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五原郡

五原郡,郡名。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1]。郡治在九原縣(縣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鎮西北[2]),隸屬於朔方刺史部。東漢時屬幷州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廢[3]時其地為鮮卑、羌胡所據。十六國前秦復置。北魏時其地屬夏州懷朔鎮初置豐州大業中改為五原郡[4]置豐州、天德軍

建置 编辑

五原郡為戰國趙國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東半部。九原郡一帶在古籍中被稱為北假河南地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5],將河套地區納入趙國版圖。戰國末年,河套地區為匈奴所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6],置九原郡,號為新秦中,此即漢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為匈奴所據。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殺千餘人。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7]。漢軍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8]

沿革 编辑

漢代五原郡 编辑

西漢 编辑

西漢後期,五原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陽縣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東北部。境內有石門水[9],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時在臨近匈奴的邊地塞外大規模修築長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門障,出石門障向北,有光祿城。光祿城西北一線,有支就、頭曼、虖河、宿虜(受降城)等數座鄣塞,中以長城相接,稱爲列城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五原郡領十六縣。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戶,231,328人,絕大部分居民為漢人。

西漢五原郡領縣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備註
九原縣 郡治 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鎮西北古城遺址[2] 成平
固陵縣 固調
五原縣 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沙德格蘇木哈達門溝口東岸古城障遺址 塡河亭 與今巴彥淖爾之五原縣地望不同
臨沃縣 包頭市昆都侖區孟家梁古城遺址[10],在包頭鋼鐵公司废钢厂内 振武
文國縣 繁聚
河陰縣 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昭君墳鎮二溝灣村古城遺址
蒱澤縣 屬國都尉治所
南輿縣[11] 鄂爾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鎮 南利
武都縣 鄂爾多斯準噶爾旗蓿亥圖鄉 桓都 與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無關
宜梁縣 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黑柳子鄉三頂村三頂帳房古城遺址
曼柏縣 延柏
成宜縣 中部都尉治所
西部都尉治所
艾虜 中部都尉治原亭,西部都尉治田辟。有鹽官。
稒陽縣 東部都尉治所 包頭市東河區古城灣鄉古城灣遺址[12] 固陰 其北境有石門障、光祿城,塞外西北有支就城、頭曼城、虖河城、宿虜城。
莫(黑旦)[13]
西安陽縣 鄣安
河目縣
城鄣 编辑
  • 石門障:在今包頭市北大青山昆都侖溝南口[14][15]
  • 原亭:中部都尉治,在成宜縣內,黃河以北。今本漢書地理志訛作原高[16]
  • 田辟:西部都尉治,在成宜縣內,黃河以北。
  • 受降城(宿虜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公孫敖築,為迎匈奴左大都尉降漢而置。後為受降都尉駐地[1]
  • 光祿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光祿勳徐自為築[1]。在今烏拉特旗一帶。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曾駐此。
  • 支就城
  • 頭曼城,秦時頭曼單于王庭所在地[14]
  • 虖河城[17]

東漢 编辑

王莽改五原為獲降。東漢建武五年(29年),盧芳“自稱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縣,佔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18]。建武十一年(35年),罷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屬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將隨昱降漢,盧芳亡入匈奴[19]。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東[18]。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內附,郡民遷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屢遭北匈奴入寇[20]順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領十縣:九原、五原、臨沃、文國、河陰、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陽,有4667戶,22957人[21]漢書地理志所載之固陵、蒱澤、南輿、稒陽、莫(黑旦)、河目六縣當于東漢前期省併。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龍吾斯、車紐叛亂,乃僑置朔方郡於五原郡五原縣[22]。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擾,曹操“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興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陽曲縣故地,即新興郡九原縣(在今山西忻州)。

十六國至南北朝 编辑

十六國後趙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前秦滅鮮卑代國,復置五原郡。後其地入北魏。北魏太和中,五原郡故地分屬懷朔鎮、夏州[23]、朔州。

