 
  3. ^ Schmidt E M et al 1978 Fine control of operantly conditioned firing patterns of cortical neurons Exp. Neurol. 61 349–69
  4. ^ Georgopoulos AP, Lurito JT, Petrides M, Schwartz AB, Massey JT (1989) Mental rotation of the neuronal population vector. Science 243: 234-236
  5. ^ Lebedev MA, Nicolelis MA (2006),Brain-machine interfac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永久失效連結] Trends Neurosci 29: 536-546 Loaded 18 October 2006
  6. ^ Della Santina CC, Migliaccio AA, Patel AH (in press 2005)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Restore Vestibular Function - Development of a 3-D Vestibular Pros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EMBS 2005 International Meeting,上海
  7. ^ G. B. Stanley, F. F. Li, and Y. Dan. Reconstruction of natural scenes from ensemble responses in the LG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6-12-07.,J. Neurosci.,19(18):8036-8042,1999年
  8. ^ Wessberg J, Stambaugh CR, Kralik JD, Beck PD, Laubach M, Chapin JK, Kim J, Biggs SJ, Srinivasan MA, Nicolelis MA. (2000) Real-time prediction of hand trajectory by ensembles of cortical neurons in prim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16: 361-365
  9. ^ Carmena, J.M., Lebedev, M.A., Crist, R.E., O'Doherty, J.E., Santucci, D.M., Dimitrov, D.F., Patil, P.G., Henriquez, C.S., Nicolelis, M.A.L. (2003) Learning to control a brain-machine interface for reaching and grasping by prim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oS Biology, 1: 193-208
  10. ^ Lebedev, M.A., Carmena, J.M., O'Doherty, J.E., Zacksenhouse, M., Henriquez, C.S., Principe, J.C., Nicolelis, M.A.L. (2005) Cortical ensemble adaptation to represent actuators controlled by a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Neurosci. 25: 4681-4693
  11. ^ Serruya M.D., Hatsopoulos, N.G., Paninski, L., Fellows, M.R., Donoghue, J.P.,(2002) Instant neural control of a movement signal. Nature 416: 141-142
  12. ^ Taylor DM, Tillery SI, Schwartz AB (2002) Direct cortical control of 3D neuroprosthetic devices.Science 296: 1829-1832
  13. ^ Pitt team to build on brain-controlled ar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7-07-04.,Pittsburgh Tribune Review.2006年9月5日.
  14. ^ Musallam S, Corneil BD, Greger B, Scherberger H, Andersen RA (2004) Cognitive control signals for neural prosthetics. Science 305: 258-262
  15. ^ Santucci, David M.; Kralik, Jerald D.; Lebedev, Mikhail A.; Nicolelis, Miguel A. L. Frontal and parietal cortical ensembles predict single-trial muscle activity during reaching movements in prim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Wiley). 2005-09-27, 22 (6): 1529–1540. ISSN 0953-816X. doi:10.1111/j.1460-9568.2005.04320.x. 
  16. ^ Vision qu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red Magazine,2002年9月
  17. ^ Kennedy, P.R., Bakay R.A. (1998) Restoration of neural output from a paralysed patient by a direct brain connection. Neuroreport. Jun 1;9(8):1707-11
  18. ^ Leigh R. Hochberg; Mijail D. Serruya, Gerhard M. Friehs, Jon A. Mukand, Maryam Saleh, Abraham H. Caplan, Almut Branner, David Chen, Richard D. Penn and John P. Donoghue. Neuronal ensemble control of prosthetic devices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Nature. 13 July 2006, 442: 164–171 [2006-09-10]. (原始内容于2017-06-16). 
