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央訓練團

中央訓練團,簡稱中訓團,是中华民国训练干部的教育机构。於1938年7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在廬山訓練團、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上在湖南祁陽創辦。蒋介石兼任中训团长,另设教育长、副教育长各一,负实际责任,分别由政治部长陈诚,副部长王东原任(后陈辞教育长兼职,由王继任之)。

于1939年初自湖南零陵遷到桂林重慶,算是正式開始工作。黨政訓練班第一期於1940年3月1日在重慶南溫泉開辦(該日即為團慶),第二、三期遷至重慶近郊浮圖關上,自第四期起又由關上遷至關下。訓練的對象,是當時各地區、各部門中、上級在職人員,即縣黨部書記長、縣長,各省市黨部委員,省市政府委員,各廳、局、處長及科長、秘書, 以及中央各部會的科長、秘書以上人員,軍事機關學校部隊的少校以上人員。初時,每期調訓約300人左右,後來則多達千人。中訓團先後舉辦各種訓練班18種,但以黨政訓練班為主。至1944年5月,五年間先後共舉辦黨政訓練班31期。

該團直隸於中央訓練委員會。1945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幹訓團及中央軍校訓練班併入該團。1946年7月,中央訓練委員會撤銷後,該團改隸行政院,歸國防部指揮。該團職掌:1946年1月前以調訓中、高級黨政幹部為主,其後則為辦理復員軍官佐轉業訓練,並代辦退役及調職等事項。該團團長由蔣中正兼任。其下設有團附、教育長、副教育長、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和幹部隊(總隊),並在重慶西安上海东北設有分團;學員的訓練機構為各種訓練班和軍官總隊。[1]

其口號是“訓練重於作戰”、“統一意志、集中力量”。主要進行精神、政治、業務和軍事訓練,而以精神訓練為主。受訓人員共26000余人。

1946年3月,中訓團由重慶遷往南京孝陵衛。原軍政部(部长陈诚)為整編復員軍官,成立了三十一個軍官總隊,1946年6月改歸中訓團,由中训团副教育长丁德隆负责军官训练。並成立上海武漢廣州重慶西安东北等六個分團。在南京中訓團內,開辦了将官班(内设大队、中队)、交通班;在南京警校內,開辦了高警班;在上海開辦了水產、行政人員訓練班;在武漢開辦了勞高班。在西安、廣州分別開辦了警官訓練班,由各軍官總隊甄選轉業隊員前往受訓。行政院成立了复员官兵计划委员会,“对于复员官兵之生计,负统筹设计之责,务使人人各安其业,各得其所”。[2]根据其计划, 预计第一期复员军官(佐)18万人,其中除了1万人深造,1万人退役,1 万人集团转业外,其余15万人将经3个月至1年的训练后,予以个别转业。转业计划为,警官4万人,交通管理5千人,工矿管理2千人,农村垦牧1千人,土地测量1千人,地方行政2万人,地方卫生2千人,金融财政1千人,民众义务教员4万人,劳动服务队督导员4万人。根据国防部统计称,复员官佐人数总计约23万余人,其中编余16万余人,失业7 万余人,最后安排是,留用约7万人,转业5.6万人,退役10.6万余人。[3]军官总队部包括:中将总队长、少将总队长、少将总队附若干人,教务科、人事科、经理科、总务科、秘书室。总队辖9个大队45个区队。大队部包括少将大队长、上校副大队长、上校大队附若干人、副官、军需、军医、司书。中队部包括上校中队长、中校中队附若干、副官、司书。区队部包括少校区队长、副官、司书等。区队下设分队。

  • 第1军官总队:驻重庆大坪。前身包括两个军官总队:一个是驻在重庆江北县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军官总队,总队长李模;另一个是第九十三军整编为一个师所编余的人员,称为重庆军官总队,总队长为彭善。以上两个军官总队于1945年9月1日并编为第一军官总队,并收容了重庆各军事机关、部队的编余人员(其中军统编余人员约800人),共编成五个大队,总人数约在5000人以上。1945年冬,又在四川壁山成立了一个临时大队,归一总队节制,驻白市驿原中美航空公司旧址,大队长廖元,总人数约2000。总队长潘佑强/曹利生(代理),中将总队附张际鹏。