隋代五原郡 编辑

開皇五年(585年)置豐州仁壽元年(601年)置總管府,大業元年(605年)廢府,三年(607年)改為五原郡,領三縣,有2330戶。唐貞觀四年(631年)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二十三年(650年)置豐州,領九原、永豐二縣[24]開元二年(714年)遷安北督護府治所于中受降城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九原郡[24],十三年(754年)于九原郡內置天德軍。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豐州。

隋代五原郡領縣
縣名 設置年代 縣治所在地
九原縣 開皇五年(585年) 内蒙古五原縣
永豐縣 開皇五年(585年)[25]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安化縣 開皇十一年(591年) 無考

太守 编辑

人物 编辑

  •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建安三年(198年)為曹操所殺。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漢書武帝紀
  2. ^ 2.0 2.1 汉代麻池古城遗址(包头九原政府网).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8).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九原縣治”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4. ^ 隋書地理志上
  5. ^ 史記趙世家
  6. ^ 史記秦始皇本紀
  7. ^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8. ^ 漢書武帝紀。地理志五原郡條下注誤以為九原郡更名為五原郡。
  9. ^ 水經注河水
  10. ^ 光緒山西通志卷三十
  11. ^ 南輿,漢書地理志作南興。漢書補注引齊召南說當作南輿。
  12. ^ 光緒《山西通志》卷五十四
  13. ^ Unicode: 04D63
  14. ^ 14.0 14.1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第二節,23頁
  15. ^ 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载《文物》1977年5期
  16. ^ 水經注河水趙一清注云:“原亭,今本漢書作原高,疑彼文為誤。蓋中部治原亭,西部治田辟,辟與壁同,城障之名。”
  17. ^ 括地志作牢河城
  18. ^ 18.0 18.1 後漢書光武帝紀
  19. ^ 19.0 19.1 19.2 後漢書盧芳傳
  20. ^ 後漢書明帝紀
  21. ^ 續漢書郡國志
  22. ^ 參見朔方郡
  23. ^ 魏書地形志
  24. ^ 24.0 24.1 舊唐書地理志
  25. ^ 舊唐書地理志:“隋縣。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復置。”
  26. ^ 漢書百官公卿表
  27. ^ 漢書馮奉世傳
  28. ^ 漢書楚元王傳
  29.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失載
  30. ^ 後漢書耿夔傳
  31. ^ 後漢書陳龜傳、南匈奴傳
  32. ^ 後漢書崔寔傳
  33. ^ 後漢書郭躬傳、隷續郭旻碑
  34. ^ 後漢書蔡邕
  35. ^ 廣韻二沃引風俗通義通志氏族略引作督瓊。