  19. ^ Serruya MD, Donoghue JP.(2003) Chapter III: Design Principles of a Neuromotor Prosthetic Device in Neuroprosthe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ed. Kenneth W. Horch, Gurpreet S. Dhill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 ^ Teenager moves video icons just by imagin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闻稿,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006年10月9日
  21. ^ Just short of telepathy: can you inter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f you can't even blink an ey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sychology Today,2003年5月至6月
  22. ^ 新闻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罗彻斯特大学,3000年5月3日
  23. ^ The Next Brainia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red Magazine,2001年8月
  24. ^ Artificial Neural Net Based Signal Processing for Interaction with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7-09-30..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 on Neural Engineering.第134-137页.2003年3月20-22日
  25. ^ Mental ways to make music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7-09-26.,Cane, Alan,Financial Times,伦敦(英国),2005年4月22日,第12页
  26. ^ Mental ping-pong could aid parapleg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ture,2004年8月27日
  27. ^ To operate robot only with bra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TR and Honda develop BMI base technology,Tech-on,2006年5月26日
  28. ^ 新闻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6-09-10.,Stony Brook University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2006年5月1日
  29. ^ 新聞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加州理工学院,1997年10月27日
  30. ^ 'Brain' in a dish flies flight sim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NN,2004年11月4日

参閲 编辑

技术:
脑植入术、Cyberware、神经修复术、神经技术BrainGate
科学现象:
皮层可塑性、神经集群,脑皮层电图学(ECoG)
学科:
认知科学神经工程神经科学、NBIC
推想:
意识上传、心智转移、全身控制
其它:
精神控制腦控、人体增强术、Neurohacking、Transhumanism、思想記錄與再現裝置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组织 编辑

(相关大学或研究所请参见神经工程学条目“神经工程学实验室”一节)

  •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
  • ,侵入式用于视觉恢复的脑机接口
  • ,用于人体的试验性Braingate脑机接口
  • Neural Signa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脑通讯器侵入式脑机接口
  • (DARPA):
    • ,发展非侵入式神经假体的脑机接口项目
    • ,发展侵入式脑机接口的项目(已中止,资助撤回)

前文提及的研究者 编辑

  • Theodore Berg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蒂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
  •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 位于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实验室
  •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Eduardo Reck Miranda,德文郡普利茅斯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
  • 位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实验室
  • ,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位于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实验室
  • ,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 Jonathan Wolp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紐約州衛生部(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链接和文献 编辑

  • BCI-info.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CI新闻与研究门户网站(日文)
  • The open-sourc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Programmable chip ver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ourceforge开源EEG项目
  • ,由Franunhofer Institue运营,第三次也是最近一次竞赛于2005年中旬闭幕
  • The Next Brainia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red Magazine,2001年8月,有关Jim Jatich移植的文章
  • Controlling robots with the mi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cientific American,2002年9月16日,有关Miguel Nicolelis的文章
  • Vision qu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red Magazine,2002年9月,有关人工视觉的文章
  • Lymnaea stagnal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electronic technologie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2004年,academic paper on a cell-culture BCI