  • 第2军官总队:驻四川合川。总队长王修身。1945年9月成立。以收容社会无职军官为主,另有兵工署军械司等部门的编余人员。总人数4000人以上。1947年6月合并到重庆第一军官总队。
  • 第3军官总队:驻云南楚雄。总队前身包括由远征军长官部、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和第六军编余军官组成的远征军军官队,以及陆军总部在云南保山成立的第一集训处裁编军官等。后奉调南京,到重庆后因交通工具紧张,滞留不进,乃驻重庆李子坝、歌乐山。总队长黄杰/傅正模。
  • 第4军官总队:驻遵义。由陆军总部第三集训处八总队、炮五十四团,以及镇(远)、独(山)师管区等部队裁编人员组成。总人数为3000人以上。总队长韩汉英
  • 第5军官总队:驻昆明,由第二集训处四总队及昆明附近各部队编余人员组成,原称陆军总部第二军官总队,后改番号为军政部第五军官总队,后迁四川重庆海棠溪。总队长余韶
  • 第6军官总队:驻南昌青云浦。由湖南桂(东)郴(州)师管区及其他师管区裁撤后的编余人员组成。总队辖5个大队,30个中队。约5000人。中将总队长陈沛/姚少伟、少将总队附兼办公厅主任李以劻、少将总队附张铁丞、军简二阶总队附张慕槎
  • 第7军官总队:由原第四集训处所辖的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总队裁编后的人员1945年9月1日在湖南辰溪成立,编为3个大队。后迁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分驻新堤、嘉鱼、簰洲、武昌金口等地。中央军校二分校和汉口补给区的裁编人员到来,又编成第四、第五大队。1946年夏,收容800多名社会无职军官,在每个大队增设一个无职军官中队。共有5个大队共有25个中队。总队长刘柔远/唐冠英/刘嘉树
  • 第8军官总队:总队长朱鼎卿。1945年7月1日于鄂西建始组建第六战区军官总队,收训整军编余的军官,11月迁驻汉阳蔡甸。1946年1月改隶军政部,称军政部第八军官总队,5月更名为中央训练团第八军官总队。其任务为训练编余军官及自新、无职军官,使其转业安置或重任军职。 第八十六军编余人员组成,编为三个大队、九个中队,后陆续编入各师管区的裁编人员和军统裁编人员,共计5个大队,25个中队,约4000余人。一说总队辖11个大队,军官515人,兵士1410人。从将官到准尉的学员各期累计12964人。1947年元月底,第八军官总队撤销,尚未处理与安置的学员有1865人6个独立中队,并入湖北金口第七军官总队。其中第四、五、六3个独立中队全部为军统编余人员,约800人,后全部转入警官学校培训并分任警官工作。
  • 第9军官总队:驻广东曲江五里亭。由广东部队编余。总队长林廷华。
  • 第10军官总队:原为1945年春在广西田阳组建的第四战区第三十七军军官队,收训编余的第37军军官。1945年10月改隶军政部,迁驻南宁城区,改称军政部第10军官总队。收集各省流散在广西的中央军、杂牌军官佐和收容闲杂无职的军官佐,约2000余人。总队长许高阳/罗奇/孙在良。副总队刘景武(原南浔师管区少将司令)。总队部设在南宁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东侧(现南宁饭店处),为了方便出入,在北宁街的侧面新开一正门。总队部设总务、文教、军需3个处。总务处长张志冲(原第37军副官处长),文教处长方精一(原第37军参谋处长)。总部下设5个大队。第1、2、3、4大队是各军编余的官佐,第5大队是收容闲杂无职的官佐。
  • 第11军官总队:驻江西广丰。由三战区所属师管区、补训处、军官分校、后勤、野战医院等编余人员及收容社会无职军官组成。编为5个大队,25个中队。约4000人。总队长陈俞。
  • 第12军官总队:驻杭州,其成员主要由东南地区各机关、部队编余人员组成24个中队。总人数约4000人。中将总队长周建陶/柏天民,少将副总队长单栋、少将总队附方既平、方厚明。辖9个大队。
