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华蔗糖史

中華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

《中华蔗糖史》封面

季羡林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马上认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1]

季羡林又发现,印度有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

内容 编辑

《中华蔗糖史》全书共十章。

  •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自序
  • 引言
  • 第一章 飴、錫、餳、鎕
    • 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分析先秦古籍《诗经》、《山海经》、《礼记》、《楚辞》中与糖有关的四个字飴、錫、餳、鎕,分为两种发音yi、tang;原料都是糯米,稀的叫飴、錫,干的叫餳、鎕,说明中国在先秦已用“tang”音表示乾而甜的食品,但餳、鎕不来自甘蔗。
  •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 先秦已有甘蔗,写作“甘柘” ,柘、蔗同“zhe”音,可能是南洋的土语。
    • 查《礼记》、《吕氏春秋》、《后汉书》、《世说新语》、《江表传》等 二十几种古籍,季羡林发现在 三国时代的《江表传》开始出现“甘蔗餳”三个字,并开始用甘蔗代替糯米制餳。
  • 第三章 石蜜
    • 中国古籍中“石蜜”一词有多种含义:糖浆、片糖、冰糖等。《唐本草》:“石蜜出益州、西域。”
  • 第四章 蔗糖的制作在中国始于何时
    • 用阳光曝晒甘蔗汁制造糖浆可能起源于南北朝
    • 六朝出现“糖”字。
    • 中国甘蔗造糖起源于三国后魏之间。
  •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
    • “甘蔗”一词来自西域。(《一切经音义》)
    • 647年撰写的《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取得熬糖法,并下昭扬州等地如法用甘蔗熬糖。又说制造出来的糖比西域的好得多,“色味逾西域遠甚”。
    • 旁证:659年撰写的《新修本草》记载沙糖是从甘蔗汁熬练出来的,起初质量差,后来质量好。(因为掌握、并改进了来自摩揭陀的熬糖法)。
    • 敦煌P3303 残卷全文。词文记述由甘蔗制“煞割令”的方法,可能是唐太宗派人从摩揭陀学来的方法。在熬练甘蔗汁时加牛乳,可以将甘蔗汁中的杂质凝结成渣,使糖纯化。
  •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206-1368年)
  •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1911年)
    •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
    •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

後記 编辑

1998年季羨林在《中华蔗糖史》的基礎上,再度完成《糖史》一書,约83万余字。《糖史》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

第一编《国内编》即是《中华蔗糖史》。在《国际编》當中,季羨林发现,在歐洲,糖(sugar,法文是sucre)、冰糖(candy,法文是candi)这两个词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ā和khandaka。結束語篇幅最短,只有6頁。現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文集》中第九、第十卷。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

参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 新书介绍—《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蔗糖史, 中華蔗糖史, 季羡林著, 全名为, 文化交流的軌跡,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 收入, 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 是季羡林著, 糖史, 的上篇, 封面季羡林通多国语言, 包括梵文和巴利文, 他注意到, 世界许多国家的, 字有相同的读音, 例如英文sugar, 法文sucre, 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 由此推断, 蔗糖是从印度, 通过波斯, 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 煞割令, 的方法, 他马上认出,. 中華蔗糖史 季羡林著 全名为 文化交流的軌跡 中华蔗糖史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 收入 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 中华蔗糖史 是季羡林著 糖史 的上篇 中华蔗糖史 封面季羡林通多国语言 包括梵文和巴利文 他注意到 世界许多国家的 糖 字有相同的读音 例如英文sugar 法文sucre 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 由此推断 蔗糖是从印度 通过波斯 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 煞割令 的方法 他马上认出 煞割令 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 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1 季羡林又发现 印度有一种糖叫 cini 中国糖 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 糖 如何传入中国 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 季羡林查阅了典籍 正史 专著 医典 笔记 方志 游纪 诗词 说部 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 跑了几年图书馆 兀兀穷年 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 巨著 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 挖掘出来的 目录 1 内容 2 後記 3 参考文献 3 1 注釋 4 参見 5 外部連結内容 编辑 中华蔗糖史 全书共十章 文化交流的軌跡 中华蔗糖史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飴 錫 餳 鎕 根据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桂馥的 说文解字义证 分析先秦古籍 诗经 山海经 礼记 楚辞 中与糖有关的四个字飴 錫 餳 鎕 分为两种发音yi tang 原料都是糯米 稀的叫飴 錫 干的叫餳 鎕 说明中国在先秦已用 tang 音表示乾而甜的食品 但餳 鎕不来自甘蔗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已有甘蔗 写作 甘柘 柘 蔗同 zhe 音 可能是南洋的土语 查 礼记 吕氏春秋 后汉书 世说新语 江表传 等 二十几种古籍 季羡林发现在 三国时代的 江表传 开始出现 甘蔗餳 三个字 并开始用甘蔗代替糯米制餳 第三章 石蜜 中国古籍中 石蜜 一词有多种含义 糖浆 片糖 冰糖等 唐本草 石蜜出益州 西域 第四章 蔗糖的制作在中国始于何时 用阳光曝晒甘蔗汁制造糖浆可能起源于南北朝 六朝出现 糖 字 中国甘蔗造糖起源于三国至后魏之间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 甘蔗 一词来自西域 一切经音义 647年撰写的 新唐书 记载唐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取得熬糖法 并下昭扬州等地如法用甘蔗熬糖 又说制造出来的糖比西域的好得多 色味逾西域遠甚 旁证 659年撰写的 新修本草 记载沙糖是从甘蔗汁熬练出来的 起初质量差 后来质量好 因为掌握 并改进了来自摩揭陀的熬糖法 敦煌P3303 残卷全文 词文记述由甘蔗制 煞割令 的方法 可能是唐太宗派人从摩揭陀学来的方法 在熬练甘蔗汁时加牛乳 可以将甘蔗汁中的杂质凝结成渣 使糖纯化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 960 1279年 辽金附 查 宋史 外国传 三佛齐 大食贡献品中有 白沙糖 宋代医书中关于石蜜和糖的材料很少 但宋代有一部关于制糖的专著 王灼著 糖霜谱 查 容斋随笔 东京梦华录 岭外代答 武林旧事 等21部宋代笔记 可知糖在宋代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1206 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1368 1644年 第九章 白糖问题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 1616 1911年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 附录二 浅述明朝 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後記 编辑1998年季羨林在 中华蔗糖史 的基礎上 再度完成 糖史 一書 约83万余字 糖史 全书共分三编 第一编为 国内编 第二编为 国际编 第三编为 结束语 第一编 国内编 即是 中华蔗糖史 在 国际编 當中 季羨林发现 在歐洲 糖 sugar 法文是sucre 冰糖 candy 法文是candi 这两个词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a和khandaka 結束語篇幅最短 只有6頁 現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季羡林文集 中第九 第十卷 参考文献 编辑注釋 编辑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 参見 编辑蔗糖 石蜜 季羡林著 文化交流的軌跡 中华蔗糖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ISBN 7801272846外部連結 编辑輝煌的學術成就 糖史 新书介绍 文化交流的轨迹 中华蔗糖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华蔗糖史 amp oldid 6318315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