  • 'Brain' in a dish flies flight sim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NN,2004年11月4日,article on cell-culture BCI
  • How to talk when you can't spea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late,2005年2月10日,article on using EEG to communicate with minimally concious patients
  • Mind Contr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red Magazine,2005年3月,有关Matt Nagle的文章
  • ...a step towards neuron-based functional chips,Biosens Bioelectron,2006年1月,academic paper on a cell-culture BCI
  • Functional alignment of feedback effects from visual cortex to thalamus,Nature Neuroscience 9, 1330-1336 (2006),2006年9月17日,解码LGN视觉信号的最新进展
  • . 明報. 2011年1月24日 [2011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8日). 
  • 屌,用思想殺敵於無形!OCZ NIA腦波遊戲滑鼠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脑机接口, 此条目的主題是人或動物的脑部, 或者脑细胞培养物, 与外部设备的電腦或機器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关于機器和電腦系統與用戶之間的操作介面或互動關係, 請見, 人机交互, 腦機介面, 英語,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简称bci, 有时也称作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brain, machine, interface, 是在人或动物脑, 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 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在单向的情况下, 電腦接受脑传来的命令, 或者发送信号到脑. 此条目的主題是人或動物的脑部 或者脑细胞培养物 与外部设备的電腦或機器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关于機器和電腦系統與用戶之間的操作介面或互動關係 請見 人机交互 腦機介面 英語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简称BCI 有时也称作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brain machine interface 是在人或动物脑 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 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 電腦接受脑传来的命令 或者发送信号到脑 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 1 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在该定义中 脑 一词意指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 而并非仅仅是抽象的 心智 mind 机 意指任何处理或運算的设备 其形式可以从简单电路到矽晶片 对脑机接口的研究已持续了超过30年 1990年代中期以来 从实验中获得的此类知识显著增长 在多年来动物实验的实践基础上 应用于人体的早期植入设备被设计及制造出来 用于恢复损伤的听觉 视觉和肢体运动能力 研究的主线是大脑不同寻常的皮层可塑性 它与脑机接口相适应 可以像自然肢体那样控制植入的假肢 在当前所取得的技术与知识的进展之下 脑机接口研究的先驱者们可令人信服地尝试制造出增强人体功能的脑机接口 而不仅仅止于恢复人体的功能 这种技术在以前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 目录 1 脑机接口与神经修复 2 动物脑机接口研究 2 1 早期工作 2 1 1 面向运动功能的脑机接口 2 1 2 面向感觉功能的脑机接口 2 2 研究进程大事记 3 人类脑机接口研究 3 1 侵入式脑机接口 3 2 部分侵入式脑机接口 3 3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3 4 成果商品化及公司介绍 4 细胞培养物的脑机接口 5 伦理问题 6 在虛構作品 7 参考文献 8 参閲 9 外部链接 9 1 相关组织 9 2 前文提及的研究者 9 3 链接和文献脑机接口与神经修复 编辑主条目 神经修复 神经修复是神经科学中和神经的修复相关的领域 即是用人工装置 假体 替换掉原有功能已削弱的部分神经或感觉器官 神经假体最广泛的应用是人工耳蜗 截止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大约十万人植入 2 也有一些神经假体是用于恢复视力的 如人工视网膜 但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将人工装置直接植入脑部 脑机接口和神经修复的区别主要从字面上就可见其端倪 神经修复 通常指临床上使用的装置 而许多现有的脑机接口仍然是实验性质的 实践上讲神经假体可以和神经系统的任意部分相连接 如外周神经系统 而 脑机接口 通常指一类范围更窄的直接与脑相连接的系统 由于目标和实现手段的相似性 神经修复 和 脑机接口 两术语经常可以通用 神经修复和脑机接口尝试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如恢复视觉 听觉 运动能力 甚至是认知的能力 两者都使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和外科手术技术 动物脑机接口研究 编辑一些实验室已实现从猴和大鼠的大脑皮层上记录信号以便操作脑机接口来实现运动控制 实验让猴只是通过回想给定的任务 而没有任何动作发生 来操纵屏幕上的计算机光标并且控制机械臂完成简单的任务 另外在猫上进行的研究对视觉信号进行了解码 早期工作 编辑 面向运动功能的脑机接口 编辑 在面向运动功能的脑机接口方面 发展算法重建运动皮层神经元对运动的控制 该研究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 Schmidt Fetz和Baker领导的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证实了猴可以在闭环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closed loop operant conditioning 后快速学会自由地控制初级运动皮层中单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3 20世纪80年代 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Apostolos Georgopoulos找到了猕猴的上肢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皮层中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关系 他同时也发现 一组分散的神经元也能够编码肢体运动 4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面向运动的脑机接口经历了迅速的发展 5 若干研究小组已经能够使用神经集群记录技术实时捕捉运动皮层中的复杂神经信号 并用来控制外部设备 其中主要包括了Richard Andersen John Donoghue Phillip Kennedy Miguel Nicolelis和Andrew Schwartz等人的研究小组 