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丁文江

丁文江(1887年3月20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黃橋鎮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丁文江
中国地质学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87年4月13日
 大清江苏省泰興縣
逝世1936年1月5日(1936歲-01-05)(48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
籍贯江蘇省泰興縣
政党無黨籍
配偶史久元

生平

丁家是當地鄉绅,祖父沒有功名。一直到15歲,丁都還受著傳統教育。1901年,龍研仙到泰興做知縣在本地招考,他看中了丁文江決定送他出洋留學。1902年秋,留学日本,期間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為刊物撰文。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他受到吳稚暉的來信,講到在蘇格蘭念書環境好,不受政治事務打擾,費用又便宜,所以他和李祖鴻、莊文亞決定轉赴英国,研究动物学和地质学。暮春,他們三人搭乘一艘德國輪船前往歐洲,途經檳榔嶼時還曾拜訪客居於此的康有為。到了愛丁堡,他們的資費已經花光,見到吳稚暉後,吳和經濟狀況最差莊文亞到格拉斯哥半工半讀。他們在船上遇到了一位在中國行醫的傳教士,他建議丁和李到他的家鄉司堡爾丁唸中學。1906年,他進入了劍橋大學,1907年春於1911年春轉入格拉斯哥大学。1911年,獲得動物學和地質學雙學位。5月,返國從印度支那下船轉乘火車到雲南、貴州,進行考察。8月,返回江蘇老家,參加滿清政府學部遊學畢業生考試,獲得「格致科進士」名銜。同時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1]

1912年冬,南京政府決定在工商部矿政司下設地质科。次年2月,赴北京任農商部地質科科長,這時中國並無礦業人才,北大地質系應考人數也很少,幾近廢系。地質科中只有丁文江和章鴻釗兩人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他們延攬在北京外國專家到地質科工作。這年礦政司開辦地質研究所,丁文江、章鴻釗和北大地質系的索爾格承擔了大部分的教學。12月,赴山西、云南等地进行地质矿藏调查。1914年,翁文灝接替索爾格任教。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恢復地質系,地質科也更名為“地質調查所”。1919年2月,些梁啟超去歐洲考察。五四運動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參與了進去,結識了陶孟和胡適梁啟超等人。1920年,他和蔡元培聘請李四光和葛利普萊到北大任教。1921年,辭去地質調查所的工作由翁文灝接任,他前往熱河擔任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同鄉劉厚生為董事。他一直負擔著家庭經濟的重擔,而且科學工作的阻撓不斷,這都影響了他的轉向,雖然他離開了學界,但仍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1922年,參與发起中国地质学会,任副会长;主编《中国古生物志》和政治評論刊物《努力》。1923年发表《玄学与科学》论文,与张君劢开展了科学与玄学的論戰[2]

1925年秋,丁辭去了經理的職務,投奔孫傳芳幕下。1926年5月5日,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经过谈判,于8月1日代表江苏省政府与外国驻上海领团签订《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丁文江出任總辦是他政治活動的重新開始,也是對五卅慘案的回應。但是這個選擇,也引發不少爭議。當時還在歐洲求學的傅斯年曾經因此向友人疾呼:「丁文江該殺!」。10月,孫傳芳的部下浙江省長夏超譁變,丁文江也參與了平叛。12月31日,他辭掉上海的職務,在北京隱退,後因張作霖的敵視搬到大連居住。次年,搬回北京,3月,前往廣西考察。12月,重返地質調查所。1929年到1930年夏,他到西南考察。

1931年秋,任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這年日本侵佔東北,受政治局勢驅使,1932年,為《獨立評論》撰文。同年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1933年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中华民国新地图》以及《中国分省新图》。6月,離開上海前往華盛頓參會,後到歐洲訪問,9月到蘇聯旅行。1934年6月應蔡元培之請,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36年,他在湖南勘探煤矿。時值冬季,但是煤礦坑內濕熱,丁文江堅持親自下坑探查,出坑時全身衣服濕透,到旅館時把門窗緊閉,使用壁爐。第二天他沒有起床,才發現是煤气(一氧化碳)中毒,緊急叫醫生急救,施以心肺復甦術。本來昏迷的情形有好轉,甚至一度在他堅持下,下床行走。不料後來卻因為心肺復甦術時壓斷肋骨,導致發炎,突然病情直轉而下,病逝。摯友傅斯年聞訊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按其遗嘱,葬于岳麓山