書目 编辑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嚴耕望,1948,《兩漢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務印書館
  • 馬長壽,1962,《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店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五原郡, 郡名, 漢武帝元朔二年, 前127年, 郡治在九原縣, 縣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鎮西北, 隸屬於朔方刺史部, 東漢時屬幷州, 獻帝建安二十年, 215年, 魏晉時其地為鮮卑, 羌胡所據, 十六國前秦復置, 北魏時其地屬夏州, 懷朔鎮, 隋初置豐州, 大業中改為, 唐置豐州, 天德軍, 目录, 建置, 沿革, 漢代, 西漢, 城鄣, 東漢, 十六國至南北朝, 隋代, 太守, 人物,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引用, 書目建置, 编辑為戰國時趙國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東半部, 九原郡一帶在古籍中被稱為北假,. 五原郡 郡名 漢武帝元朔二年 前127年 置 1 郡治在九原縣 縣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鎮西北 2 隸屬於朔方刺史部 東漢時屬幷州 獻帝建安二十年 215年 廢 3 魏晉時其地為鮮卑 羌胡所據 十六國前秦復置 北魏時其地屬夏州 懷朔鎮 隋初置豐州 大業中改為五原郡 4 唐置豐州 天德軍 目录 1 建置 2 沿革 2 1 漢代五原郡 2 1 1 西漢 2 1 1 1 城鄣 2 1 2 東漢 2 1 3 十六國至南北朝 2 2 隋代五原郡 3 太守 4 人物 5 相關條目 6 参考文献 6 1 引用 6 2 書目建置 编辑五原郡為戰國時趙國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東半部 九原郡一帶在古籍中被稱為北假 河南地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 前300年 趙國 攘地北至燕 代 西至雲中 九原 5 將河套地區納入趙國版圖 戰國末年 河套地區為匈奴所據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年 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 略取河南地 6 置九原郡 號為新秦中 此即漢代之五原 朔方二郡 秦末 河南地又為匈奴所據 漢武帝元朔二年 前127年 匈奴侵入漁陽 上谷 殺千餘人 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 出雲中以西 至高闕 遂略河南地 至於隴西 7 漢軍向北掠地至北假 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 置朔方 五原郡 8 沿革 编辑漢代五原郡 编辑 西漢 编辑 西漢後期 五原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 固陽縣 乌拉特前旗 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東北部 境內有石門水 9 即今昆都仑河 武帝 昭帝時在臨近匈奴的邊地塞外大規模修築長城和要塞 五原郡北境有石門障 出石門障向北 有光祿城 光祿城西北一線 有支就 頭曼 虖河 宿虜 受降城 等數座鄣塞 中以長城相接 稱爲列城 成帝元延 綏和之際 約前8年 五原郡領十六縣 平帝元始二年 2年 有39 322戶 231 328人 絕大部分居民為漢人 西漢五原郡領縣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備註九原縣 郡治 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鎮西北古城遺址 2 成平固陵縣 固調五原縣 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沙德格蘇木哈達門溝口東岸古城障遺址 塡河亭 與今巴彥淖爾之五原縣地望不同臨沃縣 包頭市昆都侖區孟家梁古城遺址 10 在包頭鋼鐵公司废钢厂内 振武文國縣 繁聚河陰縣 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昭君墳鎮二溝灣村古城遺址蒱澤縣 屬國都尉治所南輿縣 11 鄂爾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鎮 南利武都縣 鄂爾多斯準噶爾旗蓿亥圖鄉 桓都 與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無關宜梁縣 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黑柳子鄉三頂村三頂帳房古城遺址曼柏縣 延柏成宜縣 中部都尉治所 西部都尉治所 艾虜 中部都尉治原亭 西部都尉治田辟 有鹽官 稒陽縣 東部都尉治所 包頭市東河區古城灣鄉古城灣遺址 12 固陰 其北境有石門障 光祿城 塞外西北有支就城 頭曼城 虖河城 宿虜城 莫 黑旦 13 縣西安陽縣 鄣安河目縣城鄣 编辑 石門障 在今包頭市北大青山昆都侖溝南口 14 15 原亭 中部都尉治 在成宜縣內 黃河以北 今本漢書地理志訛作原高 16 田辟 西部都尉治 在成宜縣內 黃河以北 受降城 宿虜城 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 