面向感觉功能的脑机接口 编辑 目前人类已经能够修复或者正在尝试修复的感觉功能包括听觉 视觉和前庭感觉 人工耳蜗是迄今为止最成功 临床应用最普及的脑机接口 视觉修复技术尚在研发之中 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落后于听觉同能的主要原因是视觉传递信息量的巨大和外周感觉器官 视网膜 和中枢视觉系统在功能上的相对复杂性 具体参见视觉假体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Della Santina及其同事最近开发出一种可以修复三维前庭感觉的前庭植入物 6 研究进程大事记 编辑 Phillip Kennedy及其同事用锥形营养性 neurotrophic cone 电极植入术在猴上建造了第一个皮层内脑机接口 1999年 哈佛大学的Garrett Stanley试图解码猫的丘脑外侧膝状体内的神经元放电信息来重建视觉图像 他们记录了177个神经元的脉冲列 使用滤波的方法重建了向猫播放的八段视频 从重建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可辨认的物体和场景 7 杜克大学的Miguel Nicolelis是支持用覆盖广大皮层区域的电极来提取神经信号 驱动脑机接口的代表 他认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降低单个电极或少量电极采集到的神经信号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Nicolelis在1990年代完成在大鼠的初步研究后 在夜猴内实现了能够提取皮层运动神经元的信号来控制机器人手臂的实验 到2000年为止 Nicolelis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一个能够在夜猴操纵一个游戏杆来获取食物时重现其手臂运动的脑机接口 8 这个脑机接口可以实时工作 它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远程操控机械手臂 不过由于猴子本身不接受来自机械手臂的感觉反馈 这类脑机接口是开环的 Nicolelis小组后来的工作使用了恒河猴 9 10 其它设计脑机接口算法和系统来解码神经元信号的实验室包括布朗大学的John Donoghue 匹兹堡大学的Andrew Schwartz 加州理工的Richard Anderson 这些研究者的脑机接在某一时刻使用的神经元数为15 30 比Nicolelis的50 200个显著要少 Donoghue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恒河猴对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的运动控制来追踪视觉目标 其中猴子不需要运动肢体 11 Schwartz小组的主要工作是虚拟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的视觉目标追踪 以及脑际接口对机械臂的控制 12 这个小组宣称 他们的猴子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控制的机械臂来喂自己吃西葫芦 13 Anderson的小组正在研究从后顶叶的神经元提取前运动信号的脑机接口 此类信号包括实验动物在期待奖励时所产生信号 14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这些用于计算肢体的运动参数的脑机接口以外 还有用于计算肌肉的电信号 肌电图 的脑机接口 15 此类脑机接口的一个应用前景是通过刺激瘫痪病人的肌肉来重建其自主运动的功能 人类脑机接口研究 编辑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侵入式脑机接口主要用于重建特殊感觉 例如视觉 以及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 此类脑机接口通常直接植入到大脑的灰质 因而所获取的神经信号的质量比较高 但其缺点是容易引发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 疤 进而导致信号质量的衰退甚至消失 视觉脑机接口方面的一位先驱是William Dobelle 他的皮层视觉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后天失明的病人 1978年 Dobelle在一位男性盲人Jerry的视觉皮层植入了68个电极的阵列 并成功制造了光幻视 Phosphene 该脑机接口系统包括一个采集视频的摄像机 信号处理装置和受驱动的皮层刺激电极 植入后 病人可以在有限的视野内看到灰度调制的低分辨率 低刷新率点阵图像 该视觉假体系统是便携式的 且病人可以在不受医师和技师帮助的条件下独立使用 16 2002年 Jens Naumann成为了接受Dobelle的第二代皮层视觉假体植入的16位病人中的第一位 第二代皮层视觉假体的特点是能将光幻视更好地映射到视野 创建更稳定均一的视觉 其光幻视点阵覆盖的视野更大 接受植入后不久 Jens就可以自己在研究中心附近慢速驾车漫游 针对 运动神经假体 的脑机接口方面 Emory大学的Philip Kennedy和Roy Bakay最先在人植入了可获取足够高质量的神经信号来模拟运动的侵入性脑机接口 他们的病人Johnny Ray患有脑干中风导致的锁闭综合征 Ray在1998年接受了植入 并且存活了足够长的时间来学会用该脑机接口来控制电脑光标 17 2005年 Cyberkinetics公司获得美国FDA批准 在九位病人进行了第一期的运动皮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四肢瘫痪的Matt Nagle成为了第一位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来控制机械臂的病人 他能够通过运动意图来完成机械臂控制 电脑光标控制等任务 其植入物位于前中回的运动皮层对应手臂和手部的区域 该植入称为BrainGate 是包含96个电极的阵列 18 部分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部分侵入式脑机接口一般植入到颅腔内 但是位于灰质外 其空间分辨率不如侵入式脑机接口 但是优于非侵入式 其另一优点是引发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的几率较小 皮层脑电图 ECoG 的技术基础和脑电图的相似 但是其电极直接植入到大脑皮层上 硬脑膜下的区域 19 华盛顿大学 圣路易斯 的Eric Leuthardt和Daniel Moran是最早在人体试验皮层脑电图的研究者 根据一则报道 他们的基于皮层脑电图的脑机接口能够让一位少年男性病人玩电子游戏 20 同时该研究也发现 用基于皮层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来实现多于一维的运动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 光反应成像 的脑机接口尚处在理论阶段 其概念是在颅腔内植入可测量单神经元兴奋状态的微型传感器 以及受其驱动的微型激光源 可用该激光源的波长或时间模式的变化来编码神经元的状态 并将信号发送到颅腔外 该概念的优点是可在感染 免疫反应和愈伤反应的几率较小的条件下长时间监视单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编辑 和侵入式脑机接口一样 研究者也使用非侵入式的神经成像术作为脑机之间的接口在人身上进行了实验 用这种方法记录到的信号被用来加强肌肉植入物的功能并使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恢复部分运动能力 虽然这种非侵入式的装置方便佩戴于人体 但是由于颅骨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和对神经元发出的电磁波的分散和模糊效应 记录到信号的分辨率并不高 这种信号波仍可被检测到 但很难确定发出信号的脑区或者相关的单个神经元的放电 nbsp 脑电图机所记录到的多导脑电图信号脑电图 EEG 作为有潜力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已得到深入研究 这主要是因为该技术良好的时间分辨率 易用性 便携性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但该技术的一个问题是它对噪声的敏感 