 
督理湖北軍務兼省長陳宴請英國退還庚款委員團攝影莊士敦胡適齊燮元、威靈頓、陳嘉謨、安德森夫人、蘇希爾、葛福、王景春丁文江勞之常劉晉、王世堉、洪鍾美、夏昌熾、沈子良、陳介、王毅靈、曾務初、王光

著作

丁著《动物学教科书》,所遗地质考察材料,编成《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于1947年出版。

丁著《梁任公年谱长编》为研究梁启超之重要参考书。

丁文江还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彝文的人。胡適曾著有《丁文江的傳記》一書,胡適說他是“一個歐化最深的中國人,一個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胡適:《丁文江這個人》)。

評論

林毓生認為他並未看懂康德理念論論述的精華部分[3]

家庭

參考文献

  1. ^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07-09. ISBN 9780674892705. 
  2. ^ 夏绿蒂·弗思; 丁子霖. 丁文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ISBN 9787535700780. 
  3. ^ 林毓生,熱烈與冷靜,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第174至175頁

延伸阅读

中文

  • 《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费侠莉著,丁子霖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 從張君勱和丁文江兩人和〈人生觀〉一文看1923年科玄論戰的爆發與擴展,葉其忠,頁211-26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二十五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丁文江圖傳》,宋廣波,秀威出版,2007
  • 一九二六年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任內的丁文江,何漢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81:1 2010.03[民99.03] 頁37-150
  • 《中国之前的中国: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马思中.陈星灿,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2004

外文

  • 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ersson, Ding Wenjia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s prehistory , Magnus Fiskesjö and Chen Xingcan , Bilingual ed. English/Chinese. 159 pages.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Ostasiatiska Museet), 2004; ISBN 91-970616-3-8 hardback.