  • 第13军官总队:驻安徽和县,迁至芜湖。总队长张则民。总队辖3个大队,大队辖3个中队。总计1000多人。
  • 第14军官总队:驻漯河。总队长刘德芳。总队编为四个大队,每个大队辖四个中队。校官、尉官、佐属分别编队。总计约2500人。
  • 第15军官总队:驻地初为驻西安原战干四团营房,由第八十军编余人员及西北地区部队编余人员合编而成。共编为45个中队,约1万人。后迁至牛东镇、杜曲。总队长袁朴/王瑞和。
  • 第16军官总队:驻云南昆明市东郊金马寺。各队分驻原美军招待所。总队长龙涤波。成员中包括有军政部军械保养团裁编人员。编为5个大队,每大队辖3个中队。约4500人。
  • 第17军官总队:驻无锡河埒口。各中队分驻无锡到苏州铁路线附近。总队长是兼无锡警备司令陶柳。由第二十八军及其他部队编余人员组成,有69个中队,人数近万。
  • 第18军官总队:原为国防部直属第三军官大队,大队长为刘海波少将,驻河南新乡。孙连仲任河北省主席后,将该大队调往北平东四铁狮子胡同,并编为十八总队,2000余人。总队长刘仲荻。编为45个中队,约1万人。
  • 第19军官总队:1945年冬中央军校六分校在广西百色裁撤。驻广西百色,经南宁到广州。总队长张觉非中将。共编15个中队,约3000人。
  • 第20军官总队:驻江苏徐州,后迁至安徽芜湖。总队长陈长捷。副总队长庄之枢。
  • 第21军官总队:驻陕西宝鸡。总队长兼宝鸡警备司令刘进。由第九十军编余人员及西北其他部队编余人员组成。有15个中队。2500余人。
  • 第22军官总队:驻陕西临潼新峰镇。总队长陈端和。副总队长呆春勇。由西北部队编余人员组成。总数2000人。
  • 第23军官总队:驻西安牛东。总队长曹日晖。总人数约5000人以上。
  • 第24军官总队:驻西安番济祠。总队长袁朴、余达、高建白。
  • 第25军官总队:驻郑州西二十五里铺须水镇。总队长聂松溪中将。有20个中队,约3000人。
  • 第26军官总队:驻重庆附近李家庄、歌乐山。总队长郭勋祺。编为45个中队,约8000人。
  • 第27军官总队:驻长沙,后迁驻南岳。总队长蒋伏生。副总队长周磐。总队近万人。
  • 第28军官总队:驻成都。总队长王锡钧/刘伯龙。由军校及川西部队裁编人员组成,约5000人。
  • 第29军官总队:驻浙江南浔,迁江苏无锡,后迁嘉兴。总队长杨文琏。约2000人。
  • 第30军官总队:驻辽宁沈阳。总队长杜聿明兼。由关内各军官总队选调到沈阳,供东北剿总调派工作。
  • 济南军官总队:驻济南。总队长陈金城。由山东地方团队,游杂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1946年後,由國防部主辦軍事訓練班(實為被俘校級人員集訓班)、新制文書人員訓練班以及戡建班各一期。

1949年3月,中訓團奉今縮編遷廣州待命。

1949年4月,遷衡陽改稱陸軍第五編練司令部,7月底奉令撤銷。

何應欽白崇禧張治中陳誠先後任團附、副團長,陳誠王東原宋希濂陳儀黃傑、萬耀煌先後任教育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國民黨的中央訓練團周子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湖南省洪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桃江文史資料 第3輯.1989.02.第129頁
  2. ^ 《行政院复员官兵计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报告及决议案》,第4—5页,第3页。