公孫敖築 為迎匈奴左大都尉降漢而置 後為受降都尉駐地 1 光祿城 太初三年 前102年 光祿勳徐自為築 1 在今烏拉特旗一帶 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曾駐此 支就城 頭曼城 秦時頭曼單于王庭所在地 14 虖河城 17 東漢 编辑 王莽改五原為獲降 東漢建武五年 29年 盧芳 自稱天子于九原 建都九原縣 佔據五原 朔方 雲中 定襄 雁門五郡 18 建武十一年 35年 罷朔方刺史部 五原 朔方等郡遂屬幷州 建武十二年 九原守將隨昱降漢 盧芳亡入匈奴 19 建武二十年 44年 省五原郡 徙其吏人置河東 18 二十六年 50年 南匈奴內附 郡民遷回五原郡本土 明帝永平中 五原屢遭北匈奴入寇 20 順帝永和初年 五原郡領十縣 九原 五原 臨沃 文國 河陰 武都 宜梁 曼柏 成宜 西安陽 有4667戶 22957人 21 漢書地理志所載之固陵 蒱澤 南輿 稒陽 莫 黑旦 河目六縣當于東漢前期省併 永和五年 140年 九月 南匈奴句龍吾斯 車紐叛亂 乃僑置朔方郡於五原郡五原縣 22 獻帝建安二十年 215年 春 因胡羌侵擾 曹操 省雲中 定襄 五原 朔方郡 割太原郡北部置新興郡 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陽曲縣故地 即新興郡九原縣 在今山西忻州 十六國至南北朝 编辑 十六國後趙收河南地置朔方郡 前秦滅鮮卑代國 復置五原郡 後其地入北魏 北魏太和中 五原郡故地分屬懷朔鎮 夏州 23 朔州 隋代五原郡 编辑 隋開皇五年 585年 置豐州 仁壽元年 601年 置總管府 大業元年 605年 廢府 三年 607年 改為五原郡 領三縣 有2330戶 唐貞觀四年 631年 置豐州都督府 不領縣 二十三年 650年 置豐州 領九原 永豐二縣 24 開元二年 714年 遷安北督護府治所于中受降城 天寶元年 742年 改為九原郡 24 十三年 754年 于九原郡內置天德軍 乾元元年 758年 復為豐州 隋代五原郡領縣 縣名 設置年代 縣治所在地九原縣 開皇五年 585年 内蒙古五原縣永豐縣 開皇五年 585年 25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安化縣 開皇十一年 591年 無考太守 编辑 延壽 其姓失載 漢宣帝五鳳二年時為五原太守 26 馮立 字聖卿 上黨人 成帝時五原太守 27 劉歆 字子駿 哀帝時曾為五原太守 尋轉涿郡 28 李興 光武帝建武初年盧芳所置五原太守 後為盧芳所殺 19 29 隨昱 盧芳部將 建武十二年降漢 留任五原太守 19 耿夔 扶風茂陵人 和帝時五原太守 30 陳龜 字叔珍 上黨泫氏人 順帝永和五年之前為五原太守 31 崔寔 字子真 涿郡安平人 桓帝時五原太守 32 郭鴻 潁川人 靈帝光和前為五原太守 33 王智 光和二年在任 34 督瓚 漢末為五原太守 35 人物 编辑呂布 字奉先 五原郡九原人 建安三年 198年 為曹操所殺 相關條目 编辑朔方郡 九原郡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1 0 1 1 1 2 漢書武帝紀 2 0 2 1 汉代麻池古城遗址 包头九原政府网 2009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6 18 引用错误 带有name属性 九原縣治 的 lt ref gt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隋書地理志上 史記趙世家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漢書武帝紀 地理志五原郡條下注誤以為九原郡更名為五原郡 水經注河水 光緒山西通志卷三十 南輿 漢書地理志作南興 漢書補注引齊召南說當作南輿 光緒 山西通志 卷五十四 Unicode 04D63 14 0 14 1 馬長壽 北狄與匈奴 第二節 23頁 唐晓峰 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 载 文物 1977年5期 水經注河水趙一清注云 原亭 今本漢書作原高 疑彼文為誤 蓋中部治原亭 西部治田辟 辟與壁同 城障之名 括地志作牢河城 18 0 18 1 後漢書光武帝紀 19 0 19 1 19 2 後漢書盧芳傳 後漢書明帝紀 續漢書郡國志 參見朔方郡 魏書地形志 24 0 24 1 舊唐書地理志 舊唐書地理志 隋縣 武德六年省 永徽元年復置 漢書百官公卿表 漢書馮奉世傳 漢書楚元王傳 嚴耕望 兩漢太守刺史表 失載 後漢書耿夔傳 後漢書陳龜傳 南匈奴傳 後漢書崔寔傳 後漢書郭躬傳 隷續郭旻碑 後漢書蔡邕傳 廣韻二沃引風俗通義 通志氏族略引作督瓊 書目 编辑 王先謙 漢書補注 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王先謙 後漢書集解 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魏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嚴耕望 1948 兩漢太守刺史表 上海 商務印書館 馬長壽 1962 北狄與匈奴 北京 三聯書店 譚其驤等 1974 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周振鶴 1987 西漢政區地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李曉傑 1999 東漢政區地理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五原郡 amp oldid 789528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