外部連結

  • 马勇:丁文江和他的科学主义
  • 竺可楨給丁文江的一封佚信《光明日報》2006年5月18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丁文江, 1887年3月20日, 1936年1月5日, 字在君, 江苏泰兴黃橋鎮人, 中华民国地质学家, 社会活动家, 曾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中国地质学家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1887年4月13日, 大清江苏省泰興縣逝世1936年1月5日, 1936歲, 48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籍贯江蘇省泰興縣政党無黨籍配偶史久元学历,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動物學及地質學雙科畢業, 1911年, 经历, 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 1913年, 地質調察所, 第一任, 所長, 1916年, 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 1921年,. 丁文江 1887年3月20日 1936年1月5日 字在君 江苏泰兴黃橋鎮人 中华民国地质学家 社会活动家 曾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丁文江中国地质学家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1887年4月13日 大清江苏省泰興縣逝世1936年1月5日 1936歲 01 05 48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籍贯江蘇省泰興縣政党無黨籍配偶史久元学历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動物學及地質學雙科畢業 1911年 经历 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 1913年 地質調察所 第一任 所長 1916年 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 1921年 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 1925年 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34年 目录 1 生平 2 著作 2 1 評論 3 家庭 4 參考文献 5 延伸阅读 5 1 中文 5 2 外文 6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丁家是當地鄉绅 祖父沒有功名 一直到15歲 丁都還受著傳統教育 1901年 龍研仙到泰興做知縣在本地招考 他看中了丁文江決定送他出洋留學 1902年秋 留学日本 期間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為刊物撰文 1904年2月 日俄戰爭爆發 他受到吳稚暉的來信 講到在蘇格蘭念書環境好 不受政治事務打擾 費用又便宜 所以他和李祖鴻 莊文亞決定轉赴英国 研究动物学和地质学 暮春 他們三人搭乘一艘德國輪船前往歐洲 途經檳榔嶼時還曾拜訪客居於此的康有為 到了愛丁堡 他們的資費已經花光 見到吳稚暉後 吳和經濟狀況最差莊文亞到格拉斯哥半工半讀 他們在船上遇到了一位在中國行醫的傳教士 他建議丁和李到他的家鄉司堡爾丁唸中學 1906年 他進入了劍橋大學 1907年春於1911年春轉入格拉斯哥大学 1911年 獲得動物學和地質學雙學位 5月 返國從印度支那下船轉乘火車到雲南 貴州 進行考察 8月 返回江蘇老家 參加滿清政府學部遊學畢業生考試 獲得 格致科進士 名銜 同時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 1 1912年冬 南京政府決定在工商部矿政司下設地质科 次年2月 赴北京任農商部地質科科長 這時中國並無礦業人才 北大地質系應考人數也很少 幾近廢系 地質科中只有丁文江和章鴻釗兩人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 他們延攬在北京外國專家到地質科工作 這年礦政司開辦地質研究所 丁文江 章鴻釗和北大地質系的索爾格承擔了大部分的教學 12月 赴山西 云南等地进行地质矿藏调查 1914年 翁文灝接替索爾格任教 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大 恢復地質系 地質科也更名為 地質調查所 1919年2月 些梁啟超去歐洲考察 五四運動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參與了進去 結識了陶孟和 胡適 梁啟超等人 1920年 他和蔡元培聘請李四光和葛利普萊到北大任教 1921年 辭去地質調查所的工作由翁文灝接任 他前往熱河擔任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 同鄉劉厚生為董事 他一直負擔著家庭經濟的重擔 而且科學工作的阻撓不斷 這都影響了他的轉向 雖然他離開了學界 但仍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 1922年 參與发起中国地质学会 任副会长 主编 中国古生物志 和政治評論刊物 努力 1923年发表 玄学与科学 论文 与张君劢开展了科学与玄学的論戰 2 1925年秋 丁辭去了經理的職務 投奔孫傳芳幕下 1926年5月5日 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 经过谈判 于8月1日代表江苏省政府与外国驻上海领团签订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 丁文江出任總辦是他政治活動的重新開始 也是對五卅慘案的回應 但是這個選擇 也引發不少爭議 當時還在歐洲求學的傅斯年曾經因此向友人疾呼 丁文江該殺 10月 孫傳芳的部下浙江省長夏超譁變 丁文江也參與了平叛 12月31日 他辭掉上海的職務 在北京隱退 後因張作霖的敵視搬到大連居住 次年 搬回北京 3月 前往廣西考察 12月 重返地質調查所 1929年到1930年夏 他到西南考察 1931年秋 任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這年日本侵佔東北 受政治局勢驅使 1932年 為 獨立評論 撰文 同年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1933年与翁文灏 曾世英合编 中华民国新地图 以及 中国分省新图 6月 離開上海前往華盛頓參會 後到歐洲訪問 9月到蘇聯旅行 1934年6月應蔡元培之請 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36年 他在湖南勘探煤矿 時值冬季 但是煤礦坑內濕熱 丁文江堅持親自下坑探查 出坑時全身衣服濕透 到旅館時把門窗緊閉 使用壁爐 第二天他沒有起床 才發現是煤气 一氧化碳 中毒 緊急叫醫生急救 施以心肺復甦術 本來昏迷的情形有好轉 甚至一度在他堅持下 下床行走 不料後來卻因為心肺復甦術時壓斷肋骨 導致發炎 突然病情直轉而下 病逝 摯友傅斯年聞訊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 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 按其遗嘱 葬于岳麓山 督理湖北軍務兼省長陳宴請英國退還庚款委員團攝影莊士敦 胡適 齊燮元 威靈頓 陳嘉謨 安德森夫人 蘇希爾 葛福 王景春 丁文江 勞之常 劉晉 王世堉 洪鍾美 夏昌熾 沈子良 陳介 王毅靈 曾務初 王光著作 编辑丁著 动物学教科书 所遗地质考察材料 编成 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 于1947年出版 丁著 梁任公年谱长编 为研究梁启超之重要参考书 丁文江还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彝文的人 胡適曾著有 丁文江的傳記 一書 胡適說他是 一個歐化最深的中國人 一個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 胡適 丁文江這個人 評論 编辑 林毓生認為他並未看懂康德理念論論述的精華部分 3 家庭 编辑弟 丁文淵 丁文治 侄女 丁子霖 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天安门母亲运动发起者 參考文献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丁文江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 chia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07 09 ISBN 9780674892705 夏绿蒂 弗思 丁子霖 丁文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ISBN 978753570078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林毓生 熱烈與冷靜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6月 第174至175頁延伸阅读 编辑中文 编辑 丁文江 科学与中国新文化 费侠莉著 丁子霖等译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6年 從張君勱和丁文江兩人和 人生觀 一文看1923年科玄論戰的爆發與擴展 葉其忠 頁211 267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二十五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丁文江圖傳 宋廣波 秀威出版 2007 一九二六年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任內的丁文江 何漢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81 1 2010 03 民99 03 頁37 150 中国之前的中国 安特生 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 马思中 陈星灿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2004外文 编辑 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ersson Ding Wenjia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 s prehistory Magnus Fiskesjo and Chen Xingcan Bilingual ed English Chinese 159 pages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Ostasiatiska Museet 2004 ISBN 91 970616 3 8 hardback 外部連結 编辑马勇 丁文江和他的科学主义 竺可楨給丁文江的一封佚信 光明日報 2006年5月18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丁文江 amp oldid 7282630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