  3. ^ 《国防部对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军事报告》,1947年9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中央訓練團, 簡稱中訓團, 是中华民国训练干部的教育机构, 於1938年7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在廬山訓練團, 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上在湖南祁陽創辦, 蒋介石兼任中训团长, 另设教育长, 副教育长各一, 负实际责任, 分别由政治部长陈诚, 副部长王东原任, 后陈辞教育长兼职, 由王继任之, 于1939年初自湖南零陵遷到桂林, 重慶, 算是正式開始工作, 黨政訓練班第一期於1940年3月1日在重慶南溫泉開辦, 該日即為團慶, 第二, 三期遷至重慶近郊浮圖關上, 自第四期起又由關上遷至關下, 訓練. 中央訓練團 簡稱中訓團 是中华民国训练干部的教育机构 於1938年7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在廬山訓練團 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上在湖南祁陽創辦 蒋介石兼任中训团长 另设教育长 副教育长各一 负实际责任 分别由政治部长陈诚 副部长王东原任 后陈辞教育长兼职 由王继任之 于1939年初自湖南零陵遷到桂林 重慶 算是正式開始工作 黨政訓練班第一期於1940年3月1日在重慶南溫泉開辦 該日即為團慶 第二 三期遷至重慶近郊浮圖關上 自第四期起又由關上遷至關下 訓練的對象 是當時各地區 各部門中 上級在職人員 即縣黨部書記長 縣長 各省市黨部委員 省市政府委員 各廳 局 處長及科長 秘書 以及中央各部會的科長 秘書以上人員 軍事機關學校部隊的少校以上人員 初時 每期調訓約300人左右 後來則多達千人 中訓團先後舉辦各種訓練班18種 但以黨政訓練班為主 至1944年5月 五年間先後共舉辦黨政訓練班31期 該團直隸於中央訓練委員會 1945年12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幹訓團及中央軍校訓練班併入該團 1946年7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撤銷後 該團改隸行政院 歸國防部指揮 該團職掌 1946年1月前以調訓中 高級黨政幹部為主 其後則為辦理復員軍官佐轉業訓練 並代辦退役及調職等事項 該團團長由蔣中正兼任 其下設有團附 教育長 副教育長 教育委員會 辦公廳和幹部隊 總隊 並在重慶 西安 上海 东北設有分團 學員的訓練機構為各種訓練班和軍官總隊 1 其口號是 訓練重於作戰 統一意志 集中力量 主要進行精神 政治 業務和軍事訓練 而以精神訓練為主 受訓人員共26000余人 1946年3月 中訓團由重慶遷往南京孝陵衛 原軍政部 部长陈诚 為整編復員軍官 成立了三十一個軍官總隊 1946年6月改歸中訓團 由中训团副教育长丁德隆负责军官训练 並成立上海 武漢 廣州 重慶 西安 东北等六個分團 在南京中訓團內 開辦了将官班 内设大队 中队 交通班 在南京警校內 開辦了高警班 在上海開辦了水產 行政人員訓練班 在武漢開辦了勞高班 在西安 廣州分別開辦了警官訓練班 由各軍官總隊甄選轉業隊員前往受訓 行政院成立了复员官兵计划委员会 对于复员官兵之生计 负统筹设计之责 务使人人各安其业 各得其所 2 根据其计划 预计第一期复员军官 佐 18万人 其中除了1万人深造 1万人退役 1 万人集团转业外 其余15万人将经3个月至1年的训练后 予以个别转业 转业计划为 警官4万人 交通管理5千人 工矿管理2千人 农村垦牧1千人 土地测量1千人 地方行政2万人 地方卫生2千人 金融财政1千人 民众义务教员4万人 劳动服务队督导员4万人 根据国防部统计称 复员官佐人数总计约23万余人 其中编余16万余人 失业7 万余人 最后安排是 留用约7万人 转业5 6万人 退役10 6万余人 3 军官总队部包括 中将总队长 少将总队长 少将总队附若干人 教务科 人事科 经理科 总务科 秘书室 总队辖9个大队45个区队 大队部包括少将大队长 上校副大队长 上校大队附若干人 副官 军需 军医 司书 中队部包括上校中队长 中校中队附若干 副官 司书 区队部包括少校区队长 副官 司书等 区队下设分队 第1军官总队 驻重庆大坪 前身包括两个军官总队 