另一个使用EEG作为脑机接口的现实障碍是使用者在工作之前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的Niels Birbaurmer于1990年代进行的项目 该项目利用瘫痪病人的脑电图信号使其能够控制电脑光标 21 经过训练 十位瘫痪病人能够成功地用脑电图控制光标 但是光标控制的效率较低 在屏幕上写100个字符需要1个小时 且训练过程常耗时几个月 在Birbaumer的后续研究中 多个脑电图成分可被同时测量 包括m波和b波 病人可以自主选择对其最易用的成分进行对外部的控制 与上述这种需要训练的EEG脑机接口不同 一种基于脑电P300信号的脑机接口不需要训练 因为P300信号是人看到熟识的物体时非自主地产生的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Jessica Bayliss的200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受试者可以通过P300信号来控制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一些物体 例如开关灯或者操纵虚拟轿车等 22 1999年 美国凱斯西儲大學由Hunter Peckham领导的研究组用64导脑电图恢复了四肢瘫痪病人Jim Jatich的一定的手部运动功能 该技术分析脑电信号中的b波 来分类病人所想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概念 进而控制一个外部开关 除此以外 该技术还可以使病人控制电脑光标以及驱动其手部的神经控制器 来一定程度上回复运动功能 2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 计算机可以分担病人的学习负担 Fraunhofer学会2004年用这一技术显著降低了脑机接口训练学习所需的时间 24 Eduardo Miranda的一系列试验旨在提取和音乐相关的脑电信号 使得残疾病人可以通过思考音乐来和外部交流 这种概念称为 脑声机 encephalophone 25 脑磁图 MEG 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fMRI 都已成功实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 病人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用改变fMRI所检测到的脑部血流信号来控制乒乓球运动 26 也有人用fMIR信号来准确实时地控制机械臂 这一控制的延迟大约7秒左右 27 成果商品化及公司介绍 编辑 John Donoghue及其同事创立了Cyberkinetics公司 宗旨是推动实用的人类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 该公司目前以Cybernetics神经技术公司为名在美国股市上市 BrainGate是该公司生产的电极阵列 该产品基于美国犹他大学的Richard Normann研发的 犹他 电极阵列 Philip Kennedy创立了Neural Signal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司 该公司生产的脑际接口设备使用玻璃锥内含的蛋白质包裹的微电极阵列 旨在促进电极和神经元之间的耦合 该公司除了生产侵入式脑际接口产品 还销售一种可回复言语功能的植入设备 2004年为止 William Dobelle创建的公司已经在16位失明病人内植入了初级视皮层视觉假体 该公司目前仍在继续研发视觉植入物 但这类产品至今没有获得FDA的批准 因而不能在美国境内使用于人类 28 细胞培养物的脑机接口 编辑细胞培养物的脑机接口是动物 或人 体外的培养皿中的神经组织和人造设备之间的通讯机制 这方面研究的焦点是建造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神经元网络 进而促成生物式计算机 研究者有时在半导体晶片上培养神经组织 并且从这些神经细胞记录信号或对其进行刺激 这类研究常称为 神经电子学 Neuroelectronics 或 神经芯片 Neurochips 1997年 加州理工Jerome Pine和Michael Maher的团队最先宣称研制成功神经芯片 29 该芯片集成了16个神经元 2003年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Theodore Berger小组开始研制能够模拟海马体功能的神经芯片 该小组的目标是将这种神经芯片植入大鼠脑内 使其称为第一种高级脑功能假体 他们之所以选择海马体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其高度有序的组织以及丰富的研究文献 海马体的功能与记忆生成和长期记忆有关 佛罗里达大学的Thomas DeMarse用提取自大鼠脑的包含25000个神经元的培养物来操控一个F 22战斗机模拟程序 30 这些神经元提起自大脑皮层 离体以后 它们在培养皿上迅速集结成活的神经元网络 并且与60个电极通讯 来控制战斗机的上下和左右摇摆运动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脑在细胞层面上如何学习特定的计算任务 伦理问题 编辑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 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2年11月12日 目前 关于脑机接口的伦理学争论尚不活跃 动物保护组织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也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脑机接口研究的目标是克服多种残疾 也因为脑机接口通常给予病人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世界的控制 当然视觉假体 人工耳蜗等感觉修复技术是例外 可以预见 未来当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将不但能修复残疾人的受损功能 也能增强正常人的功能 例如脑深层刺激手术 DBS 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病 将来也可能可以用来改变正常人的一些脑功能和个性 又例如 上文提及的海马体神经芯片将来可能可以用来增强正常人的记忆 这可能将带来一系列关于 何为人类 心灵控制 的问题争论 在虛構作品 编辑脑机接口或各种脑植入术一直以来都是科幻小说 动漫與科幻電影作为科幻主题 例如 矢立肇 富野喜幸 現 由悠季 的漫畫 機動戰士鋼彈 與其衍生作品 廈門潤的漫畫 假想未來 士郎正宗的漫畫 攻殼機動隊 與其衍生作品 川原礫的小說 刀劍神域 加速世界 與其衍生作品 OVA動畫 風暴戰士ORGUN 电影 阿凡达 一級玩家 動畫 亚基拉 怕痛的我 把防禦力點滿就對了 與其原作小說 Infinite Dendrogram 無盡連鎖 與其原作小說 電馭叛客 邊緣行者 小說 神經漫遊者 電視劇 黑鏡 第四季 方舟天使 电影 流浪地球2 参考文献 编辑 S P Levine J E Huggins S L BeMent R K Kushwaha L A Schuh M M Rohde E A Passaro D A Ross K V Elisevich and B J Smith A direct brain interface based o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IEEE Trans Rehabil Eng vol 8 第180 5页 2000年 Laura Baile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ews Service 2006年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7日 Schmidt E M et al 1978 Fine control of operantly conditioned firing patterns of cortical neurons Exp Neurol 61 349 69 Georgopoulos AP Lurito JT Petrides M Schwartz AB Massey JT 1989 Mental rotation of the neuronal population vector Science 243 234 236 Lebedev MA Nicolelis MA 2006 Brain machine interfac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永久失效連結 Trends Neurosci 29 536 546 Loaded 18 October 2006 Della Santina CC Migliaccio AA Patel AH in press 2005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Restore Vestibular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a 3 D Vestibular Pros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EMBS 2005 International Meeting 上海 G B Stanley F F Li and Y Dan Reconstruction of natural scenes from ensemble responses in the LG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6 12 07 J Neurosci 19 18 8036 8042 1999年 Wessberg J Stambaugh CR Kralik JD Beck PD Laubach M Chapin JK Kim J Biggs SJ Srinivasan MA Nicolelis MA 2000 Real time prediction of hand trajectory by ensembles of cortical neurons in primat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16 361 365 Carmena J M Lebedev M A Crist R E O Doherty J E Santucci D M Dimitrov D F Patil P G Henriquez C S Nicolelis M A L 2003 Learning to control a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for reaching and grasping by primat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oS Biology 1 193 208 Lebedev M A Carmena J M O Doherty J E Zacksenhouse M Henriquez C S Principe J C Nicolelis M A L 2005 Cortical ensemble adaptation to represent actuators controlled by a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Neurosci 25 4681 4693 Serruya M D Hatsopoulos N G Paninski L Fellows M R Donoghue J P 2002 Instant neural control of a movement signal Nature 416 141 142 Taylor DM Tillery SI Schwartz AB 2002 Direct cortical control of 3D neuroprosthetic devices Science 296 1829 1832 Pitt team to build on brain controlled ar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 07 04 Pittsburgh Tribune Review 2006年9月5日 Musallam S Corneil BD Greger B Scherberger H Andersen RA 2004 Cognitive control signals for neural prosthetics Science 305 258 262 Santucci David M Kralik Jerald D Lebedev Mikhail A Nicolelis Miguel A L Frontal and parietal cortical ensembles predict single trial muscle activity during reaching movements in prim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Wiley 2005 09 27 22 6 1529 1540 ISSN 0953 816X doi 10 1111 j 1460 9568 2005 04320 x Vision que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Magazine 2002年9月 Kennedy P R Bakay R A 1998 Restoration of neural output from a paralysed patient by a direct brain connection Neuroreport Jun 1 9 8 1707 11 Leigh R Hochberg Mijail D Serruya Gerhard M Friehs Jon A Mukand Maryam Saleh Abraham H Caplan Almut Branner David Chen Richard D Penn and John P Donoghue Neuronal ensemble control of prosthetic devices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Nature 13 July 2006 442 164 171 2006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1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Serruya MD Donoghue JP 2003 Chapter III Design Principles of a Neuromotor Prosthetic Device in Neuroprosthe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ed Kenneth W Horch Gurpreet S Dhill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Teenager moves video icons just by imagin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闻稿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2006年10月9日 Just short of telepathy can you inter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f you can t even blink an ey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sychology Today 2003年5月至6月 新闻稿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罗彻斯特大学 3000年5月3日 The Next Brainia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Magazine 2001年8月 Artificial Neural Net Based Signal Processing for Interaction with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 09 30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 on Neural Engineering 第134 137页 2003年3月20 22日 Mental ways to make