一个是驻在重庆江北县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军官总队 总队长李模 另一个是第九十三军整编为一个师所编余的人员 称为重庆军官总队 总队长为彭善 以上两个军官总队于1945年9月1日并编为第一军官总队 并收容了重庆各军事机关 部队的编余人员 其中军统编余人员约800人 共编成五个大队 总人数约在5000人以上 1945年冬 又在四川壁山成立了一个临时大队 归一总队节制 驻白市驿原中美航空公司旧址 大队长廖元 总人数约2000 总队长潘佑强 曹利生 代理 中将总队附张际鹏 第2军官总队 驻四川合川 总队长王修身 1945年9月成立 以收容社会无职军官为主 另有兵工署军械司等部门的编余人员 总人数4000人以上 1947年6月合并到重庆第一军官总队 第3军官总队 驻云南楚雄 总队前身包括由远征军长官部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和第六军编余军官组成的远征军军官队 以及陆军总部在云南保山成立的第一集训处裁编军官等 后奉调南京 到重庆后因交通工具紧张 滞留不进 乃驻重庆李子坝 歌乐山 总队长黄杰 傅正模 第4军官总队 驻遵义 由陆军总部第三集训处八总队 炮五十四团 以及镇 远 独 山 师管区等部队裁编人员组成 总人数为3000人以上 总队长韩汉英 第5军官总队 驻昆明 由第二集训处四总队及昆明附近各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原称陆军总部第二军官总队 后改番号为军政部第五军官总队 后迁四川重庆海棠溪 总队长余韶 第6军官总队 驻南昌青云浦 由湖南桂 东 郴 州 师管区及其他师管区裁撤后的编余人员组成 总队辖5个大队 30个中队 约5000人 中将总队长陈沛 姚少伟 少将总队附兼办公厅主任李以劻 少将总队附张铁丞 军简二阶总队附张慕槎 第7军官总队 由原第四集训处所辖的第十 十一 十二等三个总队裁编后的人员1945年9月1日在湖南辰溪成立 编为3个大队 后迁湖北新堤 今洪湖市 分驻新堤 嘉鱼 簰洲 武昌金口等地 中央军校二分校和汉口补给区的裁编人员到来 又编成第四 第五大队 1946年夏 收容800多名社会无职军官 在每个大队增设一个无职军官中队 共有5个大队共有25个中队 总队长刘柔远 唐冠英 刘嘉树 第8军官总队 总队长朱鼎卿 1945年7月1日于鄂西建始组建第六战区军官总队 收训整军编余的军官 11月迁驻汉阳蔡甸 1946年1月改隶军政部 称军政部第八军官总队 5月更名为中央训练团第八军官总队 其任务为训练编余军官及自新 无职军官 使其转业安置或重任军职 第八十六军编余人员组成 编为三个大队 九个中队 后陆续编入各师管区的裁编人员和军统裁编人员 共计5个大队 25个中队 约4000余人 一说总队辖11个大队 军官515人 兵士1410人 从将官到准尉的学员各期累计12964人 1947年元月底 第八军官总队撤销 尚未处理与安置的学员有1865人6个独立中队 并入湖北金口第七军官总队 其中第四 五 六3个独立中队全部为军统编余人员 约800人 后全部转入警官学校培训并分任警官工作 第9军官总队 驻广东曲江五里亭 由广东部队编余 总队长林廷华 第10军官总队 原为1945年春在广西田阳组建的第四战区第三十七军军官队 收训编余的第37军军官 1945年10月改隶军政部 迁驻南宁城区 改称军政部第10军官总队 收集各省流散在广西的中央军 杂牌军官佐和收容闲杂无职的军官佐 约2000余人 总队长许高阳 罗奇 孙在良 副总队刘景武 原南浔师管区少将司令 总队部设在南宁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东侧 现南宁饭店处 为了方便出入 在北宁街的侧面新开一正门 总队部设总务 文教 军需3个处 总务处长张志冲 原第37军副官处长 文教处长方精一 原第37军参谋处长 总部下设5个大队 第1 2 3 4大队是各军编余的官佐 第5大队是收容闲杂无职的官佐 第11军官总队 驻江西广丰 由三战区所属师管区 补训处 军官分校 后勤 野战医院等编余人员及收容社会无职军官组成 编为5个大队 25个中队 约4000人 总队长陈俞 第12军官总队 驻杭州 其成员主要由东南地区各机关 部队编余人员组成24个中队 总人数约4000人 中将总队长周建陶 柏天民 少将副总队长单栋 少将总队附方既平 方厚明 辖9个大队 第13军官总队 驻安徽和县 迁至芜湖 总队长张则民 总队辖3个大队 大队辖3个中队 总计1000多人 第14军官总队 驻漯河 总队长刘德芳 总队编为四个大队 每个大队辖四个中队 校官 尉官 佐属分别编队 总计约2500人 第15军官总队 驻地初为驻西安原战干四团营房 由第八十军编余人员及西北地区部队编余人员合编而成 共编为45个中队 约1万人 后迁至牛东镇 杜曲 总队长袁朴 王瑞和 第16军官总队 驻云南昆明市东郊金马寺 各队分驻原美军招待所 总队长龙涤波 成员中包括有军政部军械保养团裁编人员 编为5个大队 每大队辖3个中队 约4500人 第17军官总队 驻无锡河埒口 各中队分驻无锡到苏州铁路线附近 总队长是兼无锡警备司令陶柳 由第二十八军及其他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有69个中队 人数近万 第18军官总队 原为国防部直属第三军官大队 大队长为刘海波少将 驻河南新乡 孙连仲任河北省主席后 将该大队调往北平东四铁狮子胡同 并编为十八总队 2000余人 总队长刘仲荻 编为45个中队 约1万人 第19军官总队 1945年冬中央军校六分校在广西百色裁撤 驻广西百色 经南宁到广州 总队长张觉非中将 共编15个中队 约3000人 第20军官总队 驻江苏徐州 后迁至安徽芜湖 总队长陈长捷 副总队长庄之枢 第21军官总队 驻陕西宝鸡 总队长兼宝鸡警备司令刘进 由第九十军编余人员及西北其他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有15个中队 2500余人 第22军官总队 驻陕西临潼新峰镇 总队长陈端和 副总队长呆春勇 由西北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总数2000人 第23军官总队 驻西安牛东 总队长曹日晖 总人数约5000人以上 第24军官总队 驻西安番济祠 总队长袁朴 余达 高建白 第25军官总队 驻郑州西二十五里铺须水镇 总队长聂松溪中将 有20个中队 约3000人 第26军官总队 驻重庆附近李家庄 歌乐山 总队长郭勋祺 编为45个中队 约8000人 第27军官总队 驻长沙 后迁驻南岳 总队长蒋伏生 副总队长周磐 总队近万人 第28军官总队 驻成都 总队长王锡钧 刘伯龙 由军校及川西部队裁编人员组成 约5000人 第29军官总队 驻浙江南浔 迁江苏无锡 后迁嘉兴 总队长杨文琏 约2000人 第30军官总队 驻辽宁沈阳 总队长杜聿明兼 由关内各军官总队选调到沈阳 供东北剿总调派工作 济南军官总队 驻济南 总队长陈金城 由山东地方团队 游杂部队编余人员组成 1946年後 由國防部主辦軍事訓練班 實為被俘校級人員集訓班 新制文書人員訓練班以及戡建班各一期 1949年3月 中訓團奉今縮編遷廣州待命 1949年4月 遷衡陽改稱陸軍第五編練司令部 7月底奉令撤銷 何應欽 白崇禧 張治中 陳誠先後任團附 副團長 陳誠 王東原 宋希濂 陳儀 黃傑 萬耀煌先後任教育長 参考文献 编辑 國民黨的中央訓練團周子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湖南省洪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桃江文史資料 第3輯 1989 02 第129頁 行政院复员官兵计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报告及决议案 第4 5页 第3页 国防部对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军事报告 1947年9月9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央訓練團 amp oldid 7454887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