music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 09 26 Cane Alan Financial Times 伦敦 英国 2005年4月22日 第12页 Mental ping pong could aid parapleg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2004年8月27日 To operate robot only with bra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R and Honda develop BMI base technology Tech on 2006年5月26日 新闻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6 09 10 Stony Brook University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2006年5月1日 新聞稿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加州理工学院 1997年10月27日 Brain in a dish flies flight sim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 2004年11月4日参閲 编辑技术 脑植入术 Cyberware 神经修复术 神经技术 BrainGate 科学现象 皮层可塑性 神经集群 脑皮层电图学 ECoG 学科 认知科学 神经工程 神经科学 NBIC 推想 意识上传 心智转移 全身控制 其它 精神控制 腦控 人体增强术 Neurohacking Transhumanism 思想記錄與再現裝置外部链接 编辑本条目的部分内容翻译自英語維基百科条目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並以知识共享 署名 相同方式共享4 0协议授权使用 原文作者列表請參閱其页面历史 相关组织 编辑 相关大学或研究所请参见神经工程学条目 神经工程学实验室 一节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 Avery Biomedical 侵入式用于视觉恢复的脑机接口 Cyberkinetics Neurotechnology Inc 用于人体的试验性Braingate脑机接口 Neural Signal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脑通讯器侵入式脑机接口 US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Human Assisted Neural Devices 发展非侵入式神经假体的脑机接口项目 Bio Info Micro Interface 发展侵入式脑机接口的项目 已中止 资助撤回 前文提及的研究者 编辑 Theodore Berg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Niels Birbaumer 蒂宾根大学 University of Tubingen Thomas DeMarse 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John Donoghue位于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的实验室 Apostolos Georgopoulos 明尼苏达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duardo Reck Miranda 德文郡普利茅斯普利茅斯大学 University of Plymouth Miguel Nicolelis位于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的实验室 Hunter Peckham 凯斯西储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Jerome Pine位于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 的实验室 Andrew Schwartz 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arrett Stanley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Jonathan Wolpa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紐約州衛生部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链接和文献 编辑 BCI info or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CI新闻与研究门户网站 日文 The open sourc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和Programmable chip vers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rceforge开源EEG项目 BCI Competition 由Franunhofer Institue运营 第三次也是最近一次竞赛于2005年中旬闭幕 The Next Brainia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Magazine 2001年8月 有关Jim Jatich移植的文章 Controlling robots with the mi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tific American 2002年9月16日 有关Miguel Nicolelis的文章 Vision que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Magazine 2002年9月 有关人工视觉的文章 Lymnaea stagnal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electronic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2004年 academic paper on a cell culture BCI Brain in a dish flies flight sim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 2004年11月4日 article on cell culture BCI How to talk when you can t speak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late 2005年2月10日 article on using EEG to communicate with minimally concious patients Mind Contro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Magazine 2005年3月 有关Matt Nagle的文章 a step towards neuron based functional chips Biosens Bioelectron 2006年1月 academic paper on a cell culture BCI Functional alignment of feedback effects from visual cortex to thalamus Nature Neuroscience 9 1330 1336 2006 2006年9月17日 解码LGN视觉信号的最新进展 思想植猴腦 研念力移物 盼助癱瘓病人再次行走 明報 2011年1月24日 2011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8日 屌 用思想殺敵於無形 OCZ NIA腦波遊戲滑鼠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脑机接口 amp oldid 7907380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